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2 平成:日本第一位新式天皇的謝幕|大象公會

平成:日本第一位新式天皇的謝幕|大象公會

30年的平成時代後,人們心目中的「天皇」已大不相同。

文|蕭西之水

2019年4月1日,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公佈日本新年號為「令和」。一個月後,今上天皇明仁將正式退位,結束長達三十年的平成時代。

在中國輿論中,平成天皇的存在感一直不算太強,只有在1992年訪問中國、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期間亮相、以及2016年開啟退位流程的事件中,受到過中國媒體間歇性的矚目。

平成:日本第一位新式天皇的谢幕|大象公会

· 2016年,東京街頭的民眾觀看明仁天皇發表講話

這種低調而尊貴的虛君形象,乍看上去似乎理所當然。

根據二戰後1947年開始施行的《日本國憲法》,日本國家主權屬於全體國民,天皇不再是舊日本帝國憲法中神聖不可侵犯的帝國元首,而是變成「日本國與日本國民團結的象徵」。

明仁1989年即位時,這種「象徵天皇」制度已經實行數十年,理應已經磨合熟練,新任天皇只要循例行事即可。

然而,20世紀日本特殊的歷史變遷,註定了明仁難以從前人身上照搬經驗,而要在歷任天皇從未遭遇的嶄新局面中,走出一條獨特的新式君主之路。

昭和天皇父子

明仁之前,第一位擔任過「象徵天皇」的,是他的父親,在日本和世界歷史上留下重大印跡的昭和天皇裕仁,其形象和地位極為複雜特殊,難以為繼任者作出榜樣。

二戰戰敗前,日本舊憲法中的天皇權力近乎絕對君主,統攬帝國統治權,可以召集和解散帝國議會,非常時期甚至能發佈敕令取代法律。

裕仁本人更是三、四十年代歷史狂潮中產生的超級強權天皇,與在「象徵天皇」時代才成為皇太子的兒子明仁不可同日而語。

此外,對於明仁來說,戰後新憲法對於「象徵天皇」具體權責的規定也不夠明確。

1947年新憲法中的「象徵」之說,是駐日美軍參考英國《西敏寺憲章》提出的,意指日本國民在物質上並不需要一個凌駕其上的統治者,但在精神上仍然需要某種日本國自我意識的「象徵」,否則可能陷入「難以團結」的狀態。

至於怎樣才算是「象徵天皇」,憲法則沒有明言。只是提到天皇的所有國事行為都必須經過內閣批准,在內閣指揮下完成使命。

具體而言,天皇需要仔細閱讀每一份內閣決議並簽字認可。但由於憲法不允許天皇「參與國政」,天皇就算有意見也絕對不能發表,必須簽字了事。

內閣總理大臣(首相)如果要解散國會,天皇也必須前往國會宣佈解散;每逢各國更換駐日大使、或是日本要更換駐外大使,天皇也必須出面舉辦酒會。

簡而言之,在國務問題上,日本天皇大體是「人形簽字機」、「人形致辭機」、「宴會主持人」、「頒獎機器」的組合體。

平成:日本第一位新式天皇的谢幕|大象公会

· 明仁天皇會見原美國總統奧巴馬。天皇平常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出席各項儀式,僅就2017年,天皇就接待了26名各國元首或議會議長,與外國元首或元首級人物打了470多通電話,宴請了62個國家的駐日大使,接見了日本派駐73個國家、4個國際組織的大使

對於戰後的昭和天皇來說,這倒是順理成章。

作為二戰的重要參與者,裕仁雖然在麥克阿瑟的庇護下成功逃脫審判,但他的戰爭責任問題一直飽受輿論界批評,所以戰後的昭和天皇變得極其「佛系」,幾乎不再公開發表有意義的話語。

從1946年到1952年前後,昭和天皇曾反覆巡遊全國,無論遇到什麼人、彙報什麼情況,他都經常以「啊,這樣啊」作為回應,只在無關緊要之處表達一些態度。

從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初,昭和天皇足足有20年的時間幾乎消失在公眾視野裡。直到晚年,昭和天皇才終於邁出國門,在1971年前往歐洲、1975年前往美國訪問,當有記者問及一些敏感的戰爭責任話題時,昭和天皇總會以「很難回答」或「不太理解你的意思」躲避過去。

但是,昭和天皇身負「國民團結象徵」的重任,之所以在激盪的戰後日本能夠如此行事,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曾是叱吒風雲的戰時國家元首,帝國的宣傳機器早已塑造了他神聖不可侵犯的形象。即使戰後毫無作為,廣大國民仍然會不由自主地對他心生敬意。

明仁則完全不同,他在日本戰敗時尚不滿12歲,在民主主義的新日本長大成人,直到《舊金山和約》簽訂後的1952年才被立為皇太子,既不可能具備戰爭時期形成的特殊威望,而且在戰後的新形勢下,新聞媒體即使有心為他造勢,也不便做得太出格。

要在憲法的嚴格限制下承擔起「國民團結象徵」的重任,明仁天皇顯然要獨闢蹊徑,而不能效法閃爍其詞的前任天皇。

因此,明仁於1989年1月8日即位後,第二天就以比父親明確得多的方式,向國民表達了自己的立場和態度:「我發誓,將與各位一起維護遵守日本國憲法,按照要求完成自己的任務。」隨後,他又在2月10日明確提出:「國會乃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希望其能切實完成本職任務。」

平成:日本第一位新式天皇的谢幕|大象公会

· 1989年1月7日昭和天皇去世,次日明仁即位

此後,明仁雖然言行間處處明確不參與國政,但其日常表現比雲山霧罩的昭和天皇篤定得多,處處展現出不同於前人的存在感——中國人最熟悉的慰問災民、出訪外國之類的天皇行為,都是平成時期發揚光大的新氣象。

這些新派的作為,也並非都是明仁成為天皇之後的新設想。早在皇太子時期,他就開始致力於以不同於父親的方式,履行自己在戰後天皇制規定下的個人責任。

「以為國民幸福之心完成公務」

1933年出生的明仁,少年時期先後經歷了舉國反美、美軍大空襲和美軍改造日本等鉅變,戰爭與和平的經歷,讓他的思想與價值觀受到反覆衝擊與洗禮。

1946年至1950年間,明仁又在他的私人教師、美國兒童文學家伊麗莎白·維寧指導下「學習西洋之思想與習慣」。這位想象著「安娜與國王」來到東京的維寧老師,除了教授皇子英語,還用自由主義價值觀為他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後來,在皇太子的大婚儀式上,她是唯一被邀請觀禮的外國人。

平成:日本第一位新式天皇的谢幕|大象公会

· 少年明仁接受伊麗莎白·維寧的教育

這些在日本皇族歷史上獨一無二的經歷,塑造、影響了明仁天皇長大成人後的觀念和作為。

1975年7月11日,明仁皇太子夫婦訪問剛剛回歸日本不久的沖繩縣,結果在向「姬百合學徒隊」紀念塔獻花時,遭到當地激進派人士投擲燃燒瓶襲擊,所幸未傷及目標,只擊中了獻花臺。

平成:日本第一位新式天皇的谢幕|大象公会

· 沖繩「姬百合之塔」:1945年沖繩戰役中,日本軍隊組織沖繩學生成立大量戰鬥與後勤部隊,其中沖繩師範學校女子部與沖繩縣第一高等女校的240名師生組成「姬百合學徒隊」,幫助日本軍隊對抗美軍,最終240人裡有226人死亡

襲擊者的主張,直接牽涉到了所謂「日本國與日本國民的團結」,也就是戰後日本憲法中天皇制存續的意義所在。

1945年日本戰敗後,沖繩縣一直由美軍託管,直到1972年日本才恢復了完整的行政權與司法權。根據激進派的觀點,沖繩是因為遭受近代日本帝國的侵略,才成為了日美戰爭的犧牲品,因此他們致力於「以沖繩人完成沖繩解放」。

遇襲當晚,明仁皇太子公開發表看法:「通過這起事件,深刻理解到沖繩戰役(1945年)中縣民的傷痕,希望對和平的期盼,能夠帶我們通往未來。」這種不批評襲擊者、只宣示和平立場的做法,在日本皇族歷史上極為罕見。

此後,明仁不但在1976年和1987年又兩次訪問沖繩,而且在即位之後,於1993年重訪「姬百合學徒隊」紀念塔,以不計前嫌的態度面對沖繩縣民。

平成:日本第一位新式天皇的谢幕|大象公会

· 明仁皇太子1975年遇襲時被警察保護離場

從皇太子到天皇,明仁通過數十年與沖繩的衝突與交流,以自己開創的方式履行了戰後憲法第一條規定的、促進國民團結的重任。

相比之下,昭和天皇一生從未走訪沖繩,儘管這裡作為日本二戰唯一的本土地面戰場,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直到1987年,已至遲暮之年的昭和天皇才提出要親赴沖繩慰靈,稱之為自己「最後的任務」,結果還是因為健康惡化而未能成行。

平成:日本第一位新式天皇的谢幕|大象公会

· 1987年10月24日,明仁皇太子在沖繩唸誦患病的昭和天皇發言:「沖繩在上次大戰中成為戰場,各島遭受巨大傷害乃至改變了模樣,包括普通居民在內的眾多可貴的人犧牲了,戰後沖繩更是無奈地經歷了長年艱辛,我深感悲痛。」在場的沖繩縣知事西銘順治非常感動,當即表示「沖繩的戰後時代終於結束了」

除了沖繩這樣的敏感問題,明仁天皇對普通民眾也富於溫情,尤其是在歷次災害事件後,為安撫民眾情緒方面作出了傑出貢獻。

1991年6月,長崎縣雲仙嶽發生火山爆發,造成43人死亡,明仁天皇在1個月後與皇后共赴現場,跪坐著與災民促膝長談。這也是有記載以來,第一次有天皇跪坐在國民身邊。

對此,明仁經常向媒體表示「天皇與皇族應努力與國民共苦共樂,以為國民幸福之心完成公務」,將慰問受災群眾視為自己作為「象徵天皇」的憲法責任,而並非一般意義上的政客作秀。

2011年3月11日「東日本大地震」後,明仁天皇在第一時間提出,開放東京那須御用邸的職員浴室給一般國民使用。五天後,他又為國民錄製了一段問候視頻:「受災群眾切不可捨棄希望,要儘可能保重身體迎接明天開始的每一天」,為很多民眾帶來慰藉。

平成:日本第一位新式天皇的谢幕|大象公会

· 明仁天皇慰問「311」大地震的受災群眾

災情少許穩定之後,天皇從東京出發,連續7周拜訪各地避難所,向災民致以問候。其他皇族也紛紛仿效,一同前往災區各地慰問受災群眾。

在此期間,天皇夫婦同樣跪坐在災民身旁,以儘可能平等的方式對待普通國民,給全日本乃至全世界輿論留下了深刻印象。

對於自己這些表現,明仁曾於1998年12月18日表示:「天皇的活動方式雖然不能隨著時代而有過激的變化,但也有著隨時代而變化的一面。」

而在日本以外,明仁「隨時代而變化」的表現,則更多地體現在頻繁的出訪之中,尤其是他經常表現出的、對日本戰爭歷史的反思。

「陛下的存在可匹敵100位外交官」

與終其一生只外訪過三次的昭和天皇不同,明仁天皇即位後,僅前四年就去了十個國家,其中有七個是日本在二戰中的交戰國。

至今為止,明仁已累計出訪31個國家和地區,幾乎做到了年均一國,徹底顛覆了父親代表日本皇室留下的避世形象,有力地改善了外國民眾、尤其是曾受日本侵略的國家對日本的看法。

平成:日本第一位新式天皇的谢幕|大象公会

· 1992年明仁天皇參觀北京故宮:他是歷史上第一個訪問中國大陸的日本天皇(昭和天皇曾去過殖民時期的臺灣)

其中對日本國家形象改善最大的,是2000年明仁天皇訪問荷蘭。

二戰期間,日本讓荷蘭喪失了荷屬東印度殖民地,拘捕十餘萬荷蘭平民,結果戰後荷蘭社會長期對日本保持敵對情緒,1971年昭和天皇訪歐途徑荷蘭期間,有大量憤怒民眾高舉「戰犯」標語,要求審判天皇,甚至向迎賓車隊投擲雞蛋和保溫瓶,釀成嚴重的外交風波。

2000年來訪的明仁天皇,不但專程前往阿姆斯特丹的戰爭死難者紀念碑獻花,還邀請荷蘭老兵促膝長談,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荷蘭人的敵對情緒。

平成:日本第一位新式天皇的谢幕|大象公会

· 明仁天皇訪問荷蘭

當時陪同明仁天皇前往荷蘭的侍從次官佐藤正宏,後來回憶道:「陛下的存在,可以匹敵100位外交官。」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每逢二戰整十週年,明仁天皇便會走出國門,在世界各地參加紀念活動。

2005年,他前往美國塞班島,為死難者紀念碑獻上花圈。十年後,天皇更是親臨當年日本統治下的帕勞群島,在日美兩軍激戰兩個多月的貝里琉島祭祀。之後的2016、2017兩年,天皇相繼前往菲律賓、越南等日本曾經侵略的國家,與當地人一起紀念戰爭死難者。

平成:日本第一位新式天皇的谢幕|大象公会

· 2015年明仁天皇前往帕勞共和國貝里琉島祭祀戰爭死難者

與此同時,自從1978年靖國神社開始甲級戰犯合祀以後,昭和天皇和全體皇族就不再參拜靖國神社。之前以皇太子身份訪問過靖國神社五次的明仁,從此也再未涉足於此。

作為靖國神社尊崇的對象,天皇陛下寧可選擇遙遠的塞班島、帕勞群島,也不願來靖國神社,使得後者近年來的發展受到了顯著制約。

憤懣之下,靖國神社宮司小堀邦夫在2018年6月20日的一次內部會議上批判天皇夫婦:「陛下越是努力在外慰靈,就離我們靖國神社越遠……明白地說吧,這個陛下就是要幹掉靖國神社啊!」結果被好事者錄音交給媒體,搞得輿論譁然,這位宮司最終在11月1日辭職了事。

除了遠離靖國神社,明仁對日本歷史問題的表態,也比同是「象徵天皇」的裕仁要豐富、主動得多。

2005年恰逢二戰結束60週年,他在12月19日生日記者會上談到:「從昭和初年到昭和二十年(1945年)戰爭結束為止,日本基本沒有過和平時期,努力正確理解這段過去的歷史與之後的時代,對於日本人自身、乃至於對日本人如何與世界各國人民交往,有著重要意義。」

2006年6月6日,天皇談及教育問題時,又針對歷史作出更為細緻的評述:「1930年到1936年的6年間針對國家要員的襲擊接踵而至,有4名首相或曾擔任首相的人去世,還有1名首相雖遇襲擊卻倖免於難,這是非常異常之事,這種情況下議員與國民很難自由發言。」

日本戰敗數十年來,這樣的發言還是第一次出自天皇之口。畢竟,前任昭和天皇本人親歷了這些歷史事件,而且對1945年以前的戰爭歷史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晚年不得不三緘其口,對記者的問題充耳不聞,以防有人重新對他展開清算。

既有戰爭記憶、又成長於新時代的明仁天皇,對於歷史的態度則一直非常篤定。

2015年的元旦致辭中,明仁天皇再次明確表示:「今年是二戰結束70週年,很多人都在那場戰爭中去世……藉此機會,充分學習從滿洲事變開始的戰爭歷史,思考今後日本應有的樣子,現在我現在非常重要。」

此時,年逾八旬的明仁天皇,已經難以繼續完成繁重的接待和視察工作,但還在繼續訪問亞太各國,以引導日本新一代青年反思戰爭、珍惜和平。

平成:日本第一位新式天皇的谢幕|大象公会

· 2016年天皇希望「生前退位」

2019年1月2日,明仁天皇出席了平成時代的最後一次「一般參賀」,向前來慶賀的國民致以新年問候,筆者也在現場。

與想象不同,現場除去十幾名穿著國旗樣式服裝的日本右翼外,很少有人高喊「天皇陛下萬歲」,更多人說的是「你好」、「這麼多年辛苦了」、「謝謝您」、「祝身體健康」等問候語。

平成:日本第一位新式天皇的谢幕|大象公会

· 平成年代最後一年

經過30年的平成時代,越來越多的日本國民不再把天皇看作需要崇拜的「神」,而是如憲法規定的、這個國家裡受到尊重的「國民團結象徵」。

平成:日本第一位新式天皇的谢幕|大象公会平成:日本第一位新式天皇的谢幕|大象公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