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1 “徵方臘”的從來不是宋江,而是這個太監

說起《水滸傳》在中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108位好漢上梁山,殺貪官,一副氣吞山河之勢,然而後期宋江出於種種考慮,帶上一幫梁山兄弟歸順了朝廷,並替朝廷南征北戰,平定各種叛亂,以洗清自己曾是賊子的身份。

而最終在平定方臘叛亂後,梁山也剩下二十幾個人,回到朝廷後死的死,做官的做官,歸隱的歸隱。方臘之戰,是梁山好漢們人生中最關鍵的一戰,雖然最終擒獲方臘,平定叛亂,但是108將也凋零殆盡。

“徵方臘”的從來不是宋江,而是這個太監

但是這終究是小說,那麼,歷史上真實的方臘起義又是怎樣的?

在說方臘起義之前,必須先說說“花石綱”

大藝術家趙佶這前半生,從高端的詩詞歌賦、棋琴書畫,到低端的燈紅酒綠、都玩了個夠。什麼金銀珠寶、珍禽異獸,看多了都產生了審美疲勞。就在這皇帝百無聊賴的時候,提出了一個新奇的玩法——玩石頭,這天然的石頭千奇百怪、什麼形狀顏色都有,還很少有重複的,這極大的刺激了徽宗皇帝的興趣味蕾。

“徵方臘”的從來不是宋江,而是這個太監

可是,東京汴梁這是平原地帶,沒太多的刺激性石頭,於是便把獵奇的目光射向了江南——太湖石。這太湖石很有特點,身上都是窟窿和眼,長得也很是奇形怪狀——這符合徽宗皇帝的審美情趣。

於是,大宋王廷便在蘇州設“蘇杭應奉局”,專業搜刮民間的花石竹木和奇珍異寶,再用大船運向汴京,每十船組成一綱,這便是“花石綱”。

但是太湖石這東西,有些非常高大,需要巨船才能運載,而因為體積過於龐大,路途之中,有的要把水門﹑橋樑,甚至城門給鑿了才能通過。可謂是遇山開路,遇水搭橋。

“徵方臘”的從來不是宋江,而是這個太監

從花石到漕運運輸,這就是一條極具時代特色的黑色產業鏈,在這條產業鏈裡,有太多的人伸手要錢、發家致富,最後富得流油。而這一切的負擔源頭,卻直接指向了東南百姓。

於是戰爭開始了!

大家都知道中國的老百姓是最善良也是最能忍耐的,但是再善良也有一個限度,你讓我活不下去那就只能捨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了!

方臘的老家清溪縣,因為產竹木漆,結果就成了應奉局的重點照顧對象。這方臘本來是個小生意人,小康生活本來過得還算滋潤,可是在應奉局的關照之下,過不下去了。於是,有抱負的方臘便鼓動飽受壓迫的江南子弟——民變造反,這便是轟轟烈烈的方臘起義。

“徵方臘”的從來不是宋江,而是這個太監

其實一般來說正兒八經的農民起義其實沒有多大前途,稍微瞭解歷史的人都知道,諸如秦末的陳勝吳廣起義、隋唐的瓦崗寨、明末的農民起義。農民起義有著太多的侷限性,而且比起訓練有素的官兵戰鬥力差的太遠。

所以一般農民起義都成了野心家的墊腳石!

結果方臘這邊起義砸場子,地方官第一反應不是上報,而是想蓋著、捂著,自己鎮壓,當地方州縣發現鎮壓不下去,方臘起義早已經過了猥瑣發育階段。

這支起義部隊,可以說對貪官汙吏切齒痛恨,而得益於“花石綱”的強大影響力,短短几個月的時間,起義部隊便已發展到了百萬之多。

到了此時,宋徽宗才聽說有人在東南砸場子,趕忙命令童貫調集精銳部隊西軍去剿匪。

正主來了,真正鎮壓這個局面的其實是水滸中那個反派,大太監童貫!

“徵方臘”的從來不是宋江,而是這個太監


童貫是什麼人呢?

童貫(1054年—1126年),字道夫,開封人,北宋權宦,“六賊”之一,性巧媚。初任供奉官,在杭州為徽宗蒐括書畫奇巧,助蔡京為相,京薦其為西北監軍,領樞密院事,掌兵權二十年,權傾內外;時稱蔡京為“公相”,稱他為“媼相”看上去和那些“青史留名”的太監沒有區別。

但是童貫也不同於其他太監,童貫曾為王厚的監軍,與王厚一起統兵十萬收復青唐四州。不久,童貫為熙河蘭湟、秦鳳路經略安撫制置使,連續升官至武康軍節度使。討伐溪哥臧徵,收復積石軍、洮州,被加官為檢校司空。

“徵方臘”的從來不是宋江,而是這個太監

而童貫一生的高光時刻就是他主管樞密院事。另外統領武信、武寧、護國、河東、山南東道、劍南東川等九鎮,為太傅、涇國公,可謂權傾天下。

這一次童貫又挎劍掛印了,戎馬倥傯的高光時刻又來了,可是到了江浙一帶,童貫有點傻了,這裡好像不是大宋的轄區,完全就是另一個世界。在這裡,多年的軍事生涯告訴童貫,輕舉妄動的結果就是滿盤皆輸。

童貫很冷靜發現東南不安的原因不在於所謂的叛軍,而是民怨,除非把東南殺個乾乾淨淨不然這事兒沒完。

於是他馬上利用宋徽宗的御筆寫了一道罪己詔:發生在東南的事,我深表遺憾,但是這確實不是我的錯,也不是朝廷的錯。都怪一小堆貪官,他們害的大家受苦了。今天我們已經罷免了貪官了,大家把刀放下,我們還是老老實實過日子吧。

皇帝已經道歉,殺人造反的事也既往不咎了,那還造什麼反?然後轟轟烈烈的方臘起義自此開始迅速瓦解。

“徵方臘”的從來不是宋江,而是這個太監

宣和三年(1121年)正月,方臘部將方七佛率六萬人攻打秀州,統軍王子武據城固守,不久,宋大兵到來,合兵一處攻打義軍,殺義軍九千人,築起五座高臺,義軍退守杭州。

到了二月,童貫、譚稹的前鋒到達清河堰,宋軍水陸並進,方臘又放火燒官舍、府庫、民宅,並趁夜逃離杭州。宋將劉延慶、王稟、王渙、王惟忠、辛興忠相繼率兵趕來,收復了所有被義軍佔領的城池。

但是方臘還是跑了,跑回了老家躲著,童貫也找不到,直到四月,韓世忠領著十來個親兵,進山搜查方臘,巧合之下知道了方臘的藏身所在。然後就是方臘及妻子邵氏、兒子方毫、宰相方肥等五十二人在梓桐峒的石澗中被俘,義軍七萬人被殺。

宣和四年(1122年)三月,方臘餘部都被平滅。童貫因功遷為太師,改封為楚國公。

徵方臘這一戰,無論從政治還是軍事方面看,童貫的表現都可說是可圈可點,而這也是他人生輝煌的頂峰。

但是很可惜他沒有能夠堅持住這個輝煌,不然他或許會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不是依靠皇帝寵信而是依靠軍功載入史冊的太監!

(喜歡竹簡文章的朋友可以猛戳關注,歡迎大家多多評論和轉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