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3 世间三样苦,开船打铁磨豆腐

世间三样苦,开船打铁磨豆腐

文字 | 陈潇

摄影 | 俞薇

义桥港航所位于杭州港北面,是船舶进出杭州港的咽喉之地,被称作杭州港的“北大门”。由于三堡船闸的修整,这里目前只开一道闸口,来往船舶在报港签证的等待之余,总要靠岸歇一歇,于是这千百年来未曾停歇一刻的古运河也因这漫长的等待而浸入了一丝安闲的气息。

世间三样苦,开船打铁磨豆腐

“世间三样苦,开船打铁磨豆腐”,对于这句话,跑船将近三十年的老潘再认同不过了。91年初中毕业后,老潘便跟着同乡从安徽到了这里,“这一待就是28年”,老潘坐在凳子上,多少显得有点局促,“来的时候还没有老婆呢,现在儿子都上大学嘞”。老潘不经心的一语而过,不知是他这一代船工多少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世间三样苦,开船打铁磨豆腐

关于船的二三事

当提起这船时,老潘的话匣子就关不上了。“我刚来的时候是学徒,跟着船老板跑船。那个时候还是那种木船,”老潘用那双大手给我们细细比划着,“现在想想,那种船可小多了,不到这船的十分之一,在今天来说,也算是老古董,看不到啦;后来嘛,就稍微大了一点,船面上加了厚铁板,锚也靠机器管;再后来就是这种钢板船。一年又一年的,这船是越换越新,人倒是越来越老。”老潘直起身子,顿了顿,“我刚来的时候比你们还年轻呐。”

世间三样苦,开船打铁磨豆腐

那木船似乎载满了老潘的回忆,猛地一拽,那轮廓又从雾里浮现出来,于是兴致勃勃地和我们讲起,“选那种厚杉木,用船钉一锤一锤地钉起来,然后在木头缝里填上石灰,再做好防水”,老潘说这话时也牟足了劲,“做船这活说起来简单,但是费力,还要细致”。28年前,老潘乘着木船在这运河上用自己的方式过活,28年后,那木船已消失不见,只剩下雾一般的记忆,缥缈不清。

水上人家

船跑的是富阳到上海,货拉的是黄沙和煤炭,满载的船,船帮几乎与水面平齐,一趟下来,一路不停也要两天,再算上装货、卸货、排号等过闸的时间,一个月能跑三趟已经算得上是不错了。至于行船的速度,“在上海港,九节(约17km/h)已经是超速了。”

世间三样苦,开船打铁磨豆腐

在这条古老的京杭运河上讨生活的船民,一年365天,不是在运货途中,就是在等过闸口。

世间三样苦,开船打铁磨豆腐

很多船工都是外地人,携家带口的来到这里,除了春节以外,常年住在船上,而家乡的记忆,除了乡音,怕也只有这简单的家乡菜。

世间三样苦,开船打铁磨豆腐

不知哪条船上跑下来的流浪狗,被老潘一行人养了起来,于是,三个人,一条狗,继续为生计在这条水路上来回奔走。

世间三样苦,开船打铁磨豆腐

卸货后的空船,匆匆地往回赶,不知疲倦的船工,在这条运河上,就这样循环往复,度过不知多少春秋。

世间三样苦,开船打铁磨豆腐

因为位置偏僻,船工上岸采购不方便,于是便有人靠船做买卖。在这种小卖店里,日常生活用品一应俱全。

世间三样苦,开船打铁磨豆腐

“总要回到岸上去”

谈到家里的情况,在老婆朱阿姨面前,老潘整个人就好像瘪了一样,“这么多年了,我就是过年回趟家,儿子上大学了,老人也挺好的,知道这点儿事情对我来说也就够了”。

世间三样苦,开船打铁磨豆腐

朱阿姨半靠着墙,时不时搭上一句话,“我们那里,孩子上高中要陪读的,儿子复读那一年,就和儿子在毛坦厂中学附近租了一间房子,专门照顾儿子。等到儿子上大学后,我就跟着来船上了。之前他也来过两次,后来就不来了,这里没网没电视的,年轻人待不住。”

“慢慢熬下去”

奔波在这条运河上的,大都是这种“夫妻船”,现在的船上,已经少有“船二代”,老一辈人这种在船上讨生活的营生不希望再在下一代身上延续,所以才要“慢慢熬”。

但联结子夜和黎明的那段时间总是漆黑又漫长,“慢慢熬”这种话,对于船工来说,就像是一针麻醉剂,因为老潘坚信,“慢慢熬下去,子女的生活总归会比我们好”。

世间三样苦,开船打铁磨豆腐

在港航所入口处,一座船舵的雕塑废弃在杂草丛中,一如在快节奏的今天被逐渐淡忘的船工。在最古老的运河上做着最古老的运输业,现在的船工已不似沈从文先生笔下的安逸闲适,百无聊赖的当下和能一眼望到头的未来始终像乌鸦一样盘旋在头顶,但是艰窘中所生长出的对上岸的渴望和对下一代的希望,给了这一群人继续这种生活的力量,正如老潘所说的那样:“我们这些人吧,或早或晚,总有一天要回到岸上去。”

世间三样苦,开船打铁磨豆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