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6 三个房子的故事

第一个

三个房子的故事

硕士毕业那年,人生中最后一个暑假,清理完宿舍,你没有买回老家的票,背着包坐上了去往另一个城市的火车。那里是谈了五年恋爱的女友家,这是第一次去见她的父母,两年前毕业的女友应父母的安排,回到了家乡的银行工作。颠簸了十几个小时,女友到车站来接你,她面带倦容勉强微笑着说:“抱歉,家里在搞聚会,我爸妈的朋友也要为难你见一下了”。时至傍晚,火烧云染红城市的半边,驱车行驶数百里后,你们来到了女友父母在城郊别墅区的房子,欧式的建筑风格在夜色中略显鬼魅,多是三层独栋小楼,前后各带花园,时而传来巨型犬的吠叫和醉酒嬉笑的吵嚷。进入房子,在缭绕烟雾中灯光大亮的厅堂,围坐着喝得满脸通红的男女,女友的父亲招呼你入席,几轮敬酒后女友的母亲见你不胜酒力,好心引你离席参观房子。沿旋转楼梯拾阶而上,你们路过挂满照片和日本画的墙壁,女主人热情而自豪地向你解释每一处装潢的用心一直到顶楼的卫生间,她推开门,旋开灯,白晃晃的瓷砖与墙壁齐刷刷反着光差点刺瞎你的眼,同时你耳边响起一个声音:“怎么样,这个是按照顶级酒店的配置做的装修,白吗?”后来,你们还看了很多房子的细节,后来,你发现女友不知何时不见了,后来,你在房子外的走道上看见她满脸泪痕抽着烟,昏黄的路灯下身形显得格外孤单,你走过去抱住她,听见她说:“带我走吧,

这就是个房子,不是家。”

第二个

三个房子的故事

我想你已经猜到了,第一个故事里的“你”,就是我,而那个故事里的“女友”,现在是我的妻子,一年前,成为了我孩子的母亲。但这第二个故事里,还有另一个女主角,不要误会,她是我老家的外甥女,她想要考研的学校位于我目前居住的城市,因此考试期间要在我家短住几日。为了接她,我破例请假早走一会儿,从公司出发去机场。也因此我破天荒的在这一年里,终于有一天是十二点之前,出现在家里的晚饭餐桌上。妻子带着孩子已经睡下,父母为迎接这位来自老家的小客人,守着热饭炉上的一桌子菜,我带着久违的温情享受这一餐饭与亲人短暂的相聚。虽然很快,安排好外甥女休息的房间,我又要熬夜修改明天开会要讨论的方案。带她去卫生间,告诉她浴室灯组的开关位置后,(因为我把它装在了初次使用很难找到但我自认为习惯后极其方便的位置)我上楼准备工作。在楼梯的转弯,我看到外甥女刷着牙向下一层楼梯张望着。次日晨,我在同样的位置看到了保持同一个姿势的她,一时间我有点恍惚,随后我笑了,走过去拍拍她的肩膀说:“走,带你去楼下看看。”她冲回卫生间,迅速结束洗漱,两步一阶地跟上我来到地下室。“舅,这是书房吗?”“算是吧,以前的书还有一些收藏来的东西都堆在这里,也挺像个仓房的哈哈,哦对了,我还安装了一个投影仪,你想看电影的话可以自己弄。还有什么东西你自己在这找着玩儿吧,我先上班去了”……随后的一个星期,早出晚归的我也只和她又见过一次面(就是送她走)。她离开后我又去了一次地下室,装修这里的初衷是,打造一个能够宅在角落里的隐秘空间,而我已经很久没造访过了。坐在实木桌子旁,我发现一本应该是外甥女从书架上翻出来看的书,随手翻开一页,里尔克的几句诗映入眼帘,轻轻地敲开了我蒙尘已久的心:

“家宅,草地一隅,夜的微光,

忽然之间你获得了人一般的面容,

你在我们身边,拥抱着我们,也被拥抱。“

这一刻,我好像也突然感受到了来自整个空间的拥抱,而多年前,路灯下女友的那句话又回荡在我的耳边:那是个房子,不是家。

我开始思考,是什么让一个房子,变成了家?

桌上的那本书是法国哲学家加斯东·巴仕拉的《空间的诗学》。

第三个

三个房子的故事

我开始重看这本书,第一章就让我深受感动,并且相信它可以解开我的困惑。巴仕拉说,不要把家宅当作“对象“,要超越描述层面上的问题,达到原初的特性:

“家宅,是我们在世界中的一个角,它是最初的宇宙,它包含了宇宙这个词的全部意义。描写‘陋室’的作家常常提到空间诗学的元素。但他们只刻画出陋室的现实,却没有真正体验过它的原初性,这种原初性属于每一个人,无论他富有或贫穷,只要他愿意梦想。”

然而正像巴仕拉随后所说的,我们成年以后的生活早已被剥夺了原初的财富,人与宇宙的关系在成年人的生活中是疏离的,我们很难感受到人对家宅这个宇宙的原初依恋。整个阅读过程中,我频频感受到情感上的刺痛和共鸣,不过,坦诚说,这种共鸣是打折扣的,因为对于很多哲学的、诗学的词汇(比如原初性),我只能不求甚解。还好我找到了一位专业领域的解读人——华东师范大学的哲学系博士生导师,姜宇辉。他的引导和解析,用词明白易懂,举例平实近人,再晦涩的哲学义理,姜老师都能准确而通俗地表达出来,四两拨千斤的感觉。

而在他解读的《空间的诗学》课程开篇,姜老师就非常率性地坦言:

“巴仕拉在《空间的诗学》的‘引言’一开始就明确指出,他之所以要去研究诗歌,与其说是学术的兴趣,还不如说想要摆脱各种各样学术体制的枷锁,能够自由自在地思想。这一点对于这个课程也挺适合的。因为我们也不想在这里给大家兜售什么知识,什么你付钱,我给你知识那种。俗死了。我觉得我们读那些书,听那些音乐,还是为了获得体验和领悟。那么巴仕拉的这本书就很恰当,因为很多时候他都是从诗句开始,大家读着读着就有了感动,就有了想法,然后慢慢就展开思路。这样的哲学思想,就像是散步走路,就像是呼吸,沐浴阳光,就是那么的自然而然。”

真的是“知识付费”界的一股清流,不过其实这跟我要讲的无关,我真正欣赏的是姜老师与巴仕拉一脉相承的那种对家宅的诗性理解。巴仕拉也许与我隔着国界、语言、年代的障碍,总是以延迟的方式感动我,而姜老师时时迸发的关于家宅的思考,让人如临其境,比如,他为时下的“宅”文化创造了一个新词,叫“神仙宅”。

“关于神仙宅的深刻哲思,关于在家成仙的那种飘飘然的境界,即便是你宅在家里啥也不干,就推开窗户望着蓝天白云,就端杯咖啡,像模像样地在那里发呆,那也可以很有诗意。尼采不是说,把你的人生创造成一件艺术品吗?人家巴仕拉说得更为自在写意,宅在家里,那就是一首诗。”

再比如,他让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谈空间谈家宅也要扯到诗学:

“那么,为何要从读诗开始呢?诗歌对于我们的哲学思考来说为什么那么重要呢?你会想到,诗有很多地方能打动你。比如说优美的音律,朗朗上口的节奏等等。但巴仕拉强调的是另外一点,就是真正美妙的诗歌,总是能够成功营造出‘形象(Image)’,一首伟大的诗,必须首先诞生出一个精美绝伦的形象,这个形象就像是敲响了一个琴键,就像是投入寂静湖水中的一枚石子,就那样顿然间在你的心灵深处激荡起绵绵不绝的回响。”

也让我开始发现自己身上从未被发掘的诗意:

“即便我们自己不是诗人(这确实不是随便就能培养的能力,也不是按部就班就能学到的本领),但当我们一旦从诗中获得了感动,也就同时可以与诗人比肩,进行到形象迸发的美丽新世界之中。读,并不是一个单纯吸取的被动过程,但在读的过程中,你也同时领受到了诗人传递而来的灵魂激荡的力量,这就是一种创造,因为你打开了之前被久久封存的灵魂的深层存在。就好像是借助诗歌的力量,打开了一扇门,敞开了一片场所和空间。这就是创造,这就是创作。”

而最最重要的,在姜老师的解读下,我在巴仕拉的《空间的诗学》中,找到了那个问题的答案。至于是什么,如果你想知道答案,不如自己去寻找。或者,你不想知道答案,能够思考一下这个问题本身,也能让你收获很多。

最后,你可能还没忘,说好了是三个房子的故事,这不刚讲了两个,把自己套路进去了吧!还真不是,在这第三个故事中,房子看起来还是第二个故事里的房子,我还是前两个故事里的我,又都不是。怎么讲?引用姜老师爱说的一句话:

“梦去形骸万物,醒来天地吾庐。”

这,就是第三个房子。

三个房子的故事

点击上图,听姜宇辉老师

为你解读《空间的诗学》

(滑动查看课程详情)

课程简介:

很多哲学家、未来学家都预言,21世纪的世界是漂浮的世界,也是一个连根拔起的世界,所有的一切都将在云端,在网上,在虚拟的空间,我们的生存的状态也不再是海德格尔说的“诗意的栖居”,而恰恰是德勒兹所说的无尽的“游牧”。

然而,在这样一个无尽的游牧世界之中,对“家”的需要反而显得更为迫切,甚至成为我们人生中最可珍视的体验。只不过,这样的“家”并不仅仅是一个固定的场所,不是一个你每天都不断要回去,必须要回去的地方。相反,它更应该是一个心灵的港湾,一个想象的圣殿,一个体验的宝库。

而这正是巴什拉在《空间的诗学》中所要阐释的核心的意思。

家,一个你的灵魂在其中慢慢从幼年到成熟的空间,不仅仅是宇宙的一角,一隅,而同时也就是整个宇宙。

由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导师姜宇辉解读的《空间的诗学》,让你从私密的家宅漫游至广阔的宇宙空间,用最通俗的语言、最真诚的语气引领你,回归内在和外在的平衡:当你内心焦虑的时候,就需要打开窗户,感受外面满溢的阳光;当你迷失在外部空间的时候,又需要时时刻刻体验、关注内心空间的在家体验。

▶ 课程目录:

· 关于神仙宅的哲思

· 只为了那一个叫做家的地方

· 膨胀与收缩的空间

· 角落的忧郁,生命的断章

· 灵魂的缩影,空间的回声

· 内与外,圆的现象学

▶ 主讲人:

姜宇辉,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硕士,复旦大学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外国哲学教研室主任。上海市“曙光学者”。法国哲学研究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法国哲学与艺术哲学。专著有《德勒兹身体美学研究》与《画与真:梅洛-庞蒂与中国山水画境》。译著有《千高原》与《普鲁斯特与符号》。

· 想要宅得其所的人

· 想在空间中寻得诗意,或理解空间的诗学的人

· 迷恋家的温暖,也热爱宇宙的辽阔的人

· 喜欢诗的人

三个房子的故事

内容及商务合作请联系:

[email protected]

▼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中读 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