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7 月 港 勃 兴

月 港 勃 兴

月港晏海楼 漳州图书馆提供

距漳州东南25公里的九龙江下游入海处,有一个叫月港的地方。这里外通海潮,内接山涧,形如卧月,故名之。

月港曾是我国东南沿海一个非常著名商港。长风舒卷,海浪舔岸,现存遗址仍可窥得当年的盛状。历数码头遗址:月溪与九龙江交汇处东侧的饷馆码头,是当年外船申报进出港临时停泊点,条石台阶结构,伸入月溪口,现仍存台阶5级;月溪与九龙江交汇处西侧的路头尾码头,为外船内港停泊处,条石台阶结构,成弧形,现长30米;豆巷村港口社的中股码头,主要是搬运豆饼的码头,由高码头和低码头构成,高、低码头相距5米,条石台阶结构,高码头已毁,现长35米;豆巷村溪尾社还有容川码头、店仔尾码头、阿哥伯码头、溪尾码头,有的是船只接受驻军检验的停泊点,有的是内地船只主要停泊点。商市遗址有县口市、南门外市、霞美街市、港口市、旧桥市、新桥头市、卢沈港市,有的商市遗址现在还存有10多间的旧店肆。简约勾画,月港的风貌可窥见一斑。

明朝初年,朱元璋实行闭关禁海。宋元以来,我国东南沿海的民间海上贸易一直很活跃,漳州沿海,地处九龙江出海口,内陆交通便利,周围海岛众多,海岸曲折,容易隐蔽,附近海域又是我国与东西洋进行海上贸易的传统航道,月港的海商一直无视禁令,在十五世纪中叶,这个商港已有“小苏杭”的盛称。许多外国商客也来到这里,当时葡萄牙人经商居留漳州的就达500多人。

公元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同时在月港设置了海澄县,海澄寓意“海疆澄靖”,当政者期望这个商港能够安定发展。从此月港成了合法商港,在短短的时间里迅速扩展,一时,这里店肆林立,千船扬帆,万商云集,繁甲一方。月港的豆巷(港口市)是最热闹的商市,一百多米长的豆巷是粮货的集散地,巷内还建了“武圣殿”,行船人都在这里祈求关帝的保庇,殿前有凉亭,供人们品茗娱乐,弹唱锦歌。渔货水货和其他的货物分别进入“鱼仔市”、“蛏仔市”、“十三市”等商市。从月港启航的海商,足迹遍及东南亚一带,主要到达的国家和地区有:日本、越南、柬埔寨、泰国、苏门答腊岛、加里曼丹岛、马来半岛、马鲁古群岛、菲律宾等等。勃兴的月港,成了我国东南沿海最大的海外交通和贸易港。

漳州的地方产品通过月港远涉重洋大量行销海外,海外的货物也源源运抵月港,尤有意义的是,进口的廉价大米弥补了本地粮食的不足,流入的番银缓解了当时的银荒。漳州的商品市场因月港的兴起得到空前发展,纺织品、纸、药材、瓷器、铁器、糖、漆器、竹器、酒、茶等都有巨大的吞吐量。象牙雕、犀角雕、炼银等以进口原料加工的手工行业也出现了。对外贸易促进海内外的生产技术、科技成果、农产品品种相互交流传播,番薯、烟草、花生据说就是经由月港传入中国的。

月港的发展极大地带动了漳州和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这一带的繁荣和富庶,也引来倭寇海盗、西方殖民者的觊觎和侵袭。当时明朝的海军尚有相当大的力量,但是,朝廷不以军事实力夺取和巩固制海权,而是非常错误地重新采取海禁措施,消极地抵御海外的武力威胁。后来,海商内不敢出,外不敢归,月港这个声名喧赫的商港,历经长达一百多年的繁荣后,渐渐衰落了。(本文源自《闽南日报》作者:上官云)

版权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公众号联系(0596-2595655),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