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小麥倒伏上年比較嚴重,今年應該怎麼預防呢?

北方農村網科技總顧問


小麥倒伏主要發生在小麥生長的中後期,倒伏類型主要有莖伏和根倒兩種,莖倒主要與氮肥使用量過大、磷鉀肥不足,播種期過早、種植密度過大,使用抗倒伏能力差的品種,水肥施肥過量或追肥過早、追肥不當,麥苗旺徒長、分櫱群體過大、田間鬱閉通風透光性差,莖稈節間細長、韌性不足等有關;而根倒主要與土地旋耕過淺,整地質量差,麥種播種過淺,麥苗紮根不深、紮根不實,根系發育不良、次生根細少,田間排水不及時、土壤含水量過大,苗株高度過高等有關。

但不論是根倒還是莖倒,都會給小麥帶來20-50%不等的減產。因此,在小麥生育期內提前做好防倒伏管理,是確保小麥穩產、高產和優產的基礎。對於小麥倒伏防治管理,建議大家從以下九方面入手:

1、使用抗倒伏性強的品種

選用抗倒伏性強的品種是預防小麥發生倒伏的有效措施。在選用小麥品種時,應當選擇高度適中、株型緊湊、莖稈粗壯、壁稈韌厚、節間較短、根系發達粗壯、耐水肥性較強且豐產性較好的抗倒伏品種。

2、深耕細耙,精細化整地

在整地播種前,小麥種植地(尤其是育苗秸稈還田地)不可連年淺旋耕,應當每2-3年進行一次深翻耕,深翻耕深度以25-35分為佳,並在深翻耕的基礎上對土地進行精整細耙,確保土壤細碎、疏鬆平整、上松下實、無架空暗壟等,以此促進小麥早髮根、多髮根、紮根實、紮根深,能夠很好地預防中後期發生根倒。

3、播種前拌種

為預防小麥因旺長而倒伏現象的發生,可以在小麥播種前,可以按照1公斤麥種使用0.8克左右的15%多效唑進行拌種處理,能夠很好的預防小麥苗期旺長現象,而且起到預防小麥倒伏的效果。

4、適期晚播,合理稀植

在播種小麥時,應當根據天氣、墒情、品種等情況靈活進行適期、適量的播種。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不要過早搶播,也不可過量播種,建議採用適當晚播和精量、半精量播種方法,當日氣溫穩定在14-16度時即可播種,每畝播種量大約在25-35公斤左右,播種深度掌握在3-5公分左右,以防小麥發生冬前旺長或群體過大的不利生長情況;對於土壤水肥條件較好的地塊,可以適當把小麥播種的行間距擴大到25公分左右,以此來改善麥田的通風透光環境和確保水肥營養的充足供應。

5、合理鎮壓

對於墒情較好、水肥充足、播種過早、群體較大的麥田,在冬前溫度較高的情況下容易發生徒旺長,中後期也容易發生倒伏;對於此類麥田,一般需要在冬前或者春季進行鎮壓,以此來抑制小麥莖葉生長和分櫱,進而起到發達根系、健壯苗株,使小麥向地下紮根更深、紮根更牢。

冬前鎮壓一般在麥苗根基部節間剛開始伸長時進行,春季鎮壓一般在小麥起身到拔節前進行,每隔5-7天鎮壓1次,根據麥田的實際旺長情況連續鎮壓2-3次即可。需要注意的是,在進行小麥鎮壓時,可以按照“地溼不壓地幹壓,陰天不壓晴天壓,早晨不壓中午壓”的原則進行;另外,土壤黏性重、含水量較大、鹽鹼重的地塊,也不適合採用鎮壓的管理方式,否則容易折斷麥苗或加重土壤鹽鹼板結。

6、中耕鬆土

在春季追施小麥返青肥時,可以對群體大、有旺長倒伏苗頭的麥田進行1-2次中耕鬆土,以此來控制無效小分櫱、切斷淺土浮根、促使小麥深扎,控制地上莖葉生長、促進地下根系發育,達到使小麥控旺轉壯,進而預防田間鬱閉和避免倒伏的作用。中耕鬆土可以在小麥起身後進行,中耕可以掌握在8-10公分左右,不可過深或過淺。

7、加強水肥管理

在水分管理上,要注意提前做好田間溝渠疏通工作,在雨後及時做好田間排水管理,如果天氣乾旱,應當適量澆小水保持土壤溼潤,但不可大水漫灌,否則小麥會因為田間溼度過大而發生倒伏或者出現各類病蟲害。

在施肥管理上,只要底肥使用充足、墒情較好,就應當前期控制使用氮肥、中後期適量增加磷鉀肥使用量。拔節肥可以在小麥長到起身拔節期或者長到7-9葉時追施,底肥足、長勢好、葉片肥後、葉色濃綠的麥田,應當適量少施肥或晚施肥甚至不追肥,底肥不足、長勢較弱、葉色黃枯的麥田,應當適量多施肥或儘早施肥,施肥種類應當以磷鉀肥為主、氮肥為輔,施肥量可以根據墒情、地力和小麥長勢情況靈活增減。

8、化學控旺防倒

對於播種密、播種早、苗株高、有旺長現象的麥田,可以在小麥返青起身時進行控旺處理,不僅能夠矮化植株、控制旺長、粗壯莖稈、預防倒伏,而且還能增強葉片光合作用、促進小麥加速灌漿飽實、增加籽粒重,起到較好的增產效果。

在藥物控旺時間上,一般在小麥返青後到拔節前10天左右時進行,當小麥進入拔節期後不可再使用藥物控旺;在控旺藥物上,一般以多效唑、烯效唑、矮壯素、助壯素等常見藥物為主;在控旺方法上,可以每畝按照每畝40-50克15%三唑酮、15-25克15%多效唑、800-1000倍5%烯效唑、15-20毫升助壯素、0.2-0.3%矮壯素的用量,兌水50-60公斤噴施。為提高控旺防倒伏、增產防病蟲害效果,也可以在噴施控旺藥物時搭配0.3%的磷酸二氫鉀和0.5%的尿素水一起使用。在噴施控旺藥物時,要噴施均勻,一定要不重不漏。

9、加強小麥病蟲害防治管理

小麥發生病蟲害後,會危害小麥的根基部和莖稈,也容易導致小麥發生倒伏現象。因此,在小麥返青後,要根據不同地塊的情況,重點做好紋枯病、根腐病、赤黴病、白粉病、赤黴病等各類病蟲害的防治管理,在發現病情後,要及時選用有針對性的藥物進行防治。

點擊上方“關注”農技小揹簍 每日瞭解更多新鮮農業種植知識


農技小揹簍


關於小麥防倒伏的5點建議:去年5月下旬的一場風雨,導致晉冀魯豫四省的很多小麥田發生較大程度地倒伏。但是,同樣的風雨,為什麼有的倒伏嚴重,有的倒伏輕呢?

同樣的風雨條件下,我們怎麼實現少倒伏或者不倒伏呢?

第一,播種前“三大預防措施”

除了選擇【抗倒能力強的品種】(秸稈矮僅僅是一方面的問題,秸稈硬度和秸稈韌性好的品種株高80釐米也抗倒能力突出),以及【合理確定播種量】,以及底肥【儘量多用鉀肥】(畝用純鉀20斤—36斤, 不但利於小麥超高產和顯著增產,還可以“一肥兩用”利於下茬玉米的“省錢又高產”)。

第二,春季的“兩大預防措施”

1、加強化控的“一噴多防”。對於中、高產麥田來講,通過控制基部第一、二節間過量伸長而達到化學防倒的目的。一般在3月中下旬【小麥起身期到拔節初期】,畝用“小麥壯漢3+2”(防倒型)一盒或者【三唑類殺菌劑+烯效唑+藍色晶典+乙蒜素+增產劑】兌水一噴霧器(用水約30斤),噴施一畝地,可以起到“殺菌,防倒,抗凍,抗旱,增產”等多重效果,一噴多效,事半功倍【請注意:小麥春季“化控噴藥一定要加配“殺菌劑”+“藍色晶典”,以預防小麥“爛根”和“白穗”以及“黃葉”和“籽粒瘦小”,起到“一噴多防”的效果(因為,小麥病害發生後“三治不如一防”)】。

2、“春一水”適當晚澆,缺鉀地塊增施鉀肥。對於一類麥田(返青期畝櫱數80~100萬),春季第一次肥水推遲到拔節期,即4月上旬進行肥水管理,畝施尿素30~40斤。二類麥田、三類麥田在可適當早澆。如果底肥沒有使用“氯化鉀”或者使用“低鉀複合肥”或“無鉀複合肥”的麥田,建議結合小麥“春一水”追施氮肥而畝用氯化鉀或硫酸鉀10-20斤左右【最好還是在底肥施入足量的為好,可大大增強小麥的抗倒,抗旱,抗凍,抗鹽鹼,抗病能力】。

給你更新、更真、更好的三農科技!

關注十星,成為精英!

思想改變命運,科技創造財富!北方農村網科技總顧問、副總編“十星科技”頭條號作者,從事農業技術近30年,有足夠的經驗能幫助到你! 歡迎關注“十星科技”頭條號或“十星農業科技”微信公眾號,隨時為你解答問題!

真正的科技,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

十星科技,更願意幫你“一句話解決問題”!


十星科技


播種。①選用高產,耐肥水,抗倒伏品種。②掌握播種量,小麥倒伏一般就是高肥水麥田,應適當減少播種量,控制基本苗。③多使用有機肥。基肥以磷酸二銨和鉀肥為主,氮肥做追肥補充。

深鋤斷根。對於群體大有旺長趨勢的麥田,深中耕是預防倒伏的重要手段。用汽油微耕機或者耘鋤中耕8—10㎝,切斷浮根,以利根系下扎。控制弱小分櫱,促使主莖和大分櫱健壯生長,形成兩極分化,弱小分櫱不再發育。


控制肥水。春天不澆返青水,除特別乾旱,儘量做到晚澆或者不澆。等到小麥拔節後再澆水,酌情施肥。目的就是千方百計的縮短基部節間長度。

適時化控。小麥返青起身期到拔節前期是小麥化控的最佳時期。也是預防小麥倒伏必須做的一步。

小麥噴施使多效唑可使小麥矮化粗壯,基部節間變短。降低小麥的整體高度。提高根系活力,增強小麥的抗倒伏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錯過了拔節期,就不能噴施多效唑了,中間變得粗壯,基節細長更容易倒伏。


灌漿水要特別注意。小麥灌漿水要注意收看天氣預報,有風有雨時不能澆,此時小麥已經帶了糧食,如果澆完水遇到風天,很容易倒伏。

老話說得好:小麥不能倒,一倒收把草。小麥倒伏以後會大大減產,老百姓辛辛苦苦忙活一頓,不但沒有收成,還要虧上肥料和水錢。所以有旺長趨勢的麥田一定要做好防倒措施。

我是說農村事的農村人老王,喜歡我的朋友加關注點個贊,歡迎你在留言區發表自己的看法評論。


說農村事的農村人老王


首先,小麥倒伏的外部因素通常是大風或者其他物理作用。我們知道小麥倒伏往往發生在有大風天氣之後,或者是小麥開始灌漿之後的不利天氣,往往大風天氣的是小麥倒伏的主要原因。內因有兩個一個是小麥秸稈比較脆弱,抗倒性比較差,另外一個是群體密度比較大。因此筆者認為,要想小麥不倒伏,有三個主要的途徑,第一是選用抗倒伏的品種,特別是基部節間的長度比較短,比較粗壯的類型,容易抗倒伏。同時選擇小麥植株高度比較矮的品種,也利於抗倒伏。目前小麥育種者已經將矮稈抗倒伏品種作為一個主要的育種方向,相信將來從品種角度來講,抗倒伏的能力會越來越強。第二是培育合理的群體。從播種開始,要選擇適宜的基本苗,播種量不宜過大。冬前控制群體,畝基本苗控制在一百萬左右即可。春季要根據苗情群體的動態變化,隨時調整水肥管理,儘量的控制群體,群體比較適宜,相對的也就為個體的生長提供了比較充足的空間,個體相對也比較健壯,也有利於抗倒伏。第三是採用特殊的方式,提高小麥的抗倒伏性,比如起身期的防治草害的時候,加一些矮壯素類調節物質,抑制小麥第一節的生長。在灌漿期噴施磷酸二氫鉀等葉面肥,提高小麥的抗逆性等等。

以上僅為個人觀點,希望多提寶貴意見。


南繁北育2017


土地是老百姓的命根子,糧食對於咱農民來說更是何等的珍貴。特別是較貧困地區的莊稼人,麥子是承載著一家人命運和夢想。大家都期盼著來年有個好收成,所以,在播種時不然而然的加大了播量。麥苗出土後綠油油很好看,讓人歡喜。然而,隨著時間推移麥苗就出現諸多問題和病態。苗細弱和泛黃葉的現象就出現在大多農家田地上。因麥苗過稠照成通風不暢,病蟲害加重發生。更有甚者,因狂風雨暴導至麥子倒伏。對收割造成困難,加重了經濟成本的虧損。麥苗因缺失營養而導至麥粒不飽滿,難以賣上好價錢。

那麼,如何解決這一難題呢?這是咱農民最關心的話題。我首先強調以下幾點供您參考:

(一)年前多加管理,常言說;三分種,七分管。要想糧高聲,人勤地不懶。

(二)稠麥旺長必須控制,撐握麥苗生長規律適時澆水和施肥。過稠密的麥苗要實行疏苗,碾壓控其瘋長。

(三)過年開春後澆麥不宜早,等麥苗拔節至二三節時可晚澆,以促其底部節節硬朗茁壯。

(四)可化控,噴施矮壯素加植物調節劑和農藥,防治病蟲害發生……拔除田間雜草以利麥苗通風透光。




請關注黃河奔流!與咱農民心連心🙏🙏


黃河奔流


問這問題的人是為了集思廣益還是農盲?這個太簡單了!簡單歸攏以下幾點:一,麥種播種時不要下太多,二,開春必須打抗倒伏農藥,三,進入灌漿期,澆灌漿水務必寧缺水不可以多澆水,如上就不會那麼大面積倒伏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