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9 德國早就想打美國了,還不止一次

憑藉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掩護,美國自建國之後,本土罕有遭受侵略的威脅。但鮮為人知的是,美國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曾多次與“抗德戰爭”擦肩而過。從1897年到1906年,德意志帝國曾三次計劃入侵美國本土,通過戰爭迫使美國屈服。

德國早就想打美國了,還不止一次

在19世紀末期的帝國主義競賽中,1871年才完成統一的德國只能算“遲到者”,但德國像當時西歐列強一樣,希望擁有一個大殖民帝國的榮譽和安全,並通過殖民擴張增強實力與財富。德國皇帝威廉二世縱觀全球,最後瞄準了當時經濟實力全球第一,但軍力卻弱得出奇的美國。他尤其對美國在太平洋地區和南美洲日益增長的經濟影響力感到不滿,決心要通過軍事入侵行動讓德國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新興霸主。

威廉二世認為,在古巴或波多黎各等加勒比海地區擁有一座大型海軍基地將是德國跨洋干涉的第一步。埃伯哈德·馮·曼蒂被指派制定突襲美國任務,這份秘密計劃得到新上任的帝國海軍大臣提爾皮茨的指導和批准,後者還特意去了一趟美國考察。在德皇的支持下,提爾皮茨開始打造一支能夠跨越遠洋征服美國的海軍,德國海軍就像“下餃子”般地擴大,許多強大的新型戰列艦陸續下水。

根據德國的首份對美作戰計劃,大規模的德國海軍艦隊將橫渡大西洋,在一場決定性海戰中擊敗美國海軍大西洋艦隊。之後德國海軍將用艦炮摧毀諾福克海軍造船廠、紐波特紐斯造船中心以及弗吉尼亞州漢普頓錨地其他所有海軍設施。德國人設想,一旦美國最重要的海軍造船廠被摧毀,德國海軍特遣部隊將對美國大陸實施封鎖戰,並對美國首都華盛頓形成攻擊態勢。隨後德國再派出一個談判小組前去同美國政府談判,迫使美國簽訂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

然而,時局變化之快出乎德皇意料。1898年美西戰爭爆發,美國在加勒比海和太平洋地區展開軍事行動。遊弋於菲律賓馬尼拉灣的一支德國海軍小型艦隊曾對美國海軍進行警告射擊,但美國海軍保持了剋制。當時德國期望美軍在菲律賓被游擊戰擊敗,所以放棄了直接捲入同美國的敵對行動。但到1899年4月,美國已控制太平洋上的菲律賓、關島、薩摩亞群島和夏威夷以及加勒比海上的波多黎各,不久將要獨立的古巴也處於美國影響之下。面對這種情況,德國的首份對美作戰計劃只得廢棄。

1899年3月,德皇意識到美國即將接管覬覦已久的波多黎各和古巴基地,於是他命令曼蒂重新制定入侵美國計劃。第二份對美作戰方案不再聚焦於摧毀美國重要造船廠,而是在紐約和波士頓兩條戰線上發起登陸入侵行動,約60艘軍艦及40-60艘貨船和運兵艦將在25天內運載10萬士兵、6.8萬噸煤及大量火炮穿越大西洋。新計劃建議德國陸軍分成兩支登陸部隊,在波士頓附近的美軍防禦薄弱點登陸。等到德國陸軍主力兵臨紐約城下時,德國艦隊也將炮轟曼哈頓,造成紐約民眾恐慌,從而成功攻佔這座美國重鎮。

但德國陸軍並不認可海軍準備的侵美計劃,認為“10萬陸軍只夠奪取波士頓,需要更多的部隊才能攻佔擁有300萬人口的紐約,陸軍不可能執行這樣的任務”。

在提爾皮茨的強力推進下,從1902年到1903年11月,德國海軍拋開猶豫不決的陸軍,又獨立制訂第三份侵美計劃。作為進攻美國本土的前提,德國海軍首先將在波多黎各的庫萊布拉島獲得基地,從這裡出發,還可威脅巴拿馬運河。然後德國艦隊用炮擊紐約的方式造成美國民眾恐慌,迫使美國屈膝妥協。

德國海軍參謀軍官威廉·馮·布魯赫薩爾提出,德國能否成功入侵美國取決於兩個條件:一是歐洲沒有發生大的衝突,二是美國戰備狀況不佳。但在第三份侵美計劃的制訂期間,這些條件逐漸不復存在。美國在戰勝西班牙後信心大增,開始建造大型戰艦,德國海軍的優勢正在逐漸減弱。而在1902年-1903年的委內瑞拉危機中,美國更是用實際行動表明,美國願意使用海軍力量保護海外利益。另一個糟糕的現實是,1904年4月,英國和法國簽署《英法協約》準備聯手對付德國,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也拒絕同德國構建軍事同盟,德皇決定應該應對未來可能的歐洲戰爭,而不是跨越大洋入侵美國。1906年,德國侵美計劃被最終擱置。

美國史學家認為,如果德國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大舉入侵美國,即使戰爭初期美國會失利或者丟失首都華盛頓,也不會同德國講和。他們主張,“挫折不會讓美國投降”,因為1814年8月英軍火燒美國首都華盛頓之後,美國民眾空前團結起來抗戰到底,贏得保家衛國戰爭勝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