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3 “老来瘦”当心“衰弱综合征”

年届古稀的白先生离开公务员岗位已整整十年。他每年按时体检,各项指标也都不错,没有“三高”,也不见这个年龄段最易见到的颈动脉斑块,肝胆胰B超以及肺部CT等常规影像学检查亦无问题,应该算健康了吧。可白先生却不以为然,开始体重莫名其妙地少了10多斤还很坦然,不是说“有钱难买老来瘦”吗?可接下来就觉得不对劲了,浑身没劲,一点家务活都不想干,睡眠也不好,且呈一年不如一年的下滑趋势。随即住进医院做了一系列检查,结果啥毛病也没有查出来。最终,医生经过会诊告诉白先生:他的这些问题与一种称为“衰弱综合征”的表现较为符合。

“老来瘦”当心“衰弱综合征”

“衰弱综合征”是近20多年来医学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指老年人身体多系统生理储备减少和失调,使机体脆弱性增加,维持自稳能力降低的一种临床状态或综合征。主要表现有5项,一是消瘦,在没有减肥的情况下,一年内体重减轻超过4.5公斤;二是疲劳感明显,即便是做扫地这样简单的家务也感到吃力,上一层楼都困难;三是手的握力下降(握力差的老人发生衰弱的风险比握力正常的同龄者高6倍);四是步速下降,每秒钟不超过0.8米(步速慢是反映该病预后不良的预测指标);五是低体能状态,体力活动明显减少,成天窝在家中。如果老年人查不出“病”,却符合这5项标准中的3项,即可以判定为“衰弱综合征”;如果出现1到2项,则属于“衰弱综合征”前期。

“老来瘦”当心“衰弱综合征”

医学研究认为,“衰弱综合征”主要祸起身体的储备能力下降。这种下降是全方位的,包括神经肌肉、代谢及免疫系统等各方面的生理储备能力都呈现衰退态势,当降至正常值30%以下就属于“衰弱”了。于是人体保持内部环境稳定的能力下降,对应激事件的易感性增加;同时多个生理系统失调,炎症因子(如白细胞介素、C - 反应蛋白及凝血因子)、激素(如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脱氢表雄酮)等分泌异常,以及神经、营养等参与肌肉调节因素的变化,导致肌肉减少(医学谓之“少肌症”)。另外,诸多不利于健康的因素长时间积累,超过了维护健康的有利因素后也会引起类似结果,提示多种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老年痴呆等,在“衰弱综合征”的形成与恶化过程中也扮演了“推波助澜”的角色。

放眼世界,遭受“衰弱”之害的老年人绝不少见。以芬兰为例,年满65岁的人群中,“衰弱综合征”患者已超过40%,80岁以上老人有四成患有此病。高龄、女性、慢性病患者、独居、低收入以及低教育老年人中尤为高发。

“老来瘦”当心“衰弱综合征”

“衰弱综合征”的最大危害是显著增加了老人发生不良健康事件的风险,轻者如活动困难、便秘、尿潴留;重者如骨折、罹患细菌感染(如肺炎)、病程延长、康复缓慢,死亡风险增加(民间俗称“老死”)。你可能听到过这样的传闻:某老人身体一直不错,就是一次突然跌倒,到医院检查发现骨折,然后住院手术,之后出现肺部感染或下肢静脉血栓而离世;部分侥幸脱险者体能全失,长期卧床,吃喝拉撒都需要人照料,生活品质难以谈起。这就是常发生于衰弱老人身上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一旦某个脏器出现问题,就会牵连出一系列连锁反应,直至多脏器功能衰竭而丢命。统计显示,衰弱所致老年人的死亡率仅次于地震、火灾、车祸与急性病死亡,较无衰弱的老年人平均死亡风险增加15%~50%。

现代养生观不仅着眼于活得长,而且要健康。“老年衰弱综合症”实为健康长寿路上的最大“拦路虎”,积极防治势在必行。建议可疑者最好到医院营养科做一个全面的体质分析与饮食评估,由专业医生来调整日常饮食结构,做到三餐均衡,能量供给适宜。康复锻炼则应根据自身的活动能力,适当多做太极拳(可提高柔韧性和移动平衡能力)与抗阻运动,包括坐位抬腿、原地靠墙蹲、举哑铃、拉弹力带等,一周不少于3天,每天约20~30分钟,可有效增加肌肉量,增强肌力,提高步速。步速提高0.1米/秒,衰弱的风险即可下降,且死亡率降低,生理功能提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