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7 月 港 勃 興

月 港 勃 興

月港晏海樓 漳州圖書館提供

距漳州東南25公里的九龍江下游入海處,有一個叫月港的地方。這裡外通海潮,內接山澗,形如臥月,故名之。

月港曾是我國東南沿海一個非常著名商港。長風舒捲,海浪舔岸,現存遺址仍可窺得當年的盛狀。歷數碼頭遺址:月溪與九龍江交匯處東側的餉館碼頭,是當年外船申報進出港臨時停泊點,條石臺階結構,伸入月溪口,現仍存臺階5級;月溪與九龍江交匯處西側的路頭尾碼頭,為外船內港停泊處,條石臺階結構,成弧形,現長30米;豆巷村港口社的中股碼頭,主要是搬運豆餅的碼頭,由高碼頭和低碼頭構成,高、低碼頭相距5米,條石臺階結構,高碼頭已毀,現長35米;豆巷村溪尾社還有容川碼頭、店仔尾碼頭、阿哥伯碼頭、溪尾碼頭,有的是船隻接受駐軍檢驗的停泊點,有的是內地船隻主要停泊點。商市遺址有縣口市、南門外市、霞美街市、港口市、舊橋市、新橋頭市、盧沈港市,有的商市遺址現在還存有10多間的舊店肆。簡約勾畫,月港的風貌可窺見一斑。

明朝初年,朱元璋實行閉關禁海。宋元以來,我國東南沿海的民間海上貿易一直很活躍,漳州沿海,地處九龍江出海口,內陸交通便利,周圍海島眾多,海岸曲折,容易隱蔽,附近海域又是我國與東西洋進行海上貿易的傳統航道,月港的海商一直無視禁令,在十五世紀中葉,這個商港已有“小蘇杭”的盛稱。許多外國商客也來到這裡,當時葡萄牙人經商居留漳州的就達500多人。

公元1567年,明朝政府開放海禁,同時在月港設置了海澄縣,海澄寓意“海疆澄靖”,當政者期望這個商港能夠安定發展。從此月港成了合法商港,在短短的時間裡迅速擴展,一時,這裡店肆林立,千船揚帆,萬商雲集,繁甲一方。月港的豆巷(港口市)是最熱鬧的商市,一百多米長的豆巷是糧貨的集散地,巷內還建了“武聖殿”,行船人都在這裡祈求關帝的保庇,殿前有涼亭,供人們品茗娛樂,彈唱錦歌。漁貨水貨和其他的貨物分別進入“魚仔市”、“蟶仔市”、“十三市”等商市。從月港啟航的海商,足跡遍及東南亞一帶,主要到達的國家和地區有:日本、越南、柬埔寨、泰國、蘇門答臘島、加里曼丹島、馬來半島、馬魯古群島、菲律賓等等。勃興的月港,成了我國東南沿海最大的海外交通和貿易港。

漳州的地方產品通過月港遠涉重洋大量行銷海外,海外的貨物也源源運抵月港,尤有意義的是,進口的廉價大米彌補了本地糧食的不足,流入的番銀緩解了當時的銀荒。漳州的商品市場因月港的興起得到空前發展,紡織品、紙、藥材、瓷器、鐵器、糖、漆器、竹器、酒、茶等都有巨大的吞吐量。象牙雕、犀角雕、煉銀等以進口原料加工的手工行業也出現了。對外貿易促進海內外的生產技術、科技成果、農產品品種相互交流傳播,番薯、菸草、花生據說就是經由月港傳入中國的。

月港的發展極大地帶動了漳州和周圍地區的經濟發展,這一帶的繁榮和富庶,也引來倭寇海盜、西方殖民者的覬覦和侵襲。當時明朝的海軍尚有相當大的力量,但是,朝廷不以軍事實力奪取和鞏固制海權,而是非常錯誤地重新採取海禁措施,消極地抵禦海外的武力威脅。後來,海商內不敢出,外不敢歸,月港這個聲名喧赫的商港,歷經長達一百多年的繁榮後,漸漸衰落了。(本文源自《閩南日報》作者:上官雲)

版權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公眾號聯繫(0596-2595655),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