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0 商代雍族,西周雍國的前身,焦作、杞縣、禹州都有他的足跡

商代雍族可能出自姞姓,屬黃帝后裔,《世本》記載:“

雍父作舂(chōng),黃帝臣也”。傳說雍父是黃帝的臣子,發明了杵臼,杵臼是用來搗糧食和藥物的工具,大大改善了族人的生活水平,因而被黃帝封於雍地。卜辭中有雍方,與商關係密切。“亥,王貞弗其氐,致雍暨奠。”從該卜辭看,雍方之前應該是獨立的,後被商王征服,曾被置奠,繼而成為商王的田獵區。那麼商代雍方的地理位置在哪?我們都知道周部族所在地岐山以西有個雍城,地理位置在今陝西鳳翔以南,其境內有雍山雍水,大禹分九州,其中雍州就是指這個地區。東周初期秦國建立後曾在此為都,今有雍城遺址。但商代雍方不可能在此,卜辭中得知,雍方為商王的田獵區,商王經常出入雍方,雍方應該位於商王畿之內。

商代雍族,西周雍國的前身,焦作、杞縣、禹州都有他的足跡

杵臼

郭沫若、林泰輔等認為商代之雍為古籍中記載的西周雍國之地,《左傳·襄公二十三年》記載:“叔孫豹帥師救晉,次於雍榆。”雍榆,即雍國故地,《水經注》記載:“今河內山陽西,有故雍城。”河內山陽縣以西,即今天的河南焦作市山陽區。此地北依太行,南臨黃河,地理位置顯要,是殷西繁榮區域,符合卜辭記錄,商代雍方當在此,現有府城遺址,據說就是商周雍國遺址。不過陝西鳳翔之雍與河南焦作之雍有什麼聯繫,這個有待研究,按姓氏古籍的說法是唐虞時代東遷到河南禹州,今禹州尚有雍梁故城遺址,即為東遷後的雍氏城,《戰國策》中記載的“楚圍雍氏”即為此地。夏商交替之際,雍族可能有過一次動盪,致族系四散,焦作之雍應該是在這段時期形成的,而杞縣之雍丘也可能跟這次動盪有關。

商代雍族,西周雍國的前身,焦作、杞縣、禹州都有他的足跡

焦作市府城遺址

“雍”也為“雝”,“雍”的來歷可能跟護城河有關,護城河也叫濠溝,是環繞城邑的大型人力工程,主要用以防守,是古代保家衛國必不可少的利器。考古發現,早在仰韶文化時期(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就已出現護城河。甲骨文的“雍”有“邕”有“隹(鳥)”,鳥兒在城邑上空盤旋鳴叫,顯得悠然自得,意為城邑中的族人生活安康,無有侵犯,故“雍”字在擁有“和諧、穩定、從容”的意思外又引申出一層“壅堵、 阻塞”之意,意為將外來侵略或危險阻擋在外。有說法認為春秋時晉國吞併雍國時,當時雍國國君臨危不懼,從容不迫的束手就擒,面對如狼似虎的晉軍,始終保持著一個君主的威儀,為此大大震懾了晉國軍士們,說這就是“雍容”一詞的由來。但“雍”從容不迫的意思其實早在春秋早期的《詩經》中就出現了,故“雍容”一詞跟春秋雍國無關,而是源於早期雍地部族祥和安寧的部落生活,而這種祥和安寧的生活狀態也許跟雍人建設最早的護城河有關。

商代雍族,西周雍國的前身,焦作、杞縣、禹州都有他的足跡

雍的甲骨文

卜辭:“丁丑卜:貞王於雍往來無災。”雍方是商王朝西部重要田獵區,農業、畜牧業極為發達,為了保證商王朝頻繁的祭祀活動及貴族奢侈生活所需,這些田獵區成了商王朝物質生活的重要來源。郭沫若認為,河南沁陽一帶屬商中晚期以後田獵區的集中地,被稱為沁陽田獵區,商王朝在這塊區域闢有大量聖田,卜辭中記載非常普遍。商王常常往返雍地,親自督導。“……其田雍麓……往來無災?”商王去往雍麓,往來可有災禍?雍麓,雍地有大山,大山腳下有麋鹿,商王會去雍麓射捕麋鹿。“……田雍往來……獲鹿二。”商王獲得兩隻麋鹿。“戊午卜:雍受年?”商王還要關心雍地的氣候和收成,這是雍地糧食正常輸出的保障。商王在雍地大力開展畜牧,所以必須得有大量看守畜牧的奴隸,這些奴隸在卜辭中被稱為“雍芻”。芻本指割草,也代指飼養牲畜的草料,這裡指看守雍地牧業的奴隸。這些奴隸為了擺脫商王的控制,逃亡現象也時有發生,卜辭:“

貞 , 執雍芻?貞 , 勿執雍芻?”這可能是商王針對那些逃跑的雍芻貞問是否還能抓回來。

商代雍族,西周雍國的前身,焦作、杞縣、禹州都有他的足跡

雍方在商末被周部族所滅,西周初雍方故地受封為姬姓,《左傳·僖公二十四年》記載:“郜、雍、曹、滕……文之昭也。”為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的封國。相關西周雍國銅器有“雍伯圖鼎”、“雍伯原鼎”等等。雍國結局不確,但從春秋時屬晉邑來看,估計春秋中期時被晉國所滅,從以上“

叔孫豹帥師救晉,次於雍榆”的記載推算,雍國滅亡至少在公元前550年之前。戰國時屬魏國。雍國之後有雍氏,後為雍姓,姞姓雍氏和姬姓雍氏是後世主要兩大雍姓的來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