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7 樂毅逃離燕國而不輔佐後主,為何仍是曹操諸葛亮最尊奉的名將?

自是君王不永年——諸葛亮的偶像樂毅(12)

主筆:張小粵

公元前279年,燕昭王薨,太子即位,這就是燕惠王。

(一)Too young too simple的燕惠王

剛剛即位的燕惠王,壯志勃勃,想著成就一番事業,所有有雄心的領導最忌諱的就是與前任的對比,他父親燕昭王雄才偉略,任用名臣樂毅、蘇秦、劇辛等人,帶領燕國在廢墟中崛起,一舉將號稱“東帝”的齊國拉下神壇,威震天下;而燕惠王想證明自己超越自己的父親,眼前最好的機會就是讓樂毅趕緊滅掉齊國最後兩座城池。

樂毅逃離燕國而不輔佐後主,為何仍是曹操諸葛亮最尊奉的名將?

燕惠王不斷派出使者前往莒城、即墨兩城的前線,一次又一次的催促樂毅出兵攻打二城,而樂毅知道現在遠遠不是時候。

這時候距離五國伐齊已經過去了五年時間,通過燕昭王的外交努力,各國對目前的態勢已經默認。但燕國外部的國際環境早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齊國的霸權隕落讓秦國一家獨大,五年間秦國四處征伐,打得三晉和楚苦不堪言。

此時燕國在吞併齊國大部後,自身領土面積在七國中已是數一數二,而且擁有富庶的齊地讓燕國的綜合實力也已經位於諸國前列,但不足以與秦國對抗,戰國的局勢在失去了齊國的強權後,東西戰略失衡的惡果顯現了出來。

各國也對燕國虎視眈眈,雖然燕昭王在位期間向來奉行聯合抗齊的策略,與諸國交好,但架不住諸侯各有心思,五年來暗中資助齊國的物資不在少數。

而樂毅之所以將包圍圈後撤,雙方停戰,廣散仁德,讓兩城百姓能夠正常生活,是等待齊國自己犯錯,只有齊國自己內亂,燕軍才有機會順利進入二城。

如果燕軍依靠強攻下二城會出現一個問題,各國會不會以恢復齊國故土為由組織合縱對付燕國?當初合縱伐齊最大的一個導火索就是齊國獨吞宋國,如果其他國家合縱伐燕,這是燕國承受不住的。

而齊國發生內亂則不同,燕軍出兵是師出有名,各諸侯國是沒有針對燕國的理由的,起碼名不正言不順。

這些道理,樂毅懂、燕昭王懂,而剛即位的燕惠王不懂,他想建立比自己父親更偉大的功績,所以他心急,一次又一次的催促樂毅,每次樂毅都苦口婆心的回書勸說,矛盾不在沉默中沉默,就在沉默中爆發。

樂毅逃離燕國而不輔佐後主,為何仍是曹操諸葛亮最尊奉的名將?

圖:王羲之書法作品——夏侯玄《樂毅論》

(二)田單反間

田單在燕國朝中收買的大臣將燕國朝中所發生的這一切告知田單,田單大喜,他知道機會來了,於是派人向燕惠王的近臣送出不少錢財,這些人大多都燕惠王還是太子時候與樂毅有過節的。

之後田單派人在燕國國內四處散播謠言,在通過近臣將謠言傳入燕惠王的耳朵,

“齊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樂毅與燕新王有隙,畏誅而不敢歸,以伐齊為名,實欲連兵南面王齊。齊人未附,故且緩攻即墨以待其事。齊人所懼,唯恐他將之來,即墨殘矣。”——《資治通鑑·周紀

這些話無疑戳到了燕惠王的痛處,燕惠王很容易就上當了,派騎劫前往前線替代樂毅,同時招樂毅回朝。

(三)逃亡

燕惠王沒有經歷過燕昭王的苦難,燕昭王對他的寵溺讓他在蜜罐中長大,自然也沒有燕昭王那般的智慧和胸襟。燕惠王即位後不僅不像燕昭王那般納諫如流,短短几個月時間,太子黨徒紛紛上位,被樂毅憋了這許多年這時候放縱了,燕國被他們弄得朝廷烏煙瘴氣,再不是之前那個風清弊絕的燕國朝廷了。

樂毅深知回到燕國,朝中再無燕昭王支持,他回去也不可能再像之前那般令行禁止,就在他交出兵符,準備回燕國時候,郭隗派人告知樂毅,太子黨徒們正謀劃對他的反攻清算。如果回國,樂毅必然被害,如此燕惠王必會背上千古惡名,而燕昭王也會背上所託非人的罵名。為了燕昭王的一世英名,樂毅無奈,再一次揮一揮衣袖,這次逃亡的目標是自己的老家,趙國。

十六年前,是不惜自己的一身才能被埋沒,選擇了逃亡;這一次,是為了保全燕昭王的一世聖名。

(四)隕落

到了趙國之後,趙惠文王對樂毅尊崇有加,將觀津(今天的河北省衡水市武邑縣境內)封給了樂毅,封號望諸君,司馬貞的《索隱索引》有載:

“望諸,澤名,戰國時為齊地,後歸趙。燕將樂毅自齊奔趙,故以為號。”

在齊國前線,大將騎劫中田單的計,田單上演了火牛陣那一幕,齊軍摧枯拉朽一般收復了之前齊國所有失地。

樂毅逃離燕國而不輔佐後主,為何仍是曹操諸葛亮最尊奉的名將?

圖:田單火牛陣

田單收復齊國之後,燕惠王后悔撤換了樂毅,但又怨恨樂毅出逃趙國,寫信責怪樂毅,於是就有了千古名篇《樂毅報燕王書》,雖然對於是否是樂毅所作存在爭議,但文中言辭懇切寫盡了樂毅與昭王的君臣恩情,也寫盡了樂毅對世事的無奈,即便非他本人所作,當時的心境大抵也是如此。

而樂毅這一封信也保全了自己在燕國的家人,燕惠王讓樂毅的兒子樂間繼承樂毅昌國君的封號,樂毅後人從此在燕趙大地開枝散葉。

樂毅逃離燕國而不輔佐後主,為何仍是曹操諸葛亮最尊奉的名將?

此後樂毅再無帶兵的經歷,他的餘生不停的來往於燕趙之間,用盡自己的餘生致力於的友好事業,為他與燕昭王共同曾經建設的燕國儘自己最後一份力。

燕趙兩國都封樂毅為客卿,所謂客卿就是春秋戰國時授予非本國人而在本國當高級官員的人。樂毅出生於中山國,後家鄉靈壽併入趙國,事業頂峰在燕國,燕趙兩國卻都沒將樂毅視為本國人,可悲樂毅英雄一世。

年近花甲的樂毅,身體一天一天的孱弱下去,這天剛從燕國舟車勞頓回到趙國的樂毅病倒了,卻再也沒有恢復過來,臨終前,口中喃喃道:“樂毅....不.....負.....先王....所託。”而後離世,一代將星就此隕落。

樂毅逃離燕國而不輔佐後主,為何仍是曹操諸葛亮最尊奉的名將?

圖:北京房山樂毅墓

(五)尾聲

樂毅離世後,燕國一改過去燕趙友好的策略,屢次侵犯趙國,每次都大敗,國力也開始衰弱,逐漸平庸,綜合國力在諸國中越來越靠後,而齊國自從復國後,怨恨於諸國,從此不再參與國際事務。自此秦國一家獨霸的格局形成,通過遠交近攻逐一蠶食消滅六國,在公元前221年由秦始皇完成了統一大業。

回顧樂毅這一生,年輕時遇雄主賞識入伍歷練,卻在沙丘之變中走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幸遇明君委以大任,率領燕國變法圖強,濟西一戰擊潰強齊,開創閃電戰的先河,幾滅齊國,卻不幸遇到明君離世,世事無常、命運多舛。

而咆哮的濟水河記錄著樂毅的輝煌,雄偉的臨淄城牆還回味著樂毅的閃耀,宋朝徐鈞有《樂毅》一詩:

七十城收一笑間,

當時氣勢擅強燕。

區區莒墨何難下,

自是君王不永年。

閒樂生說:

我們現代人或許無法體會燕昭王與樂毅這對君臣的感人之處,但在古代,很多士大夫都對此極其追慕感懷,史記上說蒯通、主父偃兩位漢初的齊國人在讀完《樂毅報燕惠王書》後,竟

廢書而泣。”曹操在他的經典政論文《讓縣自明本志令》中也動情地說道:“昔樂毅走趙,趙王欲與之圖燕。樂毅伏而垂泣,對曰:‘臣事昭王,猶事大王;臣若獲戾,放在他國,沒世然後已,不忍謀趙之徒隸,況燕後嗣乎!’孤每讀此二人(樂毅、蒙恬)書,未嘗不愴然流涕也。”樂毅高尚的獨立人格,與燕昭王樂毅深厚的君臣情誼,都觸碰到了中國士大夫們心中最柔軟的部分,讓他們流出了感動的淚水。而諸葛亮自比樂毅,後來竟然也擁有了與樂毅相似的際遇,歷史的人事變換,緣來緣去,一切都像是命運宿定,令人唏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