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慈禧一死,清朝为什么立马就亡了?

菩萨我想对你说


慈禧死后,溥仪幼年登基,其父载沣出任摄政王,名义上代皇帝处理政务。为什么说是名义上呢?因为载沣这个人性格懦弱、才疏学浅,实在是难堪大任,如果在太平年代主宰朝政,或能落个好好先生的名声,但是适逢乱世,让他担此重任未免难为他了。乱世用重典!载沣实在没那个魄力!

载沣虽然懦弱,但是他身边仍有载泽、铁良等人辅弼,按部就班的话,清政府仍然能延年度日支撑些年。但是屋漏偏逢连夜雨,一个无能的载沣偏偏头顶上还有一个更加无能的太后!

隆裕太后原是光绪皇帝的皇后,是由慈禧太后亲点的,她同时也是慈禧太后的娘家侄女。与慈禧太后相比,隆裕无论是才识还是手段都差的太远太远了!缺乏学识见识的她却一心想学自己的姑姑,一心想要临朝称制,垂帘听政。于是她千方百计掣肘载沣,本就缺乏主心骨的载沣还挺遵守礼节,认为凡事应该以太后为尊,这也让载泽和铁良等人大失所望,逐渐离他而去。没有了载泽等人的出谋划策,载沣更加没有了主见,事无巨细都请示比他还无能的隆裕太后。

先前载沣在皇族的支持下罢免了实力派袁世凯,那也是载沣执政少有的雷霆手段,后来革命党人又在南方响起了枪声。原本皇族委任主战派良弼率军征讨革命党,可是偏偏良弼被革命党炸死!不得已委派北洋军出征。当时北洋军是清军最精锐的军队,在冯国璋的带领下一路以摧枯拉朽之势大的革命党毫无还手之力,此时为给自己争取政治筹码,袁世凯临阵换将,以段祺瑞替代了冯国璋,段祺瑞秉承袁世凯的意愿,对革命党多有纵容。

段祺瑞给朝廷的奏报假称革命党人势大,大有蔓延之势,上表请求袁世凯出山,各省实力派也纷纷上书支持袁世凯出山,甚至以武力威胁朝廷!载沣是没有主见的,立即上报隆裕太后。此时的隆裕太后身边的太监早已被袁世凯暗中收买,他们再隆裕太后面前把革命党人形容的凶残野蛮,刀枪不入,说是非袁世凯不能剿灭革命党,隆裕太后于是下诏请袁世凯出山。袁世凯假意推辞,在朝廷满足了其政治筹码后重新出山执掌了兵权,此时大清的国运都攥在袁世凯手里。

经过武昌起义的洗礼,百姓对于满清的压迫剥削愈发不满,革命情绪蔓延全国,各地起义军已呈燎原之火席卷全国,清军疲于奔命,不得不更多依赖袁世凯。

革命伟人孙中山先生,为早日推翻清政府的残暴统治,摒弃前嫌主动与袁世凯沟通合作,不惜将大总统之位让与袁世凯,终于使袁世凯倒向了革命派。袁世凯心机重、手段多,他一面指使被其收买的太监制造恐怖舆论迷惑隆裕太后,又一面假惺惺到隆裕面前痛哭大表忠心,隆裕被袁世凯完全蒙蔽,请袁世凯主持一切事务与革命党和谈。于是袁世凯假借革命党人之口请清帝退位,并一再保证清室皇庭一切照旧。

失去袁世凯这唯一靠山后,在太监的蛊惑恐吓下,隆裕太后抱着小皇帝痛哭一场后接受了袁世凯提出的条件,颁布了退位诏书,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消失了。




南集仙翁


在慈禧谢世后的第4年,溥仪就被迫退位,清朝的统治宣告结束,享国267年。有人说是因为慈禧掌权才使清朝统治得以延续,清朝在慈禧死后4年就灭亡的事实反向证明了她的执政能力。现实真的是这样吗?我们来看下当时的环境。

固步自封

中日甲午战争的失利,彻底打醒了沉浸在天朝美梦中的人们,各界人士纷纷呼吁变革图强,首当其冲的便是君主立宪制的实行。虽然慈禧十分不情愿,但迫于民众压力的她还是派出了五位大臣前往欧洲各国考察君主立宪制。

这对于清朝统治者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节点,直接关系到清廷存亡。结果我们都知道这不过是慈禧的缓兵之计,她始终维护的是皇室的利益,从来没有真的打算将权力交出来,看清现实的民众也逐渐失去信心。所以就算她还在位,失去支持的清朝也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

晚清能臣相继离世

我们都知道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在创办新式学堂、组建新式陆军和发展现代工商业等方面都起到直接推动作用,但到了慈禧晚年的时候四大能臣只剩下李鸿章和张之洞二人。

后来两江总督刘坤一、直隶总督李鸿章、帝师翁同龢和总理衙门大臣荣禄都走在慈禧前面。

在慈禧去世之后的三年时间里,北洋大臣王文韶、军机大臣张之洞和闽浙总督端方也先后谢世,此时的清廷实际上已经无人可用,统治集团高层呈现空洞状态。连擅长游走于多方实力之间的袁世凯未获得重用,被载沣找了一个理由赶回家了。

溥仪继位之后,身为摄政王的载沣资历平平,养尊处优的他在性格上存在懦弱的致命缺点,难以承担扶大厦之将倾的重任。

两族平衡被打破

一方面,李鸿章、刘坤一和张之洞等人忠心耿耿,为清廷效力几十年。另一方面,身为汉人官员代表的他们可以使得汉族和满族保持一个良好的平衡。但随着他们的谢世,这个平衡逐渐被打破,双方的矛盾也逐渐凸显。

1911年成立的责任内阁由13位大臣组成,但满族却占了9位之多,汉族官员的地位和权力被严重削弱。

大势已去

慈禧在位的48年时间里,因为很多举措而被人唾弃,例如屈辱求和、挪用北洋水师资金修缮颐和园等等。

但不可否认的是她是晚清上层集团的主心骨,在她的经营下,汉人官员与满人官员能够达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对于国家边境也能掌控,总体上维持了一个稳定的整体局面。

但随着慈禧的去世,各股实力逐渐失衡,载沣推出的皇室内阁不仅瓦解了满汉联盟,更是直接将人们推向中山先生的民主共和制。

结语

综上所述,慈禧对于晚清中兴有一定的功劳,其苦心经营的经营满汉联盟也利于大清王朝的统治。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在进入20世纪后,民主共和的呼声越来越高,而以慈禧为代表的保守派还是无动于衷。从这点来看,固步自封的清朝走向灭亡是必然的结局,就算慈禧还活着也无法逆转。


正一品贵妃


慈禧太后一死,太清很快就亡了,为什么?

大清早该亡了,毛主席说过,新中国的成立,就是推翻三座大山。封建主义,殖民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其中大清这个封建王朝排在第一个。

西方国家早就实行民主公和制了,而我们居然还是封建王朝,头上留一条长辫子,让整个世界都耻笑。

而且全国人民竟然还要听一个没有多少文化的老太婆的话,荒唐透顶啊。

这个死老太婆还自称“老佛爷”,笑死人,她的“佛性”在哪里?穷奢极欲,腐败至极。一,几十个菜了,还说没有地方下筷子。浪费到极点了。二,仗着自己是太后,挪用北洋海军的军费,来修圆明园,供自己奢侈!结果北洋海军训练,打仗弹药不足,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必须让她负责。三,其他如听戏等,反正慈禧就是变着法子败光大清江山。四,“宁与洋人,不与家奴”,慈禧太后这个死老太婆在台上,就是“丧权辱国”的代名词。

小编还要说,咸丰皇帝死时,应该把她带走,让她“殉葬”。大清就算亡了,好歹还能留给子孙点遗产,不会让她败光了!











南雷霆峰


慈禧于1908年病逝,4年后大清灭亡。为何慈禧死后紧接着大清就灭亡。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重臣的相继死亡

李鸿章是大清有名的重臣,一生守护大清直至死亡。日本首相曾经给李鸿章极高的评价,由此可以看出李鸿章对大清的重要性。李鸿章却病死于1901年。李鸿章死后的第二年,巡抚刘坤去世,第三年,大清朝总理荣禄去世。大清重臣一个个相继离世。对朝政造成巨大影响。1908年,光绪帝和慈禧太后也先后去世,袁世凯也被罢黜,1909年,两江总督兼军机大臣张之洞去世,整个大清王朝再无能人。慈禧死后,载沣出任摄政王,此人能力欠佳,鼠目寸光,遇事软弱,毫无魄力可言。

满汉族之间矛盾的激化

由于老臣纷纷去世,无人来维护满汉两族之间的关系,政治势力无法平衡,使得两族之间矛盾日益加深。

载沣摄政后,朝中已经没有有实力有经验的大臣辅佐,处在权力核心的基本为满洲贵族,多年来基本不和汉族接触,且无任何政治经验,与慈禧在位时相比,毫无优势可言。

1911年,在清朝推出了第一个内阁共13名国务大臣中,其中汉族仅4人,满族9人,而满族9人当中,皇族竟有5人,而4人汉族全都是没有实权的职位。彻底激化了长久以来的满汉不和矛盾,人们彻底对大清失去了信心,于是倒戈转为支持孙中山的民主共和体制。

1912年2月12日,清朝发布退位诏书。至此,清朝灭亡,距离慈禧死后仅仅4年的时间。

对于慈禧的评价,向来贬低多余褒奖。慈禧执政长达48年之久,国家可谓内忧外患。而慈禧的政治手段让其不仅在朝臣与贵族之间保持平衡,同时与西方列强周旋。才使得清政府一直苟延残喘。而慈禧死后,清朝再无能人,因此迅速灭亡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是【文史侃大山】,欢迎大家点赞、评论、吐槽。一起讨论历史事件。

文史侃大山


毛主席说过,“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大清完蛋的直接原因是慈禧一死,就失去了对军队的控制权。但让我惊奇的是,老佛爷死后,大清居然还能苟延残喘的3、4年,真是意外。

慈禧在的时候,虽然朝廷长期的腐败无能,但老妖婆凭借几十年掌控朝堂的威望和各种政治手腕,还能震慑住各省由她提拔上来的督抚大员。可她一死,大清各地握有军权的大佬就如同野马脱了缰,不听朝廷的招呼了,这样的大清要是不完蛋就怪了。

葬送大清的辛亥革命在“武昌首义”的时候,革命党在武昌只掌控了上千人的地方新军,可谓是“岌岌可危”,随时会被剿灭。可周边军队的军头们在接到朝廷的围剿电报时,同时也接到了革命军“黎元洪”的劝进电报,号召大家一起革命,推翻腐败的大清。

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各省大佬相继选择背叛清廷,通电“光复”。面对大势,袁世凯也决心“支持革命”,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大清终于凉凉了。如果慈禧还在,这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很小。

大清的军事力量原本只有“满汉八旗”和地方的“绿营”,被皇权牢牢掌控。可因为“太平天国”起义,面对蔓延了十几个省的“长毛之祸”和无能的旧式军队,慈禧的老公咸丰皇帝在焦头烂额之际,不得不允许地方大员自筹银俩、自行编练新军,让他们拥有了堪比唐代“节度使”一般的权利,这为清朝灭亡埋下了伏笔。

后来,“太平天国”败亡,朝廷却放权容易收权难,各地新军也只认军头不认朝廷,但因为各地的督抚大员基本都是慈禧一手提拔上来的,即便国家根基败坏,可在老妖的婆恩威并济之下,大清还能维持。

同盟会在慈禧时期的多次武装起义,都被听从朝廷命令的军队及时剿灭,而且从没有地方大员响应。可慈禧一死,继任者的能力、威望都不足以号令大权在握的“节度使”们,烂到根的清朝自然也该灭亡了。


甘婴


清朝灭亡主要原因是最终没能安抚和镇压百姓起义。慈禧在世时,清政府签署了很多丧权辱国的条约,但都是以国家的角度去赔偿,比如赔款以海关税收或者地方税收做担保,或者更加开放外国人在中国的特殊权益。

那时候的中国属于国不知有民,民不知有国。尽管中国被列强欺凌,那时广大中国百姓在没有被直接侵犯到自身生存利益的时候是不会发起大规模起义或者暴动的。对于清朝和列强签了多少不平等条约,只要没有直接影响到百姓的切身利益和生存,清朝政权就不会像明朝和元朝末年那样被农民起义推翻。清朝慈禧太后明白这个道理,慈禧在位时,很少直接从百姓身上去盘剥,同时搞洋务运动,过生日时直接去动海军军费或者搞海防捐,不去直接从百姓身上加税。虽然地方的起义和暴动也很多,就光孙中山在广东发动过十次起义,但都失败了。主要是背后没有老百姓的力量。百姓虽然过的很苦,但还算能活下去,都不愿意拿着自己的命去对抗清政府。再加上慈禧识人用人很有一套,中国各个重要省份都有能臣坐镇,不论治理还是平叛都是有能力的。慈禧死后。载沣作为摄政王任人唯亲,没过两年就发生了触动百姓切身利益的事,就是把川汉铁路和粤汉铁路的权益送给了外国人同时拒不退还百姓的股权。触怒了四川百姓。四川全省爆发“保路运动”,在四川当地政治力量和同盟会的引导下,四川差不多算是脱离了清政府节制。后来湖北成功发动武昌起义,湖北也独立。之后一年内,各地同盟会以及各省份军阀势力在各地发动起义带领全国十八个省份宣布独立。清朝政权彻底被架空。摄政王载沣手下的人没有一个顶用的,走的走,死的死。唯一有能力的袁世凯也在算计清王朝。

总之,慈禧之所以能让清朝从太平天国到八国联军侵华,几十年风雨飘摇却不灭亡,就靠两点,一个是知人善任,再一个,不轻易触碰百姓的利益底线。而慈禧一死,载沣一上台就把这两条都丢弃了。导致清朝三年就灭亡了。


黑天鹅之怒


从曾国藩剿灭太平天国后清朝就对东南半壁逐渐失去控制了再也无法染指东南地方了,比较著名的体现就是刺马案发生后慈禧太后及高层政府知道和汉人湘系势力脱不了关系,但是没办法再追查下去了,,甚至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朝廷命令北上勤王,东南各省竟然和洋人签订东南互保拒不奉诏,,更有甚者秘密与孙中山联系如果慈溪和光绪被杀就拥立李鸿章做大总统,,,所以慈溪在的时候或许能镇的住但大清已经是日薄西山了撑不了多久


看雪也看海


因为慈禧瞎折腾,不懂得与时俱进,所以害得大清国灭亡。即使她再活三年,那也只是眼睁睁看着这种结果出现罢了,不会改变什么,毕竟她是大清国灭亡的第一罪人。

慈禧阻止光绪皇帝变法,丧失了大清国唯一一次追赶列强的机会。

有一段时间,慈禧是放权给光绪皇帝的,但是真正的权力似乎还是在她自己手里。这个时候年轻的光绪皇帝认为自己已经真正亲政了,掌握了朝中大权了。所以他开始学习日本明治维新,希望能够在大清国实行改革政策,从此富强起来,不再受到列强的压迫。可是光绪皇帝的美梦似乎刚刚开始做起来,就遭到了残酷的打压。

光绪皇帝所实行的百日维新,在慈禧的干涉之下,宣告失败。变法失败以后,慈禧将光绪皇帝软禁了起来,夺取了光绪的所有权力,而她自己再次走上了政坛,成为了大清国的主宰者。这个时候她已经是一位老人家了,压根就知道因循守旧,所以光绪的所有新政都被她否决,大清国唯一一次可以腾飞的机会,也被慈禧给毁灭了。

所以慈禧太后使得大清国失去了跟列强并肩的机会,也就间接地导致了后来武昌起义后,大清国的灭亡,这个锅铁定是她的。

慈禧弄权,不断割地赔款给列强,丧失大清国主权。

慈禧一生就想着牢牢掌握权力,但是掌握权力以后,又不太会运用权力来治理国家。所以大清国在慈禧的治理下,成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

从她开始执政,我们能够发现,她到底签订了多少不平等条约。尤其是跟日本签订的《马关条约》,简直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屈辱。因为这份条约,大清国给了日本足足2亿两白银,而且还割让了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等地给日本,使得大清帝国国力一落千丈。

日本也凭借着《马关条约》的赔款,迅速崛起,成为东亚军事强国,为后来的侵华战争埋下了伏笔。其实正是慈禧赔偿的这2亿两白银,导致中国和日本国力的差距在一夕之间空前巨大。慈禧不仅是大清国的罪人,也是我们中国人的罪人。

她永远只在意权力是不是在自己手里,才不管割让了多少领土,赔偿了多少银两,这种人统治下的大清国,不灭亡才怪。

慈禧生活奢靡,使得大清国腐败成风。

慈禧本人的生活是非常奢靡的,御膳房每顿饭都要为她做上百道菜,但是她只吃那么几口。慈禧每天喝的水都是宫女人在大清早采摘的露水,而且她比较喜欢喝人奶,所以成立了一个奶子府的机构,每天为她供应新鲜的奶水。就算是被列强击败了,慈禧都强行要做大寿。

所以慈禧压根就没有考虑过当时大清国的国情,不管国家已经落魄到了什么程度,慈禧都在坚持奢侈的生活,似乎这一切跟她一点关系都没有。所谓上行下效,慈禧都这样了,那她手下的那些官员还不个个都贪污腐败之人?

大清国之所以灭亡,其实跟这帮人也是脱不了干系的。如果官员们能够勤政爱民,那百姓们的日子自然过得就会好,又有多少人愿意造反呢?这一切都是慈禧带出来的坏毛病。

在临死之前毒死了光绪皇帝,等于亲手葬送了大清国。

光绪皇帝被慈禧囚禁了足足十年之久,等到慈禧身体不怎么好的时候,光绪皇帝以为自己终于可以复出了,可是在慈禧去世的前一天,光绪皇帝莫名其妙就死掉了。

后来专家发现光绪皇帝是砷中毒而死,其实就是砒霜给害死的。这件事跟慈禧脱不了干系。光绪皇帝是极有可能重新实行变法的人,一旦他开始变法,必然要推翻慈禧过去的那些旧观念。慈禧不希望光绪伤害到她的那些老臣,所以就把光绪一起带走了。

大清国失去了成年的君主,却让一个三岁小孩儿跑出来做皇帝。这是大清国灭国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所以这个时候君主立宪制也实行不了了,新政也无法开展了,等到大清朝的只有灭亡的命运,而这一切都是慈禧带来的。

总结:千古妖孽慈禧,害中华不浅。

慈禧当真可以被称之为千古妖孽,如果不是她的话,中华百姓不会遭受百年屈辱。各种不平等的条约让中国丧权辱国,失去了应有的主权,也丧失了大片的疆土。

她只顾着自己的享受,从来不考虑民间疾苦和国家利益,这种妖妇应该被钉在耻辱的十字架上,永生永世不得翻身。


江湖小晓生


慈禧太后作为清王朝末期的实际统治者,她儿子同治帝死后因为没有继承人,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她很快扶植了她亲妹妹的儿子当朝也就是光绪皇帝,自己则垂帘听政,做起了清朝的实际统治者,她通过联合咸丰皇帝的兄弟一举打败了咸丰皇帝认命的八位顾命大臣,又逼死了慈安太后,可谓是政治手腕高明狠辣,在她当政时期,所有的军政大权还牢牢的掌控在朝廷,袁世凯的北洋军还是归朝廷领导,听从朝廷调派,慈禧太后死了,光绪皇帝也死了,按慈禧太后的遗命最后一个皇帝宣统登基了,这个时候革命军正轰轰烈烈闹革命,八旗子弟兵不堪一击,北洋军朝廷又调不动,宣统的父亲也就是摄政王爷无来只能请袁世凯出山,重新组格,袁世凯任总理大臣,掌管军政大权,袁世凯为了自己的利益和孙中山做了交易,武昌起义成功后南方已经有很多省份宣布脱离清王朝独立了,这个时候为了争取更大的政治资本,革命军和袁世凯达成协议只要清帝宣布退位,袁世凯就是中华民国的大总统,袁世凯何乐而不为呢?既能把做推翻清朝的历史功臣又能当中华民国的大总统可谓是一箭双雕,革命军也是权衡利弊只要推翻了清王朝革命也算是成功了,并且实行民主制,可谓是双赢。因此清王朝结束二百八十多年来得统治是必然规律!


黄立清3


慈禧于1908年去世,而在她离世四年之后即1912年,溥仪便以退位的方式结束了大清两百多年的统治。如果从时间点上来看,慈禧之死很大程度上加快了大清灭亡的步伐,但当我们从历史事件演变的过程来看,慈禧之死只不过是大清灭亡的一大征兆罢了。

以1908年为节点,往前推至1900年:大清风雨满楼的八年。

1900年,也就是大清步入二十世纪的头一年。在这一年当中,大清迎来了一场足以影响国运的事变:庚子国变(即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于这场国变的缘由,作为大清实际统治者的慈禧肯定要负首要责任,正是因为慈禧对当前国内外形势的错误估判(采取以义和团制夷的决策)以及意气用事向十一国宣战的草率决定,致使八大帝国找到了再次蹂躏、剥削大清的理由。

而当八国联军挥师北上,清国溃不成军时,慈禧眼看局势无法掌控,便又仓促之下做出了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决定:

  • 1.携光绪帝等人出京逃往西安。
  • 2.以惩罚义和团和主战派大臣取悦洋人。

对于这两个决定,于情于理都可以说是清政府的一大污点和败笔。

首先,当敌军兵临城下时,作为管理清政府的统治者和臣僚们并未以身作则,率军民抵抗侵略者,相反他们唯一的作为只是将祸水泼向尚在京中抵抗联军的义和团和主战派人士身上。而这种甩手掌柜的做法,毫无疑问地使得大清政府民心尽失,其灭亡也不过只是时间问题罢了。



其实除了失去民心之外,大清政府内部也有了分崩离析的苗头。比如当联军捷报连连时,慈禧将出逃的地点选择在西边,而非富庶的南方地区,这并不只是因为西安能够远避战火,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自太平天国运动以来,南方地区的汉军势力迅速崛起,至慈禧对联军宣战时,以张之洞、李鸿章等代表的南方地方势力公然无视清政府的指挥,并与各帝国政府签订了“东南互保条约”。这足以说明,大清政府在失去民心的同时也丧失了作为统治政权的权威性,而这也是一个王朝走向覆灭的重要征兆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八国联军侵华之后的一年,代表清廷签订《辛丑条约》的李鸿章撒手人寰。这位替大清“操劳”半辈子的老人虽已是垂暮之年,但他的离去俨然使得清政府与汉人势力、帝国主义的交往就此断连,清政府所面临内外交困的复杂局势也再无人与之分忧。所以说,李鸿章之死,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本已摇摇欲坠的大清更加根基不稳。

1908年:慈禧的离去致使大清失去主心骨

时间回到1908年,这一年对于大清来讲可谓是多事之秋。首先,在慈禧去世之前一天,光绪帝莫名暴毙。对于光绪帝之死是否与慈禧有关,我在此不做评论,但从现代研究结果来看,光绪因砒霜中毒而死却是反应出了大清在濒临灭亡之际还在进行着自虐式的权力斗争,而非团结一心、励精图治。

光绪驾崩后一天,大清实际上已经进入“无君”期,虽然光绪帝在世时本身就无权力可言,但他的离去,对于以皇权为尊的封建社会在精神层面的影响是无法想象的。而这种影响,慈禧显然能够意识得到,但当他基于此影响所做出的决策,却无疑成为压死大清这头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 1.立年仅三岁的溥仪为皇,即宣统帝。
  • 2.立溥仪之父载沣为摄政王,协助管理大清要务。

很明显,这两个决定只是慈禧出于私心之举,他根本没有从大清的根本利益出发,无论是尚且年幼的溥仪还是已是成年的载沣,他们都不是能够扶大厦之将倾的救世之才。相反,大清唯一还能仰仗之人袁世凯并没有得到有效而置,而是成为了清末司马懿一般之人,最终将大清一步步逼入绝境。






结语:

慈禧之死与大清的灭亡有着一定关联,但并非主要因素。大清的灭亡本身就是在复杂的综合因素影响之下而致。以时间为单位,截取慈禧死前八年所发生的历史事件,其实已经可以窥探出大清灭亡的必定结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