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清朝共有12位皇帝,而故宮卻只有11個牌位,為什麼會少了1個?

水木楊子-海兒


從努爾哈赤十三幅遺甲起兵、統一女真諸部、建立後金開始,一直到6歲的溥儀在隆裕太后的代理下頒佈退位詔書結束,清朝(後金)前後存在了296年之久(1616-1912),共歷經了12代帝王!

1、清太祖天命汗努爾哈赤;2、清太宗天聰帝皇太極;3、清世祖順治帝福臨;4、清世祖康熙帝玄燁;5、清世宗雍正帝胤禛;6、清高宗乾隆帝弘曆;7、清仁宗嘉慶帝顒琰;8、清宣宗道光帝旻寧;9、清文宗咸豐帝奕詝;10、清穆宗同治帝載淳;11、清德宗光緒帝載湉;12、清廢帝宣統帝溥儀。


在清朝的12個皇帝中,我們發現,前11個皇帝都會被冠以一個稱號:清×祖/清×宗,唯獨溥儀沒有。

這個清×祖/清×宗就是廟號。皇帝死後,其牌位就會被供奉進太廟,享受子孫後代的萬世祭拜,同時還有還會對其加上一個稱號(×祖/×宗)對其功績的評價。

自從唐朝廟號開始普及以來,封建王朝的亡國之君很少有廟號的,即便有,這些廟號也是被之後的政權所加,認可度也不高。

比如說唐朝的亡國之君唐哀帝李柷,廟號唐景宗,是後來的後唐所加,基本不被認可;明朝的亡國之君,則是分別被清朝和南明兩個政權追加了多個廟號,思宗、毅宗、威宗(南明),懷宗(清朝,先加後去),並不是一個統一的。

溥儀作為清朝的亡國之君,也是封建時代最後一個大一統王朝的亡國之君,而且溥儀死的時候已經是1967年,新中國都成立了幾十年了,溥儀的身份也從清朝的皇帝變成了新中國的普通公民 。自然,溥儀死後是不能進入了清朝皇帝的太廟了。


所以,清朝明明有12過帝王,太廟中卻只有11個皇帝的牌位。

接下來我們在說一說溥儀的廟號,做為一名新中國公民去世的溥儀,當然是沒有廟號的。不過,在溥儀死後,已經遠遁臺灣的愛新覺羅後裔們,給溥儀上了一個廟號“清憲宗”,同時還有一個諡號“配天同運法古紹統粹文敬孚寬睿正穆體仁立孝襄皇帝”。

後來,這群后裔們大概是覺得沒事做,有把溥儀的廟號和諡號改成“清恭宗”和“配天同運法古紹統粹文敬孚寬睿正穆體仁立孝愍皇帝”。

當然,這樣的廟號和諡號都是不被新中國所承認的,屬於私人性質。

此外,溥儀死後,骨灰被安放在八寶山人民公墓,是不能進入清朝的皇陵清西陵/清東陵。

但是世事難料,改革開放後,各地開始吸引外資。清西陵所在地河北易縣引來一個香港商人,在清西陵旁邊開發了一個陵園。

為了吸引生意,在當地政府的要求下,港商在徵得溥儀遺孀的同意下,把溥儀的骨灰遷入了這個陵園,並改名為華龍皇家陵園。



華龍皇家陵園是個商業性質的陵園,和清朝皇陵沒有半毛錢關係。但是華龍皇家領域離清西陵僅僅間隔200米,溥儀也勉強算是回到了列祖列宗身邊吧。


小鎮月明


有很多小夥伴看清宮劇看的是如痴如醉,可一問他,“你知道清朝有多少個皇帝嗎?”

頓時懵圈,有小夥伴還神奇的將道光和嘉慶混淆,將乾隆認為是唯一一個皇帝!

其實,乾隆帝可慘呢!有好長時間,他都“流落”在外國!

“宮裡的牌位”

中國人有祭祀祖先,祭祀神靈的傳統,一般老百姓家都會放死去親人的牌位進行祭拜,而深宮大院裡的皇家人們也不例外,紫禁城裡的奉先殿,午門門口的太廟就起到這樣的作用。

清朝從努爾哈赤開始,總共有12位帝王,他們分別是:1、努爾哈赤(天命);2、皇太極(天聰);3、福臨(順治);4、玄燁(康熙);5、胤禛(雍正);6、弘曆(乾隆);7、永琰,後改顒琰(嘉慶); 8、綿寧,後改旻寧(道光);9、奕詝(咸豐);10、載淳(同治); 11、載湉(光緒);12、溥儀(宣統)。

但如果你去數數太廟裡的牌位,僅有11個,唯獨少了最後第12個皇帝溥儀!

這是為什麼呢?

道理很簡單,當時溥儀已經退位,清朝已經滅亡,他已經不能算完全意義的皇帝了!

“乾隆的流亡海外”

而在這些牌位中,最可憐的是乾隆皇帝的牌位,據記載,當時八國聯軍侵華,宮裡的很多寶貝被搶走,而乾隆皇帝的牌位也被盜,最後流落在了一個德國人手中,據說這個德國人將其存放在地窖中,每逢萬聖節還拿出來祭拜一番,可到了他的子孫手中,興許是忘了告訴其價值,所以這牌位就一直躺在地窖裡。

後來這牌位輾轉反側,最後卻出現在了拍賣會現場,小君查了資料,這塊牌匾最後以462萬元拍賣成交,回到了咱中國人自己的手中。

“溥儀曾想尋回”

有資料裡曾提到,說新中國成立後,溥儀曾想尋回清代列祖列宗的牌位自己來保管,畢竟是人自己的祖宗,可國家考慮到它們已是文物,溥儀無力保護,所以沒答應。


宮殿君


今年又是清宮劇大火的一年,《延禧攻略》,《如懿傳》讓很多人,包括我也沉迷其中,而這個皇帝是清朝的第六位皇帝,清高宗乾隆。

清朝從1644年清軍入關到1912年的滅亡,一共經歷了268年的時間,這期間一共是十位皇帝(清朝的正統皇帝)

後金政權的努爾哈赤和立國號為大清的皇太極總共稱為滿清十二帝,分別是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福臨),康熙(玄燁),雍正(胤禛),乾隆(弘曆),嘉慶(永琰),道光(旻寧),咸豐(奕詝),同治(載淳),光緒(載湉)和宣統也就是末代皇帝溥儀。

這12位皇帝只有十一個入了故宮當做了文物,而還有一個呢?沒錯,就是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他出生於1906年去世於1967年,也就是說在清朝結束之前,他1909年繼位,1912年退位,當然偽滿洲國不算,一共就在位那麼幾年的時間,大清就這麼亡了。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之後被蘇聯紅軍抓住,帶回蘇聯,1950年新中國成立之後才再次回到中國並學習改造,溥儀正式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一直到1967年去世。



鑑於他只在位了短短几年,後來正式成為了中國的公民,就再也不是皇帝了,在他去世之後就到1967年了,已經進入現代社會了,所以他的牌位是現代社會的產物,已經·算不得文物了自然也不會被被保存到故宮博物院去了。


月光侃歷史


熟悉清朝歷史的小夥伴都知道“滿清十二帝”,故宮少的1個牌位會是誰?很多人第一反應是末代皇帝溥儀,因為他被趕出紫禁城了,恭喜你!你的判斷是正確的。

(▲上圖為滿文書寫的乾隆皇帝牌位)

滿清十二帝是哪12個皇帝?

滿清十二帝,包括未改國號時的後金大汗努爾哈赤,末代皇帝溥儀,他們分別是:1、努爾哈赤(天命);2、皇太極(天聰);3、福臨(順治);4、玄燁(康熙);5、胤禛(雍正);6、弘曆(乾隆);7、顒琰(嘉慶);8、旻寧(道光);9、奕詝(咸豐);10、載淳(同治);11、載湉(光緒);12、溥儀(宣統)。

以上是名義和實際上的皇帝,但故宮供奉的可不止這些牌位,一共有19個皇帝排位呢!

(▲上圖為滿清十二帝畫像)

故宮供奉的牌位最多時有19個

除了上面12個,名義上的清朝皇帝還有9個,加起來一共21個,其中1個是清成宗多爾袞,其他8個是努爾哈赤的先祖,都是追尊,一天皇帝都沒當過,名字大家都沒聽過,就不介紹了。

不過,多爾袞死後,他的侄子順治登基,跟他秋後算賬,把他的皇帝號給擼去了。

這些皇帝牌位被供奉在故宮的奉先殿。

奉先殿,顧名思義是供奉先祖的宮殿。跟太廟不同的是,太廟是作為“國廟”,進行國家層面的祭祀活動;而奉先殿是清朝皇室祭祀祖先的“家廟”,祭祀活動要豐富得多。

(▲上圖為故宮奉先殿供奉的皇帝牌位)

溥儀的牌位未被列入奉先殿

1912年2月12日,清朝末代皇帝溥儀被迫退位。

溥儀退位後,按照協議仍可住在故宮裡,但沒過幾年,馮玉祥就把溥儀從故宮裡趕了出去。

不甘做亡國之君的溥儀,後來又在日本人支持下,當了偽滿洲國的皇帝,但無論再怎麼包裝自己,溥儀也不是大清皇帝了,大清亡了那麼多年,他也無力恢復江山。

新中國成立後,溥儀成為普通大眾的一員,據說他曾提出要把奉先殿中的祖先牌位弄出來,放在自己家裡供奉,但沒有獲得批准,因為這些已經成為國家文物,不是他私人物品了。

溥儀一直活到1967年去世,他的身份是中國公民,當然不可能再進入故宮奉先殿。

(▲上圖為偽滿洲國皇帝溥儀)

於是,溥儀就這樣成為滿清十二帝中,惟一一個沒能進入奉先殿的皇帝。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清朝是歷史上距離我們最近的一個朝代,清朝的那些事兒在電視劇裡上演了無數遍,可有多少人能細數出清朝一共有多少位皇帝呢?

清朝前後延續了268年的統治,共經歷12位皇帝,但是故宮卻只有11個皇帝的牌位。那麼少的那個人是誰呢?

我想,很多人已經猜到了。沒錯,這個故宮沒有擺放其牌位的就是末代皇帝溥儀。

溥儀又稱宣統帝、清廢帝或清遜帝,是清王朝末年的最後一個皇帝。於1909年登基為帝,1912年退位,在位共3年。

溥儀出生的時候,清朝已經處於搖搖欲墜的邊緣。到溥儀成年懂事的時候,本來想依賴袁世凱,卻被告知要遜位。

雖然在故宮裡面還是做著皇帝,但也能指揮身邊的太監和宮女了,毫無實權。

更慘的是,後來溥儀乾脆被趕出紫禁城。他的身份被日本人看中,在日本人的扶持下建立了偽滿洲國,又做起了“皇帝”,不過是個傀儡皇帝。

因為建立偽滿洲國是日本為了向世人掩蓋他們侵華的罪惡野心,以和平演變從而達到全面吞併中國的一個戰略。

而溥儀卻天真的指望可以依靠日本人的力量實現復辟,重新坐上皇位。

歷史潮流不可阻擋,1945年,隨著日本投降,東三省被收復,溥儀的復辟夢也就此破滅。

新中國成立後,溥儀從曾經的一國之君成為一介平民。經過改造,溥儀成為新中國的一位普通公民。

溥儀曾經向故宮提出要求,要拿回他祖宗的牌位,但被拒絕了。這些牌位已不僅僅是他私人的物品,都是有重大意義的歷史文物,自然由國家統一保護和管理。

1967年10月17日,溥儀因患腎癌而去世,享年61歲。火葬後骨灰安放於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後又移葬華龍皇家陵園。

溥儀之前的歷代清朝皇帝牌位作為歷史文物,被珍藏在故宮可以理解。但後來溥儀已經不是皇帝,只是普通公民,就沒有必要把他的牌位放在故宮。

這也就是“清朝共有12位皇帝,而故宮卻只有11個牌位”的原因了。


有書博物館


溥儀作為末代皇帝,真的很可憐。

一個從小就被宮女玩壞了的皇帝;

一個還沒來得及修建陵墓的皇帝;

一個被馮玉祥趕出紫禁城的皇帝;

一個被妻子強行要求離婚的皇帝;

一個死後還不能入土為安的皇帝;

一個進自己家還要買門票的皇帝;

一個進不了祖宗牌位的皇帝!!!

(溥儀)

清宮劇年年都會火,可是大家有沒有發現清朝一共有12位帝王,可是故宮裡卻只有11位帝王的牌位,這究竟是為何?溥儀又為何進不了祖宗牌位?

清朝享國276年,1912年徹底滅亡,此時的溥儀才7歲,這意味著從現在開始,溥儀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再也不是九五之尊。

即使自己在去世之後,自己的牌位已經算不上是文物,想要放進故宮是不可能的,因此溥儀也並沒有這種想法,畢竟人都有自知之明,從他進故宮還要買票的那一刻起,他就已經知道,故宮早已經不是他的家。

(故宮)

但是身為後代,溥儀認為自己的祖宗牌位應該由自己這個後人供奉。

因此在新中國成立後不久,提出要求,將祖宗牌位取回,可是遭到國家反對,因為這些牌位已經算作是文物,對於國家對於歷史,都有著重要的意義。這只是其一,最主要的是溥儀根本沒有足夠的經濟實力以及條件去保護這些牌位。

(牌位)

溥儀就這樣進不去又拿不出,與祖宗隔絕,只能怪自己出生的不是時候,現如今作為一名普通的公民,又怎麼有資格進入?

如果唯一能將自己的牌位放進故宮,那應該在清朝滅亡之前就去世,但是這個時候的溥儀才7歲,一個完全不懂事的孩子。

連自己祖先的牌位都保護不好,乾隆的牌位都在國外待了幾十年才回到故宮。

八國聯軍侵華時乾隆牌位丟失,最後在德國被發現,被德國的一位牧師發現,因為不懂事什麼東西,被丟在了自己家的地窖中,幾十年之後再有心人的尋找下,終於找到,後來在拍賣會上被愛國人士以400萬元人民幣拍賣所得,交於國家。

(乾隆牌位)

溥儀死後也沒有葬入皇家陵園,而是被葬在華龍皇家陵園,一個以商業為目的的陵園。

【每天更新,更多有趣的歷史新知識,期待您的關注!】


貓眼觀史


首先,清朝這12個牌位中缺少的是溥儀的牌位。

再說說為什麼會缺少溥儀的牌位

溥儀,作為大清王朝的末代皇帝,三歲登基,但是卻是一位從來沒有享受過權力的帝王,下臺之後,還妄想著當皇帝,日本人送了他一個偽滿洲國的皇帝,他倒是開心的樂呵,但是很快就發現,日本人就是在戲弄他。

所以,溥儀其實挺悲催的。

梁啟超在李鴻章傳記中曾經寫到:晚清,是處於中國三千餘年一大變局的時代,而溥儀正是生活在這一特殊的時代裡,從大清王朝的末代皇帝、偽滿洲國的傀儡皇帝、最後到平民,對於帝王家出生的溥儀也許真的是感慨頗多。

晚清那個年代,3歲的溥儀原本並沒有繼承皇位的資格,可是慈禧強行將他捲進了這攤洪水中,動盪的大清帝國,而眼看著即將滅亡的江山,溥儀的心中又有些許不甘,所以才有了他投靠日本人,去滿洲做皇帝的事情,因為他仍然相信自己還能夠挽救一下這個封建王朝,因為他最初對日本人抱有那麼一絲絲的希望。

但是,沒想到,溥儀又一次被戲耍了,因為日本方面僅僅是想要憑藉他皇帝的身份來統治滿洲,他們並非互利互惠的合作關係,曾經的“貴為帝王”,到後來的“一介平民”,其實溥儀這一輩子已經知足了,能夠看到一個新生的時代,完全取締了清王朝,或許他也是作為大清帝國皇帝中最幸福的一代帝王。

大清王朝傳承了近300年的歷史,誕生了12代帝王。而末代皇帝溥儀在去世之後,他的牌位按道理說應該進入故宮的,但是建國之後的溥儀,已經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公民,早已經沒有了帝王的合法身份,所以他的牌位自然也沒有進入故宮的資格。

其實,我相信這一切對於溥儀來說已經很幸運了,經歷過歷史大浪潮的洗禮,能夠從封建社會轉向民主社會,這對帝王來說已經是莫大的幸福了,再說,溥儀去世後,能不能進入到故宮,恐怕也已經沒有人會在乎了吧?


歷史總探長


真實上,清朝就11位皇帝,努爾哈赤只能算清朝的奠基人,皇太極改“金”為“清”,建立清朝,而順治皇帝是入關的第一位皇帝,摘老子的果實,被譽為“清世祖”。

世祖便是廟號,死後在家廟或宗祠中被供奉而稱的名號,再比如所謂的“千古一帝”康熙,康熙為年號,他的廟號叫“清聖祖”。


但是封建社會嘛,皇家特殊,所以家廟被稱作是“太廟”。明清兩朝的太廟在紫禁城,現在的故宮之中,現允許旅遊。

太廟中供奉的便是牌位+肖像,清朝滅亡後,太廟中只有10個牌位,唯獨缺少乾隆的,這又是為什麼呢?

原來“乾隆”被人看上了。清朝滅亡,各回各家各找各媽,太廟的掌事太監打算販賣文物,特地找上商人戴賽爾。

但是這人想收購乾隆的牌位,他祖上戴進賢曾是乾隆年間的天文官,如他意,成功盜取回德國,也像供奉先祖,供奉乾隆。


隨時間推移,乾隆牌位被丟在了地窖之中,在有心人的週轉下,2005年,才被拍賣回國,迴歸清太廟。

這樣一來,總共是11塊牌位,但為什麼少了一塊呢?因為溥儀不是皇帝

溥儀是末代皇帝,但他橫跨封建、民國、共和三個時代,人民當家做主,溥儀自然而然不可能成皇帝了。

1967年,溥儀病逝,但他也沒葬在清東陵和清西陵,在1995年,經過妻子李淑賢同意,溥儀骨灰才從北京遷往私企華龍皇家陵園,緊挨光緒的崇陵。

一直以來,溥儀再沒進太廟。不但沒進,在溥儀出獄後,請求故宮官方歸還祖宗牌位,那時候,故宮正在修繕和整理。但遭到了拒絕,因為那是屬於國家的文物,就連溥儀進故宮,也要買門票。


溥儀去世,愛新覺羅家族為他定廟號“憲宗”以及相應的諡號,但未被認可,純屬家族內部動作。

綜上,溥儀是所有清朝皇帝中唯一沒進太廟的人。


三叔小記


清朝的確有十二位皇帝,故宮也的確只有十一個排位,還有一個皇帝的排位呢?這個皇帝很可憐,他就是溥儀。

溥儀登基的時候,清朝就已經是末日餘暉了,宣統三年,辛亥革命爆發,奸雄袁世凱看準了這是次“一步登天”的機會,最終和南方革命黨人合力將溥儀趕下臺。那以後,溥儀先是被趕出故宮,再然後做了偽滿洲國皇帝,再後來成為了戰犯,他“駕崩”的時候,已經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了,自然不再興以前封建的一套,所以溥儀沒能為故宮再加一牌位。



其實故宮的清朝皇帝牌位很長一段時間至有十個。八國聯軍侵華的時候,他們闖入了北京,這個文明古都遭受了黑暗,他們無惡不作,甚至連皇帝的牌位都拿走了,乾隆皇帝的牌位被帶到了德國,最後落入德國一位農民的手中。這個農民並不知道這個東西的價值,就隨手把它放在了家裡的地窖裡面。

後來中國的愛國人士四處打聽乾隆的牌位消息,最終皇天不負有心人,知道了牌位在德國農民手裡。於是大家在一起籌了不少錢從這位農民手中贖回了乾隆爺的牌位,這樣才有了今天的“故宮十一牌位”。時間百年,乾隆牌位才回到了紫禁城。



我是頭條作者歷史十二郎,每天帶你瞭解不一樣的歷史,希望大家給我點個贊,關注一下,路轉粉,不迷路,謝謝各位啦。


是阿維啊


這個問題,本來是要奚落一下可憐的末代皇帝溥儀的,卻不料暴露了很多人歷史知識的盲點。

1,本意:清朝12個皇帝只有11個牌位,為什麼少一個?因為溥儀是共和國公民啊!

溥儀真夠可憐的,雖然清朝最後三個皇帝都是絕後,但溥儀最可憐。

第一位不生娃的皇帝是同治,因為總是逛八大胡同,死的那叫一個慘啊!杜蕾斯救救命!

(同治皇帝不喜歡慈禧的包辦婚姻,到煙花之地找愛情,得了梅毒而死。這種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流,也是史家之絕唱)

第二位不生娃的皇帝是光緒,一輩子總共活了37年,就當了33年皇帝,但是從沒有百忙之中抽出時間到後宮播撒一點雨露。原因很簡單,總是遺精,浪費!

(要是生活在21世紀,做一個試管嬰兒是沒問題的。)

第三位也就是最後一位不生孩子的就是溥儀。小小年紀就被宮女太監玩壞了,長大一點天天虐待宮女太監為最大樂趣。走出皇宮後也沒有找醫生看看,因為,太丟人了!

(同時期的康有為不嫌丟人,找德國醫生換了一個猿猴的蛋蛋,70老漢煥發生機。溥儀不會不知道的。)溥儀退位後,居然跑到東北當漢奸了。中國最大的博物館,不能把一個漢奸請進去吧!



2,盲點1:清朝皇帝是10個,而不是12個。

清宮辮子戲持續火爆30年,但能把清朝皇帝關係理清楚的,恐怕在辮子戲觀眾中十個沒有兩個。及時自詡為懂歷史的人,也未必能說清清朝皇帝有幾個。

比較流行的清朝皇帝順口溜是:

天天順、康雍乾、嘉道鹹、同光宣。

——這是百家講壇閻崇年老先生說的。解讀如下:

天天順是清朝崛起期,包含天命天聰順治三個年號,是努爾哈赤、皇太極、福臨統治下的清朝,屬於清朝崛起期。吳三桂絞死朱由榔,正好發生在康熙元年。就是說康熙接收的清朝,是完成統一的清朝。

康雍乾是清朝全盛期,包含康熙雍正乾隆三個年號,是玄燁、胤禛、弘曆統治下的清朝,屬於清朝的全盛期,被稱為康乾盛世。持續時間長達130多年。

嘉道鹹是清朝衰落期,包含嘉慶道光咸豐三個年號,是顒琰、旻寧、奕詝統治下的清朝,是清朝衰落期。這時期清朝發生了白蓮教起義、鴉片戰爭、太平天國運動、捻軍起義等動亂。

同光宣是清朝的中興和滅亡,包含同治、光緒和宣統三個年號,是載淳、載湉和溥儀統治下的清朝,經過慈禧勵精圖治洋務運動有過短暫中興,但最後南面滅亡。

這12個皇帝中,很明顯努爾哈赤和皇太極不是清朝正統皇帝,他們兩個只是關外割據政權的首領。如果努爾哈赤和皇太極是中原皇帝,曹操、司馬懿也是皇帝了,那就亂套了。

清朝只有10個皇帝,這是重點,要考試的!

3,盲點2:皇帝牌位數量和皇帝數量無關。

皇帝牌位供奉在太廟裡面,太廟裡面的皇帝並不一定是一個王朝中的所有皇帝,也不一定皇帝才能進入太廟!聽知事哥給你好好講講——

1, 廟號的皇帝肯定無法進入太廟!有廟號

比如漢朝,西漢劉邦的廟號為太祖高皇帝、劉恆為太宗孝文皇帝、劉徹為世宗孝武皇帝、劉詢為中宗孝宣皇帝。這個這些有正經廟號的皇帝,就是太廟裡面的釘子戶,誰當皇帝都不能拿走。

2,有廟號也可能被攆走。

你難以想象明朝皇帝供奉朱允炆在太廟,因為供奉祖宗的地方憑什麼供奉一個侄兒!

同理,明英宗弟弟明代宗朱祁鈺,放在太廟裡面也太尷尬了。

劉秀建立東漢,清理西漢太廟,把劉邦、劉恆、劉徹、劉詢四個皇帝之外的廟號全部廢除,請出太廟也是情理之中了。

3,不當皇帝也能進太廟。

明朝的“槓精皇帝”嘉靖,認為太廟就是供奉皇帝祖宗的地方,非要把自己的親爸爸興獻王請進太廟。為此不惜把朱棣的廟號改為“成祖”。

無獨有偶,清朝也有一個不是皇帝的皇帝“清成宗”多爾袞。這是清朝真正的開國皇帝,雖然沒有當真皇帝,但是皇父攝政王的稱號絲毫不比皇帝拉風,進入太廟也是情理之中。只可惜,福臨小兒脾氣太爆,直接給他奪爵、扒骨、鞭屍、貶為庶人,太廟裡的牌位,也一把火燒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