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4 鄱陽耄耋老人樂善好施60年

中國江西網訊 在鄱陽縣城西門路住著這樣一位老人。

她把施仁行善視為一種責任,先後收養過5名棄嬰。她把助人為樂看做一種美德,無私照料患病鄰里十多年。她把奉獻視為一種力量,家中開個“旅社”,為貧苦的老人和街頭的乞丐提供一個落腳之處。

她雖然已是耄耋之年,但是依然走在奉獻的路上,六十年間,從不間斷傾其所有、樂善好施。她,就是施愛娥。

鄱阳耄耋老人乐善好施60年

雖腿腳不便,但施愛娥仍在儘自己的努力幫助鄰里

為他人送菜途中摔傷

“年紀大了很多事情都記不得,很多也做不了。”86歲的施愛娥一年前,在為他人送菜的途中摔傷了

“年紀大了很多事情都記不得,很多也做不了。”6月20日,初見86歲的施愛娥老人,她坐在一張藤椅上,旁邊還放著一幅鋁合金柺杖。

當記者說明來意後,老人表示很遺憾,遺憾的是現在不能像以前那樣走出去做點力所能及的事了。一年前,她腿部摔傷骨折,現在行動需要拐杖輔助。

談起摔傷原因,施愛娥回憶說:“以前這兒有個菜市場。當時我像往常一樣,到菜市場去撿些殘次菜,挑揀洗淨後給附近的孤寡老人送去,結果摔倒了。”

“只怪自己不小心,不後悔去送菜。”施愛娥說。

施愛娥準備送菜去的老人姓潘,91歲高齡。“他很可憐,無兒無女的。”可惜,潘老一週前剛剛過世。

施愛娥說:“我親生子女有8個。如今,我與小兒子同住老屋,孫子孫女曾孫這些就有12個了。”

提到兒女,施愛娥話語不斷,時間很快到了12點10分,陸續進來了3個穿著校服的孩子。“這是大兒子的大孫子,他是大兒子的二孫子,那一個是二兒子的孫子,他們都在附近讀書,中午就在我這兒吃飯。”施愛娥對孩子的喜愛不止一點點。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施愛娥身上,許多故事與此有關。

前後收養了5個棄嬰

“周邊的街坊都知道她心腸好。”此後,不斷有人送來撿到的孩子。施愛娥前後收養了5個孩子

1986年11月,住鄱陽縣城東的潘某來到施愛娥家。

“那天天氣很冷,我遠遠便看到潘某提著一個籃子走來。”施愛娥回憶說,“籃子裡睡了一個小嬰兒,嬰兒大大的眼睛好看極了,身上還蓋著一塊紅色圍兜。身旁還有一張寫著她的生辰八字的紙。”

“沒留下姓名,所以我們給這個撿來的孩子取名叫籃籃。”施愛娥接著說。

毛建英是施愛娥最小的女兒,當母親決定將籃籃留下,意味著白天都需要她來幫忙照看。

“母親白天在外面打零工,晚上回來還給籃籃帶奶粉。”毛建英回憶說,“那時一袋奶粉可是1塊多一包啊,我們都沒有那樣的待遇。”

但讓毛建英意見最大並不是這些,“那時候我才十六歲,還沒結婚,成天抱著一個剛出生的孩子進進出出,沒少遭外人說閒話”。

但事實上,像籃籃這樣的孩子,施愛娥不是第一次收養。

1975年,在輪船碼頭的一個破草堆裡,施愛娥撿回了她的第一個“孩子”。當時她看到奄奄一息的孩子時,心疼不已,毫不猶豫地把孩子帶回家撫養。

“就是因為那一次,周邊的街坊都知道她心腸好。”三女兒毛珍英說,此後,不斷有人送來撿到的孩子。施愛娥前後收養了5個孩子,最短的僅3個月。

“你還收養人家的孩子,自己生活本來就很艱苦了,哪裡帶得過來,何況你也沒責任和義務。”40多年的老鄰居石明寶時不時會勸施愛娥。

除了石明寶的勸說,還有兒女們的不理解。那時家庭困難,施愛娥也猶豫過,更何況那時她還有個全身癱瘓的親生女兒需要照顧。

“但一看到那些可愛的孩子,還是會咬牙堅定地收留下來。”施愛娥說。

“父親很早就過世了,母親是一家之主,我們都聽她的。”面對施愛娥的選擇,兒女們選擇了支持。

當時,施愛娥有個出生便癱瘓的女兒,在家排行老四,她需要花費大量精力去照顧這個孩子。但不幸的是,2003年,才49歲的女兒便過世了。

“說實話,母親照顧老四49年,那種情況下還收養了籃籃。”毛建英說。“我們兄弟姐妹都很佩服崇拜她。”

毛建英還介紹,後來籃籃快五歲時,被她的親生父母領走了。這是帶得最長的一個孩子了,一家人都對她很有感情,“送走的那天,我們全家都哭了。”毛建英回憶說。

據瞭解,施愛娥收養的5個孩子,陸續都被孩子的親生父母給接回家了。

開“旅社”讓流浪漢吃口熱飯

每次看到睡在車站的、躺在路邊的流浪漢就會領回來。“就是想讓他們吃口熱飯,睡得暖和點。”施愛娥回憶說,“大部分住幾天就會走”

如今與施愛娥同住的小兒媳婦鄒紅明告訴記者,自從2003年她嫁進來之後,施愛娥就在家裡開起了“旅社”。

不過這個“旅社”並不是我們現在所見到的光鮮亮麗的酒店,而是作為一個小小的落腳地,住在這裡的人,大都是貧苦的老人和街頭的流浪漢。

那時,施愛娥靠收破爛賺來的微薄收入補充全家的生活開支,有時會到車站和菜市場附近撿礦泉水瓶子和廢報紙,每次看到睡在車站的、躺在路邊的流浪漢就會領回來。

“就是想讓他們吃口熱飯,睡得暖和點。”施愛娥回憶說,“大部分住幾天就會走。”

“平時就是在客廳的一角開張床鋪,人多的話專門騰出一間房間來。”鄒紅明回憶說,“且與我們一同吃飯。”

“有一次,遇到了同鄉的周某,媽媽還自掏腰包貼錢給他買船票,幫助他回家。”毛建英回憶說,“好不容易存了點錢又給出去了。”

街坊肖美珍說,施愛娥做了很多這樣的事情。“好到什麼程度?陌生人只要你叫她一聲姨,就能到她家去吃飯。”

施愛娥無私付出,有人說她傻,也有人說她怪。

但施愛娥只“希望能給這些遇到困難的人提供一個落腳之處,讓他們不再因為沒錢而暫時露宿街頭”。

無私照料患病鄰里

“王三妹從來不關房門。經常半夜聽到從她房間傳出‘愛娥啊,我身子痛’。接著就能聽到母親下床、走路和她與王三妹的說話聲”

事實上,施愛娥家並不寬敞,所住的是一套一層的老式土坯房。

“還是丈夫在世時分到的。”施愛娥說,“套房內共有四個房間,其中三間是自己家的,另外一間則是王三妹的,客廳廚房公用。”

自從施愛娥開了個“旅社”,時常有陌生人出沒家中。讓同住一屋簷下的鄰居王三妹很不適應。

然而,王三妹的不滿很快變成了感謝。2005年王三妹患病後,獨自一人的她很是艱難。“她的侄子來照顧了一段時間,後來好些了就走了。”施愛娥回憶說。

據鄒紅明介紹,當年王三妹病情時好時壞,她侄子因為住得遠,來去又不方便。

看到這種情況,施愛娥主動擔負起照顧她的重任。

“以前做飯都是各做各的,後來她生病以後就和我一塊吃了。”鄒紅明回憶說。“王三妹有個習慣,從來不關房門。經常半夜聽到從她房間傳出‘愛娥啊,我身子痛’。接著就能聽到母親下床、走路和她與王三妹的說話聲音。”

這樣的照料施愛娥持續了七八年。

感染帶動身邊人投身公益

施愛娥外甥女徐松蘭也加入了鄱陽縣青年暖陽行動服務公益志願者。“姨媽的故事我從小耳濡目染,她就是我的榜樣”

除了王三妹,受到施愛娥幫助的鄰里還有很多,施愛娥還懂得一些中草藥配方,她常常為附近鄉鄰治療一些無名腫毒、刮痧、“拉斑”,凡接受過她治療的人,無不對她心懷感激,而她又從不收取任何費用。

幾十年來,施愛娥堅持以“幫助別人是我最大的快樂”為信條,耄耋之年堅持行善。這種行善的力量也傳遞給了身邊人,施愛娥外甥女徐松蘭也加入了鄱陽縣青年暖陽行動服務公益志願者。她告訴記者:“姨媽的故事我從小耳濡目染,她就是我的榜樣。”

就在採訪快結束時,施愛娥小聲地對記者,她知道籃籃在哪,“籃籃讀了大學,現在在上海工作了。”

原來,十年前施愛娥到鄱陽縣城東找到潘某問了籃籃的現狀,那年籃籃22歲。

“嬰兒時的記憶很淺,如果籃籃得知小時候的事情,對她和父母都不是好事。”施愛娥只有把牽掛深深地埋在心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