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6 「迭加金服」P2P網貸市場調研報告

P2P網貸行業正在遭遇其發展史上最嚴重的危機,如果沒有有力的引導,將演化成P2P網貸行業系統性危機。如果合理引導,它也將成為重塑P2P網貸行業、助力數字普惠金融的良機。

據不完全統計,問題平臺數量在2015年下半年達到高峰(839家),此後逐漸降低,今年上半年出現反彈。2018年上半年停業/清盤及其他問題平臺數量合計達到364家,2018年6月,問題平臺數量達到98家,為近14個月以來的最大值。

這種情況愈演愈烈,7月1日到7月22日,至少有98家平臺出問題,涉及待還本金至少在439億元以上。

與以往幾次倒閉潮不同的是:很多規模較大(部分問題平臺待還餘額單家超過100億元)、歷史“悠久”的平臺出現問題甚至倒閉跑路;主動宣佈逾期、重組、清盤和退出的平臺大幅增加;頭部平臺遭受前所未有的壓力,在過去的倒閉潮中,它們是“受益者”,更多的資金流流向頭部平臺,本輪危機中,頭部平臺同樣開始淨流出。

有頭部平臺高管用“短暫性休克”來形容7月中旬以來的行業危機。

P2P網貸在中國迄今發展已11年。據統計,截至2018年7月20日,P2P網貸累計滿足了2500萬左右借款人需求,累計借款金額在7.2萬億元左右(不包含線下理財平臺)。扣除淨值標、可確認的假標和自融標,累計借款金額依然在5萬億-6萬億元之間。P2P網貸累計為1300多萬投資人賺取投資收益4000多億元(不包括待收利息、活動獎勵、返利所得)。

P2P網貸基於互聯網技術和新的借貸模式,超越了傳統熟人社會個人借貸模式,也超越了傳統金融機構小微借貸的侷限,部分滿足了個人、小微企業的消費和經營性貸款需求,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大眾理財的選擇。在發展過程中,基於實際需求,P2P借貸敏銳、積極地採用大數據風控等創新技術,促進了中國徵信體系建設,充實了中國數字普惠金融的內涵,探索了數字普惠金融的多樣性實踐。

2018年6月以來,P2P網貸行業爆發了一系列風險事件,其特徵表現為:存量平臺加速減少、交易規模持續下滑、行業整體待還餘額10個月連續下降、活躍借款人和投資人數量銳減、頭部平臺待還餘額加速下降、滿標時間整體延長、債權轉讓攀升且利率畸高等。

國信貸通過數據分析、問卷調研、研討會和業界訪談,對本次危機的原因進行分析,同時,對於行業如何走出危機、如何在危機中尋找網貸行業未來發展的機遇,也總結了建議,提出了展望。

我們從宏觀、中觀、微觀層面歸納了本次危機的主要原因:

宏觀經濟環境方面:1)整體流動性收緊緻使P2P平臺資金供給面承受壓力;2)實體經濟緊張致借款端違約率上升;3)居民消費槓桿大幅度提高使借款人還款能力下降;4)P2P網貸整改備案延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投資者信心。

行業中觀方面:1)資產端同質化競爭導致劣質資產增多; 2)在監管不明朗的情況下部分借款人惡意拖欠;3)投資人的剛兌預期等導致平臺自身償付壓力巨大;4)部分平臺自融和關聯擔保等隱患致風險累積、集中爆發。

平臺微觀方面:1)部分平臺風控能力不足、借款人逾期嚴重;2)部分平臺期限錯配致流動性壓力加大;3)部分平臺自身財務狀況惡化,資金鍊斷裂;4)少量平臺存在惡意欺詐行為。

以上因素中,大部分並非最近出現,但在流動性緊張、政策預期不明、部分影響力較大的平臺“爆雷”等因素,沉重打擊了投資人信心,使危機集中爆發。監管層、自律組織、頭部平臺對危機採取了積極應對的措施。

自7月13日起,深圳、廣州、江蘇、上海、北京等地方互聯網金融協會、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陸續發佈自律要求,呼籲行業和P2P平臺有效防範化解風險。

7月17日,媒體報道監管方或將於7-8月間落實180餘條的網貸備案驗收細則。

7月22日前後,北京、上海、深圳、廣州四地宣佈啟動新一輪P2P網貸機構現場檢查,將按照國家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統一部署,結合各地實際,堅持依法合規、分類處置,堅持問題導向、從嚴標準,堅持積極穩妥、有序推進,繼續開展P2P網貸平臺現場檢查工作,去偽存真、支持依法合規經營的P2P網貸平臺等互聯網金融從業機構規範健康發展。

7月23日,針對近期網貸平臺主動終止業務、退出市場頻發的現象,北京市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向成員機構下發《北京市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退出規程》(下稱《規程》),旨在指導、規範網貸機構主動退出網貸業務,保護出借人、借款人、網貸機構及其他網貸業務參與人的合法權益,避免出現群體性事件,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實現網貸機構平穩退出。

這是危機中的積極力量。從近期市場表現來看,危機趨勢還沒有逆轉。報告認為,當前亟需更大力度的措施穩定市場信心。可能穩定市場信心的方式主要有:

1)儘快明確網貸備案政策。若能適時公佈細則,或釋放較為明確的政策預期,對於穩定市場信心具有關鍵性作用。

2)落實新一輪的摸底排查。一方面,摸底排查有利於掌握最新的真實情況和動態;另一方面,體現監管部門和主管部門對行業的重視。

3)通過權威渠道,通報行業重大事件(如政策動向、監管態度、頭部平臺整改進展、摸底排查落實情況等),傳遞理性聲音。

報告認為,如果引導得當,逐步恢復市場信心,這也是重塑網貸行業的最好時機,可轉危機為契機:

1)一定程度的危機有利於劣質平臺出清,為優質企業的成長提供更健康的環境。

2)通過新的備案規則等一系列監管措施,進一步釐清和規範P2P網貸行業的商業模式,進一步明確“網絡借貸信息中介”的行業定位,打破剛性兌付潛規則。

3)強化信息披露。讓投資人對出借風險有更加明確的認知、對平臺的中介性質有更加明確的認知、對自擔風險有更明確的認知。

4)建立行業性的債權債務登記平臺,並與央行徵信系統或百行徵信銜接,完善行業基礎設施。

5)引導P2P網貸行業更加紮實地服務個人、小微企業等群體,繼續提升風控能力,增強數字普惠金融的服務能力和創新能力。

6)合理引導和運用市場獨立媒體、研究機構的力量,增加信息的可獲取性、可理解性和多元性,增加市場透明度、公平度。

7)加強社會性、市場化的金融教育,構建良性的市場規則和預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