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9 你知道吗?临颍许多地名都与他有关

且向漯地觅武丁

武丁,庙号高宗,是商代中后期的重要君主,号称“中兴之主”。“三年不鸣,一鸣惊人”说的就是商高宗武丁。“武丁修政行德,天下咸欢,殷道复兴”是司马迁对武丁的评价。三千年来,在漯河地区一直流传着商高宗武丁体恤民情,亲率兵民扑蝗,并且积劳成疾驾崩的往事。

漯河许多地名都与商高宗有关,如小商河、望天岗、大皇玉、三家店、高宗寨、平宁城等,“郾城八景”之一的“崇岗饮社”(一说“崇岗吟社”)也与商高宗在漯扑蝗有关。且让我们随着那些地名,寻觅武丁在漯河大地上的遗影及那些地方的历史过往吧。

小商河

你知道吗?临颍许多地名都与他有关

小商河,隋时称“小溵河”,为颍水的一段支流。相传殷商时期,多位殷帝曾频繁经过此河,而名“小溵河”,桥亦名“小溵桥”。《旧唐书》卷161《李光进传》中,有“小溵河、小溵桥”的记载。据《宋史》载:到北宋初年,为避太祖赵匡胤之父赵宏殷之名讳,改名“小商河”,桥亦更名为“小商桥”,连颍河下游之“溵水县”亦更名为“商水县”。有意思的是,1988年版的《漯河地名志》对“小商河”名字的来历记了两种,不管哪种说法更为准确,但小商桥自古就是交通要道却是不争的事实。

商朝时,临颍、郾城、西华一带的小商河两岸一度为商朝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多位商帝在这一带留下了许多历史人文信息。据《史记·殷本纪》:“盘庚之时,殷已都河北,盘庚渡河南,居成汤之故居,乃五迁,无定处,临颍当即其一也。”《魏书·地形记》:“临颍有殷汤城。昔伐昆吾至于此也。”《大清一统志》:“临颍有商城,为武丁巡狩之地。”民国四年《重修临颍县志》卷十四之《杂稽志》之中也有所记载。这些记载说明了小商河是因为商帝在此活动而得名,其中点明的是商高宗武丁在此巡狩。

你知道吗?临颍许多地名都与他有关

小商桥位于中原腹地历代官道上,北达许昌、郑州,南通郾城、武汉,扼南北交通要冲,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在小商河上发生的腥风血雨,最著名的莫过于抗金英雄杨再兴血战小商河之事。《通鉴纲目》记载了这段惨烈的历史:“岳飞击走金兀术于郾城,大破之。兀术愤甚,命合师十二万,次于临颍。杨再兴以三百骑遇之于小商桥,骤与之战,杀二千余人及万户撒巴、千户百人,再兴死之。获尸焚焉,得箭镞二升,飞痛惜之。”也就是说,杨再兴身上中的箭仅箭头就有二升,足见杨再兴身上中箭之多!焉能不令人痛惜?明吕邦耀诗曰:“单骑横冲兀主营,壮怀克日复西征。伤心忠武商桥恨,哭罢将军再勒兵。”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临颍知县沈近思有诗曰:“商桥河畔有忠泉,血战捐躯今古怜。断镞二升酬主帅,孤坟三尺在荒烟。黄云故垒丹心炯,暮雨空祠铁骑旋。筑土重题碑上字,一天秋月照新阡。”

小商河因杨再兴而染上了悲情的色彩,也平添了些许灵气,杨再兴墓当地人称“杨爷墓”。

望天岗

望天岗在唐河东岸,来历有三种说法。一是说殷商时期,商高宗扑蝗路经此岗,对天望了望,故名;二是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在此望了望天,故名;三是东汉时期,王莽撵刘秀,刘秀及部下经此,对天望了望,故名。离望天岗不远的同属大刘镇的抬头村也有这三种传说,同样是说武丁、孔子、刘秀经此抬头望了望天,这两个村,一个叫抬头,一个叫望天。“望天”这两个字本身给人一种听天由命的无奈感,相信无论是武丁或是孔子,抑或是刘秀,早已是“日高人渴漫思茶”,而这又是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不觉抬头望天,算算什么时候才能走到有人烟的地方。最近几年,我不止一次坐车路过“望天岗”,每次都是“望天岗”的路标牌从车窗处一晃而过,才知道已过了望天岗了,我从来都体会不到站到望天岗上那种叫天不应、叫地不灵的绝望感。

望天岗的来历虽然有三种说法,但官方的权威资料(1988年出版的《漯河市地名志》)上采用的是因商高宗扑蝗经此岗望了望天这个传说。

大皇玉

大皇玉离望天岗不远,在郾城县城西南10公里处,和望天岗一样原同属郾城县,2004年划归源汇区所辖。从地理位置上看,大皇玉在望天岗东北方向,离郾城县城比望天岗更近一些。《漯河市地名志》载:商代高宗武丁扑蝗寓居于此,后人将其住处取名皇寓。明代,李姓兄弟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分别于该寓东西两侧建村,兄居东,故村名为大皇寓。新中国成立后,为书写方便将“寓”改为“玉”至今。仅仅为了书写方便就把“寓”改成“玉”,远远失去了当初起名“寓”的更深层的文化渊源。我们的祖先是非常有智慧的,造的每一个汉字都很形象,每一个地方的命名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地名是分布在历史长河里的时空符号,蕴藏了各个时期的历史、地理、人文信息。就拿“寓”来说吧,“寓”是个形声字,从宀,从禺,禺亦声。“宀”表示房屋,“禺”意为“山角落”“山角里”。“宀”和“禺”联合起来表示“坐落在山角里的房屋”。“寓”的本义是坐落在山角里的房屋,引申为“山野中的寄居屋舍”,再引申为“暂居之舍”。“山角”指山体的下部左右岔开,即像人的大腿那样左右张开所形成的两边夹一角之形。“山角落”和“山角里”指“大腿根部”,“大腿根部”俗谓“命根子”所在。在“山角里”建筑房屋,可以利用两边山体护卫寓所,就像大腿护卫“命根子”那样。另外,《说文解字》等文献释“寓”为“寄”,那是指城里人为躲避灾祸而寄居山野。山中的寓所位置隐蔽,万一遭遇抓捕,可以从后门逃到山上隐藏起来。还有一种说法是有权势的人失势之后,“大隐隐于市”,躲起来当“寓公”,不再过问政事。“皇寓”用来指商高宗居住过的地方,非常贴切而有文化含量。皇上住的地方,当然应该安全第一,对待皇上要像对待“命根子”一样;另外,这个地方仅仅是武丁的“暂居之所”,正切合“寓”的引申义。或许,当初命名村子的人,没有想那么多,可是,还有比“皇寓”更适合命名皇帝暂居之所的名字吗?

三家店 华严寺 高宗寨 平宁城

三家店不仅是个镇名,还是个村名。位于临颍县东部,东邻西华县,东北隔清潩河与鄢陵县相望。明属临颍县北王上保,清属北王保,民国初因之。三家店镇地势由西向东缓倾,北部低洼,明清称“下七村”,常遭水淹。三家店村、华严寺、高宗寨、平宁城等都在三家店镇,且都与商高宗在此活动有关。乾隆年间《临颍县志·诗余篇》录知县刘沆题八景之一的《右调朝玉阶》描写了商高宗在临颍扑蝗驾崩后,临颍当地筑庙纪念商高宗的事。词曰:“几见六龙下八垓,殷宗功德厚,袚天灾。恩流颍水万民怀,辉煌金殿,峙高台。烟寒秀盖砌生苔,嵩呼踈影动,荫古槐。每年报赛誩轮财,迎神何所祷,遏蝗来。”

三家店村在临颍县城东15公里处。古时临颍至西华交通要道经此,设三家客店,故名“三家店”。又因商王武丁五十五年巡狩扑蝗至此,地方官参驾,又称“参驾店”。

华严寺在三家店村南,始名“商城寺”,据华严寺碑文载,北宋时在商高宗庙东侧建寺,因南临商城,故名“商城寺”。民国四年《重修临颍县志》载:“商城寺:南王上保,其地四面皆水,如辟雍状。”明永乐、弘治年间曾数次重修,明正德年间商城人杨纪修寺,购置“华严经”卷藏于寺内,改名“华严寺”。华严寺风景优美,今为华严寺中学校址。

高宗寨始名“商高宗城”,简称“商城”,明末筑寨,因名“高宗寨”。《河南通志》:“商高宗城在临颍东南三十里,相传高宗巡狩过此。”明嘉靖八年《临颍志》卷八载:“商高宗城,在县东三十里南王上保。”民国四年《重修临颍县志》介绍“商高宗城:县东三十里,相传高宗扑蝗至此,旁停灵城,即高宗崩处。今有高宗庙,明末,土人筑寨避兵,因名高宗寨。”从这些文献资料可以看出商高宗庙建在高宗寨里,高宗庙的东侧建有寺,寺即原名“商城寺”的“华严寺”,据明嘉靖八年《临颍县志》载:“商高宗庙,在县东南王上保商城寺西,昔高宗扑蝗于此,后人因以建庙。”虽然商高宗在此扑蝗事只是相传,但唐太宗认为在临颍这个地方建庙以祀商高宗是非常相宜的,他曾说:“颍之祀高宗不亦宜乎?”由于商高宗庙与华严寺离得很近,一个在高宗寨里,一个在高宗寨旁,并且两处都是建在龟形高台上,四面环水,以至于很多人把这两个所在混为一谈,尤其是高宗寨的寨墙毁坏殆尽之后。因为民间向来寺庙不分,不是特别有研究的人会认为寺就是庙,庙就是寺,甚至有专业的人士也把这两处当作一处。其实,寺和庙是有严格区别的,寺是外来宗教的宣讲场所,庙是历代炎黄子孙纪念国殇、忠孝人士等的场所,寺里供的是佛,庙里供的是神,是人的偶像化。

平宁城,原名“停灵城”。在临颍县城东18公里,清潩河西岸。据明嘉靖八年《临颍志》卷八载:“停灵城,在城东北王上保,围三里二百五十二步,相传为高宗停灵之处,因名之。”民国四年《重修临颍县志》卷十四载:“相传为商高宗停灵处,县东三十五里最窳下,为颍诸水积渚,明季孝廉崔攀龙率居民筑寨避兵,改名‘平宁城’。”

崇岗饮社

宋岗原名“崇岗”,乾隆十九年(1754年)傅豫纂修的《郾城县志》云:“‘宋岗’名‘崇岗’,城西北五十里,上有高宗庙,俗言高宗扑蝗于此,事不见经传。按:《元史·百官志》管佃提领驻青龙宋岗,则元时固名‘宋岗’也。”这个记载说明,“崇岗”在元朝时已叫“宋岗”。《漯河地名志》载:“宋岗,属郾城县裴城镇,在郾城县城西北22公里处。宋姓最早居住在此,故名‘宋岗’。原有寨,有纪念商高宗在此扑蝗所修的高宗庙。传说,从前夜间此处常闻饮酒行令声,故有‘宋岗饮社’之称。为郾城古八景之一。”

明朝郾城人谢公翼在《八景新题》序中写出他拟《八景新题》的初衷和原则,他说,由于原来的八景“每多附会,而一二真迹,反置晦匿”,因而他“仅取其可入画者,堪游赏者”题写。谢公翼的《八景新题》就有题《崇岗饮社》:“由来饮社久消沉,庙祀高岗自古今,试看扑蝗一片石,令人犹识帝王心。”也就是说“崇岗饮社”是可入画、堪游赏的实实在在有迹可循的。

崇岗饮社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种叫“饮社”,另一种叫“吟社”。

先说为什么叫“饮社”。原来在高宗庙西,有一处二百亩大的湖泊,形状像一个圆圆的脸盆,故名“盆湖”。盆湖波平如镜,风光优美。每当农闲时节,农人驾舟荡筏,捕鱼捞虾,你唱我和,其乐融融。“龟游莲叶上,鸟宿芦花里。少女棹轻舟,歌声逐流水”,此种怡然自得引起了天上神仙的艳羡,每当夜深人静之际,仙人们骑鹿驾鹤,负琴携壶,相约飞临盆湖,饮琼瑶,赏美景,谈笑风生。丝竹管弦之音、觥筹交错之声,不绝于耳。此仙境偶被人发现,于是一传十、十传百,迅速传播开来,有好事者为此命名“崇岗饮社”。商高宗庙正殿的北山墙上有壁画画着这一景物,更使“饮社”一景趋于逼真。

再说为什么叫“吟社”。原高宗庙东依起伏小丘,西临盆湖,并且周围数条渠水逶迤,丘青水秀,此处既有茂林修竹,又有湖光云影。尤其清明时节,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文人雅士,墨客骚人,常常来此踏青游玩,结社吟诗,故有“吟社”之名。清代诗人杨祥元为之题诗曰:驱蝗德意足千秋,社鼓年年祀事悠,但欲斯民沾雨露,不辞万乘广巡游。

无论是“崇岗饮社”或“崇岗吟社”,都说明了崇岗是个浪漫的地方;无论“饮社”或“吟社”,都是文人骚客的雅社。结社,自古有之,是志趣相同的人结成的大大小小的团体,都有共同的爱好。其实“吟”和“饮”向来不分家,要想“吟”出彩,唯有“饮”助兴。自古文人与酒便是不可分割的伴侣,“曲水流觞”是“吟”与“饮”最完美的结合,千古流传的《兰亭集序》是王羲之醉酒之后一气呵成。据说,他醒后想要再写一遍,却再也写不出原来的气势了。醉醒之间尚有天壤之别,更莫说横亘在古今之间的千年岁月,崇岗早已变成了宋岗,盆湖和高宗庙也无迹可寻,“饮社”或“吟社”都变成了传说,只有傅旧溪的《商高宗庙》里还有一些历史的踪迹:“老木森阴萝草披,书生犹为捕蝗疑。千秋荒原无从问,万乘勤劳信有之。绿野均沾霖雨泽,赤云欲续孔安诗。前村社鼓喧天动,立遍崇岗读旧碑。”

武丁已逝,传说犹存。漯境扑蝗,千古流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