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恩恩怨怨重汽潍柴——还原蔡东的性情(四)

恩恩怨怨重汽潍柴(17)——还原蔡东的性情

在这篇文章伊始,我先就几位朋友的建议和批评,做以回应以示尊重。

匿名[济汽人]的朋友说:“作为曾经在济南汽车总厂工作过的大中专毕业生,提起蔡东都是十分敬佩,他一直是济南汽车总厂大中专毕业生的最优秀的代表,办事果断周密,对企业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另外你的文章特别好,分析很到位,唯一的欠缺是少部分的历史掌握不够准确.”在上一篇《恩恩怨怨重汽潍柴(16)——还原蔡东的本色》,我就说过,我与蔡东素未谋面,对蔡东先生的还原和分析更多依据手中为数不多的资料,加之蔡东的履历外传甚少,在诸多细节上难免有所差池,我接受你的批评。

匿名[重组目的]的朋友说:“你的文章很值得一看,很好!但法士特变速箱公司并不是陕汽的一部分,他直属陕西省国资委,与陕汽一样现是湘火炬的控股子公司;潍坊发动机公司也不是陕汽的一部分,而是湘火炬的最大股东,但不是控股。”这一点是我疏忽大意,感谢老兄指正。

回归头来我们再说蔡东。在前文中,我按照西方的星座学说,推测蔡东应该属于双子座。请大家到中国重汽的官方网站上,去查看一下就会发现蔡东的所有工作照就会发现,在90%以上的场合,蔡东的穿着特别是外套上衣都是较为艳丽的浅色,比如明黄色、浅黄色、湛蓝色等。这在所有的大型国企领导人中十分罕见!从这个细节上我们就可以发现:蔡东在性格上尤其十分张扬的个性,并且这种人往往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这一点在中国重汽的经营中我们也能找到这种痕迹:2000年分离后,中国重汽集团有限公司在斯泰尔技术衍生的四个企业中,应该是新车型开发最多的一个!目前比较清晰的四个系列:黄河(飞龙)、斯泰尔、斯泰尔王、HOWO等。这一点上,有赖于蔡东在汽车技术上的功底和认识!但是这与蔡东骨子里那种张扬进取的个性是分不开的。

如果说蔡东衣着上的张扬昭示了他的张扬的个性的话,那么他做事的方法则显现出超乎寻常的成熟和老道。和他穿衣风格不同的是,在企业管理上蔡东则表现出前所未有的韬光养晦之势。如果各位朋友留心有关中国重汽的新闻报道的话,你就会发现蔡东在绝大部分的时间里都是十分聪明的躲在马纯济的背后。只有那些需要技术功底的场合才彰显出蔡东,比如最近关于“中国重汽发动机连杆断裂事件”,我们会发现这样的场合是蔡东大显身手的时候,尽管在中国重汽就“发动机连杆断裂事件”新闻发布会上,蔡东的发言和解释并非无懈可击,但是其“汽车专家”的本色却赢得了更多新闻记者的信任。

蔡东张扬个性和沉着做事风格上的迥异显示出他作为双子座的本性,如果考虑到他做事有“果断周密”的一面的话,那么我认为蔡东的生日应该是在(公历1963年)6月10日-22日之间。按照西方的星座学说,这一时期出生的双子星座兼具有巨蟹座人的个性——做事的“果断周密”(也有可能是刚愎自用和斤斤计较)。

也许有朋友要问了:像蔡东和马纯济这样两个雄才大略的人,为什么能相处的和谐呢?

是呀,胸有大志的人大多数皆如操备相讳冰炭同炉。最近这两年来,我也一直在遭受着所谓朋友和合作伙伴的中伤、背叛、算计和排挤。个中滋味让人苦不堪言,对于权利的争斗更是让我萌生退意。深究马纯济和蔡东的配合为业界称道的根本原因在于:

1、马纯济和蔡东在年龄上有着较大的差距——10岁。这一差异决定了两者的关系是相互依存。蔡东需要马纯济的领路、马纯济需要蔡东的支持。马纯济不用担心蔡东来抢权,蔡东也不会担心马纯济挡自己的路。

2、二者政治资源的调剂。马纯济出身仕途,在济南市拥有着良好的人脉资源。这一点在中国重汽能自己短的时间内筹集到10亿现金,兴建自己的发动机项目就是做好的例证。然而出身技术官僚的蔡东在汽车行业内的资源和威望加之本身的技术功底是“外行人”马纯济所必需器重和依靠的。

3、请注意蔡东是1979年考入大学的,这一年他才16周岁。据我的叔叔告诉我,当时1977-79年考入大学的人,年龄差异非常大,最大的甚至已经三十五六结婚生子。蔡东在大学时代和那些比他大10-20岁得人的相处,为他进入企业后和比自己年长的人和谐相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这两个人都是聪明人。都知道相互依存的妙处,就像是在“中国重汽发动机连杆断裂事件”后,蔡东在新闻发布会上面对记者侃侃而谈。而马纯济在利用自己手中的人脉资源在山东省委省府宣传部门的支持下,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头条播发了中国重汽、莱钢等一批山东企业大搞创新的新闻。这种滴水不漏的舆论宣传手法为彻底消除“中国重汽发动机连杆断裂事件”的负面影响奠定了基础。蔡东发挥了自己的技术专长,马纯济在彰显出自己出身仕途对政治资源的诡秘隐忍的掌控。这一配合是中国重汽躲过了一个可怕的漩涡。

到这里,我们在重新分析中国重汽集团有限公司2000-2003年这四年中,他的产品线:比较清晰的3个系列:黄河(飞龙)、斯泰尔、斯泰尔王等。

黄河(飞龙)这是中国重汽在当时“准重卡”畅销的时代,把斯泰尔技术结合济汽的美驰桥推出的“准重卡”,这是斯泰尔技术的下延。目标市场是和解放、东风的“八平柴”抢夺市场。

斯泰尔王则是中国重汽为了躲避在“斯泰尔”这个层面上国内同质化的产品引发的无序竞争,而对斯泰尔技术进的二次开发,而或说是斯泰尔技术的上延。

从这个意义上讲,从2000-2003年,中国重汽一直生活在斯泰尔“阴影”中,如何使中国重汽彻底上一个台阶,想必在2002-2003年是缠绕在马纯济和蔡东心头的魔镜。这就是HOWO诞生的根源。

恩恩怨怨重汽潍柴(19)——剑走偏锋谭旭光

至于[迂者]朋友言称“写他们,有点高”。我认为世间内外高人如云,一个人能结识多少鸿儒俊才,要看时事造化和他的做人底蕴。一个人能修为到什么境界,要看他有多大的胸怀和眼界。我自知德薄量前,于人于事苛忌刻薄睚眦必报。遂多年修心养性,至今而知人量己。不过说到胆识,我甚是敬佩这篇文章的主人翁——谭旭光先生。诨号“谭大胆”决非浪的虚名。

谭旭光,44岁,高级经济师,天津大学动力工程硕士,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现任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1977年参加工作,历任潍坊柴油机厂外贸处副处长、厂长助理、副厂长、厂长等职。曾获首届全国机械行业优秀企业家奖,中国汽车行业最佳汽车发动机分行业CEO/总裁、全国优秀创业企业家等荣誉称号。

这是谭旭光先生流传最广的一份履历。后来在其前往北大演讲时,他曾经提到,他是1961年生人,1968年上学,1977年毕业进入潍柴。从这一番言行中,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谭旭光的第一学历是:初中毕业。1977年,他没有选择考中专或者高中,这只有一种可能:上学期间,他的学习成绩不会太好。也就是说谭旭光并不是一个天资聪明的人!

然而就是这个学习成绩不好的初中毕业生,就怎么一步一步成为潍柴的一把手,并且日后成为CCTV风云人物的呢?他的成功秘诀究竟是什么呢?事实上,在北大演讲时,他也没有透露这一点。几乎所有的人都说,谭旭光给人的第一印象:牛气!但是,我想说的是,这种“牛气”的背后是一种“江湖气”!尽管谭旭光的第一学历并不高,但是谭旭光16岁就进入了潍柴,并且一步一步从基层做起来,并且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他从事的销售工作。这使他有机会接触到南来北往的人,特别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他担任着潍柴的外贸处副处长,这使谭旭光的眼界和认识已经远远超出他的同龄人。销售工作在绝大多数中国人的眼中并不是一个高尚的工作。但是除非极少数的垄断行业里,否则在今天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漠视这项工作的企业都会受到惩罚。在前文中我就说过,在谭旭光执掌潍柴后,潍柴出现了超乎寻常的增长,这与谭旭光长期在销售工作中,对客户的需求和市场的微妙变化有着超过常人的敏感和积极态度。潍柴126毫米缸径的发动机几乎渗透到各个领域,这种对市场超乎寻常的深度开发和广度开拓也只有向谭旭光这样在销售工作上进行过10年打拼CEO才有。在市场开发的敏感上,已经脱离了企业15年的马纯济和长期伏案设计工作出身技术的蔡东,根本就不是谭旭光的对手!这也是中国重汽的致命短板!面对这样一个指责,中国重汽不得不认真面对:旗下拥有三家独立的整车企业和庞大的销售网络,中国重汽如何进行更完善的整合?

我为什么说,谭旭光身上的这种牛气是一种江湖气呢?从谭旭光上任伊始,面对空空如也的账户,谭旭光并没有伸手向上级要,或者寻求当地政府行政力量支援,而是采用单刀赴会似的直接去找当地金融机构贷款,找不到就在人家家门口等待,一天不行两天,总之我要感动你,让你心甘情愿的帮助我。如果寻求政府力量,以行政的方式去“压”这种官面的解决方式,显然也能达到一定的目的,但是这种方式并不可靠。乃直到后来,中国重汽和潍柴决裂后,江湖上流传谭旭光“六个没想到”之一:没想到银行这么势利眼!在此清晰的显示出谭旭光过于相信他和银行行长们的个人交情,而不是从官场习惯上去考虑这种影响。这和马纯济几次利用其人脉资源和行政力量对中国重汽进行危机公关(比如最近的CCTV头条宣传以中国重汽为代表的山东企业进行技术革新,化解重汽发动机连杆断裂危机)形成鲜明对比!如果说诸位还没有看到谭旭光这种江湖气的话,那么在后来和中国重汽的决裂中,潍柴大张旗鼓的宣布停止向中国重汽供应发动机,则再次显示出谭旭光为首的潍柴领导层在政治上的幼稚,其手段过于江湖,而缺乏行政手段的阴柔和连续性。

谭旭光种比较江湖的手段在2004年潍柴上市到2005年初,使仕途出身的马纯济和“书生”蔡东显然没有注意到谭旭光入主湘火炬的布局。以至于轻易的把决定中国重汽未来的HOWO的发动机匹配交给了谭旭光和潍柴!

恩恩怨怨重汽潍柴——还原蔡东的性情(四)

一个庄家做成股东的一生

恩恩怨怨重汽潍柴(19)——祸起竞购湘火炬

前文我曾经说谭旭光是个很张扬、做是很高调、很江湖的人。我们很难说这种性格的人有什么不好!无论中外古今性格张扬快意恩仇的人,但又名仕猛将相佐往往能成为乱世英雄。从某种意义上讲,谭旭光也属于“乱市”英雄,在国家倾斜重卡为出台之前,他果断的开拓了斯泰尔126缸径发动机的市场广度,使潍柴成为具有广泛知名度的产品。在国家治乱政策出台后,潍柴迅速的和各整车厂加深合作,最大程度的发掘了市场的深度。可谓是时势造英雄。但是谭旭光是个很江湖得人,身在江湖没有人不希望成为一通江湖的武林盟主。这些年来,谭旭光一直希望潍柴动力做大——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通用柴油经供应商。如果单就126这个缸径的柴油机来说,潍柴现在已经是世界最大的了!然而谭旭光的短板在这种世界之最面前也不可避免的显现出来——在企业经营上缺乏历史的眼光,对企业经营的纵深发展缺乏耐心。至此命悬湘火炬,进退维谷的境地已经不可避免。这是江湖人不可避免的命运。

谭旭光通过潍柴动力在香港的上市,成功的削弱了中国重汽对潍柴的束缚,使中国重汽这个100%对潍柴厂控股的大股东,在潍柴厂最优质的资产——潍柴动力上市公司中的影响力降到最低。毫不客气的讲,即便中国重汽罢免了谭旭光在潍柴厂的领导职务,也动摇不了他在潍柴动力内的号召力。毕竟中国重汽在潍柴动力上市公司的股份只有20%多一点。并且是地方政府的影响,在潍柴,中国重汽和济南市委市府(中国重汽属于济南市代管企业)的印象分极低。潍柴每年向中国重汽上交的利税要比对潍坊当地财政的贡献多得多。据前往潍柴采访的同行告诉我,潍坊当地对潍柴把大部分的利税上交给中国重汽进而间接交给济南财政很恼火,潍柴的营业收入占据着中国重汽营业收入的50%强,甚至我一个潍坊的同学给我开玩笑,说中国重汽为济南做的财政贡献有一半是潍坊人提供的。从某种意义上,潍柴对中国重汽内心有一种天然的敌视。山东政局的权力变化更加加剧了这一点。以至于省委机关报——大众日报集团下属的《经济导报》曾经做过一个青岛和济南大企业的对比类*的文章,受到济南市和山东省两级宣传部门的公开批评。指责其制造省内城市矛盾和地域歧视。当然,潍柴动力的上市也是谭旭光和潍柴的领导层得到了诸多个人实惠。这一切都无可厚非。

一颗种子迟早会发芽的。尽管潍柴动力上市后,谭旭光一再声称潍柴的发展方向是做通用发动机供应商,并且全力配合中国重汽HOWO的开发,加强和中国重汽的领导层面的的感情沟通,一而再的宣称要把最好的柴油机优先供应中国重汽。这种韬光养晦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国重汽领导层的警惕性。在2004年中期到2005年中期,中国重汽把几乎全部的精力用在了和陕汽、福田欧曼等争夺市场上了。然而2005年早些时候,谭旭光的一连串秘而不宣的动作,却让出身仕途的马纯济不寒而栗——潍柴竞购湘火炬。出身仕途的人对别人动作的解读会天然的向控制力的掌控和颠覆上思考。据说酷爱《资政通鉴》的马纯济,不会想不到潍柴一旦收购湘火炬意味着什么。因为当时的湘火炬控制着几乎中国最优质的卡车产业资源——红岩和陕汽!

后来,很多人在解读中国重汽在第二轮竞购中放弃收购湘火炬这一举动时,认为中国重汽的现金流不足以支撑整个收购计划。事实上这种认识几乎和白痴相差无疑。即便抛开潍柴因素,中国重汽的每年营业收入也接近100亿,用于战略投资的现金应该在5亿左右,如果中国重汽决议收购湘火炬,山东国资委和金融机构做出一定支持,整个收购计划应该没有问题。至于当时中国重汽在继承原中国重汽集团时所承担的全部债务,因为当时国务院已经有所指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部允许强行进行债务结算,所以这些债务可以慢慢消化,不会影响到中国重汽的收购计划。那中国重汽为什么在第二轮竞购中放弃收购湘火炬呢?

如果我们在思考这个问题的同时,再注意到中国重汽主动中止了和沃尔沃的发动机合资项目建设,那么这个问题就豁然开朗了。到2005年中期,中国重汽本身可用于战略投资的现金流应该在5亿左右,在企业内融资、在金融行业融资、山东省有关方面支持这四方力量加在一起,可投资额度应该不超过10亿元。也就是说,这些钱要么用于收购湘火炬;要么用于建设章丘工业园和济南动力(济南斯泰尔发动机项目);要么拿出一半来进行沃尔沃发动机项目建设。

让我们来权衡一下:如果拿出5亿(6000万美元,相当于华沃项目中外总投资)建设沃尔沃发动机项目,短期内能够支持HOWO新车型的进一步开发,但是一旦潍柴方面搞小动作,占中国重汽80%产销量的斯泰尔和黄河车型立即受制于人,如果同时开工沃尔沃合资项目和济南动力项目两个工程,估计中方投资应该在2亿美元左右。并且如此大的工程,国务院是否批准还在两可之间,即便批准,时间成本恐怕也承担不起,毕竟江湖派的谭旭光一旦在短期内完成对湘火炬的收购,后果不可预知。以马纯济和蔡东断然不会接受这样一个前途未知的结果!

如果收购湘火炬,中国重汽将不得不面对原中国重汽集团的诸多问题。中国重汽将再次面对企业和地方利益的分配和文化的整合。在我看来,中国重汽收购湘火炬的真实目的应该在于攫取湘火炬内优质的卡车零部件企业,比如汉德车桥、法士特等,至于整车项目诸如陕汽、东风越野车等在进行湘火炬资产股份改造时,应该剔除!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讲,中国重汽收购湘火炬,不准备投入巨资!在进入第二轮竞购时,整个项目被潍柴把收购价格拉升到8亿元左右的时候,中国重汽和上海汽车全部退出。要知道精明的上海人即便财大气粗,也是从来只占便宜不吃亏的主——看看烟台东岳、柳州五菱、沈阳北盛这几个项目,上海人什么时候不是精打细算?

如果用于建设章丘工业园和济南动力项目,章丘工业园项目,地皮几乎是章丘市政府(济南市下属)白送,水电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更是一心打造工业强势的章丘市政府免费赠送,甚至可以帮中国重汽搬家!10亿的项目——乖乖,对当地的“建设”要多大的支持呀!建设建设章丘工业园和济南动力项目投资会很庞大,但是有那么几个好处:1、鉴于中国卡车市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仍然会以斯泰尔技术平台的中低档车为主,济南动力项目会支撑起中国重汽80%以上的产品线。也就是保住了中国重汽大绝对盈利点。2、至于HOWO项目,低档车可以继续使用自己产的发动机,高档车可以采用国内合资企业的发动机,实在不行还可以外购。3、建设章丘工业园和济南动力项目还可以空出中国重汽总部和市区内的诸多个老厂的地皮。这些地皮现在都是黄金地段,向外出售可以赚取大批现金。自行开发房地产,几乎不用投一分钱,如此热的地产市场、中国重汽自己的地皮、中国重汽自己保有的数万职工市场,银行会踏破门槛的!事实证明,后来的境况果真如此!4、建设济南动力项目,在未来和沃尔沃进行发动机项目在进行谈判中,可以站得先机。

但是建设建设章丘工业园和济南动力项目也会有庞大的风险:1、政府批准风险:高达数十亿的投资,在国家强力推行宏观调控的情况下,是否会获得批准?2、投资风险:斯泰尔发动机技术的技术规范虽然掌握在中国重汽技术中心手里,但是斯泰尔发动机的技术人员基本上都在潍柴和杭州汽车发动机有限公司,中国重汽济南动力公司本身既没有技术开发人员,也没有熟练的技术工人。事实证明,尽管马纯济的人脉资源和仕途经验使中国重汽成功的规避政府风险。但是技术风险还是中国重汽无可规避的难题。才有了后来的“连杆断裂风波”。

就在谭旭光悄无声息的进行湘火炬收购的时候,马纯济和蔡东等一批中国重汽的领导层把乌纱帽放在了办公桌上,在获得山东省政府的默许,济南市政府和市委的鼎力支持下拍板上马建设章丘工业园和济南动力项目。毫不客气的讲,这是一个违规项目!只不过这个项目在各方面的支持下建设的极为顺利,否则,建设章丘工业园和济南动力项目和内蒙古新丰电厂项目的下场无异!因为在建设伊始,济南动力项目没有上报国务院,只是由山东省方面备案。也就是说,马纯济在识破了谭旭光的计谋后,冒着被罢免的危险一意孤行的上马建设章丘工业园和济南动力项目。这种胆识即便是外号“谭大胆”的谭旭光也是望尘莫及!看看当下,中国重汽上上下下为“连杆断裂风波”投入的巨大政府公关和舆论宣传。就知道马纯济和蔡东在济南动力项目上投入了多大的资本!

然而中国重汽这么大的动作,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潍柴和谭旭光一直被蒙在鼓里。因为在外界传说中,章丘工业园只是一个整车生产线和中国重汽新的总部。直到中国重汽开始到全国各发动机企业挖角,谭旭光和潍柴才大吃一惊!于是一场在中国重型汽车工业史上,“决战泰山之巅”的对决拉开的大幕!

有道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生肖属虎的马纯济和生肖属牛的谭旭光以出身仕途的城府之深对决来自江湖的山川之险从2005年的国庆节之后开始。这时距离中国重汽的新一代车型HOWO下线刚好1年!

恩恩怨怨重汽潍柴(20)——决战泰山之巅

首先感谢中国卡车论坛[只懂发动机]朋友的指点,《恩恩怨怨重汽潍柴(19)》最后一段改为:“牛鬼蛇神的对决已成水银坠地之势,生肖属蛇的马纯济和生肖属牛的谭旭光以出身仕途的城府之深对决来自江湖的山川之险从2005年的国庆节之后开始。这时距离中国重汽的新一代车型HOWO下线刚好1年!”

2004年10月,在凝结着马纯济和蔡东政治前途的HOWO下线前,中国重汽对潍柴在发动机上的全力支持抛砖引玉的把杭州汽车发动机公司交由潍柴“委托经营”。然而,2005年初,潍柴拒绝中国重汽借助潍柴动力在香港整体上市的计划,相反参与湘火炬的竞购,使马纯济和蔡东等中国重汽领导层彻底识破了隐藏在潍柴韬光养晦之势背后的不臣之心。

大约在2005年4月,中国重汽开始秘密筹集大笔资金进行章丘工业园特别是济南动力公司的建设。工程从2005年8月初开始,对外声称是中国重汽新总部和一个新的整车生产线。这时候,潍柴收购湘火炬进入了白热化,谭旭光和潍柴的领导层根本无暇顾及中国重汽的小动作。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因为中国重汽的保密工作做得好。不要说是远在200公里外的潍柴,就是济南本地的媒体和全国各大机械、财经媒体也被隐瞒得死死,以至于事后我的一个嗅觉灵敏的传媒的朋友再也不敢声称自己对山东(济南)了如指掌。全国汽车行业的记者都把目光紧紧地盯在了目不暇接的小汽车下线和湘火炬花落谁家的报道上了。中国重汽这种高度的保密状态,以至于连潍柴明目张胆的“背叛”都在熟视无睹。2005年8月,就在中国重汽小心翼翼而又高度紧张的建设济南动力公司的时候,潍柴把新研发的蓝擎发动机首先送给了和中国重汽积怨甚深的陕汽,来拉拢刚刚收购的湘火炬的核心资产——陕汽。面对“儿子”明目张胆的“认贼作父”,中国重汽选择了隐忍——这恰恰是仕途出身的马纯济最大的特质。因为中国重汽的决策层明白:此时与潍柴发生口角,一不小心就会暴露济南动力的真实存在,提前激怒谭旭光的后果是中国重汽自取灭亡。毕竟在2005年8月,济南动力公司刚刚开始建设,出产品估计还需要1年时间。杭州汽车发动机公司已经有一半掌握在潍柴手里。国内有没有同型发动机供应。所以中国重汽选择了隐忍。然而,即便如此济南动力公司的秘密到2005年10月初还是被打破了。

有道是“纸里包不住火”。国庆节之后,济南动力公司的厂房土建工程基本完工。中国重汽在这个10月一连串的动作后,章丘工业园中的济南动力公司准备投产斯泰尔发动机这个秘密再也保密不下去了!

一方面,中国重汽从国内外订购的大型发动机机床加工设备开始陆续抵达济南。

一方面,由于此前中国重汽济南基地并没有发动机项目,缺乏发动机研发技术人员和熟练的技工人员的中国重汽,不得不大规模的从其他发动机企业挖角。

一方面,大兴土木的中国重汽的现金流受到了严重的考验,对零部件供应商的结算方式由月结算变成了季度结算以缓解企业财务压力。

一方面,中国重汽面对建设济南动力公司和章丘工业园带来的强大的财务压力,进行了公开的短期融资。要知道这次融资的数额高达10亿元。

一方面,面对沃尔沃一再指责,中国重汽对华沃项目始终没有投入更多的精力以改善华沃的尴尬境况,相反以沃尔沃在合资企业里独揽大权,拒绝分享销售渠道和销售利益为名,对沃尔沃进行敷衍,对于3方此前寄予厚望的沃尔沃发动机项目更是只字不提。作为曾经全力帮助中国重汽开发HOWO的沃尔沃,开始渐露怨言。

所有的人都知道,作为国内第一大重卡生产商的中国重汽再不进行超大规模投资的情况下,应该不会出现现金流窘迫的情况的!如果说以上5个方面,还没有让潍柴和谭旭光从成功收购湘火炬的喜悦中冷静下来的话。那么,10月底马纯济的江南之行则让一再试图掌握牌桌上发牌权的谭旭光感到不寒而栗!

马纯济的江南之行显示出一个出身仕途的领导者成熟的手段和老道的公关。据说,马纯济下江南的第一站并不是杭州,而是上海。众所周知,在上海有着和中国重汽天然的盟友——上海柴油机有限公司。中国重汽集团有限公司的前身——济南汽车制造总厂生产的第一辆中国重型载重汽车黄河150就是使用的上柴的6135发动机。从上个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后期,中国重汽(济汽)从上柴至少采购了20万台发动机。这是几十年血脉相连的盟友关系。在2005年初,马纯济彻底识破了谭旭光的不臣之心后。新规划的高档HOWO使用什么发动机一直就缠绕在马纯济和蔡东心头。在沃尔沃发动机项目远水不解近渴,潍柴不足以托付终身的情况下,已经投产的日野P11C发动机就成了中国重汽的目标。而上海柴油机有限公司正是上柴日野的中方合资企业,长期合作的友谊,特别是与中国重汽短时间内没有利益冲突的因素决定了,上柴日野是中国重汽开发高档HOWO-8的可靠盟友。后来中国重汽内部有个说法:亲生儿子不如老战友。就是说的这件事。中国重汽选择上海日野作为新车型开发伙伴,算是作为对潍柴把新开发的蓝擎发动机先送给陕汽的回应。但是也使决裂逐渐浮出水面。

马纯济江南之行的第二站是杭州。事后我们才发现:马纯济的杭州之行是经过精心策划和演练过的!毕竟多年来中国重汽对杭州发动机公司一直没有什么大的投入,更何况2004年9月顺手把杭州发动机公司甩给了潍柴,杭州发动机公司被冷落、被抛弃的这种心境可想而知!据说,在被潍柴托管的一年中,潍柴大肆的抽空杭州发动机公司的技术和资源。并且就在潍柴享受国家治理卡车乱的政策大餐的时候,杭州发动机公司却经常拖欠工人工资。这笔怨恨又被杭州发动机公司记在了中国重汽的头上!

马纯济毕竟是一个宦海沉浮多年的政坛高手。在进入杭州发动机公司抢权之前,据说马纯济花了2天的时间拜会了杭州方方面面的头面人物。挥舞着刚刚融资的大手笔的支票本,宣讲着他的壮大杭州发动机公司带动当地GDP的计划。天地良心,这种手段在一心追逐昆山-上海步伐,死命融入长三角经济圈的杭州当地政府来说,是多么的具有吸引力!取得政府认同的马纯济,这才大胆的施展手腕进行“杯酒释兵权”,罢免了杭州发动机公司的领导层,即便是众多受到蛊惑的职工抗拒马纯济的到来,然而在钞票面前也放弃了抵抗。当然,马纯济没有食言,据说2005年11月“改造”后的杭州发动机公司职工平均收入比2004-2005同期几乎翻了一番。2006年3月,在中国重汽北方发动机生产基地——济南动力公司正式投产后,马纯济时隔半年后再次来到杭州,向当地政府兑现此前许下的诺言——大规模改造杭州发动机公司,建设新厂。这是后话,我们暂且不提。

取得了杭州发动机公司控制权的马纯济在11月中旬回到济南,带回来的是斯泰尔发动机的全套工艺和技术骨干。而此时的潍柴和谭旭光已经从马纯济一连串的动作中明白,中国重汽和潍柴的决裂已经不可避免。关键是如何争取最大利益,包括考量山东省政府在其中的因素。经过一个多月的奔走,自知对中国重汽“抢回”杭州发动机公司和建设济南动力公司无可奈何之后,2005年12月,谭旭光终于对“无道昏君”“混账老子”祭出了第一记杀手锏——停止向中国重汽供应发动机!而此时那些三流的小报记者们才恍然大悟:潍柴收购湘火炬绝非中国重汽授意!此前这群混账行子们还在盘算中国重汽如何处理和“儿子”潍柴的关系,以及“儿子”娶进门的“小妾”的关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