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5 比《孫子兵法》還古老的軍事思想——《司馬法》翻譯

《司馬法》是現存最古老的軍事思想,比大名鼎鼎的《孫子兵法》還要古老。它保存著春秋前期的一些非常古典的作戰原則,有濃郁的貴族色彩。

比《孫子兵法》還古老的軍事思想——《司馬法》翻譯

仁本

〔原文〕古者,以仁為本,以義治之之謂正。正不獲意則權。權出於戰,不出於中人。是故殺人安人,殺之可也;攻其國,愛其民,攻之可也;以戰止戰,雖戰可也。故仁見親,義見說,智見恃,勇見身,信見信。內得愛焉,所以守也;外得威焉,所以戰也。戰道:不違時,不歷民病,所以愛吾民也;不加喪,不因兇,所以愛夫其民也;冬夏不興師,所以兼愛其民也。故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天下既平,天下大愷,春蒐秋獮,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戰也。

〔譯文〕古人以仁愛為根本,以正義的方法處理國家大事,這就叫做政治。政治達不到目的時,就要使用權勢。權勢總是出於戰爭,而不是出於中和與仁愛。因而,殺掉壞人而使大眾得到安寧,殺人是可以的;進攻別的國家,出於愛護它的民眾,進攻是可以的;用戰爭制止戰爭,即使進行戰爭,也是可以的。因此,君主應該以仁愛為民眾所親近;以正義為民眾所喜愛;以智謀為民眾所倚重;以勇敢為民眾所效法;以誠實為民眾所信任。這樣,對內就能得到民眾的愛戴,藉以守土衛國;對外就能具有威懾力量,藉以戰勝敵人。 作戰的原則是:不違背農時,不在疾病流行時興兵作戰,為的是愛護自己的民眾;不乘敵人國喪時去進攻它,也不趁敵國災荒時去進攻它,為的是愛護敵國的民眾;不在冬夏兩季興師,為的是愛護雙方的民眾。所以國家雖然強大,好戰必定滅亡;天下雖然太平,忘掉戰爭準備,必定危險。即使天下已經平定,全國歡騰,每年春秋兩季還是要用打獵來進行軍事演習,各國諸侯也要在春天整頓軍隊,秋天訓練軍隊,這都是為了不忘戰爭準備。

〔原文〕古者,逐奔不過百步,縱綏不過三舍,是以明其禮也。不窮不能而哀憐傷病,是以明其仁也。成列而鼓是以明其信也。爭義不爭利,是以明其義也。又能捨服,是以明其勇也。知終知始,是以明其智也。六德以時合教,以為民紀之道也,自古之政也。

〔譯文〕古時候(西周以前),追擊潰逃的敵人不超過一百步,追蹤主動退卻的敵人不超過九十里,這是為了表示禮讓。不殘殺喪失戰鬥力的敵人,並哀憐它的傷病人員,這是為了表示仁愛。等敵人佈陣完畢再發起進攻,這是為了表示誠信。爭大義而不爭小利,這是為了表示戰爭的正義性。赦免降服的敵人,這是表明軍隊的勇敢。能夠預見戰爭開始和結局,這是表示統帥的智慧,根據“禮、仁、信、義、勇、智”六德按時集合民眾進行教育,作為管理民眾的準則,這是從古以來治軍作戰的方法。

〔原文〕先王之治,順天之道,設地之宜,官司之德,而正名治物,立國辨職,以爵分祿,諸侯說懷,海外來服,獄弭而兵寢,聖德之治也。

〔譯文〕從前的君王治理天下,順應自然規律,適合地理條件,任用賢德的人,設官分職,各司其事,分封諸侯,區分等級,按照爵位高低給以不同的俸祿。這樣,使諸侯都心悅誠服,外國也向往歸附,訴訟和戰爭也都沒有了,這就是聖王用仁德治理的天下。

〔原文〕其次,賢王制禮樂法度,乃作五刑,興甲兵以討不義。巡狩省方,會諸侯,考不同。其有失命、亂常、背德、逆天之時,而危有功之君,徧告於諸侯,彰明有罪。乃告於皇天上帝日月星辰,禱於後土四海神祗山川冢社,乃造於失王。然後冢宰徵師於諸侯曰:“某國為不道,徵之,以某年月日師至於某國,會天於正刑”。冢宰與百官布令于軍曰:“入罪人之地,無暴聖祗,無行田獵,無毀土功,無燔牆屋,無伐林木,無取六畜,禾黍、器械,見其老幼,奉歸勿傷。雖遇壯者,不校勿敵,敵若傷之,醫藥歸之。”既誅有罪,王及諸侯修正其國,舉賢立明,正復厥職。

〔譯文〕其次,賢王制定禮樂法度,設置五刑來治理國家,使用軍隊討伐不義。親自巡視各諸侯的領地,訪察地方,會見諸侯,考核他們是否遵守“禮樂法度”。對那些翫忽命令、觸犯法紀、敗壞道德、逆天行事和迫害功臣的國君,便通令各國諸侯,公佈他的罪行,並上告於天地神靈和祖先。然後由冢宰向諸侯徵調軍隊,發佈命令說:“某國無道,應出兵征伐。各諸侯的軍隊應於某年某月某日到達某國,會同天子懲治罪犯。”冢宰又使百官向軍隊宣佈命令說:“進入該國的地區,不準褻瀆神位,不準打獵,不準破壞水利工程,不準燒燬房屋建築,不準砍伐樹木,不準擅取家畜、糧食和用具。見到老人和兒童,要護送他們回家,不準傷害。即使遇到少壯的人,只要他們不抵抗就不以敵人對待。對於受傷的敵人,給予治療,而後放他們回去。”懲辦了首惡後,天子和諸侯們還要幫助整頓好那個國家,選用賢能,另立明君,調整、恢復其各級官職。

〔原文〕王霸之所以治諸侯者六:以土地形諸侯,以政令平諸侯,以禮信親諸侯,以禮力說諸侯,以謀人維諸侯,以兵革服諸侯。同患同利以臺諸侯,比小事大以和諸侯。

〔譯文〕王霸治理諸侯的辦法有六種:用調整封地的大小來控制諸侯;用政策法令約束諸侯;用禮儀威信親近諸侯;用饋贈財物悅服諸侯;用有智謀的人去扶持諸侯;用強大的軍隊懾服諸侯。還要以共同的利害來使諸侯聯合起來,大國親近小國,小國尊敬大國,和睦相處。

〔原文〕會之以髮禁者九。憑弱犯寡則眚之。賊賢害民則伐之。暴內陵外則壇之。野荒民散則削之。負固不服則侵之。賊殺其親則正之。放弒其君則殘之。犯令陵政則杜之。外內亂,禽獸行,則滅之。

〔譯文〕會合諸侯頒發九項禁令。凡是恃強欺弱以大侵小的,就削弱他。虐殺賢良殘害民眾的,就討伐他。對內暴虐對外欺凌的,就廢除他。使田野荒蕪民眾逃散的,就削減封地。仗恃險固而不服從的,就兵臨其境警告他。殘殺骨肉至親的,就按法律懲辦他。驅逐或殺害君的,就誅滅他的同黨,毀滅他的家園。違犯禁令不守法度的,就孤立制裁他。內外淫亂,行同禽獸的,就滅掉他的國家。

比《孫子兵法》還古老的軍事思想——《司馬法》翻譯

天子之義

〔原文〕天子之義必純取法天地而觀於先聖。士庶之義,必奉於父母而正於君長。故雖有明君,士不先教,不可用也。

〔譯文〕天子正確的思想行為,應當是取法天地,借鑑古代聖王。士氏的正確思想行為,應當是遵從父母教訓,不偏離君主和長輩的教導。所以雖有賢明的君主,如果對士民不事先教育,也是不能使用他們的。

〔原文〕古之教民,必立貴賤之倫經,使不相陵。德義不相逾,材技不相掩,勇力不相犯,故力同而意和也。古者,國容不入軍,軍容不入國,故德義不相逾。上貴不伐之士,不伐之士,上之器也,苟不伐則無求,無求則不爭。國中之聽,必得其情,軍旅之聽,必得其宜,故材技不相掩。從命為士上賞,犯命為士上戮,故勇力不相犯。既致教其民,然後謹選而使之。事極修,則百官給矣,教極省,則民興良矣,習慣成,則民體俗矣,教化之至也。

〔譯文〕古代教育民眾,必須制定上、下、尊、卑的人倫道德規範,使上下尊卑之間彼此不相欺凌,德和義不互相踰越,有才技的人不被埋沒,有勇力的人不敢違抗命令,這樣,大家就會同心協力了。古時候,朝廷的禮儀法度,不能用於軍隊,軍隊的禮儀法度,不能用於朝廷。所以德和義就不會互相踰越。君主必須敬重不自誇的人,因為不自誇的人,是君主所寶貴的人才,如能不自誇,就說明他沒有奢望,沒有奢望就不會和別人相爭。朝廷聽取這些人的意見,一定會掌握真實情況,軍隊裡能聽取這些人的意見,事情就會得到妥善處理,這樣,有才技的人就不致被埋沒了。對服從命令的人,上級要給予獎勵,對違抗命令的人,上級要給予制裁,這樣,有勇力的人就不敢違抗命令了。民眾經受了這些教育,然後再慎重選拔任用他們。各項事業都治理得很好,各級官吏就盡到職責了。教育內容簡明扼要,民眾就容易學得好,習慣一經養成,民眾就會按習俗行事了。這就是教育的最大成效。

〔原文〕古者,逐奔不遠,縱綏不及,不遠則難誘,不及則難,陷。以禮為固,以仁為勝,既勝之後,其教可復,是以君子貴之也。

〔譯文〕古人用兵,追擊潰逃的敵人不過遠,追蹤主動退卻的敵人不迫近。不過遠就不易被敵人誘騙,不迫近就不易陷入敵人的圖套。以禮制為規範,軍隊就能鞏固,用仁愛為宗旨,就能戰勝敵人。用這種方法,取勝以後,還可以反覆運用,因而賢德的人都很重視這種方法。

〔原文〕有虞氏戒於國中,欲民體其命也。夏后氏誓于軍中,欲民先成其慮也。殷誓于軍門之外,欲民先意以行事也。周將交刃而誓之,以致民志也。

〔譯文〕虞舜在國內告誡民眾,是為了使人們理解他的命令。夏啟在軍中誓師,是為了使軍隊事先有思想準備。商湯在軍門之外誓師,是為了使軍隊事先了解他的意圖以便行動。周武王在兩軍將要交鋒的時候誓師,是為了激勵士卒的戰鬥意志。

〔原文〕夏后氏正其德也,未用兵之刃,故其兵不雜。殷義也,始用兵之刃矣。周力也,盡用兵之刃矣。

〔譯文〕夏禹用德取天下,沒有使用武力,所以當時兵器種類比較簡單。商湯用義取天下,開始使用武力和兵器。周武王用武力取天下,使用了各種各樣的兵器。

〔原文〕夏賞於朝,貴善也。殷戮於市,威不善也。周賞於朝,戮於市,勸君子懼小人也。三王彰其德一也。

〔譯文〕夏代在朝廷上獎勵有功的人,是為了鼓勵好人。商代在集市上殺戮有罪的人,是為了警告壞人。周代在朝廷上獎勵有功的人,在集市上殺戮有罪的人,是為了勉勵“君子”,震駭“小人”。三王的辦法雖有不同,但是鼓勵人們為善的精神是一致的。

〔原文〕兵不雜則不利。長兵以衛,短兵以守,太長則難犯太短則不及。太輕則銳,銳則易亂。太重則鈍,鈍則不濟。

〔譯文〕各種兵器不配合使用,就不能發揮威力。長兵器用以掩護短兵器,短兵器用以抵近戰鬥。兵器太長就不便使用,太短就打擊不到敵人。太輕就脆弱,脆弱就容易折毀。太重就不鋒利,不鋒利就不中用。

〔原文〕戎車:夏后氏曰鉤車,先正也;殷曰寅車,先疾也;週日元戎,先良也。旗:夏后氏玄,首人之孰也,殷白,天之義也;周黃,地之道也。章:夏后氏以日月,尚明也;殷以虎,尚威也;周以龍,尚文也。

〔譯文〕兵車:夏代叫鉤車,注重行駛平穩;殷代叫寅車,注重行動遲速;周代叫元戎,注重結構精良。旗幟:夏代用黑色,取其像手持人頭那樣威武;殷代用白色,取其像天體那樣皎潔;周代用黃色,取其像大地那樣深厚。徽章:夏代用日月,表示光明;殷代用虎,表示威武;周代用龍,表示文采。

〔原文〕師多務威則民詘,少威則民不勝。上使民不得其義,百姓不得其敘,技用不得其利,牛馬不得其任,有司陵之,此謂多威。多威則民詘。上不尊德而任詐匿,不尊道而任勇力,不貴用命而貴犯命,不貴善行而貴暴行,陵之有司,此謂少威,少威則民不勝。

〔譯文〕治軍過於威嚴,士氣就會受到壓抑,缺少威信,就難以指揮士卒克敵制勝。上級使用民力不適宜,任用官吏不恰當,有技能的人不能發揮其作用,牛馬也不能合理地使用,主管者又盛氣凌人地去強迫人們服從,這就是過於威嚴。過於威嚴,士氣就感到受壓抑。君主不尊重有德行的人而信任奸詐邪惡的人,不尊重有道義的人而任用恃勇逞強的人,不重用服從命令的人,而重用專橫武斷的人,不重用善良的人,而重用殘暴的人,以致引起民眾反抗官吏,這就會降低威信。缺少威信,就不能指揮士卒去戰勝敵人。

〔原文〕軍旅以舒為主,舒則民力足。雖交兵致刃,徒不趨,車不馳,逐奔不逾列,是以不亂。軍旅之固,不失行列之政,不絕人馬之力,遲速不過誡命。

〔譯文〕軍隊行動,以從容不迫為主,從容不迫就能保持士卒力量的充沛。雖各衝鋒陷陣中,步兵也不要快步走,兵車也不要奔馳,追擊敵人也不準超越行列,這樣才不至擾亂戰鬥隊形。軍隊的穩固性,就在於不打亂行列的秩序,不用盡人、馬的力量,行動的快慢決不許超出命令的規定。

〔原文〕古者,國容不入軍,軍容不入國。軍容入國,則民德廢;國容入軍,則民德弱。故在國言文而語溫,在朝恭以遜,修己以待人,不召不至,不問不言,難進易退,在軍抗而立,在行遂而果,介者不拜,兵車不式,城不上趨,危事不齒。故禮與法表裡也,文與武左右也。

〔譯文〕古時候,朝廷的禮儀法度不用在軍隊中,軍隊的禮儀法度,不用在朝廷內。如果把軍隊的禮儀法度用在朝廷內,民眾的禮儀風氣就會被廢弛,把朝廷的禮儀法度用在軍隊中,軍隊的尚武精神就會被削弱。因為在朝廷上說話要溫文爾雅,在朝見君主時態度要恭敬謙遜,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國君不召不來,不問不說,朝見時禮節隆重,辭退時禮節簡單。在軍隊中要昂首直立,在戰陣中要行動果斷,穿著鎧甲不跪拜,在兵車上不行禮,在城上不急走,以免驚擾士眾,遇危險不懼怕以免惑亂軍心。所以禮和法是相互為用的,文和武是不可偏廢的。

〔原文〕古者賢王,明民之德,盡民之善,故無廢德,無簡民,賞無所生,罰無所試。有虞氏不賞不罰,而民可用,至德也。夏賞而不罰,至教也。殷罰而不賞,至威也。周以賞罰,德衰也。賞不逾時,欲民速得為善之利也。罰不遷列,欲民速規為不善之害也。大捷不賞,上下皆不伐善。上苟不伐善,則不驕矣,下苟不伐善,必亡等矣。上下不伐善若此,讓之至也。大敗不誅,上下皆以不善在己,上苟以不善在己,必悔其過,下苟以不善在己,必遠其罪。上下分惡若此,讓之至也。

〔譯文〕古代賢明的君王,表彰民眾的美德,鼓勵民眾的善行,所以沒有敗壞道德的事,也沒有不遵守法度的人,因而無須用賞也無須用罰。虞舜不用賞也不用罰,民眾都能聽他使用,這是由於有了高尚的道德。夏代只用賞而不用罰,這是由於有了良好的教育。商代只用罰,而不用賞,這是由於有了強大的威勢。周代賞罰並用,這是由於道德已經衰敗了。獎賞不要過時,為的是使民眾迅速得到做好事的利益。懲罰要就地執行,為的是使民眾迅速看到做壞事的惡果。大勝之後不頒發獎賞,上下就不會誇功,上級如果不誇功,就不會驕傲了;下級如果不誇功,就不會向上比了。上下都能這樣不誇功,這是最好的謙讓風氣。大敗之後不執行懲罰,上下都會認為錯誤是在自己。上級如果認為錯誤在自己,必定決心改正錯誤,下級如果認為錯誤在自己,必定決心不再犯錯誤。上下都像這樣爭著分擔錯誤的責任,也是最好的謙讓風氣。

〔原文〕古者戌軍,三年不興,覩民之勞也;上下相報若此,和之至也。得意則愷歌,示喜也。偃伯靈臺,答民之勞,示休也。

〔譯文〕古時對於守邊防的軍人,服役一年後,三年內不再徵調他們,這是看到他們太辛苦了。上下這樣地互相體恤,就是最團結的表現。打了勝仗就高奏凱歌,表達喜慶的心情。結束戰爭後,高築“靈臺”集會,慰勞民眾,表示從此開始休養生息。

比《孫子兵法》還古老的軍事思想——《司馬法》翻譯

定爵

〔原文〕凡戰,定爵位,著功罪,收遊士,申教詔,詢厥眾,求厥技,方慮極物,變嫌推疑,養力索巧,因心之動。

〔譯文〕凡是作戰,先要確定軍中各級官職爵位,宣佈賞罰制度,收用各方遊士,頒發軍隊教令,徵詢大眾的意見,蒐羅有技術的人才,多方考慮,弄清各種情況的根源,分辨和推究疑難問題,積蓄力量,尋求巧計,根據民心所向而採取行動。

〔原文〕凡戰,固眾,相利,治亂,進止服正,成恥,約法,省罰,小罪乃殺,小罪勝,大罪因。

〔譯文〕作戰必須:鞏固軍心,明辨利害,治理紛亂,進止有節,服膺正義,激發廉恥,簡約法令,少用刑罰,小罪就要制止,犯小罪的如果得逞,犯大罪的也就跟著來了。

〔原文〕順天、阜財、懌眾、利地、右兵,是謂五慮。順天奉時,阜財因敵。怪眾勉若。利地,守隘險阻。右兵,弓矢御、殳矛守、戈戟助。凡五兵五當,長以衛短,短以救長。迭戰則久,皆戰則強。見物與侔,是謂兩之。主固勉若,視敵而舉。

〔譯文〕順應天時,廣集資財,悅服人心,利用地形,重視運用兵器,這是作戰必須考慮的五件事情。順應天時,就是要利用天候季節,因時制宜地行事。廣集資財,就是要利用敵人物資以增強我之實力。悅服人心,就是要順應大眾意志以勉勵士卒殺敵。利用地形,就是要控制隘路、險要、阻絕等地形。重視運用兵器,就是戰鬥中要用弓矢掩護、殳矛抵禦、戈戟輔助。這五種兵器有五種用途,長兵器用以掩護短兵器,短兵器用以補救長兵器的不足。“五種兵器”輪番出戰可以持久,全部出戰就能形成強大力量。發現敵人的新兵器,就應該仿效製造,才能與敵保持力量平衡。主將既要善於勉勵士卒,鞏固軍心,又要仔細觀察敵情變化,採取相應的行動。

〔原文〕將心,心也,眾心,心也。馬、牛、車、兵、佚飽,力也。教惟豫,戰惟節。將軍,身也,卒,支也,伍,指姆也。

〔譯文〕將帥的意志和士卒的意志必須統一,馬、牛、兵餵飽,休息好,車輛、兵器要妥善保養,這樣,才有戰鬥力量。訓練重在平時,作戰重在指揮。將帥好比人的軀幹,卒好比人的四肢,伍好比人的手指,必須像它們一樣地協調一致,才能指揮運用自如。

〔原文〕凡戰,智也。鬥,勇也。陳,巧也。用其所欲,行其所能,廢其不欲不能。於敵反是。

〔譯文〕作戰指揮要用智謀,戰鬥行動要靠勇敢,軍隊佈陣要巧妙靈活。要力求實現自己的意圖,但也要量力而行,不要去做違反自己意圖和力所不及的事。對於敵人則相反,要使他去做他所不願做或不能做的事。

〔原文〕凡戰,有天,有財,有善。時日不遷,龜勝微行,是謂有天。眾有有,因生美,是謂有財。人習陳利,極物以豫,是調有善。人勉及任,是謂樂人。

〔譯文〕凡是作戰,應該有天,有財,有善。遇著好時機不要錯過,占卜有了勝利的徵兆就機密行動,這就叫“有天”。民眾富足,國力充沛,這就叫“有財”。士卒訓練有素,陣法熟練,物資器材預有準備,這就叫“有善”。人人都能盡力去完成戰鬥任務,這就叫“樂人”。

〔原文〕大軍以固,多力以煩,堪物簡治,見物應卒,是謂行豫。

〔譯文〕軍隊強大而陣勢鞏固,兵員充實而戰法熟練,選拔各種人才去管理各項事務,洞察各種情況以應付突然事變,這就是預有準備。

〔原文〕輕車輕徒,弓矢固御,是謂大軍。

〔譯文〕兵車輕快,步兵精銳,弓箭足以固守,這就是強大的軍隊。

〔原文〕密靜多內力,是謂固陳。因是進退,是謂多力。

〔譯文〕兵力集中,軍心鎮定,士氣旺盛,這就是鞏固的陣勢。憑藉這樣的陣勢而又進退合宜,這就是增強了戰鬥力。

〔原文〕上暇人數,是謂煩陳。然有以職,是謂堪物。因是辨物,是謂簡治。

〔譯文〕主將從容不迫,部隊操練純熟,這就是訓練有素。各項事物,都有人負責,這就叫事事有人管。人人勝任職務而能分清事物的輕重緩急,這就是用人得當。

〔原文〕稱眾,因地,因敵令陳;攻戰守,進退止,前後序,車徒因,是謂戰參。

〔譯文〕衡量我軍兵力,適應地形條件和敵人情況而確定我軍陣形;掌握攻、戰、守的變化,前進、後退或停止的時機,注意前後的順序以及戰車與步兵的協同,這些都是臨戰應該考慮的事情。

〔原文〕不服、不信、不和、怠、疑、厭、懾、枝、拄、詘、頓、肆、崩、緩,是渭戰患。

〔譯文〕對上級不服從、不信任、彼此不和睦、怠忽職守、互相猜疑、厭惡作戰、畏懼敵人、軍心渙散、互相責難、委屈難伸、疲勞困頓、肆無忌憚、分崩離析、紀律廢弛、這些都是作戰的禍患。

〔原文〕驕傲,懾懾,吟曠,虞懼,事悔,是謂毀折。

〔譯文〕驕傲已極,畏懼太甚,士卒呻吟吵鬧,軍心憂慮惶恐,朝令夕改,這會導致軍隊的覆滅。

〔原文〕大小,堅柔,參伍,眾寡,凡兩,是謂戰權。

〔譯文〕聲勢宜大宜小,戰法用剛用柔,編組用參用伍,兵力用多用少,都必須從利害兩個方面加以考慮,這是作戰的權變。

〔原文〕凡戰,間遠,觀邇,因時,因財,發信,惡疑。作兵義,作事時,使人惠,見敵靜,見亂暇,見危難無忘其眾。

〔譯文〕一般作戰,偵察敵情遠處用間諜,近處用觀察。用兵作戰要抓住時機,適應財力。軍隊內部要崇尚誠信,切戒猜疑。興兵要合乎正義,做事要抓住時機,用人要施恩惠,遇敵必須沉著,遇著混亂必須從容,遇著危險和艱難不要忘掉部隊。

〔原文〕居國惠以信以信,在軍廣以武,刃上果以敏。居國和,在軍法,刃上察。居國見好,在軍見方,刃上見信。

〔譯文〕治國要施恩惠講信用,治軍要寬厚要威嚴,臨陣要果斷要敏捷。治國要上下和睦,治軍兵法令嚴明,臨陣要明察情況。這樣,治國就能為人民所愛戴,治軍就能為士卒所敬重,臨陣就能為全軍所信賴。

〔原文〕凡陳,行惟疏,戰惟密,兵惟雜,人教厚,靜乃治。威利章,相守義,則人勉。慮多成則人服。時中服厥次治。物既章,目乃明。慮既定,心乃強。進退無疑見敵無謀,聽誅。無誑其名,無變其旗。

〔譯文〕一般佈陣,軍隊的行列既要求疏散以便使用兵器;又要求密集以便於戰鬥。兵器要多種多樣配合使用,士卒要訓練有素,要沉著鎮靜,陣形才能保持嚴整。威令鮮明準確,上下遵守信義,就能人人奮勉。謀劃屢次成功就能使人信服。人人心悅誠服,事情就能依次辦好。旗幟鮮明,部隊才看得清楚。作戰計謀既經確定,決心就應堅定。對那些進退不定,遇敵無謀的人,應予以懲罰。臨陣的時候,不要隨意亂用金鼓,不要輕易改變旗號,以免引起錯覺和迷亂。

〔原文〕凡事善則長,因古則行。誓作章,入乃強,滅歷祥。滅厲之道:一曰義。被之以信,臨之以強,成基一天下之形,人莫不就,是謂兼用其人。一曰權。成其溢,奪其好,我自其外,使自其內。

〔譯文〕凡是好的事情就能保特長久,按照古法辦事就能順利推行。戰鬥誓詞鮮明有力,士氣就會旺盛,就能消滅一切敵人。消滅敵人的方法:一是用道義。就是以誠信感召敵人,以威力懾服敵人,造成統一天下的形勢,使人人心悅誠服,這就能爭取敵國的人為我所用。二是用權謀。就是設法助長敵人的驕橫,奪取敵人的要害,用兵力從外部向它進攻;用間諜從內部策應。

〔原文〕一曰人,二曰正,三曰辭,四曰巧,五曰火,六曰水,七曰兵,是謂七政。榮、利、恥、死,是謂四守。容色積威,不過改意。凡此道也。

〔譯文〕一是廣羅人才,二是嚴肅法紀,三是注重宣傳,四是講求技巧,五是善用火攻,六是習於水戰,七是改善兵器,這是七種軍國大政。榮譽、利祿、恥辱、刑罰,這是四種令人遵守法紀的手段。和顏悅色地講道理或嚴厲地予以管教,都不過是為了使人改惡從善。所有這些都是治軍的方法。

〔原文〕唯仁有親。有仁無信,反敗厥身。

〔譯文〕只有仁愛,才能使人親近。但是隻講仁愛而不講信義,反會使自己遭到失敗。

〔原文〕人人,正正,辭辭,火火。

〔譯文〕用人要知人善任,正人必先正己,言辭必須嚴正,火攻必須用得適宜。

〔原文〕凡戰之道:既作其氣,因發其政。假之以色,道之以辭。因懼而戒,因欲而事,蹈敵制地,以職命之,是謂戰法。

〔譯文〕一般作戰的原則:已經鼓舞了士氣,接著就要頒佈紀律。對待士卒要和顏悅色,教導士卒要言辭懇切。利用他們畏懼的心理而告誡他們,利用他們的慾望而使用他們,進入敵境就要控制有利地形,並按將士的職位分派他們任務,這就是戰法。

〔原文〕凡人之形;由眾之求,試以名行,必善行之。若行不行,身以將之。若行而行,因使勿忘,三乃成章,人生之宜,謂之法。

〔譯文〕凡是要求人們執行的規章制度,都應來源於大眾的要求。在試行中檢驗其是否名副其實、卓有成效。併力求妥善地、徹底地予以執行。如果有可以做到而沒有做到的,將帥就要親自帶頭去做。如果一切都做到了,進而要求部隊牢記這些準則,經過多次反覆執行,就形成了規章制度,這些符合人們要求的規章制度,就叫做“法”。

〔原文〕凡治亂之道,一曰仁,二曰信,三曰直,四曰一,五曰義,六曰變,七曰專。

〔譯文〕治亂的方法,一是仁愛,二是信用,三是正立,四是統一,五是道義,六是權變,七是集中指揮。

〔原文〕立法,一曰受,二曰法,三曰立,四曰疾,五曰御其服,六曰等其色,七曰百官宜無淫服。

〔譯文〕建立法制,一要使人能接受。二要法令嚴明,三要有法必依,四要雷厲風行,五要規定各級服制,六要用顏色區別等級,七要使官吏按規定著裝,不得混亂。

〔原文〕凡軍,使法在己曰專。與下畏法曰法。軍無小聽,戰無小利,日成,行微曰道。

〔譯文〕治軍,執行法令完全由將帥做主的叫做“專”。上下都一致遵守的才能叫做“法”。軍隊要聽從統一的指揮號令而不要聽信非正式的傳說。作戰時不要貪圖小利,計劃要能計日成功,行動要求隱秘莫測,這才是治軍之道。

〔原文〕凡戰,正不行則事專,不服則法。不相信則一,若怠則動之,若疑則變之,若人不信上,則行其不復。自古之政也。

〔譯文〕一般作戰時,用正常的辦法行不通就要用專斷,不服從的就用軍法制裁。如果互不相信就要使之統一認識,如果軍心懈怠就應加以鼓舞,如果下級產生疑懼就設法改變這種情況,如果下級不信任上級命令,更要堅決執行而不輕易改變。這些都是從古以來治軍作戰的方法。

比《孫子兵法》還古老的軍事思想——《司馬法》翻譯

嚴位

〔原文〕凡戰之道,位欲嚴,政欲慄,力欲窕,氣欲閒,心欲一。凡戰之道,等道義,立卒伍,定行列,正縱橫,察名實。立進俯,坐進跪。畏則密,危則坐。遠者視之則不畏,跡者勿視則不散。位,下左右,下甲坐,誓徐行之,位逮徒甲,籌以輕重。振馬躁,徒甲畏亦密之,跪坐、坐伏,則膝行而寬誓之。起、躁,鼓而進,則以鐸止之。銜枚、誓、糗、坐,膝行而推之。執戮禁顧,噪以先之。若畏太甚,則勿戮殺,示以顏色,告之以所生,循省其職。

〔譯文〕作戰的方法,要根據人們的德才分成等級,授予適當的職位,建立軍隊各級的編制,規定行列的次序,調整縱橫隊列,並檢查是否名副其實。採用立陣時前進要彎腰,採用坐陣時移動用膝行,軍隊有畏懼心理時,隊形要密集。情況危急時,要用坐陣。對遠處的敵人觀察清楚了就不會惶恐;對近處的敵人,要目中無敵,就會集中精力,進行戰鬥。士卒在佈陣中的位置,按左、右、行、列分佈。屯兵駐止時用坐降。從容下達命令,要規定每個甲士和徒手的具體位置,兼顧各種兵器使用的輕重緩急,如果車震馬躁,士卒畏懼,就應靠攏使隊形密集,採用跪陣或坐陣,將領膝行前去用寬和的言詞告誡他們,使他們鎮定下來。如果要轉入進攻就起立,高聲呼喊,插鼓前進。如果要停止,就鳴金鋒。當士卒銜枚、受命或吃飯時,都應坐下實施,必須移動時,用膝行移動。在戰場上要用殺戮來嚴禁顧盼不前,並高聲喝令他們前進。如果士卒畏懼太甚,就不要再行殺戮,而應和顏悅色地把立功求生的辦法告訴他們,使之各盡其職,完成任務。

〔原文〕凡三軍:人戒分日;人禁不息,不可以分食;方其疑惑,可師可服。

〔譯文〕三軍之中,對小部隊下達的號令,半天以內就要執行;對個別人員下達的禁令,要立即執行,甚至不等吃完飯就要執行;要乘敵人尚在疑惑不定的時候,用兵襲擊,就可征服它。

〔原文〕凡戰:以力久,以氣勝。以固久,以後勝,本心固,新氣勝。以甲固,以兵勝。凡車以密固,徒以坐固,甲以重固,兵以輕勝。

〔譯文〕一般作戰:凡兵力充實就能持久,士氣旺盛就能取勝。營陣堅固就能持久,軍隊處於危地反能取勝。士卒真心求戰就能穩固,朝氣蓬勃就能取勝。用盔甲防護自己,用兵器戰勝敵人。兵車密集就能鞏固,步兵用坐陣就能鞏固,鎧甲要厚重才能堅固,兵器要輕銳應手才能取勝。

〔原文〕人有勝心,惟敵之視。人有畏心,惟畏之視。兩心交定,兩利若一。兩為之職,惟權視之。

〔譯文〕人們都有了求勝之心,這時就應該著重研究敵情是否能打。人們都有畏懼之心,這時就應著重研究他們是畏懼敵人呢,還是畏懼將帥?把求勝之心和畏懼之心都研究清楚,把兩方面的有利條件都發揮出來。而對這兩方面情況的掌握,就全在於將帥的權衡。

〔原文〕凡戰:以輕行輕則危,以重行重則無功,以輕行重則敗,以重行輕則戰,故戰相為輕重。舍謹甲兵,行慎行列,戰謹進止。

〔譯文〕一般作戰:使用小部隊對敵小部隊可能有危險,使用大部隊對敵大部隊就可能不成功,使用小部隊對敵大部隊就要失敗,使用大部隊對敵小部隊就要迅速決戰,所以作戰是雙方兵力的對比和較量。駐軍時要注意嚴整戰備,行軍時要注意行列整齊,作戰時要注意進止有節。

〔原文〕凡戰,敬則慊,率則服。上煩輕,上暇重。奏鼓輕舒鼓重。服膚輕,服美重。凡馬車堅,甲兵利,輕乃重。

〔譯文〕凡是作戰,謹慎從事就能達到目的,以身作則就能服眾。將帥急躁煩亂就命輕率行事,將帥從容不迫就會遇事持重。鼓點緊就是號令急速前進,鼓點緩就是號令徐緩前進。服裝薄而輕行動就敏捷,服裝厚而重行動就遲鈍;只要兵車堅固,甲冑兵器精良,雖是小部隊也能起大部隊的作用。

〔原文〕上同無獲,上專多死,上生多疑,上死不勝。凡人,死愛,死怒,死威,死義,死利。凡戰,教約人輕死,道約人死正。凡戰:若勝,若否。若天,若人。

〔譯文〕將領喜歡隨聲附和,就不會有所成就。將領喜歡專橫武斷,就會多所殺戮。將領貪生怕死,就會疑慮重重。將領只知拼命,就不能取得勝利。人們有為感恩而效死的,有因激怒而拼死的,有被威逼而拼死的,有因仗義而效死的,有因貪利而拼死的。一般作戰,用法令約束人,只能使人們不敢怕死,用道義感動人,才能使人們願意為正義而死。一般作戰。或者勝利,或者失敗,都取決於是否順應天時,順應人心。

〔原文〕凡戰:三軍之戒,無過三日;一卒之警,無過分日;一人之禁,無過瞬息。凡大善用本,其次用末。執略守微,本末惟權。戰也。

〔譯文〕凡是作戰:對全軍下達的號令,三天以內就要貫徹執行;對百人小部隊下達的號令,半天以內就要貫徹執行;對個別人員的指示,要立即執行。進行戰爭,最好的方法是用謀略取勝,其次才是用攻戰取勝。必須掌握全局的形勢,抓住具體環節,以決定是用謀略取勝還是以攻戰取勝,這是作戰時應該權衡的問題。

〔原文〕凡勝,三軍一人,勝。凡鼓,鼓旌旗,鼓車,鼓馬,鼓徒,鼓兵,鼓首鼓足,七鼓兼齊。凡戰,既固勿重。重進勿盡,幾盡危。凡戰,非陳之難,使人可陳難,非使可陳難,使人可用難,非知之難,行之難。人方有性,性州異,教成俗,俗州異,道化俗。

〔譯文〕凡是勝利,都是由於全軍團結得像一個人,才能取得。一般指揮部隊的鼓點,有命令旗幟開合的,有命令兵車馳驅的,有命令戰馬奔馳的,有命令步兵前進的,有命令交兵接刃的,有命整齊隊形的,有命令起坐行動的。這七種鼓點都必須規定齊全。凡是作戰,戰鬥力強就不要過於持重。即使兵力雄厚、進攻時也不要把力量一次用盡,凡是把力量用盡了的都很危險一般作戰;不是佈陣難,而是使吏卒熟習陣法難。不是使吏卒熟習陣法難,而是使他們靈活運用難。總之,不是懂得陣法難,而是實際運用難。各地的人各有其性格,性格隨各州而不同。教化可以形成習俗,習俗也是各州不同。通過道德的教化就能統一習俗。

〔原文〕凡眾寡,既勝若否。兵不告利,甲不告堅,車不告固,馬不告良,眾不自多,未獲道。凡戰,勝則與眾分善。若將復戰,則重賞罰。若使不勝,取過在己。復戰,則誓以居前,無復先術。勝否勿反,是謂正則。

〔譯文〕不論兵力大小,打了勝仗要和沒有打勝仗一樣不驕不懈。凡是不講求兵器鋒利,不講求盔甲堅韌,不講求車輛牢固,不講求馬匹良好,不努力擴充兵員,都是沒有掌握打勝仗的道理。凡是作戰,勝利了要與眾人分享榮譽。如果還要再進行戰鬥,就要著重賞罰。假使沒有取得勝利,就要把錯誤歸於自己。再戰時,要決心身先士卒,不重複使用上次的戰法。無論勝敗都不要違反這個原則?因為這是正確的原則。

〔原文〕凡民,以仁救,以義戰,以智決,以勇鬥,以信專,以利勸,以功勝。故心中仁,行中義,堪物智也,堪大勇也,堪久信也。讓以和,人以洽,自予以不循,爭賢以為人,說其心,效其力。凡戰,擊其微靜,避其強靜;擊其疲勞,避其閒窕;擊其大懼,避其小懼,自古之政也。

〔譯文〕對待士卒要用仁愛解救他們的危難,用道義鼓勵他們去作戰,用智慧明辨他們的功過,用勇敢率領他們去戰鬥,用威信使他們唯命是從。用財物獎勵他們去效力,用功勳鼓舞他們去取勝。所以思想要合乎仁愛,行為要合乎道義,處理事物要靠智慧,制服強敵要靠勇敢,長久地贏得人心要靠誠信。謙遜而和藹,上下因而融洽,自己承擔錯誤,而把榮譽讓給別人,就能使士卒悅服,樂於效力。凡是作戰,要進攻兵力弱小而故作鎮靜的敵人,避開兵力強大而故著鎮靜的敵人;進攻疲勞沮喪的敵人,避開安閒輕銳的敵人;進攻非常恐懼的敵人,避開有所戒備的敵人,這些都是自古以來治軍作戰的方法。

比《孫子兵法》還古老的軍事思想——《司馬法》翻譯

用眾

〔原文〕凡戰之道,用寡固,用眾治;寡利煩,眾利正。用眾進止,用寡進退。眾以合寡,則遠裹而闕之;若分而迭擊,寡以待眾;若眾疑之,則自用之。擅利則釋旗,迎而反之。敵若眾,則相眾而受裹。敵若寡若畏,則避之開之。

〔譯文〕指揮作戰的要領,兵力弱小應力求營陣鞏固,兵力強大,應力求嚴整不亂。兵力弱小利於變化莫測出奇制勝,兵力強大利於正規作戰。兵力強大要能進能止穩重如山,兵力弱小要能進能退出沒無常。用優勢兵力與劣勢敵人交戰,應從遠處形成包圍並留個缺口“讓他潰逃”,或者分批輪番攻擊敵人。用弱勢兵力對付優勢敵人,就要虛張聲勢迷惑敵人,採用出敵意外的方法爭取勝利。如果敵人已佔據了有利地形,就捲起軍旗,假裝敗退引誘它出來,然後反擊它。如果敵人兵力很多,應當察明情況並準備在被圍攻的情況下作戰。如果敵人兵少而行動謹慎,就應先退讓一步,然後乘隙消滅它。

〔原文〕凡戰,背風,背高,右高左險;歷沛歷圮,兼舍環龜。凡戰,設而觀其作,視敵而舉。待則循而勿鼓,待眾之作;攻則屯而伺之。

〔譯文〕凡是作戰,要揹著風向背靠高地,右邊依託高地左邊依靠險要,遇著沼澤地和崩塌地要迅速通過,宿營要選擇四面有險可守、中間較高的地形。一般作戰,先擺好陣勢,不忙於作戰,看敵人怎樣行動,再採取相應的行動。如果發現敵人已準備好圈套,等待我去中它的計,為了適應這種情況,就暫不發起進攻,而等待觀察敵人主力的行動。如果敵人進攻,就集中兵力看準敵人的破綻去打擊它。

〔原文〕凡戰,眾寡以觀其變,進退以觀其固,危而觀其懼,靜而觀其怠,動而觀其疑,襲而觀其治。擊其疑,加其卒,致其屈,襲其規。因其不避,阻其圖,奪其慮,乘其懼。

〔譯文〕一般作戰,應使用或多或少的兵力去試探敵人,以觀察它的變化。用忽進忽退的行動,以觀察它的陣勢是否穩固;迫近威脅敵人,看它是否恐懼;按兵不動,看它是否懈怠;進行佯動,看它是否疑惑;突然截擊,看它陣容是否整治。在敵人猶豫不決的時候打擊它,乘敵人倉促無備的時候選攻它,使敵人戰鬥力無法施展。襲擊敵人並打亂它的部署,利用敵人冒險輕進的錯誤,阻止它實現其企圖,粉碎它既定的計劃,乘它軍心恐懼時殲滅它。

〔原文〕凡從奔勿息,敵人或止於路,則慮之。凡近敵都,必有進路,退必有反慮。

〔譯文〕凡是追擊潰敗的敵人,一定不要停息,敵人如果在中途停止,就要慎重考慮它的企圖。凡是迫近敵人都城的時候,一定要先研究好進軍的道路。退卻的時候,也一定要預先考慮好後退的方案。

〔原文〕凡戰,先則弊,後則懾;息則怠,不息亦弊,息久亦反。

〔譯文〕凡是作戰,行動過早易使兵力疲憊,行動過遲易使軍心畏怯,只注意休息會使軍隊懈怠,總不休息必然使軍隊疲睏,但是休息久了,反而會產生怯戰心理。

〔原文〕其懾書親絕,是謂絕顧之慮;選良次兵,是謂益人之強;棄任節食,是謂開人之意;自古之政也。

〔譯文〕禁絕士卒和親人通信,以斷絕他們思家的念頭。選拔優秀人才,授予兵器,以提高軍隊的戰鬥力。捨棄笨重裝備,少帶糧食,以激發士卒死戰的決心。這些,都是從古以來治軍作戰的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