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寶媽來說,為餵養孩子的時候,嗆奶是種常見的現象,對於嗆奶、吐奶這個現象,很多家長都不以為意,認為4~6個月的寶寶誰沒有吐過。大部分情況6個月都好了,偶爾個別小寶寶等到學步後現象就改善了。
一般情況下,我們把少量奶水從寶寶嘴角流出(1-2口)稱為漾奶;輕微的吐奶(一部分奶水從寶寶口角流出,或者吐出奶水)叫做溢奶;嚴重一點的吐奶(奶水從寶寶口鼻湧出)就是我們常說的嘔吐;寶寶在吃奶過程中或者吐奶後,奶水誤入了寶寶的氣道,就叫做“嗆奶”。
然而,有些寶寶才剛吃完沒多久,就嗆著了,我們有時候也會因為寶寶嗆奶而緊張得手忙腳亂。最讓我們害怕的是,嗆奶會刺激嬰兒柔嫩的呼吸道,嚴重時可能導致呼吸系統感染,甚至窒息,因此,小嬰兒嗆奶,當媽的要格外重視,有時不經意的疏忽甚至會釀成不可挽回的悲劇。
這是一個真實的案例。
在浙江,有位嬰兒由保姆看管的時候,保姆給嬰兒餵奶之後把孩子哄睡著就管自己看電視去了,三小時後發現孩子已經死亡。
法院認為六個月大的嬰兒“嗆奶”是很正常的,但保姆不具備專業的知識,對此預見不足並無過錯,最後判決保姆不存在過錯,不承擔責任,但需要補償嬰兒父母10萬元人民幣。一個如此鮮活的生命就這樣去世了。
這裡,我們不從法律的角度去談論這件事,主要想說明孩子嗆奶一定要重視,尤其是那些剛生完孩子的寶媽們。
為什麼小寶寶容易吐奶、嗆奶?這是因為新生的小寶寶大多時間是平躺,胃呈水平狀態,不滿半歲的小寶寶會出現胃食管逆流的現象,再者小傢伙還在發育中,消化液分泌不足也會吐奶。類似這種情況一般無需特殊處理,餵養過程中注意給小傢伙拍嗝、少食多餐等則會緩解。
但是有種吐奶的情況需要額外注意,那就是甲基丙二酸血癥,是種先天性有機酸代謝異常中最常見的疾病,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該病最常見的臨床表現就是反覆吐奶為首發症狀,餵養困難、體重不增、精神狀態差、發育落後是早期信號。
有位天津的嬰兒,出生5天,產後餵養困難,反應差3天,皮膚黃疸1天,隨後住院。患兒為第一胎,足月順產,出生體重3.1千克,患兒產後餵養困難,反應差,嗜睡,為進一步治療轉入新生兒病房。血檢顯示白細胞減少,輕度貧血,甲基丙二酸水平較低,醫生考慮疑似甲基丙二酸血癥,經分析患兒M**基因突變引起了甲基丙二酸血癥,研究人員隨即對夫婦二人進行該基因的驗證。結果顯示,他們均為該基因突變的攜帶者,即二胎也會有幾率患病。目前,由於患兒確診及時,得到了有效的治療,病情已趨於穩定。
甲基丙二酸血癥是一種基因病,又名甲基丙二酸尿症,研究顯示,M**,M**A等基因的突變可導致甲基丙二酸血癥。甲基丙二酸血癥對患者患病程度的影響取決於基因突變發生在哪個基因身上以及突變的嚴重程度。
甲基丙二酸血癥若能早發現早治療,能挽救寶寶生命,若發現晚、就診晚,則預後較差(影響智力發育、體型發育)、致殘率、致死率很高。對於這樣可怕的疾病,尤其對於新生兒寶寶而言,如何識別很關鍵。
一般來說, 這些基因以及其他致病基因都可以通過基因解碼技術進行檢測分析,對於準備結婚生育的夫婦,建議進行婚前、產前甲基丙二酸血癥風險基因解碼,及時規避生育風險,孕育健康寶寶
當然,有時寶寶吐奶實屬正常現象,吐奶又分為生理性吐奶和病理性吐奶,孩子吐奶後我們究竟該怎麼做呢?
生理性吐奶
如果嬰兒體重生長良好,沒有難受的表現,各項生理指標正常,這種情況考慮為生理性吐奶。
病理性吐奶
如果吐奶頻繁,而且量大,體重不增,或同時伴有腹脹、腹瀉、發熱等症狀,要考慮存在病理情況。較常見的有胃食管反流、感染、幽門痙攣,肥厚性幽門狹窄等,應送醫院做進一步的檢查、治療。
處理方法:遇到嬰兒嘔吐,媽媽餵奶時應儘量抱起嬰兒,讓嬰兒的身體處於45度左右的傾斜狀態。使胃裡的奶液自然流入腸內;餵奶後要抱起嬰兒,使寶寶的頭伏在母親肩上,輕拍背部直至打出響嗝,讓胃內氣體排出後,再放下並取右側臥位,頭部稍抬高,過會兒再改為仰臥位,這樣就可以減少吐奶的發生。
嬰兒嗆奶:
嗆奶是因為奶水誤入了寶寶的氣道,嗆奶量較多,嬰兒會表現出頻繁劇烈的刺激性咳嗽,嗆奶窒息的嬰兒表現為臉色青紫、全身抽動、呼吸不規則,吐出奶液或泡沫等,一旦發生嚴重窒息,如搶救不及時極易造成嬰兒“猝死”,需及時處理。
處理方法:
如果寶寶只是輕輕地咳,爸媽可以把寶寶橫著抱,然後讓寶寶把臉側到一邊,幫他拍拍背;
如果寶寶咳得很厲害,可以讓寶寶趴在腿上,適當加大拍背的力度,讓奶液流出來。
此外,關於餵養孩子奶水時,不正確的姿勢也會導致孩子吐奶、嗆奶。
仰臥餵奶
可能是怕寶寶累著,或是便於餵奶,不少媽媽喜歡採取寶寶仰臥的餵奶方法,其實這是不太科學的。由於寶寶胃結構的特殊性,仰臥時,很容易造成奶水在胃裡滯留,很容易導致吐奶。
比較正確的姿勢是抱起寶寶餵奶,讓寶寶的身體處於45度左右的傾斜狀態,胃裡的奶液自然流入小腸,這樣就能有效減少因躺著餵奶而造成吐奶的幾率了。
餵奶時空氣進入
與大人相比,新生兒的喉頭位置要高一些,再加上他們含乳頭的方式比較笨拙,吃奶時空氣容易與奶汁一起吸入胃部,這樣在打嗝或晃動身體時很容易出現吐奶。
抱著寶寶餵奶時,一是動作儘量要輕,不要劇烈晃動寶寶的身體。二是在餵奶時,要讓孩子的嘴裹住整個奶頭,不要讓空氣乘虛而入。用奶瓶喂時,還應讓奶汁完全充滿奶頭,儘量避免空氣在餵奶時帶進孩子的胃裡造成吐奶。
總之,當遇到孩子吐奶時要採用正確的處理方式,若還不見效,就要帶孩子去醫院醫治,尋求醫生的建議,育兒之路不容易,但育兒的過程也是幸福的。
閱讀更多 AMITA基因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