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3 「红色记忆」巍巍帽峰山 激昂革命路

「红色记忆」巍巍帽峰山 激昂革命路

「红色记忆」巍巍帽峰山 激昂革命路

「红色记忆」巍巍帽峰山 激昂革命路

层峦叠翠,上出重霄。帽峰山地势险峻,易守难攻,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多支游击队驻扎在帽峰山脚,广州东北郊人民游击队的创建地址也位于帽峰山。如今,帽峰山的念溪杨公祠、矮嶂村、帽峰古庙等地,都流淌着革命的气息。

“大漏斗”里,

军民共建抗日游击队

「红色记忆」巍巍帽峰山 激昂革命路

帽峰山南麓石船的念溪杨公祠,曾是抗日游击队的大队部。这里地形酷似大漏斗,南面沿溪右侧山边有一条小路通往外界,有天时地利之便。

1938年10月23日,日寇入侵太和,该地燃起了全面抗日的烽火。是年冬天,农工民主党负责人司徒卫中、梅日新等带领农工民主党“抗日青年团”向粤北进军,在新丰羊角乡进行抗日救亡军事训练。武装中队在司徒卫中率领下,以“六十六军杀敌队”名义,到敌后禺东、禺北、增城、从化、龙门、花县开展活动,逐步扩大为以帽峰山作据点的“番增从龙花民众抗日游击纵队”。

「红色记忆」巍巍帽峰山 激昂革命路

“我们的父亲何兆荣、何叔胜当年都曾为司徒卫中做事,担任警卫员和文书。”穗丰村的同宗族兄弟何记清、何运桂回忆道。据村民介绍,当年游击队以帽峰山麓石船村为寨,带领“抗日青年团”成员发展抗日游击队,并把念溪杨公祠设为大队部,经常在此举办会议,商讨抗敌方针。

祠堂周边的村民以耕山田、卖柴炭谋生,对游击队员热情相待,时常送番薯给他们充饥。在这片军民关系友好的沃土上,司徒卫中、梅日新迅速与各村取得联系,协商建立不脱产游击队,即由村民组成自卫队,无战事时在家里劳动生产,有突击任务时,则带着枪弹听从指挥打日寇,打完即散。

「红色记忆」巍巍帽峰山 激昂革命路

两个月不到,就顺利组建3个大队、9个中队、27个小队,共1000多人。这是帽峰山下第一支由各村的自卫队员组成的抗日救亡游击队。他们采取“少则打、多则扰”的战术,声东击西,出奇制胜,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通力配合,经历大小战斗10多次,为民除害,大快人心。

青砖灰瓦洁净无尘,墙端壁画鲜活生动,记者眼前的念溪杨公祠颇显典雅。祠堂坐东朝西,一路两进,占地面积186.7平方米。据了解,该祠建于民国13年(1924年),曾遭侵华日军焚毁,于1986年重修,1994年再作修缮,现保存较好。

帽峰山脚,

广州东北郊人民游击队诞生

「红色记忆」巍巍帽峰山 激昂革命路

在帽峰山矮嶂村一片平整的空地上,记者看到了广州东北郊人民游击队第一区队创建地的旧址:一长排砖砌平房,各房屋里面的房间相互贯通,厨房里还摆设着游击队曾经使用的土灶台。

“这块空地面积大,下一步计划在这里建设红色文化宣传栏,展示革命前辈的事迹与物件,并作为党建教育基地使用。”穗丰村相关负责人说。

据史料记载,1948年上半年,根据中共珠江地工委的指示,中共番禺县工委决定在广州东北郊一带建立广州东北郊人民游击队,打入敌人心脏地区,迎接南下大军解放广州。1949年4月,中共地下党员李汉光在太和地区组织“农民解放大同盟”,活跃于帽峰山周边地区,发动群众力量,集体反对国民党政府的“三征”(征粮、征兵、征税),很快发展为三十多人、二十多支枪的队伍。1949年5月,广州东北郊人民游击队正式宣告成立,由李汉光担任队长,徐幽明担任政委。1949年7月,岑干强率领禺东沙埔村的十余人,到达帽峰山与李汉光所属部合并,在矮嶂村建立广州东北郊人民游击队第一区队,由岑干强担任区队长。

「红色记忆」巍巍帽峰山 激昂革命路

广州东北郊人民游击队第一区队旧址还保留着游击队使用过的土灶台


游击队在矮嶂村活动了一个多月后,听闻国民党别动队和土匪头温伯良准备联合包围矮嶂,抓游击队员。形势紧迫,游击队连夜转移到帽峰山东北的山村。在新的阵地上,他们继续为迎接广州解放和接管区、乡政权,维持社会秩序等做了大量工作。

“帽峰山的几个革命遗址呈菱形分布,可以把它们布置好之后串联起来,加入旅游文化资源,比如开展徒步、越野、乡村游等活动,吸引游客过来,从而强化红色文化的传播。”区文物博物管理中心负责人说。

「红色记忆」巍巍帽峰山 激昂革命路

「红色记忆」巍巍帽峰山 激昂革命路

文|张智虹

图|刘威达、区文博中心供图

史料来源 | 区文博中心

通讯员|温俊强

排版|威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