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4 汕尾海陸豐人文歷史—聯安鎮的文化遺存

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海豐縣聯安鎮人文薈萃、英才輩出,是陳炯明、陳潮、彭桂、彭沃、黃志忠等英才之故鄉,明代還出過十五省撥貢元的馬尚琮,清代出過舉人馬逢蕃(馬尚琮的十世孫),著名音樂家馬思聰正是馬逢蕃的後人。

汕尾海陸豐人文歷史—聯安鎮的文化遺存

清朝統治者為方便統治,蓄意在民間挑起烏紅旗派別,經常械鬥。當時,石塘、田心、優埔三約代表在石角山會旗宣誓,規定各約不得介入烏紅旗械鬥,要聯合起來保護三約人民的安全,故取名聯安。

陳炯明與陳潮

汕尾海陸豐人文歷史—聯安鎮的文化遺存

陳炯明系海豐縣聯安鎮白町村人,辛亥革命元勳。曾任廣東省長、粵軍總司令,中華民國政府陸軍部總長兼內務部總長等職,創建中國致公黨,是一個極具爭議的人物,在近代史有巨大影響。

今聯安白町村有陳炯明故居,系傳統建築的“三間過”民居,1878年1月13日陳炯明就出生在此屋的西廂房,5歲入讀白町村私塾,7歲離開白町村,隨祖輩遷居海豐縣城,入讀縣城寨仔埔黃氏家塾。

汕尾海陸豐人文歷史—聯安鎮的文化遺存

名列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陳潮(1882 - 1911),也是聯安人,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參加陳炯明在海豐秘密設立的革命組織五坡會,從事革命活動。 1911年(宣統三年)廣州起義(黃花崗之役)前夕,應召為“選鋒”(敢死隊),並約同輩四十五人赴廣州參加,因語言不通,地形不熟,蟄居於始平書院之貯械機關。4月27日起義發動,始平書院突然被清軍包圍,他在激戰中殉難,年僅29歲。後收葬於廣州黃花崗,為七十二烈士之一。

民國初年,陳潮故里聯安霞埔鄉設立“陳潮紀念學校”(今陳潮紀念中學)。

田心馬的旗杆夾

汕尾海陸豐人文歷史—聯安鎮的文化遺存

在聯安田心村祠堂,矗立著好幾副旗杆夾,這是古代功名的象徵。其中有一副刻有“十五省撥貢元”字樣的旗杆夾,主人為馬尚琮。聯安人傳說其曾官至巡撫。記者查閱海豐縣志,發現海豐歷代並無官至巡撫者,馬尚琮其人在功名榜中被歸入“貢生”行列。在科舉制度的功名中,貢生遜於進士、舉人,不過也算是取得了做官的資格。

倒是馬尚琮的十世孫馬逢蕃考取了舉人,遷居海豐縣城幼石街。馬逢蕃,字一佐,清咸豐元年(1851年)辛亥科恩科舉人,任廣東高州府電白縣儒學教諭,敕授修職郎,官秩正八品。同治十二年(1873年)董理編纂《海豐縣志》之事。

汕尾海陸豐人文歷史—聯安鎮的文化遺存

據葉良方《葉初春並非海豐知縣》一文:“黃舉人(赫赫有名的海舉黃漢宗)的父親恩貢生黃榮是舉人馬逢藩的老師,黃舉人與馬舉人又是好朋友。有一天,黃老師和馬舉人一起到縣城灰窯頭運糧。年老的黃貢生爬上馬車想查看稻穀的質量如何,不想身體失去平衡而仰面跌地,屁股被載糧的車軛所傷,回家醫治無效而亡。馬舉人有感自己沒有盡到保護老師的責任,於是為彌補過失,就按照海豐農村的風俗習慣,充當孝子送棺出殯。但到出殯時,黃舉人反悔,以在場的兩位幫工為證,告到縣衙門,非要將已入殮的父親驗屍不可。縣官不得已叫忤作開棺檢驗。結果,黃貢生果然是被車軛撞傷而亡。在舊時代,開棺驗屍屬於不孝之舉,加上誣告也是要判刑的。故此,黃舉人被判流放充軍。”但葉良方認為此事有疑點,因為:“黃漢宗被充軍離別海豐之際的《答馬舉人》詩六首,按在兩人已經交惡的情況下,是不可能出現之事。”

來源汕尾日報記者 沈洛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