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康熙传位为什么没选择聪明、喜爱的老八,而选了雍正?

aliangcn


野史传言,雍正皇帝是篡改了康熙皇帝藏在正大光明殿后的遗诏,将“十”字改成了“于”字,传位十四子就变成了传位于四子。这一野史民间传播很广,混淆了历史正确的记载,如下图是康熙传位诏书,里面明确表示传位给皇四子胤禛,也没有填字改字的可能,可见有些野史是毫无根据的编造。

太子胤礽因何被废?

1708年5月,康熙皇帝率领太子及诸位皇子巡游塞外,太子胤礽遭到长子胤禔以及其他皇子的围攻,诸皇子报告了很多太子的不良表现。很多事情的处理上,逾越了太子的职权范围,康熙对此大为不满。

巡游过程中,皇十八子胤祄病重,太子无动于衷,这让康熙想起自己在1690年病重时太子的表现如出一辙,康熙皇帝责备太子没有嫡长子的样子,却遭到太子胤礽的顶撞。巡游塞外归程时,太子胤礽偷偷窥视康熙皇帝的帐篷,这让康熙感觉太子要谋反,意图加害自己,于是下决心废掉太子胤礽。(康熙帝和太子胤礽剧照)

康熙为何不选择皇八子为继任者?

1708年11月14日,康熙皇帝在畅春园要求确立新的皇太子人选,不过这次选拔皇太子康熙皇帝首先排除了大阿哥胤禔。选拔皇太子一事本来就是康熙皇帝的试探诸皇子的政治手段。早就深耕朝臣的八阿哥得天独厚,依附于他的朝臣互相勾结,很多人的奏折都是举荐的八阿哥胤禩,不过这事逃不过康熙的法眼,坚决否决了众位大臣保举的皇八子继任皇太子。

大阿哥和八阿哥两个人互相勾结,诬陷皇太子胤礽一事逐渐浮出水面,八阿哥被康熙皇帝关押。11月16日,废太子胤礽被释放出来。

睿智的康熙皇帝很快看出了八皇子的野心,八阿哥只是一个王,上有康熙皇帝、太子胤礽,却结交了朝中这么多大臣,用脚后跟就可以想见八皇子想要干什么。老八第一步就是要搞垮皇太子,然后登上储君的位置,最后成为皇帝,这直接威胁到康熙皇帝的位置,他肯定不喜欢皇八子了,而且把皇八子胤禩关押起来。《清史稿》记载如下:

当废允礽时,朕即谕诸皇子有钻营为皇太子者,即国之贼,法所不容。允禩柔奸性成,妄蓄大志,党羽相结,谋害允礽。今其事皆败露,即锁系,交议政处审理。

1714年11月26日,皇八子允禩母亲去世三周年,他要去祭奠自己的母亲,跟随康熙皇帝狩猎一事也就不能成行了。他委托太监请了假,并让太监送了一只猎鹰给康熙皇帝,可是这只鹰在给康熙皇帝时已经奄奄一息,康熙皇帝勃然大怒,认为这是老八诅咒自己,当即召见诸皇子,责罚皇八子。康熙帝称:

自此朕与胤禩,父子之恩绝矣。

此次皇八子彻底失去了争夺储君的机会,早早退出了皇太子之争。(胤禩剧照)

为何不选择皇十四子?

皇八子胤禩失去争夺储君的资格后,转而扶持十四皇子胤禵。1718年,准噶尔部进犯西藏,拉藏汗向康熙皇帝求救,康熙随即决定派遣一位皇子率军征讨,皇十四子胤禵得到康熙皇帝的青睐,担任抚远大将军,出征之时,以天子的规格出发。

康熙皇帝还下诏给青海的蒙古王公说:

大将军王是我皇子,确系良将,带领大军,深知有带兵才能,故令掌生杀重任。尔等或军务,或巨细事项,均应谨遵大将军王指示,如能诚意奋勉,既与我当面训示无异。

不论是出征的天子规格,还是下达的诏书,皇十四子可能是储君的候选人之一。

康熙皇帝去世第二天,雍正就派人接替胤禵的抚远大将军位置及其印信,并将康熙帝和胤禵来往的奏折全部收缴回来。这些奏折基本都没有见光,这让很多人怀疑雍正帝的意图,可能有销毁传位皇十四子的证据。胤禵到达京城后随即被囚禁起来,软禁在景陵读书。(胤禵剧照)

传位雍正的有哪些历史记载?

现在康熙皇帝的传位诏书证明了雍正没有篡改,不过对自己亲弟弟胤禵的做法让人浮想联翩,这对被康熙皇帝看中的亲兄弟之间肯定有不可告人的隐秘,恐怕只有当事人知道了。

根据朝鲜王朝史书《李朝实录》记载,康熙皇帝在弥留之际,召见了首辅大学士马奇说:

第四子雍亲王胤禛最贤,我死后立为嗣皇。胤禛第二子有英雄气象,必封为太子。

不过清朝的历史中没有这样的记载,有待考证。不过清朝的留下来的史书记载,康熙皇帝在康熙六十年时,他第一次见到弘历(乾隆帝),非常喜爱他,并把他带进宫中亲自授课,巡行热河。

据传言,康熙帝说弘历将来的成就要超过自己,说他的母亲是有福之人。(弘历剧照)

其实康熙皇帝的皇八子胤禩在皇太子两次废立的过程中就被康熙帝摒弃了,结党营私,拉帮结派,这是一大政治弊病,是他的致命缺点。


穿越再现彼岸


康熙选择老四胤禛(雍正)继承皇位,看似康熙的个人决策,实则暗含了古代皇位继承的潜规则。

其一,子以母贵和母凭子贵。

后宫娘娘在后宫的地位,完全取决于皇帝的恩宠程度。而这一届老皇帝死后,就得依靠跟儿子辈皇帝的亲近程度。而后宫娘娘无不希望自己的子嗣,能够登上皇帝的宝座,也是为了后半生着想。

皇子要夺嫡,必然与自己的母后建立攻守同盟,这个母后可以是生母,也可以是养母。清朝的规矩,地位低下的妃嫔,不可以抚育子女。而德妃是老四胤禛和老八胤禩的生母,在生老四的时候,德妃还没资格抚养皇子,只好送给佟佳氏抚养。

佟佳氏正好成为康熙的第三任皇后(孝懿仁皇后)。在皇子夺嫡中,皇后的影响力无疑是相当重要,这就是“子以母贵”。

康熙跟佟佳氏伉俪情深,而佟佳氏将老四胤禛当作亲儿子对待,爱屋及乌下,康熙对胤禛也另眼相待。

其二,嫡长子继承制度。

虽然,好多皇帝并没有遵守这个制度。但是在正常情况下,这个继承方法最为“名正言顺”,也最能让儒家和官员们信服。因此,在条件差不多允许的情况下,很多皇帝都很乐意按这个规矩来。

本来老二胤礽是嫡长子,一岁就做了太子。可惜,他自己作死了,老二胤礽被连废两次,再也不可能继承皇位,就给其他皇子提供了机会。

前面说了,老四本来不是嫡子,但是过继给第三任皇后佟佳氏以后,成为佟佳氏唯一子嗣。这时候,身份就变了,在没有其他嫡子的情况下,老四自然被认为是唯一的嫡子。

看看雍正身上的标签,踏实肯干,能力出众,性格稳重,是唯一的嫡子,还有皇后的影响力加持,雍正继位其实是水到渠成,顺其自然。


尔朱少帅


康熙颇具雄才大略,他治国有方,本是万民康宁,天下熙盛的一生,可是到了晚年,在择嗣问题上有些悲情。


在太子被废后,夺嫡呼声最高的是皇八子胤禩,可康熙帝实实在在的并不看好他,原因如下。

首先、出身不好。其母乃一包衣奴才出身,身分低微。在“子凭母贵,母凭子贵”的封建帝王家庭中,几乎无一丝夺嫡的可能性。

其次、威胁皇权。胤禩号称八贤王,在朝中有大批大臣支持,其中包括上书房大臣马齐,佟国维等,这让权利欲极重的康熙帝感到了压迫感。

最后、性格不适合当继位人。《康熙大帝》剧中康熙曾经说到过胤禩,“处处学朕,又处处学的不像”。康熙帝处处施恩,为的是稳定朝局,所以几十年朝局没有大的变动。而在他晚期,宽以待人这种弊端就出来了,如果胤禩也像他一样处处施恩,宽以待人,那么这个朝局很快就被打破,所以康熙帝想找的继承人是严峻苛法的,恰好,皇四子胤禛就是这么一个人。

所以从以上几点看来,康熙帝早早就把他排除出太子候选人,他还不自知,上窜下跳的继续钻营,继续拉帮结派。


而胤禛这个人就不一样了,这个人低调做事,低调做人,韬光隐晦,善于抓住时机。他本是太子党人,在太子第一次被废时力主为太子开脱,获得了康熙的好感,在第二次太子被废后,康熙对他更是倍加器重,国家重大事务都让其参与。


康熙五十一年,胤禛参与了对太子党的审判。

康熙五十四年,胤禛参与了议定西北军事。

康熙五十七年,安葬皇太后,胤禛代父告祭。

康熙六十年,胤禛代父前往盛京大祭。

康熙六十一年,康熙让他盘查京通十三仓。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康熙心里已经默默的认可了胤禛,这些政务是用来考校他的。而胤禛呢,平日里一幅吃斋念佛的样子,还自称“天下第一闲人”,还故意写一些“千载勋名身外影,百岁荣辱镜中花”的诗句,这种淡然的态度完全获得了康熙的好感,从而死后立下遗嘱让胤禛继位。


胤禛继位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1. 首先,胤禛继位前,对康熙表现出绝对的忠诚和孝恭。
  2. 其次,康熙所吩咐的差事,事无巨细办的都很漂亮,让康熙感觉到他是个梦办事的人。
  3. 再次,有个康熙说的“好圣孙”弘历,康熙晚年经常带着弘历,是铁定的接班人。
  4. 再次,得益于胤禛的善于隐忍,充分体现了“不争是争”的道理。
  5. 最后,得益于两个母亲佟佳氏和乌雅氏的出身高贵。

所以,比起胤禩那不靠谱的拉帮结派,这才是真的心机深沉。所以,胤禩夺嫡失败也是清理之中很正常的一件事了。


康熙帝最终选择了胤禛当他的继承人,胤禛也不负所望,实施官差一体纳粮,推行摊丁入亩等,为后面的乾隆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世也多对其推崇,就连日本人都对他非常尊重,称其为“希世仁君”。


望风瑟瑟


因为康熙一开始就没有打算传位给这位八爷,这位八爷在康熙心目中就是太子的磨刀石,是个牺牲品。

在古代,皇帝和太子是一对矛盾,皇帝为了王朝延续不得不立太子,还要不断训练太子的施政能力,还要为了将来太子能顺利登基,给他安排人手,让太子培养自己的势力。


但是另一方面,皇帝又怕太子做大,一旦太子做大,就可能会威胁到皇帝自身的安危,唐高祖李渊的例子一直挂在那里,让后世的皇帝们铭记在心。

所以皇帝对太子是即防备又培养。历代的皇帝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会人为的给太子树立一个对手,皇帝平时会对这个太子的对手加以示好,给他额外的恩宠,让他以为自己有继位的希望。


皇帝给太子树立对手,一方面是制衡太子,另一方面也是磨练太子,这种对手的选择皇帝一般会在皇子里选,在康熙朝,这个太子的磨刀石康熙皇帝选择了老八。

康熙皇帝当时选择的太子,是皇后嫡出,血统,能力,学识都无可挑剔,很小的时候就被任命为太子了,康熙也是对他给予厚望。


老八的血统就很差,他的娘是包衣奴才出身,所以康熙安排他给太子做磨刀石,按照古代的施政规律,只要被选为这个角色,说明康熙根本不看好这个儿子,就是拿他做消耗品的。


最后因缘际会,康熙立的太子被废,最后皇位落在老四头上,老八先是做了太子的陪练,后面又做了老四的陪练。


西山讲历史


清朝是我国最后一个实行封建制度的朝代,在清朝历史上,康熙皇帝算得上是流传千古的明帝。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皇帝从避暑山庄回京后两个月,猝然崩逝于畅春园,其逝世时并没有将皇位传给八贤王,而是将皇位给了四阿哥胤禛,有人说康熙传位于四阿哥胤禛是因为康熙老皇帝十分欣赏自己的孙子弘历,胤禛得以传位是沾了儿子弘历的光,是否如此,在史料中虽未明确记载,但我们仍然可以试着去分析一二。

吏治败坏、国库亏空需要一位敢做务实的君主

康熙的执政理念从年轻时的锐意进取到年老时的宽仁治人,变化十分明显。中青年之后的康熙,曾说出过很多“宽仁”的话,据《清圣祖实录》治理天下应该以宽仁为本,天下之人谁能毫无过失呢?意思是说对大臣不能要求过高,不能要求他们从始至终保持一致,我很早就决定要如同对待手足兄弟一样对待大臣,他们如果不是大奸大恶之辈,法不能容之人,能保全的就应该保全。



康熙的仁政,再加上晚年出现的九龙夺嫡派系之争,西北地区准噶尔部虎视眈眈,而内部是吏治腐败、税收短缺、国库空虚,这样的情况下,康熙需要在各位皇子中做出选择。老八的性格宽厚,在理念上学的是康熙的“宽仁”,但在当前的情况下找一位冷面王更符合康熙的心意。而老四为人处世比较严谨,在处理政务上相对冷酷。虽然老四得不到大多数官员的支持,但只有老四符合当时国家的需求。



多看几步,也许是康熙传位给雍正的一个理由

康熙晚年,经常到四阿哥的赐园中去散心游玩。据《清圣祖实录》统计,皇帝晚年共幸临胤禛的赐园圆明园十一次。除了胤祉外,其他皇子从来没有享受到过这样的恩荣。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康熙老皇帝十分欣赏自己的孙子弘历。并将弘历"养育宫中"亲自教导,对于康熙时代的皇孙来讲这是极大的"恩遇"。要知道在康熙近百个孙子中,只有太子长子弘皙曾经被康熙"养育宫中"。弘历也给康熙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反应敏捷,举止精确,非常人可比。



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在传位于胤禛的决定中,弘历肯定起了作用,有人认为,喜欢弘历,是康熙传位给雍正的一个理由,因为一个政治家必须多算几步,诸君认为呢?欢迎来评!


寂寂无人


康熙晚年九子夺嫡,最后四阿哥继位,成为历史上的雍正皇帝,四阿哥为什么被选中,其实这里边有偶然,也有运气。

康熙在位61年,活了68岁,老了以后,猜忌之心非常强,对事情的判断力又直线下降,这是人类的通病,唐太宗李世民、汉武帝刘彻这些有作为的皇帝,老了以后都犯糊涂做错事,康熙也不例外。



他犯的糊涂,要从废掉皇太子说起。

本来康熙的皇太子是胤礽,出生后一岁多就被康熙封为皇太子,母亲那边也是身份尊贵,又当了好多年的皇太子,地位稳固,就等着康熙死了以后继位呢,其它那些皇子,也没啥希望,因此除了大阿哥有点小想法以外,别的皇子都很安分。

结果在一次出巡的时候,康熙因为小事骂了皇太子,皇太子又脑子不好的顶撞了几句,晚上跑去康熙住的行帐外边偷听康熙的谈话,估计是想知道康熙对他的看法,结果这一行为让康熙认为皇太子有谋逆的心思,继而宣布废掉了培养多年的皇太子,这件事康熙做的很轻率,他没有考虑到皇太子的位置空出来了,必然就有其它人去争抢。

这件事以后,康熙变的特别敏感,朝堂之上,谁结党营私,谁就是康熙重点打击的对象,八阿哥最后夺嫡失败,一半的原因就是他数次被朝中大臣夸赞,说他礼贤下士,有能力,身边多了许多追随者,这正是康熙此时最反感的;另一半的原因就是因为猪队友大阿哥。



大阿哥是所有皇子中最年长的,因此很早就出来为康熙办事,也立了很多功劳,加上之前背后有丞相明珠支持,所以皇太子被废后,他最开心,认为机会来了,开始拉帮结派,当时的四阿哥,其实算是大阿哥那边的人,只不过比较低调,不冒头。大阿哥暗示康熙,可以替康熙杀了被废的皇太子,这一下触怒了康熙,认为他没有亲情,直接宣布大阿哥不能继承皇位。

可能是这个决定深深打击了大阿哥,让他脑子也坏了,于是他开始向康熙大力推荐八阿哥。康熙已经厌恶了大阿哥,这下连带也厌恶了八阿哥,认为他们是一伙的。

所以大阿哥和八阿哥就被康熙排除了,剩下的那些皇子当中,低调办事的四阿哥,逐渐映入康熙的眼帘,然后翻看四阿哥的履历,发现办事有能力,务实又稳重,不拉帮结伙,综合考量以后,才传位给四阿哥。

当然,历史上还有记载,康熙特别喜欢雍正的儿子乾隆,认为乾陵特别像自己,今后做皇帝也会跟他一样,雍正在这上边加分不少,算是也借了儿子的光。



最后说一下另一个有争议的人选,十四阿哥。

康熙传位给四皇子这件事,野史和民间传说特别丰富,其中非常有名的一个故事就是四皇子篡改康熙遗诏,把“传位十四阿哥”的十字加了几笔,改成了“传位于四阿哥”,咋一看有可能,实际上当时是繁体字好不好,还有满文,十字根本就不那么写。

十四阿哥虽然掌握一定的兵权,但当时不在京城,在外打仗,年龄也不大,康熙选的匆忙,综合考虑之下,传给了在京的四阿哥。


似水流年


八阿哥出身卑微,其母是辛者库奴婢,没有什么外戚势力,所以八阿哥要想上位,争取更多支持,只能是广结党羽,而这恰恰犯了皇帝的大忌。

八阿哥在太子被废除后,被群臣推举为太子候选人,其实已经引起了康熙的警觉。

身为皇子结党揽朋,威胁皇权,这是一点;其二,八阿哥出身卑微,他母亲又没有强大的娘家势力,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朝臣支持他,还称他为八贤王,肯定是私下许诺了不少好处。

一旦八阿哥当上太子,肯定会论功行赏,将来要是当了皇帝,就会滥用国帑来兑现自己的诺言,这于国家不利。

八阿哥要是当了皇帝,肯定会维护那些支持自己的既得利益者的利益。

这样一来,就没有人对康熙时期的弊政进行改革。

同时,朝局还会被那些支持八阿哥的人控制,这是最大的隐患。

所以当康熙收到八阿哥送的死鹰后,会大骂八阿哥“系辛者库贱妇所生,自幼心高阴险”,说出当时复立二阿哥为太子只是出于八阿哥结党成势,不得已复立二阿哥而平衡朝局的无奈,称自己与八阿哥“父子之恩绝矣”,彻底断绝了八阿哥的皇帝梦。

四阿哥的出身比八阿哥好,他母亲是皇贵妃。

同时,四阿哥是一个“孤臣”,不怕得罪人,也不用结交权贵,深受康熙赏识。

一个改革家需要的就是不讲人情、不怕得罪人的做派。

事实上,康熙没有看错四阿哥雍正。

在他在位期间,推行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官绅一体当差纳粮三大政策。

摊丁入亩

取消人丁税,以后田多的多交田税,田少的少交田税,无田的不交田税。

少田无田的穷苦百姓减少了赋税,多田的富人要多交税,增加了国家税收,但也得罪了田多的富人。

火耗归公

百姓上缴赋税的碎银需要熔炼称整锭的官银,这熔炼过程肯定有损耗,损耗的部分要交税,这就是火耗税。

火耗税是由官员随意定的,除去上缴朝廷的部分,其余进入官员腰包。

改革后,统一火耗,统一上缴,动了官员的奶酪,而百姓却不用再受官员盘剥。

官绅一体当差纳粮

以前的官绅名下的田都是不纳赋税的,改革后跟普通百姓一样要交税,要要替国家服役。

这三项政策都是得罪人的政策,动了官绅的奶酪,所以雍正的名声之所以那么差都是给这些既得利益者搞臭的。

换了八阿哥肯定没有这个魄力和实力去推行改革。

雍正改革效果是显著的。

短短十几年,把继位之初亏空800万两的国库变成盈余6000万两,这巨大的反差足以说明问题。







一个喜欢思考的学者


康熙选择雍正,不选择老八胤禩非常完美的诠释了老子“争与不争”的理论。

老子说,“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显示自己,不自以为是,因而更显要突出;不夸耀自己,因而有功绩;不自以为贤能,反而受到尊重;只要你不与人争,世界没有人能争得过你。

康熙最烦的就是皇子们争储位,谁争打击谁。

康熙一废太子,不是因为胤礽太差了,而是因为太子长大了,羽翼渐丰,威胁到他的皇权。康熙为了降低来自太子的威胁,先是干掉了太子党党首索额图,然后给他成年的儿子封亲王郡王贝勒,分化太子的势力。康熙的分权致使太子胤礽恐惧自己失去太子位,行为乖张。康熙愈加不满,最终废掉太子。

康熙皇子太多,几乎都很优秀,太子胤礽被废,老大胤禔跳出来争储,他直接找康熙表达想法,被康熙一闷棍打倒。老八胤禩也跃跃欲试,但他比老大聪明点,但也强不了太多,他私下里活动,很快被康熙看出了心迹。



康熙废太子后,很快后悔了,他要复立太子,稳定局面,让大臣公推太子,结果推出了老八胤禩。康熙很生气,心想,谁说了算不知道吗?真是捣乱,老八再优秀也不行,重新推!

老八一看康熙意不在自己,于是找康熙解释,“我没想争太子位,奈何大臣都推我。”如果老八啥也不说,啥也不做,或许康熙会认为他没有主动去争,老八的解释让康熙觉得,纯是“此地无银三百两”。

雍正不争,保证了他不受打击,为他私下活动争取了空间。

雍正一开始是太子党,太子被废,雍正仍然站在太子立场为太子说话,在康熙看来雍正有亲情。

雍正对佛教笃诚,整日里念佛,从来没有表现出争皇位的意思,康熙不用防范他,所以也没必要打击他。

康熙安排的活雍正干的很好,雍正又没有争储的意思,他和雍正在一起非常放松,于是雍正邀请康熙到雍王府赏花散心,康熙才愿意去。去了才见到了弘历——未来的乾隆皇帝。皇圣孙为雍正加了分。



雍正在内结交九门提督隆科多,在外结交大将军年羹尧,有了隆科多和年羹尧,雍正掌握了军权,而且不受康熙猜忌。

机会垂青于追求他的人,有了充分的准备,机会来了就能抓住。

康熙六十九岁那年,身体还可以,还能出去打猎。去南苑打猎,偶感风寒,突然就挂了。这出乎康熙的意料。

康熙属意的是十四阿哥胤禵,但胤禵在外平叛,远在西宁,要让他回京接班,以当时的交通条件,路途至少也要十天八天,国家不可一日无君,这时雍正的优势就显现出来。



康熙身体不行了,失去了控制力,如果非要等胤禵回来接班,很容易生变,乱套,为稳定局势,康熙不得已也要选雍正接班。

假如康熙不选雍正,坚决等十四阿哥胤禵回京接班,雍正因为有隆科多支持,完全可以矫诏即位。康熙何不接受现实,让雍正继位,何况除了胤禵,康熙觉得雍正算是最合适人选了。


有得观史


个人认为正如雍正王朝中康熙驾崩前对八阿哥的点评。“八阿哥,处处学朕,可他处处学得不像。朕是以宽仁治人,他是以宽仁收买人心。朕对下面已经放纵过度,他却比朕还要放纵。即便他的宽仁是真的,也只会把我大清江山彻底毁坏。”

还有一点,在八爷诱审肖国兴被康熙发现后,康熙说了句“其心可诛”,从这两点就足以看出,康熙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选择八阿哥的。

康熙选择雍正从四阿哥对康熙说要做一个孤臣的时候,康熙心里就把老四当作一个接班人人选了。到后面追缴国库欠款,当众烧毁百官行述,推举老十四做大将军王等一系列事件,让康熙明白他的众多儿子中,只有老四是最适合做接班人的。

其实纵观全剧,康熙的一句话最能体现雍正的一生,那就是康熙临终前召见隆科多时,对隆科多说的,“我给你们选了一位,坚刚不可夺其志的主子。”康熙心里明白,只有这个坚刚不可夺其志的四阿哥,才能完成他刷新吏治的遗愿,才能保住大清江山。

所以,康熙一会选四阿哥做下一任接班人。


TheFool55551


曾几何时,八阿哥胤禩也是康熙皇帝非常喜爱的皇子。

八阿哥胤禩,生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其生母为良妃卫氏。

由于其生母卫氏辛者库的卑贱出身, 使得胤禩的身份地位可以说是参与“九子夺嫡”的诸位康熙皇子中最为低贱的。这也就使得胤禩从小并不是由其生母抚养长大,而是有大阿哥胤禔的生母惠妃那拉氏所抚养。

不同于雍正皇帝的生母德妃乌雅氏,生下雍正的后很快就被封为德嫔,之后更是被封为德妃,位列“惠宜德荣”这“四妃”之一,并且在十多年的时间里先后为康熙皇帝生下了三儿三女,其中就包括日后参与九子夺嫡的雍正和十四阿哥胤禵。反观良妃卫氏,其生育八阿哥胤禩后再未诞育其他子女,并且是在剩下胤禩将近二十年后,才被封为嫔级,又过了几年才被单独封为良妃。虽然其也是妃级,但是其身份和地位相较于“四妃”,那依然是相距甚远。

尽管出身卑贱,但这也恰恰充分激发了八阿哥胤禩的斗志。

他从小就努力刻苦的学习功课,同时放下皇子身段,积极结交各方朋友,这样使得其能力才干,以及交际人缘口碑都是非常的好。

与此同时,康熙皇帝对其也是非常的喜爱和器重,不仅对其委以重任,安排其参与并且署理部分政务,更是在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康熙皇帝第一次分封皇子时,与四阿哥胤禛、五阿哥胤祺、七阿哥胤祐一同受封为贝勒,是当时所有受封的康熙皇子中,年龄最小的。

也就是在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康熙皇帝亲自下旨安排胤禩迎娶了安亲王岳乐的外孙女郭络罗氏,足可见对胤禩的重视与抬爱。


但是伴随着“九子夺嫡”的爆发,康熙对于胤禩也变得厌恶且愤恨。

尽管出身卑贱,但是经过多年的经营与发展,八阿哥胤禩在皇子、宗室与朝臣中,结交了大量的支持者,其中包括大阿哥胤禔、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十四阿哥胤禵,以及以佟国维、马齐、马尔浑、阿灵阿、揆叙、鄂伦岱、王鸿绪为首的宗室贵胄与朝堂权臣。而这个时候,八阿哥胤禩等人也自觉能与太子胤礽一较高下了。

然而,最终的结果是,胤禩在这期间一次次的触怒了康熙皇帝。

首先是在署理内务府事务期间,胤禩“邀买人心”的做法令康熙所不耻。

此前,内务府的工作一直都由太子胤礽负责署理,并且由其死党,同时也是其奶妈的丈夫凌普担任总管的。而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胤礽被废黜后,胤禩接管了内务府的工作,并负责对内务府进行整顿和调教。

然而胤礽的做法颇耐人寻味,除了因与太子关系密切,被康熙皇帝下令惩处的凌普外,其余的内务府大小官员,非但没有受到处分,反而或多或少都受到的胤禩的褒奖,以此将这些人收为己用。

可以说,这样的做法让康熙皇帝是非常不满,认为其借由此邀买人心,心术不正,但是康熙皇帝选择了隐忍不发。

其次,就是“江湖术士张明德案”的发生。

这件事情的起因不在于八阿哥胤禩,而是在于大阿哥胤禔。

胤禔结交了算命先生张明德,于是在向其询问有关太子废立事情的时候,张明德说道:

皇太子暴戾,若遇我,当刺杀之,八阿哥丰神清逸、仁谊敦厚、福寿绵长、诚贵相也。

胤禔先将这番话告诉了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十四阿哥胤禔等人,随后才告诉了胤禩,胤禩听到后直接将张明德接到了自己的府上。

之后,胤禔竟然将此事全盘告诉了康熙皇帝,康熙在审问胤禩等人的时候,胤禩也对此事是供认不讳,可以说这样一来不仅将这个太子胤礽的反对阵营的成员和盘托出,更是让八阿哥胤禩为康熙所痛恨。

再次,康熙发现自己的地位竟然开始受到了八阿哥胤禩的挑战。

这起源于一场康熙“自导自演”的失败会议,本来康熙在“一废皇太子”后,想要复立胤礽的太子之位,于是为了名正言顺,召集包括阿灵阿、鄂伦岱、揆叙、王鸿绪等多名在朝中地位显赫且享有颇高声望的权臣参与,希望借此达成自己目的。

然而,与会的大臣完全不顾及康熙皇帝的感受,执意推荐八阿哥胤禩为新太子,并且极力反对康熙复立胤礽。而即便是康熙皇帝说:

“八阿哥未尝更事,近又罹罪,且其母家亦甚微贱”

这些人也完全不为所动,继续支持八阿哥胤禩。

此时的康熙,不仅对于这些朝臣是极为气愤,更是对八阿哥胤禩产生了浓厚的“羡慕嫉妒恨”的情绪。

最后,就是“毙鹰事件”了。

康熙第二次废黜胤礽的皇太子之位后,八阿哥胤禩竟然出乎意料的主动找到康熙说:

“我今如何行走,情愿卧病不起。”

这种近乎于挑衅中带有炫耀的说辞,让康熙对他是更加的反感。

在这之后,康熙热河秋闱回京,因为守孝留在北京的胤禩命人送了两只海东青给康熙,然而等到康熙接到这两只海东青的时候,已经是奄奄一息了,在清朝,这就意味着是对于康熙的诅咒。于是康熙将胤禩召唤到身边,宣布“与胤禩父子之情绝矣”,并大骂其为“辛者库贱妇所生”。

至此,胤禩也就算是彻底与皇位无缘了。


与雍正相比,胤禩最大的缺陷就在于锋芒毕露,提前暴露了实力,最终功亏一篑。

与胤禩相比,雍正在“九子夺嫡”中的表现,完全采用的是“争是不争,不争是争”这样一种“韬光养晦”的策略。

特别是在“一废皇太子”前后,雍正更是将这种做法发挥到了极致。表面上,他与大阿哥胤禔、八阿哥胤禩等人在反对太子胤礽的利益上达成了一致,但是并没有参与任何的反对行为。而在发现康熙对于皇子结党行为的不满以及想要复立胤礽的想法后,又果断抽身出来,支持太子胤礽和康熙皇帝的决定。之后,就在康熙决定处分胤禩等人的时候,又站出来帮其进行了辩护。

于是,雍正的做法得到了康熙的认同,进而也得到了康熙的信任与器重,并将其封为雍亲王以示褒奖,而在这之后十几年中,康熙对于雍正的抬爱更是有增无减。

而在这期间,雍正所有的夺嫡行为举动,全部是在秘密中进行,自始至终都没有暴露其想法,从而赢得了康熙最终的信任。

反观八阿哥胤禩,尽管其在康熙众位皇子中,人缘出众,能力卓越,并且此前受到了康熙皇帝的喜爱,就连雍正皇帝都对其的能力予以了高度认可:

“胤禩为人聪明强干,才具优裕,朕深知其能办大事。”

但是其过早的暴露了其夺嫡的野心,并且广结党羽,给康熙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同时也让康熙感受到了威胁,加上其一而再再而三的挑战康熙皇帝的心理底线,最终只能以失败的结局收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