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7 大多數“家訓”都是逛人的假文章

大多數“家訓”都是逛人的假文章

大多數“家訓”都是逛人的假文章

傳統文化被推熱,作為傳統文化的“家訓”也自然熱了許多。某幾個電視臺還圍繞所謂的“家訓”弄了幾檔子欄目,似乎也比較熱。

前些年,“貴族”一詞竟然也流行了一陣子,後來,“家風”也熱了起來。“貴族”一詞能熱,說明暴富起來的人,感覺缺少底氣,文化的底氣,所以,總想有意無意地靠點兒文化傳統的邊,發現自己的財富和氣質完全與那些不沾邊,結果靠不住,也就算了。近來,“家風”、“家訓”這些詞熱起來,也是有一股子風的。要說,沒有百代,至少也得有十代八代的傳承,才可能形成所謂的穩定的家風,大多數談家風,也就一陣子風,都不知道四代五代以前的祖先牌位在哪兒,談什麼家風!

今天專門說說“家訓”吧。

讀了不下百篇“家訓”,感覺到,所謂的“家訓”基本都是假文章,萬不可當真。

大多數“家訓”都是逛人的假文章

“家訓”出於道學家理念,在道統家推崇下,家訓只可能是功名利祿之誘導,投機取巧之策術,不可能教後代立身行己之真理。

韓愈,唐宋文學之先祖,不可謂不是有道之師也。他的訓子詩《符讀書城南》,在當今也幾近家喻戶曉,為人樂道。可是,滿篇功名利祿,不可取,實在也是很不堪。“一為馬前卒,鞭背生蟲蛆;一為公與相,潭潭府中居。”全是讀書取功名的思路,根本談不上人生大意。脫不了封建官吏思想。當代世界,讀書的作用,除了得一二件生存的技能,更多的是思考的能力。

大多數“家訓”都是逛人的假文章

“家訓”出於好為後世師的封建迂腐思維。儒家的老祖先就是靠教書起家的,因之,儒家的性格特點,就是好為人師。而“家訓”,不光要為當代師,還要成為後世之師。這未免有點滑稽。

至少大家都聽說過“代溝”這個詞吧。父輩比晚輩一般來說,要大上三二十歲,這就形成了難以跨越的代溝。不同年代,世界觀不同,是很正常的。絕大多數的年輕人,都承認與父母輩有很深的代溝。代溝是很難逾越的,有代溝,當面對其講道理也不見得通,更何況是用一頁紙訓示了。過庭之訓都貫徹不下去,還要留一故紙堆以苛求訓示若干代,更是難上加難。所以說,家訓最多也就是自己一生或半世的生活體會,權當為子孫留點紀念物。

大多數“家訓”都是逛人的假文章

人是不可能完全正確評價自己,大多數“家訓”實質都隱含著對自己的評論及標榜。

自己評價自己,是靠不住的,萬萬不可取。看看許多“家訓”,起首先自謙一番,“無一事可與後人言”,然而,後來就是一番大道理,還要強調是不可破的道理。寓意自己業已體會了人生真諦,子孫若不如我一樣做,一定家業不旺,一事無成。然,後世之世已經變得非前世可以想象了,自己再多的預見性勸誡,也未免能中的。留有家訓者,苦心可鑑,實則是沒有約束作用的。最最可憎者,還要規範後代要效忠誰,沿著某個道走下去,那得是多專制的前輩啊。其不知,後世的思維絕不是前輩可以限定的了。

大多數“家訓”都是逛人的假文章

留下來的“家訓”,也確實有可繼承的。如果只有訓,沒有“產”,那麼,家訓早就消亡了。如果有“產”,那麼家訓就成了遺產,不管是物質還是精神的。這裡所說的精神,也無非名望。所以說,家訓,也就是繼承者的身份證複印件而已。

因此說,能流傳下來的家訓,意義並不在對自己本家後人的訓導,其實大多數是想訓導世界,可取的,也許只有文辭罷了。

對一個人影響最大的,老師不如父母,堯舜之道不如身邊朋友。對一個人起決定作用的是生活,而馬棒、南牆,是比任何家訓都有用的真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