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5 「柔性扶贫连载」3.4 对就事论人阶段的思考

几点思考

「柔性扶贫连载」3.4 对就事论人阶段的思考

“就事论人”阶段是根据项目需要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相对扶贫过程中见物不见人、见事不见人的做法是个很大的进步。

首先,项目人员认识到村民主体地位的重要性。要使村民摆脱贫困,必须激发村民自身的需要、动力,培养他们的发展能力。这是吸取诸多扶贫项目失败教训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既然村民是村落发展的主体,这就意味着村民是发展的最终受益者,同时要为发展尽到相应义务。在对项目的参与过程中,随着村民主体地位逐渐成熟,可以减少对外来资源“等、靠、要”的消极状态。

其次,找到了教育农民的有效途径。这期间,在参与式扶贫、赋权等理念指导下,项目关注弱势群体,重视广泛参与,如通过设立各种小组,诸如妇女组、老年组、中年组,甚至有一些养殖能手小组等等,并采用矩阵打分的方式来获得农户需求、农户意愿,被称为参与式需求评估。某种程度上提高了村民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设立各类发展基金、发展面向成果的购买方式等,对改变村民的行为和观念都发挥了有效作用。在调查中发现,村民对项目办的项目都能讲的比较明白,知道在村里做了啥,怎么做的,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相比之下,对政府的扶贫项目知之甚少,这反映了村民项目参与程度的差异。特别是以社区发展基金作为社区教育和发展的切入点,是一种可行的和有效的选择。把社区发展的目标和理念纳入到社区发展基金的运作中,在保证社区发展基金正常收放贷及资金使用的同时,还用借款额度、周期和利息等不同手法体现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对公平原则的落实、参与性与民主监督原则的体现等。这些发展目标、理念的体现,又必须在社区的制度、活动、角色、意识、社区性别、利益分配和权利保障等各个方面得到体现,因此,社区发展基金由于赋予了其不同的视角和标准而不再是单一项目,而成为村民综合素质提高的载体。

其三,村民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除了前面讲述的村民参与能力的变化外,在农业科技普及与采用方面的变化十分突出,作物品种得到了百分之百的更新,如今的玉米、小麦、洋芋等品种都使用了新的品种,而且农民还主动引入了新的品种,如近几年村民广泛种植的豌豆就是村民自己引进的品种和自己学习的技术。在栽培技术方面,农民普遍采用了地膜技术。养殖业方面,在采用新型养殖方法、普及防疫技术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绩,如今,不仅村里培养出了自己的防疫员,大部分养殖户自己也掌握了防疫知识。村民的综合素质还体现在与外界交往能力的提高,在访谈过程中,项目村的村民可以自由的与调查者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而非项目村村民多表现为封闭,不善于与外人交流。生活方式的改进也取得了明显进展,一个突出的变化是村民们讲究卫生了,不仅注重个人生活卫生,而且开始注重家庭庭院内的卫生和环境卫生,芹菜塘村民们自发打扫街道,设置垃圾点,有了统一收集和清扫垃圾的组织。村民们努力使外来进村者对自己村庄有个好的印象。

在项目村,社区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是十分突出的。通过社区发展基金、妇女发展基金以及助学基金等基金管理载体,贫困农户掌握了财务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虽然过程很艰难,但有了突破的,并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目前,在禄劝社区运作发展基金的24个自然村中,经过反复培训指导,均能正确记账,并能基本规范填写有关单据,即使在完全由妇女运作管理社区发展基金的务茂德村,也能规范的使用会计账和出纳账。禄劝扶贫借鉴了GB模式的许多经验和做法[1],特别是在以小组为基础的社区组织的组建上,通过社区发展基金的利益纽带,有效在使社区成员建立了新的联系,并围绕社区自我发展的新的群体目标,产生了新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新的发展理念、行为规范、价值取向和精神面貌等正在逐步形成中。

此阶段扶贫思路和具体做法存在的局限也是很显然的。主要问题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个表现就是形式主义严重。当时的扶贫项目把参与式、关注弱势、社会性别作为必须的三个基本框架,申请项目就看有没有这些内容,验收检查也是盯着这些内容,甚至为了形式而忽视了项目的实际效果。因此,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就出现了牵强附会、生拉硬套的现象。参与式是当时很时髦的做法,但是大家不理解参与式的真正意图和作用,于是,出现了为了参与而参与的形式主义。当时,只要看到背着一卷纸,让农民围着画图的人,都是参与式专家在工作。修个水池子征求村民意见,要村民画在纸上;调查一家几口人也不采用对话和访谈了,而是改成画图画。画了一堆东西,项目人员不知道为啥画图,老百姓也常常莫名其妙,更不懂得如何分析这些特殊的“资料”,结果只是留给参与式专家们看看而已。在关注弱势群体、妇女权益等方面,也都存在脱离实际的形式主义问题。其后果是,在无效的工作上花了大量精力,而实际上对老百姓脱贫效果不大。

第二个表现是机械理解新理念。禄劝项目办[ZQ1] 扶贫所遵循的理念大都是国际上流行理念的直接反映,但是,种种原因,对这些新观点、新理念的理解往往是不全面的和机械的。如应对气候变化项目,机械理解气候变化的表面含义,气候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都不清楚,项目本身与当地村民的脱贫减贫等发展目标没有关系。务茂德村的连心桥项目是以村里妇女名义申请的,结果妇女们理解为“妇女的连心桥项目”。把妇女项目理解成了排斥男人的项目。项目办成员下到村里看到妇女拿着铲子在施工,就问你们在干什么呢,妇女回答,在修桥。绑钢筋、搅拌水泥、砌石头等,都是重体力活,为啥不找男人干?回答说,妇女小组说了,这是“妇女项目”,只能我们妇女来做。

第三个表现是项目之间缺乏关联性。这一时期实施的项目多、内容庞杂,但项目缺乏关联性。

一是引进项目与当地传统资源缺乏关联性,受政府项目与工程思维的影响,禄劝[ZQ2] 扶贫也遵循了项目引进原则,有些项目与当地资源、文化不能融合,甚至不符合当地的气候水土条件而导致失败的案例也是存在的,如1995年受到产业扶贫工程思维的影响,开始在项目村引种苹果,项目提供苹果种苗,号召和培训农民栽种苹果,结果以失败而告终,原因在于在高海拔地区不适合生长苹果。马缨花村当时栽种了3000多棵,绝大部分死亡了,剩下了几颗,结的果子又小又硬,难吃,无法形成商品。禄劝项目办2006年在汤二村建盖的公共洗澡室,最终也以失败而告终。当时配有太阳能热水设备。但是由于自来水没有配套保障,遇上了云南大旱缺水,太阳能设备中无法正常地按时注水,导致水管因暴晒而破裂,再有设立公共浴室也与当地的风俗习惯不相适应。类似这样的外来项目,在产业扶贫中十分普遍,良好的愿望和想象,由于没有立足于当地资源,往往成为项目孤岛,得不到系统文化的支持,最后变成昙花一现,甚至没有发挥作用就销声匿迹了。

二是实施的各类项目之间缺乏关联性。理论和实践告诉我们,那些相互联系嵌合在一起的项目,具有较好的自组织性,容易产生叠加效应,具有生命力。相互缺乏联系的项目得不到彼此支持而丧失活力。如项目办实施的修水、修路、架电、修房等项目,都是根据村民需要设立的,在这些项目中有些形成了项目之间的关联,就成功了,如马缨花的加工房,就是与家庭养殖业实现了契合的项目,得以可持续利用,发挥作用至今。而在项目村设置的蜡染项目[2]、沼气项目就因为难以实现与其他项目的关联而失败了。当我们分析各类成功与失败的扶贫项目之所以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时,就会清晰地发现,那些靠想象的、外来的、零碎的、孤立的、没有与当地村民生产、生活发生关联的项目,无论声势多大、投资多少、最终大都因脱离当地资源和文化而失败。所以,现在的产业扶贫开始强调立足当地资源发展产业,就是避免产业项目的孤岛现象。

为了解决项目关联性的问题,在这个阶段,项目办提出了“生计系统分析”的概念。十几年来,随着反贫困项目的不断开展,社区发展能力得到了提升,但是如何保持社区自我管理、自组织能力的延续性,充分利用社区自身所具有的资源,找到适合社区实际情况的发展模式,就成为进一步扶贫要解决的问题。2005年以后,项目办提出社区生计综合发展规划。对社区种植、养殖、经济、粮食、教育、卫生、生态等与社区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环节进行系统分析,找到社区发展面临的阻碍与风险,发掘所具有的优势和内外部资源,有针对性、综合性的规划扶贫活动。该阶段的扶贫行动注重社区生计项目之间的关联性和发展规划的综合性,推动社区生计改善。注重扶贫活动的综合性与系统性,促进贫困社区生计改善与发展,是一种“多元造血”的扶贫模式。该阶段注重发掘社区所具有资源的理念是可取的,但是影响社区发展的要素是十分复杂的,仅仅在生计框架下进行乡村社区要素的系统分析尚不能全面认识乡村发展要素及其价值。

「柔性扶贫连载」3.4 对就事论人阶段的思考



[ZQ1]修改

[ZQ2]修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