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600多年古城見證海防史

600多年古城見證海防史

雄崖所古城位於山東省即墨市豐城鎮東北部。據清同治版《即墨縣誌》載:“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倭夷入寇,即墨、諸城、萊陽沿海居民多被害。”於是,明政府便在東南沿海擇要設戌,廣建衛所,以抵禦倭寇之入侵,保境安民。即墨境內的鰲山衛,雄崖、浮山二守禦千戶所就是於明初設置的。雄崖所建於1402年,是鰲山衛通轄的守禦千戶所因城堡遙望東北方向白馬島上的雄偉斷崖,故得名“雄崖守禦千戶所”,簡稱“雄崖所”。

600多年古城見證海防史

古城為正方形,城牆外表磚砌,中間用黃土夯實,周長2公里。城有4門,各門均有門樓。城內外有城隍廟、關帝廟、菩薩廟、玉皇廟、九神廟、天齊廟、先農壇等建築。清朝初年裁減衛所兵員,廢除世襲千戶,改設千總一員統轄駐軍。

600多年古城見證海防史

1734年(清雍正十二年),雄崖所隨同鰲山衛並於即墨縣,但因地處海防要衝,仍設巡檢、把總統兵駐防。乾隆年間,雄崖所巡檢移駐福山縣海口,所城即成為一個村落。雄崖所城牆已全部頹塌,僅於城東南尚存一段城牆殘基。現在村中的東西、南北兩條大街即當年所城的主要街道。所城的東、北兩門已無存。南門經多次修葺,門洞和城樓尚為完好。城門外題額為“奉恩”,內題額為“迎薰”。西門現存的拱券形門洞系明代建築,長12.5米,外口高2.5米,內口高3.5米,底寬2.5米,門洞上方鑲一石額,題為“鎮威”。

600多年古城見證海防史

據《明史》及清同治《即墨縣誌》載,隨著包括雄崖所在內的山東半島巡檢、衛、所海防體系的建置完備,再加上明朝時國家對海防訓練的重視,這些以防為攻的城池對倭寇起到了震懾作用,並使其不敢輕易來犯;也正因如此,“無用武之地”的雄崖所在清雍正年間被裁撤。

600多年古城見證海防史

雄崖所的居民,大多為當年守衛所城官兵的後裔,如李、王、趙、韓、陸、陳等氏族之祖先,都曾任過雄崖所千戶之職。據雄崖所《李氏族譜》記載:“李氏世居河南開封府陽武縣。一世祖李老保曾任元代山東平章政事,於吳元年歸附明軍,並於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招降元軍賀宗哲部,被監禁身死獄中,後被追贈為榮祿大夫、左柱國(一品)。二世祖李顏為武德將軍(正五品),三世祖李斌因靖難之役有功,世襲武德將軍,並於永樂二年被封為雄崖所千戶司,陣亡。四世祖李榮以下至九世祖李茂新均為世襲千戶司。”其中“一李雙王陳韓陸”六大姓氏家族的先祖都曾任過雄崖所千戶、副千戶等。雄崖所村人十分注重家族歷史的保存,歷經多個朝代的更替,依然保存有先祖留下的珍貴族譜。

600多年古城見證海防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