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8 油畫創作雜談——趙培智

油畫創作雜談——趙培智

趙培智

1971年生。1995年畢業於新疆師範大學美術學院。2004年,於國立巴黎高等美術學院進修,現為中國國家畫院創作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員、國家一級美術師,系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主要作品曾參加第九、十、十一、十二屆屆全國美術作品展 ,獲金獎、銀獎, 第三屆全國青年美展獲優秀獎,作品被中國美術館、山東美術館、大都美術館等藝術機構收藏,中國傳媒大學文法學部藝術創作院導師。

油畫創作雜談

趙培智/文

形式要素的利用是畫家的基本功之一,人物的一個動作、一縷衣紋、一道陰影在畫家眼裡就是一個結構關係、一根線條和一個色塊,通過有序的排列就可能形成有意味的秩序感,即形式。有意味的形式是存在的,但它並不是隨時都能出現的,一定是你在不斷體察和尋找中靈光乍現或自然流露出的。畫家要有形式的眼光及敏感的神經來觀注生活的點滴。人也好景也好,在這些平凡的景物背後隱藏著許多“看不見的東西”,時常保持“新鮮的眼光”去感受事物是優秀畫家的常態,好的畫家能夠敏銳覺察到可見物象下面的“東西”。而這些“東西”需要通過有意味的形式來呈現出來。

請橫屏觀看

油画创作杂谈——赵培智
油画创作杂谈——赵培智

內容與形式的關係是老命題了,但這也是任何畫家都回避不了的問題,好畫就是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結合。好的作品一是要感人,能打動人心甚至觸動靈魂。二是要有獨特的個性化語言,當然很多時候畫面的形式就是內容,尤其是表現性的繪畫。繪畫本體語言的深化應該是如今中國油畫家的主要命題。對語言純度的探索與語言表現性深度的探索在中國傳統文化語境中仍有無限可能性。有位油畫屆的老前輩就曾說過,中國油畫現在需要的是水平的提高,而不是怎樣變出新花樣,說的很中肯不無道理。

油画创作杂谈——赵培智

任何創新都是建立在傳統的基礎上,因為從時間的概念來講傳統即過去的部分。我們今天的一點點變化都來自昨日傳統形態的變異,學習借鑑傳統,取其精華為我所用是變通發展的必經之路,對於中國的油畫家來說傳統來自中西兩個不同的文化傳統,把傳統完全當做包袱必定會行走艱難。我們需要重新審視傳統,這不僅僅是解決今天問題的一種思考方式,更是我們對已經逝去的美好家園的追憶和懷念!對於傳統的學習一是通過文本資料進行有目的的學習,二是非物質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顯然在遠離油畫傳統的中國學習油畫是尷尬的,但這也恰恰成為中國油畫本土化主要成因。

造型是任何畫家都無法迴避的大課題。造型是畫家審美取向、能力的高下、個性特徵……的直接反映。物象的面貌特徵、動態、比例感等因素中潛在的造型意味是畫家造型訓練的重點。當然一件完整的作品中任何要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造型也不列外。它與畫面框架互為結構,共同支撐起形式的骨架,為尋找有意味的形式提供可能。

油画创作杂谈——赵培智

繪畫最讓人著迷的就是手繪在畫面勞作留下的痕跡,這些痕跡是可以說是畫家的“心電圖”,天性真實流露絲毫畢現,無法隱藏,正所謂畫如其人。這些痕跡就是筆觸和肌理。筆觸是畫家心跡的反映,哈爾斯的歡快、戈雅的狂放、委拉茲貴茲的優雅與淡定、以及格列柯的驚悚無一不是主要通過筆觸來實現的,筆觸也成為他們個人藝術風格的主要特徵之一。縱觀西方繪畫史,繪畫語言的變化與筆觸密不可分。古典主義時期筆觸大多是完全服務於造型,隱藏在下面,當然上乘之作近看是能看出筆觸清晰的運動方向。從馬奈到莫奈再到印象派,筆觸開始活躍和書寫,在油畫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到了梵高那裡,筆觸已經完全獨立出來,成為繪畫形式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畫家開始了繪畫本體語言的探索。而在百年之後,在中國油畫本土化的自主生成中,寫意性的筆觸、意象的造型為全球化境域中的藝術發展提供了一種範式。

油画创作杂谈——赵培智

每次寫生回來,電腦裡就又多了很多照片,結果我發現,凡是動手畫過的人或景,再看照片,就立刻能回想起當時情境、情緒等細微的東西,照片無法取代寫生的作用。而其它沒畫過的景物與人的照片就很難有這樣的聯想。藉助照片畫畫自古有之,德加畫的一些人體就藉助了攝影。很多大師也都藉助照片作畫,但他們絕不會完全依賴照片。攝影能記錄下那些瞬間變化的人物和複雜場景,給畫家帶來方便,但它很難記錄下當時的現場細微感受和情緒。我個人平時也藉助圖片和照片來創作,但大多隻是選用圖中部分形象和場景的氛圍等元素,我認為照片的運用和寫生是一樣的,都是對形象中潛在的形式要素的發現與利用,我喜歡用老照片和黑白照片,它摒棄了色彩從而提醒你與自然主義保持距離。如今在國內的各種展覽上完全照抄圖片的廉價圖像比比皆是,不是90後萌女郞就是農民工,令人生厭。

油画创作杂谈——赵培智

初學油畫者必當從學習傳統入手,藉助大師的眼光去觀察與寫生,由此進入形式的世界,理解繪畫語言的意義,從而做到“有法”,而非用自然主義的常人之眼去看待與再現自然。從有法再到逐步形成的個人之法成了老畫家,於是再畫時,無論遇到何種景物,往往都能按照套路與法則一一化解難題,畫出一張張“像樣的畫”。而同行間相互評畫時也大致說著一種話語,久而久之,我們畫畫時習慣於帶著某種規則,注意一招一式的出處,習慣了別人的看法和評價,並且陶醉其中。忘記了情感的表達,忘卻了最初自然帶給我們的衝動與感受,最終喪失了藝術經驗的原創能力。

我想寫生意義就在於自然帶給我們的鮮活感受與陌生感,刺激我們麻木的神經,促使我們放下經驗去解讀自然,寫生應該是非經驗的藝術創作與探索。

油画创作杂谈——赵培智

我始終認為繪畫中存在著類似黃金比例一樣的某種規律,每當我們品讀傳統繪畫裡中外名作時,作品無不透露出某種難以言傳的東西,熨帖人的心靈,契合著人性共通的審美要求,但它絕不書上所羅列的構圖法則之類的簡單東西,它是由一系列藝術基因碼構成的,而且有無窮盡的排列組合,因此我認為繪畫有無限的可能性。我在不斷實驗它的不同組合而產生視覺與心理的反應,以期能破解觸動人靈魂的屬於我的基因碼。

油画创作杂谈——赵培智油画创作杂谈——赵培智
油画创作杂谈——赵培智油画创作杂谈——赵培智
油画创作杂谈——赵培智油画创作杂谈——赵培智
油画创作杂谈——赵培智油画创作杂谈——赵培智
油画创作杂谈——赵培智油画创作杂谈——赵培智
油画创作杂谈——赵培智

作品欣賞

油画创作杂谈——赵培智
油画创作杂谈——赵培智油画创作杂谈——赵培智
油画创作杂谈——赵培智油画创作杂谈——赵培智
油画创作杂谈——赵培智油画创作杂谈——赵培智
油画创作杂谈——赵培智油画创作杂谈——赵培智
油画创作杂谈——赵培智油画创作杂谈——赵培智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