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30 贝因美沉浮记:有多少辉煌可以重来?

贝因美,这个曾经头顶中国本土奶粉头条桂冠的乳业品牌,沉沦多年之后,日渐式微,最终没能躲过在股票名称前加上“ST”的厄运。曾经在中国奶粉市场的占有率长期位居三甲的风光已成过去式。

贝因美沉浮记:有多少辉煌可以重来?

盘点过去:英雄当年……

贝因美的创始人谢宏是个有故事的人, 15岁就考入杭州商学院(浙江工商大学前身),念的是食品卫生专业,87年考进浙大,念的是哲学。19 岁留校任教,曾经是杭州商学院最年轻的教师。

谢宏在此前的演讲中讲述过自己的创业史。1992 年11月,27 岁得谢宏怀揣 18 万元将杭州一家已经停产的饼干厂变为贝因美,走上创业之路,彼时的谢宏创业标杆是雀巢,尝试将婴幼儿和食品一结合,于是搞出一款全新的婴幼儿速食米粉——贝因美就是靠速食米粉发家的。

当时国内的婴幼儿速食米粉是美国亨氏一家独大,基本上处于垄断地位,国产米粉根本没有多少份额。

谢宏研制出的这款产品,口感细腻,入口即化,品质不错,有着不错的产品力;营销战略上先进攻农村市场,然后二三线城市、再抢占一线城市边缘区,最后挺进一线城市腹地;策略上,特约经销与代理相结合,主攻加盟商,兵力集中在地县级城市和一线边缘区域夫妻店,快速建立起全国销售网络,形成对亨氏的合围,最后聚而歼之。

贝因美沉浮记:有多少辉煌可以重来?

仅用2年多时间,贝因美就横扫中国婴幼儿米粉市场,以70%的年市场增量,成功的狙击了亨氏,成为中国婴幼儿米粉市场的黑马冠军。

在婴幼儿米粉市场取得成功的贝因美制定了“同心多元化”战略,瞄准了婴童配方奶粉。2001年,贝因美喊出“国际品质,华人配方”口号,隆重推出“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贝因美奶粉,吹响了贝因美进军奶粉市场的号角。凭借早期建立起来的强大的销售网络,贝因美很快在婴幼儿奶粉市场打开局面。当年,贝因美总销售金额一举突破亿元大关。

贝因美沉浮记:有多少辉煌可以重来?

2004年,阜阳劣质奶粉导致“大头娃娃”事件,引发举国上下对婴儿食品安全问题的强烈关注,整个行业犹如进入寒冬。而贝因美在行业“洗牌”时成为受益者,进一步拓展了市场份额。

贝因美沉浮记:有多少辉煌可以重来?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国产奶粉带来了严重的信誉危机。也深刻地改变了婴幼儿奶粉的市场格局,贝因美是当时是少数未被检测出三聚氰胺的国内知名品牌奶粉企业之一。毫无疑问,贝因美的好运来了。随后的中国奶粉发展史中的雀巢碘超标、假奶粉事件阶段,也是贝因美崛起的风光。

贝因美沉浮记:有多少辉煌可以重来?

当时,伊利、圣元等大品牌遭遇重创,贝因美却备受青睐。据悉,当时贝因美的渠道是厂家——省代——市代——地区终端的四级经销体系,各渠道之间的利润并不丰厚,给承诺经销商的门店承诺的推广费用经常无法兑现,即便如此,那时候贝因美根本不愁卖。

贝因美的销售数据也佐证了这一点。2009 年之时,贝因美销售收入同比大增 67%,奶粉品类的销售额近乎翻倍。2011 年成功上市之后,贝因美拿出近4亿的超募资金偿还银行贷款,1.5 亿元的募集资金用于补充运营资金。此时的贝因美拥有稳定充沛的自由现金流量,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也从 2009 年的 61.62% 降至 25.74%,达到近年来最低,为其此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依靠产品的美誉度,贝因美 2011 年至 2013 年间的营业收入、净利润分别以 13.76%、28.44% 的复合增长率上升。AC 尼尔森数据显示,到 2014 年,贝因美的市场份额已达到 7.4%,超过了伊利、飞鹤等国产品牌,是彼时当之无愧的国产奶粉老大。

资料显示,贝因美 2007 年的净利润仅为 2769.12 万元,其销售收入也只有 12 亿元,而同期三鹿集团的销售收入已破百亿,伊利销售收入也已逼近30亿元。

三聚氰胺事件后,外资品牌成了抢手货,代购开始盛行。同时,外资奶粉企业迅速席卷了中国中高端奶粉市场,国产奶粉则遭遇了空前危机,丧失了话语权。

在这种背景下,为了争夺市场,奶粉行业价格战爆发。2009年年初,多家国产乳企为争抢市场,发动了历史上最为激烈的价格战,而贝因美也迅速跟进,最终贝因美赢得了“国产第一奶粉品牌”的光环,但却不能获得市场的主导权。这就是后来衰落的根本原因。

转折出现在 2014 年。贝因美业绩在当期下滑,销售收入止步于 50.45 亿元,远未达到其创始人谢宏定下的 100 亿元目标,随后更是持续萎缩,至 2016 年仅剩 28 亿元。

可惜的是,在IPO上市7年之痒的关口,贝因美被*ST了。一时间,业界扼腕叹息、关注者也惊诧不已……

贝因美沉浮记:有多少辉煌可以重来?

沉沦已久,现实尴尬

创始人谢宏持有贝因美集团有限公司87%的股份,等于间接持有贝因美婴童食品股份有限公司29.79%股份。2011年,贝因美在深交所上市,首发价格为42元/股。上市后,贝因美仍旧保持业绩高速增长,并于2013年创下了年营收61.17亿元、归母净利润7.21亿元的历史纪录。

贝因美上市后不久,谢宏因个人健康原因辞去上市公司职务。有关其人事变动,业内有各种猜测,但都难以最终被充分认定。这个原因和企业的年报数字一样,渐渐成为企业品牌虚化的迷雾。

谢宏之后,贝因美的管理层走马灯一般地变换。公司常务副总裁朱德宇接任董事长,仅10个月后辞任。然后没有任何食品行业从业经验的独立董事黄小强临危受命,没有干满两年宣告离开。直到2014年2月现任董事长王振泰接任,公司的管理层才趋于稳定。可是,面对激变的中国婴幼儿乳粉市场,王振泰似乎也回天乏术。

不断更换董事长和主要管理层的结果,就是政策的不持续性和没有凝聚力的团队,贝因美则在不断的磨合和各种不稳定因素中内耗着。

在贝因美前员工眼中,谢宏一直属于幕后控制人。谢宏虽然去养病了,但在贝因美一直扮演“总指挥官、总策划师”等角色。包括过往贝因美重大的会议他都会参加,也会和中高层管理者进行各种头脑风暴。

这种一人独大的管理方式虽然容易产生裙带关系、腐败黑幕等,但贝因美确实也培育了自己的核心精英。2012 年前后贝因美的辉煌,要归功于贝因美的“八大金刚”——八个可以在各地呼风唤雨的大区销售经理。但 2015 年之后,“八大金刚”纷纷出走,贝因美颓势渐现。实际上,贝因美一直是典型的民营企业思路,对职业经理人重视程度不够,尤其是空降过去的职业经理人,职业经理人并不被授权和信任。这就导致昔日骨干出走,新人来了难以融入的人才断层现象。

值得思考的是,谢宏不仅裸辞了贝因美的职务,在贝因美集团以及集团所投资的近20个公司中,谢宏亦没有具体职务。他习惯了当一个甩手掌柜,在享受贝因美首席科学家身份的阶段,公司业绩一塌糊涂。

谢宏退居二线后,贝因美经历业绩跌宕起伏及管理层更迭,也面临营销变革动荡、产品遭遇假货等等羁绊,最终一再错失再度振奋的机会,甚至连开放“全面二孩”政策的红利也没能如预期地刺激贝因美的业绩。

2014年,贝因美经营走向下坡路,2015年陷入亏损。2016年贝因美经营状况持续恶化,营收27.72亿元,同比下降39%,净利为-7.98亿元,同比下降高达853.24%,迎来了上市以来的首亏。恒天然“折戟”贝因美,导致恒天然公司股东间因为投资贝因美失败的诸多纷争,也引发了贝因美和恒天然二者的矛盾。

更戏剧化的一幕发生在2017年上半年,公司从净利润预盈5000万元转为亏损3.68亿元,交出上市6年以来最差半年报。

2018年4月25日,贝因美2017年全年业绩揭晓:营业收入26.6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0.57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非后净利润为-11.39亿元。

因连续两年亏损,4月27日,贝因美被退市风险警示变更为*ST因美。戴帽后的贝因美股价应声下跌,于5月4日报收4.72元,市值48.26亿元,距其2015年6月股价巅峰相比,市值已缩水80%多。

上市7年的贝因美,顶着昔日明星企业的光环,不仅没能扛起民族品牌对抗洋奶粉的大旗,反而在最近两年的业绩中大幅“跳水”,成了A股市场被多次调侃的“段子手”。互联网上和业内充满着对贝因美哀其不幸的失落,品牌的价值不断的被写入各种斑驳的要素,从低谷中再度辉煌的难度变得更加渺茫。

自救路径,命运多舛

从2013年半年报业绩预告开始,贝因美的真实业绩也成了谜。贝因美每次业绩预告都要做出大幅修正,已经连续5年第9次业绩预告“变脸”了。

之后股东间矛盾显现,以至于在4月21日的公告中,恒天然派驻贝因美的两名董事会成员在内的4名外部董事公开表示不能保证贝因美下调业绩的真实性,对公司的资产出售事宜投反对票。证监会也对贝因美下调业绩预期发出关注函。

贝因美为了避免被ST的命运,想到了各种途径和办法保壳。出售子公司、获取政府补助,甚至想出了卖房补亏的招数。

2018年3月13日,贝因美发布了《贝因美婴童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关于拟出售全资子公司股权的公告》。该公告称为进一步优化公司业务布局,提高运营和管理效率,公司于2018年3月10日召开第六届董事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有关议案,同意将全资子公司杭州贝因美豆逗儿童营养食品有限公司100%股权转让给非关联方。

公司一季报显示,贝因美在2018年前三个月获得政府补助4265.73万元,是净利润的5倍有余。回望过去,公司在2017年一季度仅获得政府补助207.36万元,而全年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仅2765万元。

在业绩大幅下滑的2014、2015年,贝因美获得政府补助分别为0.78亿元、1.06亿元,若扣除这笔收入,贝因美实际上自2014年起就已经亏损。

除补助外,贝因美在甩卖自身资产上也不遗余力。2017年10月和12月,贝因美先后两次发布公告拟出售北京、广州、杭州、上海、重庆等地共计29套房产,评估总价超过1亿元,预计产生收益约5860万元。2017年7月,贝因美拟出售贝因美(安达)奶业有限公司(含现代牧业公司),以“减少亏损,增加收入”。该事项目前尚在推进中。

年报显示,截至2017年底,贝因美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获得收益1331万元。

贝因美创始人谢宏曾在2017年11月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公司有“三道防线”保障2017年盈利:借助奶粉新政利好,加大营销力度(包括双十一和总承销商带来的业绩增量)、出售资产、政府补助。

2017年过去,贝因美三板斧用尽,为救市不惜和二股东恒天然对着干,但最终也于事无补。业绩持续下滑,保壳也遭遇挫折,退市风险骤然增大。

有专家表示,通过出卖房产来增厚业绩的方式也只是杯水车薪,巨大的业绩黑洞,恐怕只靠卖房是挽救不了的。一代奶粉巨头贝因美几经浮沉,难改颓势。

哪块是第一块多米诺骨牌?

贝因美将2017年业绩出现“巨大亏损”的原因归结为四个方面:一是婴幼儿奶粉配方注册制“洗牌”效果未如预期般强烈,行业普遍竞相杀价甩货,公司当期销售收入未达预期,同时市场投入费用门槛提高;二是根据子公司和 Darnum Dairy Products签署的《产品购买协议》规定,公司预期对其采购订单不足,预计执行该协议变为亏损合同,满足预计负债的确认条件,减少了公司利润;三是因市场竞争激烈效期较短的产品买赠及消费者促销受限,产品到期报废致使存货核销较原预期增加;四是市场投入费用门槛提高、应收账款回款未达预期,较预测的坏账准备增加而减少公司利润。

在贝因美不断极力扭转却又难以力挽狂澜的背后到底经历了什么?到底是哪一块多米诺骨牌引发了贝因美的衰退之路?也许,背后的原因很复杂,不过我们有必要理顺一下,以玆作为乳企的殷鉴。

1. 奶粉主业销量下滑,业务呈现快速萎缩现象。

年报数据显示,2017年贝因美的奶粉业务占总营收比重为94.43%,2017年其奶粉产量下降近3成,销量也同样下滑14.99%。

贝因美奶粉的存货周转率降低至1.59次,存货周转天数也从2012年的105.74天一路升至226.8天,首度突破200天。

奶粉表现不好,贝因美在米粉和包括炼乳在内的其他业务上同样折戟。年报显示,米粉与炼乳的库存增速高于产销增速,尤其新增业务炼乳产品库存上涨276.23%。贝因美解释称主要是市场整体需求下滑影响所致。

贝因美沉浮记:有多少辉煌可以重来?

市场竞争环境激烈,业绩净亏损的压力下,公司在宣传、研发上显得缩手缩脚。年报显示,公司2017年广告宣传费减少1个亿至2.83亿元,而研发投入减少9.47%至4030万元,研发人员也从65人减少至55人。而其竞争对手雅培、美赞臣研发投入均已超过1亿元。

值得思考的是,贝因美的综合毛利率在2014年骤降至53.94%后,2017年重回60%水平线,其中奶粉类毛利率达61.64%。横向对比,2017年伊利毛利率37.52%,蒙牛毛利率为35.2%。

在2017年9月的投资者关系活动上,贝因美曾表示,其产品毛利水平与外资品牌相当,次于杂牌产品。预计注册制后成本能下降8%-10%,毛利率还有提升空间。这说明,产品贡献率是够用的,只是营销费用和渠道管理出了问题。

2. 产品品质光环被打破,成为挥之不去的品牌之殇。

遗憾的是,一向以产品口碑立足的贝因美,不仅被摘掉了高新科技企业的“帽子,还接连陷入食品安全危机。比如2012年7月,贝因美米粉违规添加猪骨粉一事闹得沸沸扬扬,引发舆论轩然大波;2014年2月,贝因美生产的黑芝麻营养面条被检出亚硝酸盐超标;同年,贝因美的主营产品——奶粉——也出了问题,因进口乳清蛋白粉检出阪崎杆菌而上了国家质检总局的黑名单。加上市场上不断出现的假货危机,一系列的风波在无形之中损害了贝因美的品牌形象。

贝因美后来因为“配方升级”也被行业诟病,被认为是提高自己的产品价格,增加毛利。

一连串的失误,消耗了企业过去多年辛苦积攒起来的口碑。

3.渠道管理顾此失彼,费用过高,产品被合作伙伴边缘化。

2013 年,国内发改委曾对国内主要外资婴幼儿奶粉企业进行反垄断调查,随后引发奶粉降价潮,贝因美虽然不在被调查之列,但也随行就市下调了零售价格。在这次降价过程中,贝因美并没有考虑到渠道商利益,非但没有为渠道商减负,反而强势将终端商的负担转嫁给渠道商,并给经销商大量压货。随着渠道商利润变低,与贝因美产生了越来越多的摩擦。

2014年,贝因美业绩下滑,为冲年底销量把货品压力转移给了经销商。存货太多,经销商只能纷纷以不正常价格出售奶粉,也出现了窜货行为,形成了价格混乱和恶性循环。。终端价格混乱,更导致了渠道的更加混乱。最后,部分经销商转为代理商,但还是无法解决窜货、甩货问题。

自 2014 年以来,每每到了第四季度,贝因美的应收账款便会有大幅度攀升,而公司存货对应下滑。以 2014 年为例,在 2014 年第四季度,贝因美的应收账款从第三季度的 -3490 万元飙升至 1.13 亿元,而与此同时,公司存货却从 1.83 亿元降至 -4.27 亿元。

显然,这是公司为冲当期业绩而向经销商压货导致,另一方面,厂家会根据经销商全年签单数额给予奖金,而经销商为了奖金也有可能在第四季度多进货,造成上述情形。

贝因美的财务报表显示,贝因美的存货总量自 2011 年起呈现逐年攀升之势,并在 2014 年达到 9.15 亿元,公司的存货周转天数于 2014 年扩大至 137.74 天,而伊利同年的存货周转天数仅为 42 天,这也侧面反映了贝因美终端通路不顺的情况,并为贝因美业绩的最终变脸埋下伏笔。

贝因美为了自救,做了很多急功近利的渠道措施,最终导致了渠道方面的不信任。进而引发了渠道的抵制和漠视,产品逐渐被一些曾经紧密合作的经销商边缘化。如果一个品牌经常有窜货行为,经销商肯定不会用心做市场了。此后,贝因美一直很难重建和渠道的关系。

贝因美沉浮记:有多少辉煌可以重来?

贝因美的渠道乱象也体现在销售费用的低效上。2016年贝因美销售费用率达到高点62.12%,其销售费用率比雅士利高出将近9%,比飞鹤高25.35%!

2017年销售费用率降至56.58%,但相比2013至2015年42%左右的水平,依然属于高位。数据显示,贝因美销售净利率逐年下滑,2015至2017年数据分别为1.97%、-27.92%和-39.83%。

2017年公司营业总成本36.48亿元,其中销售费用15.05亿,占比超过四成。而其中仅客户合同、促销相关费用一项就超过销售费用一半,达8.37亿元。这充分说明,渠道管理的弱化和低效,同时也看出品牌弱化之后渠道求量的饮鸩止渴。

在2007年到2015年,贝因美的销售费用率一直在40%左右波动,从来没有超过45%。到了2016年,其销售费用率飙升到了62.13%!也就是卖100元产品需要62元的销售费用。由此可见,其亏损是必然的。

贝因美业绩由盈转亏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不断的参与价格战。2016年,由于受到假奶粉事件及奶粉新政配方注册制的双重的冲击,贝因美推出了疯狂的“买一赠一”销售活动,这个政策没能让贝因美销售额有所增长,同时导致销售费用激增。

2017年8月3日,贝因美旗下4个奶粉品牌出现在首批注册制名单中。紧接着从8月7日起,贝因美便与上海育博、孕婴联、达维优加等7家公司签署承销大单,累计目标销售金额为36.8亿元(其中2017年8.8亿、2018年25.6506亿、2019年0.9759亿、2020年1.3735亿)。试水代理商制度失败后,贝因美又开始尝试建设新的渠道。

如果8.8亿元的目标销售金额能够完成,贝因美2017年或可实现扭亏。不过专家认为,贝因美抢得注册制“头注”对其来说是重回“头把交椅”的机会,但把这些稀缺品牌拱手交给承销商令人匪夷所思。

承销商水平参差不齐,对品牌的理解和运维能力也不一样,而且往往追求短期效应。

同时衍生出很多问题:贝因美自身定位到底是品牌商还是生产商?各个旗下品牌如何协调资源,能否统一布置还是各说各话?贝因美主品牌和承销品牌在渠道、价格、促销方面如何区隔以避免相互厮杀?有的承销商同时代理几个品牌,不可能把资源集中起来只做贝因美,也是不排除承销商为开拓市场挖贝因美经销商墙脚的可能,即内斗厮杀。

贝因美称,总承销商带来的是杂牌清退后的增量市场,原有市场依然掌握在公司经营团队手中,因覆盖的区域和渠道不同,不存在价格和促销等方面的冲突。此外,公司还建立了总承销商品类管理协调机制,总承销品牌品类的推广和铺货方案要先报公司审核,方可实施。不过,贝因美也在公告中提示,这些承销大单签署的仅是框架协议,虽不涉及关联交易,但目标销售金额并非有约束力的最低销售额,能否实现仍存在不确定性。

在另一位资深业内人士看来,贝因美签署承销大单更像是导演给资本市场看的一场好戏,但股民并不买账。在释放“注册制通过”、“出售上游资产”、“签署承销大单”等一系列利好信号后,贝因美2017年9月5日复牌后却出现了一字跌停。

据媒体报道,不同于以往各级分销商,总承销商负责一两个产品品类在全国范围的渠道规划、营销推广。有专家曾表示,贝因美把首批通过注册的宝贵品牌资源交给承销商管理“匪夷所思”。

有乳业专家曾对媒体表示,因为贝因美渠道混乱,推行总承销模式能让渠道放手一搏,激励作用明显,短期看可以有效解决产能和财务问题。

贝因美也曾试图进行渠道变革,如设立营销控股子公司、对部分客户由原本的经销商制转变为代理商制等。但目前看来,这种转型并不成功。营销子公司的设立使其他经销商的自主性和自由度受到影响,没有了竞争力,积极性就会受挫。

据悉,贝因美目前整个渠道观望情绪比较浓厚,经销商并不敢大手笔进货。即使进货,贝因美也失去了主打品牌地位。

想法看起来不错,但一季报的数据再次说明,贝因美对渠道难题依然无计可施。公司在2018年前三个月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仅5.37亿元,同比下降2.67亿元。渠道的顽疾未除,导致企业运营的一连串恶性循环。

3.债台高筑,偿债压力陡增。

财务数据方面,贝因美在2017年资产减值5.34亿元,占利润亏损总额的51.76%,主要原因为应收账款坏账准备以及存货跌价准备计提。

年报显示,截至2017年底,贝因美应收账款账面余额12.53亿元,已计提坏账准备金额4.45亿元。 应收账款不能及时回收影响贝因美的资金周转速度和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与此同时,贝因美在2017年底存货账面余额8.46亿元,已计提存货跌价准备1.54亿元。

年报显示,贝因美2017年总负债31.73亿元,总资产50.56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62.76%,与2015年相比已经翻番,创2011年上市以来新高。与此同时,公司流动负债25.2亿元,而流动资产仅24.53亿元,流动比率0.97,首次降到1以下,公司偿债能力堪忧。

与此同时,贝因美在未来几年还将有大笔银行借款需要偿还,1年内到期的金融负债高达23.72亿元。此外,公司还新增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2.61亿元。

贝因美金融负债情况到2018年并未好转。一季度报显示,短短3个月内贝因美应付票据从2017年末的3980万猛增至6781万元,增幅达70.36%。

4. 资金利用上胡乱布局,最终陷入泥沼。

债务高,营收少,但贝因美的品牌依然有着坚实的基础,特别是对想深度布局中国市场的外企而言,更是有着一定的魅力。

2015年2月,国际乳业巨头新西兰恒天然集团以18元/股的价格,耗资34.64亿元要约收购贝因美1.92亿股,以18.8%的股权成为公司的第二大股东。

业绩开始下滑的贝因美,获得了一大笔盘活资金。可惜,贝因美没有把这笔钱用在最关键的地方,“横向发展过多过快”,在地产、大健康等主业外投资过大,而产品研发、高端产品打造、市场渠道完善、找新客户,这些重点却没完全顾及。

到了2017年,贝因美依然在奶粉外动作不断。2017年1月,贝因美全资子公司黑龙江贝因美拟出资2.25亿元参与设立华大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更好、更精准地获取客户资源”。同年11月,其母公司贝因美集团也宣布涉足微商纸尿裤、妈妈E站亲子平台、收购美国生命科技公司SCL的全部股权,加速布局大健康产业。贝因美方面称该,项目可让更多家庭实现个性化健康管理,未来这一技术将会为亲子母婴、优生优育等贝因美基础业务提供技术支撑。

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在奶粉行业市场竞争环境激烈,公司业绩净亏损的压力下,贝因美在宣传、研发投入上却显得极为保守。年报显示,公司2017年广告宣传费减少1个亿至2.83亿元,而研发投入减少9.47%至4030万元,研发人员也从65人减少至55人。与此同时,雅培、美赞臣研发投入均已超过1亿元,更不要提伊利蒙牛了。

最终,贝因美在奶粉主营业务尚需提振的情况下,所进行的一系列“跨界”尝试的多元化布局成为了业内不断批评的诟病。

5. 股东间出现纷争,管理层也出现内耗

上市公司经常需要布局概念来让投资者看到未来,但贝因美这些年概念没玩好,反而让耽误了主业。主业很惨淡,副业无硕果,自然会进入四面楚歌的尴尬境地。

全球乳业巨头恒天然,与中国乳粉领头羊贝因美的结合,曾让市场看好。遗憾的是,二者的结合并未产生耀眼的市场反应,最终导致贝因美和恒天然矛盾加剧。今年3月,恒天然发布中期业绩,称公司对投资贝因美的账面价值进行了重新评估,结果损失18.37亿元。官方表示:“贝因美持续不佳的表现让人难以接受。” 而贝因美在2018年两度希望出售子公司杭州贝因美豆逗儿童营养食品有限公司100%股权,也都遭遇恒天然系董事朱晓静和Johannes Gerardus的反对。作为恒天然,肯定不认同低价出售资产获得表象过得去报表的做法,而寄希望于深度改组董事会和管理模式,但其作为二股东,表决权依然不足以完全决定贝因美的发展方向。

贝因美与股东恒天然之间关系也是外界关注焦点。此前来自恒天然的董事Johannes Gerardus Maria Priem和朱晓静同意了向下修正年度预测,但二人表示,公司多次发生业绩预测重大偏差,显示在内控体系和财务管理存在缺陷,因此难以对业绩修正区间做出准确判断。

5月3日,董事长王振泰在表态中弱化了双方分歧,指出“对于公司的经营方式,国内外公司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存在一些不同的看法是很正常的,但不影响公司之间长远的战略合作。我们将会共同努力,继续改善公司的经营状况……我们双方的联合都是经过慎重考虑且为了长远的利益而达成的。目前公司遇到的只是暂时的困难,任何行业和企业都有高峰和低谷期。如果我们团结努力,我们坚信会共同渡过难关。”

根据贝因美的公告,在公司的9名董事中,有4名董事无法保证信息披露内容的真实、准确和完整,没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这4名董事分别为董事、副董事长何晓华、独立董事刘晓松、董事JohannesGerardus Maria Priem和董事朱晓静。其中,何晓华表示同意2017年度业绩预测向下修正,但由于截至目前公司管理层尚未提供有助于对业绩修正区间确认的相关资料,无法对修正后的2017年度业绩预测区间发表意见。刘晓松认为,公司2017年度业绩预测向下修正符合公司目前现状,但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方面可能存在重大风险。

此外,由贝因美第二大股东恒天然集团提名的两位董事Johannes Gerardus Maria Priem和朱晓静提出:

(1)公司提供的部分信息和说法前后存在反复和差异,且未能合理解释原因,以及未及时完整回复董事关于公司运营和财务情况的问询;

(2)公司多次发生业绩预测重大偏差,显示内控体系和财务管理存在缺陷,未能有效改善,致使董事无法对业绩修正公告中的业绩预估区间和修正原因作出准确判断。

因此,无法保证公告内容真实、准确、完整,无法保证是否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

贝因美和恒天然的合作折射了中国乳业面临的通病:仅靠自身发展,举步维艰,空间有限;引入战略合作伙伴,磨合上又常有问题,多余的内耗导致最终叠加的整合效果。等到出现质变的时候,往往悔之晚矣。

1月22日晚间,贝因美连发两份公告,一份为《关于对深圳证券交易所问询函回复的公告》,另一份为《关于收到中国证监会浙江监管局文件的公告》。

此前,证监会浙江监管局要求贝因美说明公司有四名董事分别对业绩预告持保留意见的原因;业绩巨额预亏对公司未来生产经营可能造成的影响以及公司拟采取的应对措施等问题。

由此可见,贝因美面临着上游供应商的信用压缩、经销商的失望和信心不足以及股东间的龃龉纷争,再加上一个退市风险预警,真可谓多事之秋。

6.两年亏损超17亿,大股东损失惨重,未来发展变数增多。

贝因美于2011年上市,2016年已经亏损了7.81亿元,按照公司的最新业绩预告,公司2016年加上2017年合计或将亏损至17.81亿元,而公司2011至2015年的净利润合计才18.40亿元,两年亏损将接近上市以来的利润总和。

去年贝因美有12万股东,今年只剩下6万,悲观情绪持续在蔓延,大部分投资人已止损离场。二级市场反映的是对未来的预期,贝因美积重难返是否能涅槃重生,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

笔者查阅近期公司十大股东变动情况也发现,2016年三季度至今,除了大股东贝因美集团和第二、三大股东恒天然和J.V.RINTERNATIONAL LIMITED以外,只有中央汇金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持股1.07%岿然不动,其他六个席位已经历多次变动。

同时,股价下跌也让贝因美的股东和高管损失不少。2015年年中时,贝因美市值曾超过300亿元,但到目前总市值跌至48.26亿元。短短两年半时间,公司市值已蒸发超过250多亿元。

股价下跌,受伤最深的或许就是贝因美控股股东贝因美集团(目前持有贝因美34.21%的股份)。2017年5月至11月期间,贝因美集团累计增持1176.93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15%。

根据公告,贝因美集团增持公司股份的均价为13.2元,当前股价已较增持价大幅下跌超过50%。显然,贝因美集团的这次增持,不仅未能提振股价反而让自身深度套牢。

除了大股东外,相关公告显示,2017年11月,贝因美总经理黄焘,副总经理张鸿钊,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鲍晨等分别增持5.5万~10万股,增持均价均超过10元。

公司高管和大股东的深度亏损,对公司未来发展的方向自然也多了些变数。

关于并购的探讨

贝因美何去何从、是否被并购一度成为行业间的热门话题,其中备受关注的就是恒天然是否收购贝因美。

因为贝因美最新业绩不太理想,市面上有两种传闻:恒天然有可能寻求退出;恒天然谋求全资收购贝因美。

针对第一种传闻,贝因美相关人士的回应已经很清楚:“恒天然是世界乳品巨头之一,和公司属于深度战略合作,股价的调整有多方面的因素,毕竟恒天然进入时正是上一轮牛市尾期,本次对上游资产(旗下奶牛养殖子公司)的剥离,鉴于公司与恒天然是战略合作伙伴,也会征询恒天然的意见。”

1月22日,有消息称贝因美2017年巨亏及可能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等与恒天然恶意收购有关,有关恒天然“逼宫”、恶意收购贝因美的消息迅速发酵。

针对恒天然欲恶意收购贝因美的网上传闻,恒天然声明称,公司对种种不实传闻高度关注,并已致函要求贝因美调查其出处,以免扰乱市场、损害上市公司及所有股东利益。

声明表示,恒天然作为贝因美第二大股东,亦是众多投资者之一,贝因美能够良好发展是包括恒天然在内的所有投资者的共同愿望。作为少数股东的恒天然,并不参与公司运营管理。恒天然在中国市场上始终秉持与本土企业共同成长的初衷,希望达到优势互补、服务用户的目标,但是如果企业发展中存在任何有违监管及上市公司内控要求、与恒天然价值观不相符的情况,恒天然亦不能认同。

投资贝因美亏损巨大的恒天然,忍痛割肉自然心有不甘,而善于做长线的恒天然更是不会轻言退出。不过,无论是贝因美管理层还是行业内部,可等都不希望贝因美被恒天然全资收购。原因也很简单,恒天然在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品牌关联度不好的品牌与合作伙伴,无论是与三鹿的合作,还是与达能、雅培的合作,他都很悲催的扮演了不光彩的队友角色,在中国的投资也是屡投屡败。

贝因美沉浮记:有多少辉煌可以重来?

谢宏复出,剑指何方?

三年更换三任董事长后,曾带贝因美打遍天下的谢宏重出江湖,于3月出任集团总裁。贝因美未来似乎再现转机。贝因美创始人谢宏复出的消息一度成为行业热点,业内人士对此也是比较期待,认为谢宏的重出江湖,对于提振贝因美自身团队、客户团队及渠道商的信心,将是一个极大的利好消息。

5月3日下午,董事长王振泰、总经理黄焘、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鲍晨等管理层出面解释业绩。主营业务方面,黄焘表态,会积极主动采取措施,力争尽快消除退市风险,争取2018年扭亏为盈,措施包括密切关注奶粉新政带来的市场变化,把握市场开拓节奏,千万百计增加收益,实施精准营销,提高收入质量;开源与节流并举;继续强化管理,实施精准激励,加强绩效考核评价;继续进行资源整合,盘活公司现有资产;加快完成董事会已授权的资产处置和其他非经营资产出售,尽快变现,回笼资金。

董事长王振泰也同时强调,在董事会授权范围内,他们会推进闲置资产及物业的处置,并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向政府争取行业优惠政策。

5月3日,贝因美宣布第七届董事会候选人名单,谢宏在列——这位53岁的创始人希望挽救这家在去年上演业绩大变脸、股东内讧的企业。

谢宏回归幕前,将给贝因美带来哪些变化?副总经理、董秘鲍晨表示,第六届董事会已提名谢宏为董事候选人,他的复出将对贝因美战略实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贝因美沉浮记:有多少辉煌可以重来?

业内看来,谢宏所谓“借助奶粉新政利好,加大营销力度”曾有机会帮助贝因美扭转颓势。

2018年1月1日起,奶粉注册制新政正式施行,原有大量贴牌、假洋品牌都将被剔除出行业。根据奶粉行业统计,国内106家婴幼儿配方乳粉的近2800个配方将在两年内被缩减至几百个。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贝因美。根据年报信息,2017年贝因美4个系列共计12个产品第一批通过国家奶粉配方注册,其中拔得配方奶粉注册头筹0001-0009号,目前已拿下51个配方注册名额,成为注册配方数量最多的奶粉企业,国内首个特配食品配方注册批文花落贝因美。

加上近两年国家全面实施二孩政策,奶粉行业实施供给侧管理(奶粉注册制),似乎形势一片大好吗,这或许都是贝因美的业绩翻身的机会。

贝因美沉浮记:有多少辉煌可以重来?

作为第一批通过注册的企业,贝因美原本拥有巨大的先发优势,但因产品结构出现问题,即使注册量最多也没能打造出一个明星单品,资源分散,最终错失良机。

恒天然称,对于这个公告以及贝因美长期以来的业绩表示极度失望,其中,贝因美没有最大化利用在奶粉注册新政下,最早获得注册资格的51个婴幼儿配方带来的机遇。看来,贝因美没有抓住新政机遇是业内公认的结论,而其把业绩下滑归咎于新政也是有失偏颇的,

贝因美沉浮记:有多少辉煌可以重来?

目前,行业有一个趋势,因为受到配方限制,奶粉行业开始逐渐往单品方向走,不过对贝因美而言,最佳出击占据先机的时机已经过去了,错过注册制红利的贝因美,手头资源依然很充裕,只要抓住配方奶粉注册制新政和全面二胎带来的战略性机会,它依然有着很大翻身的机会。

与二三线乳企相比,贝因美资源依然丰富,在新政时代,贝因美品牌资源潜力巨大,有着先进的工厂和技术积累,最为重要的是,经营多年来,贝因美在食品安全方面一直做得很出色。

目前,创始人谢宏重新出山,是个改革的契机,但能否成功关键还是看思路有没有调整、团队能不能融合。资本层面依然不是贝因美最大的难题,而渠道管理、股权梳理等等却是他必须要直面的难题。

贝因美沉浮记:有多少辉煌可以重来?

已经跌到谷底的贝因美,也许向哪里出发都是前进。但摆在面前的压力也非同一般,

新政体系下的产品清理、品牌重塑以及外资品牌的渠道下沉等等,都是贝因美重整旗鼓的战略压力。

也许,业内对贝因美的前途并不乐观,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也许情况没那么糟糕。五月的第二周股市开始,贝因美估价出现了触底反弹,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投资者对谢宏的出山还是充满期待的。

在中国市场处境坎坷的乳业巨头恒天然曾表示,尽管贝因美最近的业绩如此,但与贝因美更广泛合作的战略逻辑仍然成立,他们认为,中国市场发展迅速,在5年之内,这个市场对于婴幼儿产品的需求将超过其他全球市场的总量,所以中国市场仍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也许,这就是伙伴该有的眼光和魄力。当各方利益都退无可退、需要保壳的时候,各方势必会团结起来以排除干扰,淡化分歧,从而精诚合作,共克时艰。

贝因美沉浮记:有多少辉煌可以重来?

结语

上市七年来,贝因美累积分红9.61亿元,除IPO外,未在资本市场上再融资过,包括市场上一度热门的定增、发债、跨界收购,一样都没有做过。这说明贝因美是一个踏实做实业的企业,其主打产品虽然有点瑕疵,但直到如今,贝因美的产品质量和品牌仍然是广受赞誉。

贝因美发布的2018年度第一季度报告显示,一季度公司营业收入同比下降35.8%至5.44亿元,净利润从上年同期的1092万元下降至791.5万元,但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依然亏损4073.6万元,同比大幅下降443.85%。

贝因美沉浮记:有多少辉煌可以重来?

虽然扭转了连续三个季度亏损的局面,实现了盈利,但无疑看得出公司基本面依然不容乐观。年报中,贝因美预计2018年1-6月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000万至1000万,比去年同期亏损3.68亿大幅减亏,并有望扭亏为盈。不过,经过多番的预期与报表反差,行业内已经不重视他们的预计了。

今年开始实施的奶粉注册制,拉开了中国乳业新时代。过去26年,贝因美的产品赢得了大量的口碑,同时公司的研发、品控、品牌也一直是它的核心优势。我们坚信,贝因美一定会重新站起来的。

贝因美沉浮记:有多少辉煌可以重来?

2016年贝因美的营收规模首次被竞争对手飞鹤超越,当年飞鹤的营收37.24亿,超过贝因美近10亿,贝因美“国产奶粉第一品牌”的桂冠黯然掉落。

贝因美何时再度奋起,再度扬名立万也悬念不足,关注中更多的是惋惜和同情,缺少了行业和社会认同的论据和气势。2018年是贝因美向死求生的决战之年,目前看开局尚好,留给谢宏及整个管理团队的时间还有差不多7个月时间。

加油吧,贝因美!

贝因美沉浮记:有多少辉煌可以重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