05.22 记左权县人民调解员李蓉

李蓉2011年6月到左权县矛盾纠纷调解中心调解庭工作,六年多来共接待来访6660余人次,受理各类纠纷2417起,疏导消化2076起,调解341件,涉案金额达2500余万元。截至目前,该中心共接待外来参观学习单位80多家、2000余人次,2013年被评为市级调解工作先进集体和全市政法系统十佳先进集体,2017年被表彰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

在左权县司法局,有一间繁忙又充满魔力的屋子,每天都有不同的人进进出出,仔细观察会发现,走进去时或愁容满面或怒发冲冠的人们,走出来时变得笑容疏朗顺心顺意。这里,就是左权县调解庭。李蓉就工作在这里,她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努力解开双方当事人的心结。她的这份执着和热忱赢得了群众深深的信赖,无论发生多大的事,只要李蓉在,群众心里就感到分外踏实,大家亲切地叫她“娘家人”。

记左权县人民调解员李蓉

善于学习强自身

把脉问诊破难题

以前在乡镇搞调解工作,矛盾纠纷相对单一,方法也比较模式化;李蓉来到调解庭后,面对的矛盾纠纷涉及面广、难度大,尤其在近年来,诸如工程承包引发的债务纠纷、征地拆迁补偿款分配、各类人身损害赔偿等各种政策性强、影响大的矛盾纠纷接踵而来。而在调解过程中,并非调解员“能说会道”就代表可以胜任。调解员不仅要有过硬的法律知识,还要结合地方风俗、符合情理。

面对基层司法所实践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李蓉决定边干边学,拜老同志为师,向他们学习解决矛盾纠纷的方法和技巧。白天忙工作,接待群众来访,走街串户了解民意、调查情况、调处纠纷,晚上挤时间看书学习,自学了《人民调解工作程序》《人民调解法》《合同法》《婚姻法》以及人民调解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她对自己提出要求:不仅要干,而且一定要干好这项工作,绝不能让群众说我啥都不会,一定要为人民服务好。

如今,李蓉早已成了群众心中的“法律专家”。“这些看似小事的矛盾纠纷,让我在维护群众利益的实践中,思想和知识不断得到锻炼和提升。谁有难处,哪里需要帮助,我都愿意尽我所能,积极主动帮其解决问题。”李蓉微笑着说道。

法理相融巧调整

七年纠纷得化解

调解工作被称为“没权没钱跑断腿,不吃不喝磨破嘴”的苦差事,“刚开始每天面对各种大大小小的矛盾纠纷,尤其是受理多次、多年上访的案件,说实话,我也会烦恼。”李蓉对记者说道。

县信访局向调解庭交办了一起长达7年的上访纠纷案。当事人郭某、李某、靖某分别承建了左权小江南红色旅游开发有限公司部分工程。小江南公司撤走时因没有给付工程款被当事人扣留车辆、设备、人员,县委政府出于社会责任垫付了部分工程款,最后将小江南公司人员、车辆、设备放行,之后他们为追要剩余工程款项走上了上访之路。

受理此案时,已接近春节,为避免事态恶化,李蓉等人先后四次开庭,先稳住当事人的情绪,后将这起多年上访案纳入司法解决的途径。新年刚过,他们针对纠纷事实,决定把三个当事人的工作分开来做。确立了调解方案后,他们从情、理、法等各方面做当事人的工作,五次开庭,多次座谈、无数次的电话沟通,和县委政府各相关单位反复协商,历时五个月,终于确立了补偿数额,并和靖某先达成协议,协议签好后,靖某还当场签了息诉罢访保证书,这起重大的涉访纠纷终得到化解。

在调处了一件件矛盾纠纷后,看着当事人开心、满足地离去,听着他们无以言表的感激之词,这种化解矛盾后的成就感,让李蓉更坚定了对调解工作的信心,扎实工作。

群众的事记心间

求真务实作表率

这些年,李蓉在工作中务实、求真,也摸索出一点心得,就是对待调解工作要做到“热心、耐心、细心、公心”,即帮助当事人解决问题要热心,倾听当事人意见要耐心,分析纠纷产生原因要细心,制定处理方案要公心。处理矛盾要依法分清是非,居中灵活调解,做到“依法教人、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才能换来群众的满意。

去年夏天,李蓉受理了一起相邻纠纷,申请人曹某和被申请人张某同是羊角乡新庄村人,而且两户同居一处院落,曹某居北房和西房,张某居南房,大门、院子、厕所共用。2016年,曹某把自己的北房和西房重新翻盖为北房,房子加宽,占用了约二十平米共用院落,自此两家人从村委到乡政府,吵上吵下,两次让县国土局给其解决问题,都无果。在了解纠纷的原因后,李蓉和同事们先后多次到村上门,查看具体院落,依据相关证件丈量房屋、院落,并准确测算面积,然后进行划分。经过两次现场丈量测算、三次开庭调解,终使双方当事人达成合解协议。

在处理这起纠纷中,调解员不仅要运用好相关法律知识,还要熟悉风俗民情,懂得利用邻居情分。李蓉和同事们将三者集合,对当事人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最终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当事双方满意而归。

事无大小化矛盾

倾力调解促和谐

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这类纠纷往往起因多元,责任界定难,涉及利益面广,耗费时间长,对调解员的耐心和责任是一种考验。但李蓉总能法理情并用,找准问题症结,抽丝剥茧般地加以化解,为双方架起和睦的桥梁。

一天,正在单位值班的李蓉迎来一位访客。在来找李蓉之前,这位访客已因为再婚家庭房产继承的问题跑过多次律师事务所,但是由于她家情况复杂,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针对这个再婚家庭两个毫无血缘关系的异姓兄妹继承房产的复杂情况,李蓉查阅了相关法律条文及司法解释,发现这一案例看似很小,却涉及到了《继承法》的所有条款。李蓉立刻围绕申请材料开始相关调查。本着不让家人反目、增进双方亲情的办案初衷,以法说理,以情动人,李蓉有理有据、至真至诚、认真负责的态度让当事双方心悦诚服。经过几个月的调查取证、沟通调解,最终他们达成了一致意见。至此,这起历时半年的异姓兄妹房产继承案终于调解成功。在李蓉看来,人民调解员认真负责的调查、依托法律又充满亲情关怀的调解,不仅省去了申请人舟车劳顿的奔波,更让这对素未谋面的异姓兄妹也建立起了联系,握手言合,这正是调解工作的意义所在。

有人曾问李蓉:“这么多年了,你每天这么干不累吗?你图啥?”李蓉质朴地回答:“我图群众满意的笑脸,图大家伙儿服气的称赞,图心底的踏实,图调解的成就感!”“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李蓉每日穿梭在社区街头小巷,调解各类矛盾纠纷,为群众排忧解难,拉近心与心的距离。

本报记者 张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