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萧端蒙:潮汕先贤青史留芳

萧端蒙:潮汕先贤青史留芳

▲萧端蒙画像

萧端蒙(1521-1562),字曰启,号同野,潮州府潮阳县廓人(今汕头市潮阳区)。1540年,庚子乡试中举人,1541年中辛丑科进士,时年20岁,授翰林院庶吉士,历任山东道御史、贵州巡使、浙江道御史、江西巡按等职。1562年病逝,葬于现普宁市大南山灰寨乡“牛地”坡上,是一座坐西南向东北的明墓,2011年萧端蒙古墓葬列为普宁市文物保护单位。

2011年后,一众萧端蒙传人和宗亲自筹资金重新修复萧端蒙古墓,并于2011年5月29日成立了《萧端蒙文化研究会》,萧万长先生亲笔题写会名。萧端蒙为官刚正,不畏权贵,嫉恶如仇,政绩显著,深受朝廷器重,也受到潮汕和江西等地民众的爱戴。

出身名门 科举出仕

萧端蒙父亲萧与成1517年中进士,授翰林院检讨。因其政绩突出,晋升为承务郎翰林院修撰。任上,萧与成一心为民,为潮阳人民做了两件实事尤为突出:一是带领乡勇抗击侵犯国境的倭寇,护卫潮州地区和县城;二是护城河拥塞,不利交通和防卫,他毅然变卖家产,组织疏浚河道,深得民众赞誉。萧端蒙19岁乡试中举,20岁中进士,召试于文华殿,因才华出众,“行文修雅有度”,深得嘉靖皇帝赏识,时年20岁的萧端蒙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21岁改任山东道御史。萧端蒙父子先后荣膺翰林,一时蜚声朝野,世称“父子两翰林”。嘉靖皇帝对萧端蒙父子可谓“宠命优渥”,先后赐其“金绮”。

奉旨治军 护卫京都

1544年,驻京部队制度涣散,军官越权贪财,士气低下,护君卫城不力,萧端蒙奉旨回畿内治军。他深入部队基层调查研究,了解掌握了驻京部队“军易屯而难以聚集”等问题,遂如实奏报朝廷,提出“同屯同所为伍,休则鳞次而居,行则鱼鳞而阵”的管理方法。以“处粮饷”“定员额”等措施,清理和整顿了驻京军队,纠正了军官吃空额、克扣士兵薪贴等不正之风,有力地加强了驻京部队的建设,提高了护卫京城的战斗力,也为朝廷整治其他驻军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全国治军难题。23岁的萧端蒙初显治军才能。

1553年,蒙古俺答人铁骑屡犯国境,杀我边民,掠我财物、牛羊、威迫京师。时任浙江道御史的萧端蒙临危受命,奉诏前往延安等地挑精兵,组成一支训练有素、军纪严明的精良部队,入京捍卫京都,受到嘉靖皇帝“赐金绮”的奖励。

体察民情 化解矛盾

1545年,地处边陲的贵州地方官员大多为朝廷委派的汉人,不熟少数民族社会风俗习惯,处置地方众事简单粗暴,引发贵州偏远地区民族骚乱。萧端蒙奉旨巡按贵州,他深入村寨,体察民情,认为贵州少数民族虽然文化落后,但仍有一批有德有能的贤才,由于朝廷科教定额太少,埋没了大批当地人才。地方官员缺额太多,以至省、府、县官人兼数职,疏于管理,民怨甚盛。针对此情况,萧端蒙上《增解客疏》,要求朝廷增加当地考试名额,选拔启用当地贤良参政。朝廷允许,下诏“置督臣、增试额”,化解了民族矛盾,稳定了局势,也为边远地方官员队伍增添了有生力量。

江西藩王仗其是皇亲国戚,独霸一方,为非作歹,藩王部下更是狐假虎威,无恶不作,弄得民怨沸腾。《潮州府志》记载:“传说嘉靖皇帝派遣萧端蒙这个铁笔御史作江西巡按的目的,是因为皇帝叔父江西藩王长期蓄谋造反,在江西招兵买马,积蓄力量,阴谋篡权夺位。”萧端蒙到了江西巡按任上,藩王老谋深算,裁兵缴饷毁灭罪证,但萧端蒙从藩王指使恶奴打死人和强占民田入手,上奏朝廷定藩王之罪。朝廷只批准他一板以作象征性惩罚。萧端蒙深知这一板打不死他,江西人民后患无穷。不畏权贵、刚直正义的萧端蒙智使藩王一板毙命。江西民众欢欣鼓舞,嘉靖皇帝也除去了心病,这就是广为传颂的江西巡按萧端蒙“一板打死江西王”的故事。江西人民为纪念这位巡按,还为其建祠、立碑纪念。时隔四百多年,萧端蒙智杀江西王的传说,潮汕民众津津乐道,广为传播,还编成《一板打死江西王》的潮剧,传演至今。

军政论述 著作颇丰

萧端蒙在翰林院期间便撰写有二十多万字政论,所述皆是“军政重务”,有五卷《同野集》刊行于世。他在论时政书中阐明:“政有必于革,不必于因法,有宜于前,不宜于后,故象魏之法,易岁改悬,贵通变也。”“政不宜民,则无以保世。”据《潮州府志》记载,萧端蒙在《铸钱议》中精辟提出:“尝闻圣王之造钱币也,物重而轻币,于是呼作重钱以救其轻;物轻而币重,于是呼作轻钱以救其重。”“玄晖疑有春池梦,潘水为定式,夫费奢而直廉,则奸人无所射利,以启其邪心,一利也;盗铸既少,狱法自简,二利也;易恶而美,足以富国而裕民,三利也;通财币,惠商贾,四利也;公利皆得,商农并利,五利也。”这些著名论述,得到朝廷高度重视和嘉靖皇帝的首肯。萧端蒙多才多艺,不仅军政论作锐志远略,诗词佳作直抒胸臆,传神细微。

他为官刚正,不畏权贵,嫉恶如仇,政绩显著,深受朝廷器重,也受到潮汕和江西等地民众的爱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