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红楼梦》中王熙凤为什么会和秦可卿要好?

润杨阆苑


在红楼梦里,王熙凤掐尖要强,心狠手辣,但是她也有闺中密友,那就是秦可卿。周瑞家的送来了四朵式样精巧的堆纱宫花,她巴巴的派人给秦可卿送了两朵。秦可卿有病,她去探望时两人说了很多衷肠话,尤氏三催四请犹不忍分别,秦可卿病逝,王熙凤放声痛哭。为什么王熙凤能与“温柔和平”“做事极妥当”的秦可卿交情非浅呢?



首先,两个人的年纪大小差不多,不存在代沟。在宁国府,秦可卿可以交谈的女主子只有尤氏,两个人互为婆媳,虽然不一定有矛盾,但绝对不会成为朋友。王熙凤所在的荣国府虽然姑娘主子很多,但这些姑娘年纪小,且大多文邹邹的,与王熙凤假小子风格格格不入。李纨与她虽然年纪差不多,但因为守寡,与王熙凤也有一定距离。因为没有选择,所以秦王二人很容易走到一起来



其次,两个人都是管家人,秦可卿上面有一个继婆婆,可能因为出身的原因,也可能因为年龄的关系,秦可卿一直真正的管理者宁国府,王熙凤也是一直管理荣国府,同为管家人,又都是国公府,遇到的是非矛盾,人情来往,虽然不会完全相同,但也大同小异。因此两个人的共同话题比较多。



再次,两个人没有利益冲突,虽然王熙凤和秦可卿都是贾家人,但是荣国府和宁国府是并列的两个府第,中间只有一些例行往来,并没有真正的利益关联,因此两个人不需要互相提防。



最后,两个人的性格比较相似。王熙凤是掐尖好强,秦可卿是外柔内纲。王熙凤去看看秦可卿时,秦可卿向王熙凤表白:“…就是一家子的长辈同辈之中,除了婶子倒不用说了,别人也从无不和我好的,如今得了这个病,我那要强的心一分也没了…”

王熙凤和秦可卿有那么多的相通之处,相同之处,关系好也应是意料之中。


萍风竹雨123


红楼梦里,王熙凤在秦可卿眼中,是“脂粉队里的英雄”,她死时托梦王熙凤而非他人,可见她对王熙凤的看重,也可知她与凤姐关系之亲密。

王熙凤与秦可卿的关系,从秦可卿生病到死亡,我们都看的很清楚。

贾敬生辰,得知秦可卿生病,“凤姐儿听了,眼圈儿红了半天。”去看望秦可卿时,听秦可卿说了一番话,“凤姐儿听了,不觉得又眼圈儿一红。”

不仅如此,这之后,凤姐不止一次去看望秦可卿,“此后凤姐儿不时亲自来看秦氏。”这些情节都明确告诉我们,王熙凤与秦可卿的关系异常亲厚。

有管家大才,为人狠毒,精于算计的王熙凤,为何偏偏与秦可卿关系非同一般呢?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

身份相似地位对等。王熙凤是荣国府大管家,是长房长孙媳,秦可卿是宁府的蓉大奶奶,是宁府唯一的重孙媳。

就身份来说,虽然王熙凤高秦可卿一个辈分,但就手中的权力和地位来说,两人相差无几,一个管理荣府的琏二奶奶,一个是管理宁府的蓉大奶奶。

最关键的是,两人都是贾府最高长辈贾母心中的得意之人,凤姐自不必说了,时时在贾母跟前奉承,是一刻也少不得的。秦可卿在贾母眼中,也是“重孙媳中第一个得意之人”。

这样几乎对等的身份和地位,自然是两人能够建立深情厚谊的最牢固的基础,且同为管家奶奶,互相取经学习,常来常往,甚至一起操办家宴等事,都为两人经常接触提供了便利。

年龄相近性情互补。如果仅仅是身份地位相似或对等,还不足以让两个人完全走到一起,结成非常亲厚的关系。

我们知道,秦可卿和王熙凤虽然是婶子与侄媳妇的关系,但其实两个人年龄相仿,并没有很大的差距。年龄的相近,加上同为管理者的身份,使两人在心理上自然很容易走到一处。

再说性情,秦可卿在贾母眼中“是个极妥当的人,生的袅娜纤巧,行事又温柔和平。”属于在外名声很好,很得下人之心的管家奶奶。

王熙凤在贾母眼中是“凤辣子”“霸王似的一个人”,说话办事又是一样风风火火的性格,她在下人中的名声并不怎么好,“待下人未免严些个”。

但正因如此,“霸王”王熙凤在荣府很难找到之心朋友,而性格温柔待下宽容的秦可卿,恰恰需要王熙凤这样的朋友,可以说,两个人能够成为朋友,性格互补使然。

各自为阵利益无涉。秦可卿和王熙凤能够成为非常要好的朋友,还有一点不能不说,那就是两人不在同一个阵营,没有任何利益纠葛,所以才能成为真正的朋友。

王熙凤是代管荣国府的大管家,她的管家地位是任命式的,随时都可以被夺走,不出意外,未来的荣府管家会是宝二奶奶,也就是宝钗。

秦可卿的管家身份不是代管,类似于“多年媳妇熬成婆”的继承,如果尤氏因病不管家的话,秦可卿管家是理所当然的。

不管谁来管家,以什么身份管家,宁荣二府的财产都是独立核算的,也就是说,王熙凤再狠毒,她也不大可能跟秦可卿玩心眼儿,因为二人并非因利相交,纯粹是因身份和地位的对等,以及脾气相投而玩到一处。

话又说回来,高处不胜寒,孤独亦需友。对于王熙凤来说,整个荣国府,除了平儿,她不可能跟任何人成为真正的朋友,但不代表她不需要朋友,于是不在这个利益场中,与她身份相似的秦可卿,自然入选。

而对秦可卿来说,整个宁府也很难找到知心人,尤氏是婆婆,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朋友,除此以外,再没人了,而常来走动的王熙凤,则是秦可卿接触最多的年龄相近的贾府女主人,成为朋友,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少读红楼


前面的答主已经说了几个点,职位相近,性情相亲,利益又没有冲突,这几个点说的都很好。我个人仅从性情方面,来分析一下,为什么王熙凤和秦可卿这么要好?大观园里那么多同龄人,她为什么偏偏就与秦可卿最亲近?

因为,除却现实的因素,王熙凤与秦可卿在性格上,也是互补的。王熙凤风风火火,“泼皮破落”,秦可卿说她是“脂粉队里的英雄”,死了也要托梦给她,说明对她是打心底里的敬服。而秦可卿柔美婉约,风姿卓越,气质超群,王熙凤对她也是格外亲近,心生向往,关照她总比旁人多用几分心。

这样一刚一柔两个女子,心中都存有对自己相反气质的好奇,所以对对方格外惺惺相惜。

王熙凤会觉得,秦可卿完美演绎了自己心中的女儿姿态,而秦可卿则也羡慕王熙凤杀伐果断、泼辣利索的那股劲儿。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说,她们都是彼此心中的另一个自己,是对方心中,自己可以拥有的另一个理想人格。这样的欣赏和认同感,在现代,就是好闺蜜,铁杆姐们儿,挺你到底的那种感情,只不过在古代,人们的情感表达比较内敛,王和秦又操持着一大家子家务,平时只能用互送东西来表达一下友好了。


陈诺


王熙凤和秦可卿能成为好友的原因如下。

一,王熙凤是荣国府的管家,秦可卿是宁国府未来的管家。王熙凤和秦可卿都都相信对方是绩优股,都决定做长线投资。于是二人成为好友。

二,王熙凤是脂粉堆里的英雄,秦可卿是贾府里人人喜爱的媳妇。她们的能力都很强,彼此欣赏对方。



从秦可卿死后托梦的内容来看,秦可卿是管家的好手,她比王熙凤看得更远,制定的挽救贾府计划非常实用有效。可以想象,如果秦可卿不死,贾府败落后不会流离失所。王熙凤和秦可卿都算“脂粉队里的英雄,连那些束带顶冠的男子也不能过”她们。因此她们惺惺相惜,彼此敬重。

三,王熙凤与秦可卿一刚一柔,双剑合璧。王熙凤性格泼辣,风风火火,秦可卿温柔多情,行事妥当。她们二人在一起互补,可以发挥更大的威力。

王熙凤对秦可卿的弟弟秦钟极为照顾,第一次见面送了秦钟一匹尺头、两个“状元及第”的小金锞子。凤姐犹笑说太简薄了。



秦可卿生病后,王熙凤多次去探望,并且宽慰她。王熙凤给了秦可卿临终关怀,让秦可卿知道贾府里还有一个人关心她,念着她,她没白来世上走一遭。

秦可卿的丧事也是王熙凤一手操办。秦可卿风光大葬,轰动了京城。


润杨的红楼笔记




一个是性格泼辣的“凤辣子”,一个是人见人怜的“病美人”。一个出身权贵之族,一个来自小官吏之家。性格迥异、出身悬殊的凤姐和秦可卿何以意趣相投?!的确值得探究一番。我想有以下几个原因吧:

第一,她们都深知贾家的内忧外患,有共同的忧患意识。凤姐受王夫人之托,负责管理荣国府,已知外表看似茂盛的贾家大树,内部已然在腐烂:子弟厌学,追逐享乐,入不敷出……凤姐唯有拖发工资投资高利贷,以区区利息来缓解经济危机!而秦可卿虽然是疾病缠身,如果不是平日忧虑贾家前途,断不会临死前托梦凤姐:多购置地产以各不测之需。

第二,凤姐是个女强人,她也需要一个倾听者。荣国府有知己吗?!没有!李纨只顾自己享受“烈属”的丰衣足食待遇,从不过问经营管理。探春虽然有才华懂管理,但毕竟是个年纪小的姑娘,而平儿呢,虽然是左膀右臂,毕竟身份不同。所以她只看重秦可卿的善解人意,还有名正言顺的宁国府长孙媳身份,才有对等的共同语言。

第三,有共同的身体健康隐忧。秦可卿在书里,多半是养病在床,而凤姐也是操劳过度,身体也有难言的隐忧,别看风光八面,其实也是私下承受身体不佳之苦,所以凤姐对秦可卿有感同身受的同情,而久卧病榻的秦可卿对凤姐细致入微的关切也是感激涕零,两人的友谊在惺惺相惜中巩固升华。

正所谓:英雄惜英雄,美人爱知音。凤姐和秦可卿的友谊,虽然是短暂一瞬,但是让人长久的感动。



我是《每天读名著》。欢迎光临分享!敬请留言赐教!


每天读名著


王熙凤和秦可卿都是贾府里少有的管事的人,两个人年纪地位都相仿,心心相惜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

秦可卿和王熙凤都非常关心贾府的兴亡,其他人因为不了解内情,都活在贾府兴旺发达的幻想之中,只有他们两个对很多事的看法能聊到一块去。

秦可卿去世后还曾经托梦给王熙凤,对贾府的日后走向和应对办法都说了自己的看法,只可惜王熙凤也是身不由己,很多事也只是修修补补,贾府这条大船漏的地方实在是太多,沉下去是迟早的事情。


昭烈名臣


王熙凤是《红楼梦》里荣国府执行总经理,她"嘴甜心苦,两面三刀,脸上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里一把刀"。这样的人一般不会有知心朋友,但他却和宁府里的贾蓉之妻秦可卿是生死之交。 秦可卿在贾母眼里是个"极妥当的人,因她生得袅娜纤巧,行事又温柔和平,乃重孙媳中第一个得意之人"。一般人贾母是不会这么看重的。这秦氏的前身,是太虚幻境警幻仙子的妹子,这在我们现代人眼里当然是迷信说法。关于秦氏的身世,书中说他的父亲秦邦业是营缮司郎中,秦可卿是他从养生堂抱养的,小名叫可儿,官名叫兼美。因素与贾家有些瓜葛,便结了亲。


从书中的描述看,秦可卿出身并不多么高贵,按常理,王熙凤不可能把她看在眼里。可事实上,王熙凤跟他的感情非同一般。当初听尤氏讲述秦氏病情时,王熙凤听了"眼圈红了半天";秦可卿说自己的病"未必熬得过几年",王熙凤"虽心中十分难过,但恐怕病人见了众人这个样儿反添心酸,倒不是来劝解开导之意了",便不让宝玉流泪;秦氏又说让凤姐多过来坐坐,多说几遭话儿,王熙凤听了"不觉眼圈一红"。王熙凤在秦氏身上投入的感情很细腻,她们的关系亲密得很。



秦氏给王熙凤托梦,梦中说"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登高必跌重"之类的话,这王熙凤听了"心中大快,十分敬畏"。能让王熙凤产生敬畏的原因,最主要的前提是秦氏的出身非同一般。秦氏在凤姐梦中安排府中"后日可保永全"的事宜,我们会感到,这完全是一个领导在给下属安排今后公司的发展规划,哪像一个出身不太好的抱养女给婶子说话的口气呢? 秦可卿的丧事王熙凤尽心尽责地料理,根本不像是在料理晚辈的丧事。从王熙凤对秦可卿的态度,付出的感情,说明秦氏出身肯定不一般,至少应该在凤姐之上。



咱们再看秦氏卧室的摆设:"案上设着武则天当日静室中设的宝镜,一边摆着赵飞燕立着舞过的金盘,盘内盛着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上面设着寿昌公主于含章殿下卧的宝塌,悬的是同昌公主制的联珠帐。"死后用的棺木是出在潢海铁网山上万年不坏的樯木;丫鬟瑞珠为其殉葬;公公贾珍想方设法给贾蓉捐了个龙禁尉职,让秦可卿以"防护内廷御前侍卫龙禁尉门秦氏恭人"的名义下葬。如果秦可卿出身不高,这不是僭越吗? 给秦可卿送殡的都是地位显赫的人,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北静王水溶竟然"探丧上祭","又设路祭"。



由此我们猜测,秦可卿并不是书中说的秦邦业的养女,她的出身应该比较尊贵,最起码跟北静王身份相当。作者对他的前世加以神化,更加说明了秦可卿出身非同一般。


书林外传


人心与人心的距离,是两个因素决定的,一个是心性的相互欣赏,一个是共同的价值取向。秦可卿、王熙凤、贾珍等三个人的关系就是如此。

一、三人都是重势轻文的爽快人。贾珍好义善玩,挥金如土,任意妄为,毫无顾忌,毫无底线的人,既与儿媳偷情,又与弟媳暧昧,视道德礼仪如儿戏。秦可卿出生低微,但绝顶的情商加美貌,是见人可亲的吸粉大咖。王熙凤,精明老辣,风行果敢。

二、以贾珍为中心的情感同盟。王熙凤是贾珍原配的妹妹,王熙凤从小随贾珍玩大,贾珍对王熙凤影响巨大,他俩情深义重。而秦可卿与贾珍是相彼此珍爱之人。三人关系有些乱伦,但感情很真。




学林金喜鹊


在金陵十二钗里,王熙凤与秦可卿可以说是最富有争议性的两个女子,一个杀伐决断、笑里藏刀,被利益所熏心;一个袅娜风流、温柔和平,被情欲所束缚。看似性格反差极大而又差着辈分的凤姐与可卿,却是难得的知心之交。秦可卿病后,凤姐三番五次前去探望,常常一边红着眼圈一边强颜欢笑来开解病情。尤氏几次来催,凤姐才恋恋不舍地意欲离开,而秦可卿仍不忘深情地拜托凤姐,“闲了的时候还求过来瞧瞧我呢,咱们娘儿们坐坐,多说几句闲话儿”。

如此拖泥带水,完全不像凤姐平日里的作风。在尤氏眼里,只有凤姐才能开导秦可卿,“好妹妹,媳妇听你的话,你去开导开导他,我也放心。你就快些过园子里来。”由此可见,凤姐对秦可卿的关心绝非敷衍与客套,而是发自真心,充满真情。

凤姐之所以能与秦可卿成为知心之交,无外乎以下几个理由:

首先,同为宁、荣各府的管事媳妇,有着不足为外人道也的隐忍与苦楚,能够相互慰藉与理解。

曹公曾云,在贾母心中“秦氏是个极妥当的人,生的袅娜纤巧,行事又温柔和平,乃重孙媳中一个得意之人”。而作为荣国府管家和秦可卿婶婶的王熙凤,无疑是贾母心中,“孙媳中一个得意之人”。两个同样优秀的“女管家”,会因为有很多共同语言而走到一起。

如此聪明能干的两个女子,管理起家族起来,有人前的风光,就会有人后的凄凉。杀伐决断如凤姐,也为自己树敌太多,正如小厮兴儿所言,“合家大小,除了老太太、太太两个,没有不恨他的…连他正经婆婆太太都嫌了。”而温柔平和的秦可卿,骨子里有一种摆脱不掉的软弱与怯懦。秦可卿管理起家事来,太过柔和,一团和气的背后就只能是自己委曲求全。秦可卿死后,凤姐曾一语道破,“即是托了我,说不定要讨你们嫌了,我可不是你们大奶奶,说什么就是什么。”

这样的两个人碰到一起,有说不完的家长里短和辛酸苦楚,可以彼此慰藉,相互开导。贾府人多口杂,这些不足为外人道的隐忍与悲凉,只能在两个同样管家的女子之间才能找到共鸣。所以平日里凤姐与秦可卿常常聚在一起,关系能够日益亲密起来。

其次, 二人年龄相仿,性情相投,凤姐的雷厉风行与秦可卿的温婉贤淑,能够相互弥补与欣赏。

偌大的贾府,与凤姐和秦可卿在年龄上相仿的媳妇本就不多,能够说上话的更没几人。荣国府这边有李纨,但她作为寡妇本就沉默寡言,平日里除了陪小姑子穿凿针线,也就是一心照顾儿子贾兰。元春入宫,迎春、惜春、探春三人年龄相对较小,不适合谈心。

而宁国府这边人丁稀少,秦可卿作为管事之人,更缺少朋友。只有婶婶王熙凤,可以在一起谈天说地,把酒言欢。在容貌性情上,凤姐与可卿同为风流绰约之人,只不过一个偏“刚”,一个偏“柔”,恰好能够互相弥补,相得益彰。

因而秦可卿因病郁郁寡欢,尤氏说只有凤姐才能开导她,媳妇只听凤姐的话。除了性格上互补,凤姐与可卿骨子里都是聪明要强之人,能够彼此欣赏。凤姐的聪明要强自不必说,医生给秦可卿把脉时就曾说过,“大奶奶是个心性高强、聪明不过的人”。

再次,二人惺惺相惜,同病相怜,是为后面可卿为凤姐托梦和凤姐被聪明所累作铺垫。

秦可卿病重,凤姐有感而发,““‘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点年纪,倘或因这病上有个长短,人生在世,还有什么趣儿呢!”凤姐如此感慨,并不是单纯为秦可卿病重而痛惜,多少夹杂了物伤其类之感。凤姐似乎从秦可卿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未来。

尤氏说秦可卿生病是因为思虑过重导致,“他可心细,心又重,不拘听见个什么话儿,都要度量个三日五夜才罢。这病就是打这个秉性上头思虑出来的。”医生也说,“大奶奶是个心性高强聪明不过的人,聪明忒过,则不如意事常有,不如意事常有,则思虑太过。”而事实上,凤姐的结局,也与秦可卿颇有相似之处,“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凤姐这一生聪明反被聪明误,一生杀伐决断,最后也不过是为他人作嫁衣赏。贾府大厦将倾之时,凤姐再怎么殚精竭虑,也无法挽狂澜于既倒。

凤姐与秦可卿关系如此亲密,也是为后面可卿为凤姐托梦作结构上的铺垫。正“因娘儿们素日相好”,秦可卿才要专门与凤姐告别,并将自己未了的心事嘱托给凤姐。秦可卿认为“婶婶,你是个脂粉队里的英雄”,嘱托凤姐重置祖茔与家塾,以备不时之需。

次之,凤姐能与秦可卿成为知心之交,也是为了丰富凤姐性格的复杂性与小说的深刻性。

倘若没有凤姐与秦可卿这段友谊的书写,凤姐呈现出来的形象,就只是一个心狠手辣、八面玲珑的“凤辣子”。但因为有了这段“闺蜜”之情,凤姐的形象更为立体和饱满,人物性格更加复杂与多元,让读者看到“百炼钢”之外也有“绕指柔”。

这也正是曹公高明之所在,凤姐就是我们现实生活中人物的投射,没有绝对的好坏,只有相对的爱憎。凤姐有为自己利益不择手段的一面,但也有为了自己关心和在乎的人流露真情的一面。这种人性的复杂,远比黛玉的空灵与纯净,更符合生活本真的投射。在曹公的笔下,大观园里展现出了人生百态,冷暖自知。而凤姐这个形象,恰恰是连接贾府与俗世的一个窗口,上可延伸到权贵,下可延展到乡邻,大观园揽政,铁槛寺弄权,无所不用其极。凤姐有她的可恨之处,亦有她的悲情之处,是俗世的你我都曾遇到的可怜与可恨。

总之,王熙凤与秦可卿能成为知己,源于志同道合的治家理事,源于惺惺相惜的性情相投,源于大厦将倾的托梦嘱托,更源于小说人物性格复杂性与深刻性的谋篇布局。一曲红楼,不仅是怀金悼玉的痴情怨曲,更是人生百态的浮世图解。


此笺


《红楼梦》王熙凤和秦可卿的关系很好的原因看这里


红楼》中,凤姐给人的印象一直都是泼辣的,她表面大度,暗地里却害死尤二姐,贾瑞想要调戏她,也被她各种作践。


这样的一女人很难与人交心,可偏偏和秦可卿的关系十分要好,以至于秦可卿临死都要托梦给她

,为她日后打算

所谓爱屋及乌,和可卿关系要好,对她弟弟也是另眼相看的。第七回中,凤姐应邀去宁国府,见到了秦可卿的弟弟秦钟,平儿给了一匹尺头和两个“状元及第”的小金锞子,凤姐都嫌寒酸拿不出手,可见秦可卿在她心中地位不一般啊!



第十三回中,秦可卿去世,在她的魂魄离开之前,特意前往凤姐的住处,嘱托她要早为自己打算。


“婶娘好睡!我今日回去,你也不送我一程。因娘儿们素日相好,我舍不得婶娘,故来别你一别。


若不是与凤姐关系十分要好,又怎么会在临死之前还惦记着凤姐日后的生活呢?再看凤姐听到她的死讯时的表情就可以知道两人的关系不是一般的好,她的死的确让凤姐从心底伤心,而不是装装样子。



按常理说能相处到一起去的人,一般都是志趣相投的。凤姐和秦可卿身上其实是有很多共同之处的,在年龄上,他们年纪相仿,性格上也是一样的倔强,更难能可得的,是一样有才干


在辈分上,秦可卿小她一辈,虽说都是各自府上的管事人,但是却没有太大的利益冲突。虽然可卿也是美貌聪慧,但却不会像尤二姐那样威胁到凤姐的地位,凤姐自然不会恶毒到去害一个不相干的人。



还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他们的男人都是一样的不正经,一样的好色。贾琏和贾蓉这叔侄俩可以说是狼狈为奸,没有节操的乱搞。对于女人来说,外表再强硬,内心深处都是需要男人呵护的,这也是她俩共同的悲哀之处。平日里凤姐虽然看似飞扬跋扈,但终归是个小女人。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凤姐和秦可卿也可算的上是同病相怜。秦可卿的毛病表面上是月经不调,实则就是崩漏之症。偏偏凤姐也有这样的毛病。贾琏放肆的和尤二姐鬼混的时候就说过:“她得了那样的病,怕是好不了了”。



一样的性情,一样的才干,一样的命运,可怜了这对好姐妹,不甘认命,却终究剩一缕残魂在人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