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6 从花事未了看"江南草圣"王大濛的蒲草文心(上)


从花事未了看


王大濛: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77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2000年结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名家班;出版专著《文人壶》《镌刻》《蒲草》等,其中国画与壶刻艺术以及菖蒲文化的研究,在国内颇具影响;人送雅号江南“草圣”。

从花事未了看


“花草艺术与绘画”有感于《花事未了》展

王大濛

在当代的生活中,花草慢慢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了,这才是接地气的生活。

花草为什么以前与我们的生活离远了呢?是因为大多数人居住在高楼之中,只有小小的露台,露台的主要功能是晒衣服,有的还用鋁合金封闭起来,那就彻底地拒绝绿色植物进入自己的生活。

从前,人们都居住在平房里,条件好的大户人家有亭有园,一般的庶民也得有个"小天井",都是接地气的,都会种植些小植物,因此,盆栽是偏大型的。如今生活方式的变化,把大型盆栽拒绝在门外,但人们又渴望"绿色仙子"进入我们的生活,于是,小型盆栽就慢慢地流行起来,这种小型盆栽的大小尺寸是:大的一手可托,超小的一个手指可容,阳台上一平方米可栽几十盆多则上百盆。

文化艺术的样式一定是随时代不断变化着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戏剧小说……每一种文学形式的改变都是那一代人找到了更自由表达内心情感的方式,种植文化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这几年,菖蒲的流行也是由于是小型盆栽流行,每个人都可以很容易的实现种植的理想,更重要的是因为菖蒲的文化性,它是中国人内心渴望的花草品格,它朴素清雅,忍寒苦安淡泊的品格,这与西方人对植物美的欣赏观念是完全不同的。

既然花草要进入艺术状态,那就是要符合艺术创作的规律,花草、盆、几架都是创作的素材,包括陈设地点位置光线等,通过作者艺术手法的处理来实现美的愿望。插花也是如此,花的素材,花的选择,瓶的造型、质地都得考虑进去。最后去实现"诗"的境界。

花草的绘画,在中国历史上有专门的画派与画家,这说明花草在中国人精神生活中的位置。甚至有的画家一生主要只画一种植物,比如"杨州八怪"的郑板桥一生只画竹子,仿佛竹子是他情感表述的唯一语言。恽南田的没骨花卉,画尽了江南人心中清雅温润的美态。在近代苏州无锡一带也有许多画家只画"墨兰"、"墨竹",只画"牡丹花""松树"的不在少数。这些花花草草的艺术,构成了我们这个民族爱好和平安闲温暖生活追求。

花草的绘画,从前中国画家是从来"不写实"的,他们不与照相机竞争,反感于朗世宁那种彊死的写实主义,中国绘画画的是理想而不是现实,是诗性的绘画。

《花亊未了》展我参展的菖蒲六条屏,是我对菖蒲的写意而不是写实,是诗性的而非"论文"式的表达。这些都得让画作去说话,多余的文字与话语也都是多余的。

从花事未了看


从花事未了看


从花事未了看


从花事未了看


从花事未了看


从花事未了看


从花事未了看


从花事未了看


从花事未了看


从花事未了看


从花事未了看


从花事未了看


从花事未了看


从花事未了看


从花事未了看


从花事未了看


从花事未了看


从花事未了看


从花事未了看


从花事未了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