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0 从宋濂和徐达身上可知:朱元璋杀功臣时的心情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

朱元璋“屠戮功臣”的说法由来已久,只要对此提出一点异议,就会瞬间被口水淹没。但是历史上也不是没有明白人,编辑《国朝典故》的明代邓士龙就曾说过几句公道话,对宋濂差点被杀这件事有过一针见血的评价:是宋濂离心离德在前,朱元璋伤心失望在后。而且邓士龙还特别给徐祯卿写的《翦勝野聞》(《国朝典故》中收录的一篇)加了编者按:你干嘛那么小心翼翼?要学徐达不就没事了吗?

从宋濂和徐达身上可知:朱元璋杀功臣时的心情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

按照徐祯卿的记载,当年宋濂要退休,朱元璋亲自摆酒送行,还千叮咛万嘱咐要宋濂的孙子一路上小心照料。送件感动得涕泪横流,并且跟朱元璋约定:“只要我不死,我就每年都来看您一次。”开始的几年宋濂经常来看朱元璋,把朱元璋感动得不要不要的:“帝推旧恩,恋恋多深情。”但是后来宋濂失约了,这一年朱元璋左等右盼也没见着宋学士,于是就把宋濂的儿子中书舍人宋璲和孙子宋慎(护送宋濂回家的那个)找来询问,这叔侄二人异口同声回答:“我家老爷子病得不行了,可能就是这几天的事儿了,您就可怜可怜他,别让他来了!(幸有旦暮之忧,惟陞下哀矜,裁其罪谴)”朱元璋听到宋学士病得不行了,赶紧派人去慰问。结果使者到了宋濂老家一看,这老先生红光满面啥病没有。这朱元璋伤心失望乃至出离愤怒就可想而知了:老朋友们死的死藏的藏,难道我真是活阎王吗?

从宋濂和徐达身上可知:朱元璋杀功臣时的心情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

于是邓士龙专门写下了这样一段编者按:君臣遇合,自古为难,而保全终始尤难。我太祖之于宋学士,情义蔼然,不啻家人父子……在太祖似于寡恩,而学士失期不朝,其于小心翼翼之道谓何?此其智不及徐太傅远矣。

从宋濂和徐达身上可知:朱元璋杀功臣时的心情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

邓士龙说的这个徐太傅就是开国元勋徐达,不但跟朱元璋成了亲家(三个女儿分别嫁给了明成祖朱棣、代王朱桂、安王朱楹),还官居中书右丞相、太傅,胡惟庸权倾朝野,但是徐达却一点也不肯给面子,不但不屑于跟胡惟庸来往,还公开扬言胡惟庸不得好死。徐达病逝(蒸鹅之说是瞎编)的噩耗传来,朱元璋光着脚丫子就往徐达府上跑,一路跑一路哭,哭到徐家见了徐达夫人,拍着胸脯保证:“嫂子(很奇怪,明明朱元璋比徐达年纪大,可是朱元璋一直管徐夫人叫嫂子)放心,徐达虽然去了,但是我还在……”

从宋濂和徐达身上可知:朱元璋杀功臣时的心情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

徐达去世,朱元璋悲痛得好几天上不了班(帝为辍朝,临丧悲恸不已),不但追封徐达为中山王,而且“赠三世皆王爵”。徐达的两个儿子,长子徐辉祖不但继承了徐达的爵位,连太傅的官职也一并继承了,即使很强势的明成祖朱棣,也拿徐辉祖没办法(徐辉祖不鸟朱棣),倒是很仁慈的建文帝朱允炆亲手砍死了徐达的四儿子徐增寿——细看真实历史事件,谁暴戾谁仁慈还真不好说。

从宋濂和徐达身上可知:朱元璋杀功臣时的心情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

从宋濂和徐达身上,我们似乎能看出朱元璋杀戮功臣时候内心的悲哀:要么腐化堕落成为国蠹,要么离心离德明哲保身,除了老婆孩子,朱元璋身边几乎一个可以信任的人都没有了。朱元璋的心情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孤独。这种孤独,现在很多大集团的掌舵人可能也感同身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