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6 從花事未了看"江南草聖"王大濛的蒲草文心(上)


從花事未了看


王大濛:江南大學設計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1977年畢業於南京藝術學院;2000年結業於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畫名家班;出版專著《文人壺》《鐫刻》《蒲草》等,其中國畫與壺刻藝術以及菖蒲文化的研究,在國內頗具影響;人送雅號江南“草聖”。

從花事未了看


“花草藝術與繪畫”有感於《花事未了》展

王大濛

在當代的生活中,花草慢慢進入了人們的生活了,這才是接地氣的生活。

花草為什麼以前與我們的生活離遠了呢?是因為大多數人居住在高樓之中,只有小小的露臺,露臺的主要功能是曬衣服,有的還用鋁合金封閉起來,那就徹底地拒絕綠色植物進入自己的生活。

從前,人們都居住在平房裡,條件好的大戶人家有亭有園,一般的庶民也得有個"小天井",都是接地氣的,都會種植些小植物,因此,盆栽是偏大型的。如今生活方式的變化,把大型盆栽拒絕在門外,但人們又渴望"綠色仙子"進入我們的生活,於是,小型盆栽就慢慢地流行起來,這種小型盆栽的大小尺寸是:大的一手可託,超小的一個手指可容,陽臺上一平方米可栽幾十盆多則上百盆。

文化藝術的樣式一定是隨時代不斷變化著的。唐詩、宋詞、元曲、明清戲劇小說……每一種文學形式的改變都是那一代人找到了更自由表達內心情感的方式,種植文化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這幾年,菖蒲的流行也是由於是小型盆栽流行,每個人都可以很容易的實現種植的理想,更重要的是因為菖蒲的文化性,它是中國人內心渴望的花草品格,它樸素清雅,忍寒苦安淡泊的品格,這與西方人對植物美的欣賞觀念是完全不同的。

既然花草要進入藝術狀態,那就是要符合藝術創作的規律,花草、盆、幾架都是創作的素材,包括陳設地點位置光線等,通過作者藝術手法的處理來實現美的願望。插花也是如此,花的素材,花的選擇,瓶的造型、質地都得考慮進去。最後去實現"詩"的境界。

花草的繪畫,在中國歷史上有專門的畫派與畫家,這說明花草在中國人精神生活中的位置。甚至有的畫家一生主要只畫一種植物,比如"楊州八怪"的鄭板橋一生只畫竹子,彷彿竹子是他情感表述的唯一語言。惲南田的沒骨花卉,畫盡了江南人心中清雅溫潤的美態。在近代蘇州無錫一帶也有許多畫家只畫"墨蘭"、"墨竹",只畫"牡丹花""松樹"的不在少數。這些花花草草的藝術,構成了我們這個民族愛好和平安閒溫暖生活追求。

花草的繪畫,從前中國畫家是從來"不寫實"的,他們不與照相機競爭,反感於朗世寧那種彊死的寫實主義,中國繪畫畫的是理想而不是現實,是詩性的繪畫。

《花亊未了》展我參展的菖蒲六條屏,是我對菖蒲的寫意而不是寫實,是詩性的而非"論文"式的表達。這些都得讓畫作去說話,多餘的文字與話語也都是多餘的。

從花事未了看


從花事未了看


從花事未了看


從花事未了看


從花事未了看


從花事未了看


從花事未了看


從花事未了看


從花事未了看


從花事未了看


從花事未了看


從花事未了看


從花事未了看


從花事未了看


從花事未了看


從花事未了看


從花事未了看


從花事未了看


從花事未了看


從花事未了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