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5 「柔性扶貧連載」3.4 對就事論人階段的思考

幾點思考

「柔性扶貧連載」3.4 對就事論人階段的思考

“就事論人”階段是根據項目需要提高人的綜合素質,相對扶貧過程中見物不見人、見事不見人的做法是個很大的進步。

首先,項目人員認識到村民主體地位的重要性。要使村民擺脫貧困,必須激發村民自身的需要、動力,培養他們的發展能力。這是吸取諸多扶貧項目失敗教訓基礎上得出的結論;既然村民是村落髮展的主體,這就意味著村民是發展的最終受益者,同時要為發展盡到相應義務。在對項目的參與過程中,隨著村民主體地位逐漸成熟,可以減少對外來資源“等、靠、要”的消極狀態。

其次,找到了教育農民的有效途徑。這期間,在參與式扶貧、賦權等理念指導下,項目關注弱勢群體,重視廣泛參與,如通過設立各種小組,諸如婦女組、老年組、中年組,甚至有一些養殖能手小組等等,並採用矩陣打分的方式來獲得農戶需求、農戶意願,被稱為參與式需求評估。某種程度上提高了村民的參與意識和參與能力。設立各類發展基金、發展面向成果的購買方式等,對改變村民的行為和觀念都發揮了有效作用。在調查中發現,村民對項目辦的項目都能講的比較明白,知道在村裡做了啥,怎麼做的,以及為什麼要這樣做。相比之下,對政府的扶貧項目知之甚少,這反映了村民項目參與程度的差異。特別是以社區發展基金作為社區教育和發展的切入點,是一種可行的和有效的選擇。把社區發展的目標和理念納入到社區發展基金的運作中,在保證社區發展基金正常收放貸及資金使用的同時,還用借款額度、週期和利息等不同手法體現對弱勢群體的關注、對公平原則的落實、參與性與民主監督原則的體現等。這些發展目標、理念的體現,又必須在社區的制度、活動、角色、意識、社區性別、利益分配和權利保障等各個方面得到體現,因此,社區發展基金由於賦予了其不同的視角和標準而不再是單一項目,而成為村民綜合素質提高的載體。

其三,村民的綜合素質得到了提高。除了前面講述的村民參與能力的變化外,在農業科技普及與採用方面的變化十分突出,作物品種得到了百分之百的更新,如今的玉米、小麥、洋芋等品種都使用了新的品種,而且農民還主動引入了新的品種,如近幾年村民廣泛種植的豌豆就是村民自己引進的品種和自己學習的技術。在栽培技術方面,農民普遍採用了地膜技術。養殖業方面,在採用新型養殖方法、普及防疫技術等方面均取得了顯著成績,如今,不僅村裡培養出了自己的防疫員,大部分養殖戶自己也掌握了防疫知識。村民的綜合素質還體現在與外界交往能力的提高,在訪談過程中,項目村的村民可以自由的與調查者交流,表達自己的想法,而非項目村村民多表現為封閉,不善於與外人交流。生活方式的改進也取得了明顯進展,一個突出的變化是村民們講究衛生了,不僅注重個人生活衛生,而且開始注重家庭庭院內的衛生和環境衛生,芹菜塘村民們自發打掃街道,設置垃圾點,有了統一收集和清掃垃圾的組織。村民們努力使外來進村者對自己村莊有個好的印象。

在項目村,社區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是十分突出的。通過社區發展基金、婦女發展基金以及助學基金等基金管理載體,貧困農戶掌握了財務管理的基本知識和技能。雖然過程很艱難,但有了突破的,並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目前,在祿勸社區運作發展基金的24個自然村中,經過反覆培訓指導,均能正確記賬,並能基本規範填寫有關單據,即使在完全由婦女運作管理社區發展基金的務茂德村,也能規範的使用會計賬和出納賬。祿勸扶貧借鑑了GB模式的許多經驗和做法[1],特別是在以小組為基礎的社區組織的組建上,通過社區發展基金的利益紐帶,有效在使社區成員建立了新的聯繫,並圍繞社區自我發展的新的群體目標,產生了新的行為規範和準則。新的發展理念、行為規範、價值取向和精神面貌等正在逐步形成中。

此階段扶貧思路和具體做法存在的侷限也是很顯然的。主要問題突出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個表現就是形式主義嚴重。當時的扶貧項目把參與式、關注弱勢、社會性別作為必須的三個基本框架,申請項目就看有沒有這些內容,驗收檢查也是盯著這些內容,甚至為了形式而忽視了項目的實際效果。因此,在項目執行過程中就出現了牽強附會、生拉硬套的現象。參與式是當時很時髦的做法,但是大家不理解參與式的真正意圖和作用,於是,出現了為了參與而參與的形式主義。當時,只要看到揹著一卷紙,讓農民圍著畫圖的人,都是參與式專家在工作。修個水池子徵求村民意見,要村民畫在紙上;調查一家幾口人也不採用對話和訪談了,而是改成畫圖畫。畫了一堆東西,項目人員不知道為啥畫圖,老百姓也常常莫名其妙,更不懂得如何分析這些特殊的“資料”,結果只是留給參與式專家們看看而已。在關注弱勢群體、婦女權益等方面,也都存在脫離實際的形式主義問題。其後果是,在無效的工作上花了大量精力,而實際上對老百姓脫貧效果不大。

第二個表現是機械理解新理念。祿勸項目辦[ZQ1] 扶貧所遵循的理念大都是國際上流行理念的直接反映,但是,種種原因,對這些新觀點、新理念的理解往往是不全面的和機械的。如應對氣候變化項目,機械理解氣候變化的表面含義,氣候到底發生了什麼變化都不清楚,項目本身與當地村民的脫貧減貧等發展目標沒有關係。務茂德村的連心橋項目是以村裡婦女名義申請的,結果婦女們理解為“婦女的連心橋項目”。把婦女項目理解成了排斥男人的項目。項目辦成員下到村裡看到婦女拿著鏟子在施工,就問你們在幹什麼呢,婦女回答,在修橋。綁鋼筋、攪拌水泥、砌石頭等,都是重體力活,為啥不找男人幹?回答說,婦女小組說了,這是“婦女項目”,只能我們婦女來做。

第三個表現是項目之間缺乏關聯性。這一時期實施的項目多、內容龐雜,但項目缺乏關聯性。

一是引進項目與當地傳統資源缺乏關聯性,受政府項目與工程思維的影響,祿勸[ZQ2] 扶貧也遵循了項目引進原則,有些項目與當地資源、文化不能融合,甚至不符合當地的氣候水土條件而導致失敗的案例也是存在的,如1995年受到產業扶貧工程思維的影響,開始在項目村引種蘋果,項目提供蘋果種苗,號召和培訓農民栽種蘋果,結果以失敗而告終,原因在於在高海拔地區不適合生長蘋果。馬纓花村當時栽種了3000多棵,絕大部分死亡了,剩下了幾顆,結的果子又小又硬,難吃,無法形成商品。祿勸項目辦2006年在湯二村建蓋的公共洗澡室,最終也以失敗而告終。當時配有太陽能熱水設備。但是由於自來水沒有配套保障,遇上了雲南大旱缺水,太陽能設備中無法正常地按時注水,導致水管因暴曬而破裂,再有設立公共浴室也與當地的風俗習慣不相適應。類似這樣的外來項目,在產業扶貧中十分普遍,良好的願望和想象,由於沒有立足於當地資源,往往成為項目孤島,得不到系統文化的支持,最後變成曇花一現,甚至沒有發揮作用就銷聲匿跡了。

二是實施的各類項目之間缺乏關聯性。理論和實踐告訴我們,那些相互聯繫嵌合在一起的項目,具有較好的自組織性,容易產生疊加效應,具有生命力。相互缺乏聯繫的項目得不到彼此支持而喪失活力。如項目辦實施的修水、修路、架電、修房等項目,都是根據村民需要設立的,在這些項目中有些形成了項目之間的關聯,就成功了,如馬纓花的加工房,就是與家庭養殖業實現了契合的項目,得以可持續利用,發揮作用至今。而在項目村設置的蠟染項目[2]、沼氣項目就因為難以實現與其他項目的關聯而失敗了。當我們分析各類成功與失敗的扶貧項目之所以成功或失敗的原因時,就會清晰地發現,那些靠想象的、外來的、零碎的、孤立的、沒有與當地村民生產、生活發生關聯的項目,無論聲勢多大、投資多少、最終大都因脫離當地資源和文化而失敗。所以,現在的產業扶貧開始強調立足當地資源發展產業,就是避免產業項目的孤島現象。

為了解決項目關聯性的問題,在這個階段,項目辦提出了“生計系統分析”的概念。十幾年來,隨著反貧困項目的不斷開展,社區發展能力得到了提升,但是如何保持社區自我管理、自組織能力的延續性,充分利用社區自身所具有的資源,找到適合社區實際情況的發展模式,就成為進一步扶貧要解決的問題。2005年以後,項目辦提出社區生計綜合發展規劃。對社區種植、養殖、經濟、糧食、教育、衛生、生態等與社區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環節進行系統分析,找到社區發展面臨的阻礙與風險,發掘所具有的優勢和內外部資源,有針對性、綜合性的規劃扶貧活動。該階段的扶貧行動注重社區生計項目之間的關聯性和發展規劃的綜合性,推動社區生計改善。注重扶貧活動的綜合性與系統性,促進貧困社區生計改善與發展,是一種“多元造血”的扶貧模式。該階段注重發掘社區所具有資源的理念是可取的,但是影響社區發展的要素是十分複雜的,僅僅在生計框架下進行鄉村社區要素的系統分析尚不能全面認識鄉村發展要素及其價值。

「柔性扶貧連載」3.4 對就事論人階段的思考



[ZQ1]修改

[ZQ2]修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