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3 自卑、冷淡孤僻、容易極端、內心敏感的孩子大都來自同一種家庭

01

家庭雖只有短短二字,卻是最溫馨的詞語。

因為它所表達的是愛,是幸福開始的地方,家庭應該是歡樂和笑的殿堂。

有人說:家是溫暖的港灣,它帶給人們的感受是溫暖,家是永遠的岸,它帶給人們的感受是夢魂縈繞和永遠的牽掛。

在現實生活中,雖然每個人都有家,但是不一定都能享受到溫暖。大多數的人是幸運的,因為他們生活在有愛的家庭裡,可也總有不幸運的人生活在缺愛的環境裡。

愛,是屬於精神範疇的,而對人心理影響最大的也正是這種非物質的東西。那麼,那些在缺愛家庭里長大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自卑、冷淡孤僻、容易極端、內心敏感的孩子大都來自同一種家庭

02

他們長大後會有以下五種表現:

第一:自卑

那種從小被父母寵出來的自信,這輩子我也不會有,這是我最近在各種軟件上看到頻率很高的一句話。

在關於“我為什麼自卑”的諸多回答中,影響力最大的一種就是“童年期缺愛”。

“缺愛”經歷是很多自卑者不堪回首的童年夢魘,也被普遍認為是自卑的起源。

自卑者的內心都住著一個小孩,他敏感、脆弱、膽怯、緊張,與世無爭,渴望保護與溫暖。可是,往往越自卑越可悲,現實生活不是電視劇。

因為過於自卑,不相信自己,一輩子都是碌碌無為,甚至一無所成,總是去否定自己,害怕別人的評價。

而我認為你早已不是那個站在桌子後面低著頭忍受著指責的孩子了,也不是面對別人的嘲笑無能為力的孩子了,你已經長大了,你已經擁有了保護自己的力量不是嗎?

第二:缺少安全感

童年時期缺愛的人,成年之後的一個最大特徵就是沒有安全感,於是他們會是敏感、猜疑的,因為在他們的潛意識裡隱藏著最初的內在關係模式,在那個模式裡面缺少了回應,缺少了關愛。

缺乏安全感會有兩種表現,第一種拒絕愛,第二種用力過猛的愛。

這兩種無論哪一種都不會是健康的愛。在成年後,童年缺愛的人就會有一種感受,他不知道如何處理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問題,尤其是親密的關係。或者是拒絕,不敢靠近,亦或者是對比窮追不捨。

沒有人喜歡孤獨,可是總有人被迫去選擇孤獨。有時候在享受孤獨的同時也要學會打破孤獨。

自卑、冷淡孤僻、容易極端、內心敏感的孩子大都來自同一種家庭

03

第三: 冷淡孤僻

孤僻是一種人格缺陷,具有這種缺陷的人,他們害怕受到傷害,所以不願與不熟悉不信任的人來往,從而他們對待人也是冷淡的態度。

形成這種性格的原因有很多,可不可忽略的先天性原因有一個,就是童年缺愛。比如,父母的粗暴對待,家庭缺少和諧溫馨的環境,家庭變故帶來的傷害。

這種性格的人很可憐的,他們似乎給自己安了屏蔽器,屏蔽一些感情,因為他們不輕易相信任何人,任何感情。

第四:容易極端

我看過以前關於犯罪者的紀錄片,片中提到從心理學上看,這些犯罪者都有潛藏的心理問題,而且大多人的心理問題都和童年的家庭背景有關係,童年缺愛和不幸導致他們出現極端心理,從而報復社會,宣洩內心的壓抑。

曾經看過一句話,“人們大部分怪異行為,歸根結底都是因為缺愛”。

其實愛的本質也是一種支持,有人愛我們說明有人願意支持我們,給我們鼓勵。愛一個缺愛的人,他們恰恰缺少這種支持。

所以他們在做事情的時候特別的極端,不是太過興奮,就是太過懦弱。

自卑、冷淡孤僻、容易極端、內心敏感的孩子大都來自同一種家庭

04

第五:內心敏感而脆弱

所謂的玻璃心,也就是說一個人的內心超級脆弱,就像玻璃一樣稍不小心就會碎掉。

一個擁有玻璃心的人,總是會因為別人無意的一句話,或者一個神情,一個動作,就開始天馬行空的想象。玻璃心也是內心敏感,脆弱到極致的一種體現,這種人沒有玻璃心,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們特別缺愛。

一個缺愛的人,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沒有得到別人足夠的照顧和關心,久而久之便出現了這種情況。

所以當他們出現了一些挫折的時候,他們是很難承受的,所以很多人走上了自殺的不歸路。

由此可見,自卑、冷淡孤僻、容易極端、內心敏感的孩子大都來自同一種家庭:缺愛。

東野圭吾曾在《時生》寫到:"誰都想生在好人家,可無法選擇父母。發給你什麼樣的牌,你就只能儘量打好它。"

小時候沒有得到足夠的愛,並不是你不夠好,只是不夠幸運而已。

我們無法穿越到童年,改變過去受過的忽視和傷害,但是認識過去,可以改變在你人格中的負面特質,治癒自己,變成一個可以擁抱幸福的人。

-END-


想讓你知道很多道理,也能過好這一生。點擊上方關注,歡迎來到我的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