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 二戰蘇德戰爭,蘇聯如何避開德軍打擊,將工業轉移並迅速恢復生產

二戰蘇德戰爭,蘇聯如何避開德軍打擊,將工業轉移並迅速恢復生產

二戰蘇德戰爭,蘇聯之所以能取得最後的勝利,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依靠強大的國防後備力量和迅速恢復的工業生產支持。面對戰爭發起後半個月,德國元首曾信誓旦旦說俄國的飛機坦克打沒了,短期內不能恢復的表態,蘇聯和斯大林又是如何做到迅速恢復生產併成功打破德軍幻想的呢?

蘇聯幅員遼闊資源豐富,早在二戰爆發前,建設新興的烏拉爾工業區就成為蘇聯發展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有人認為,德軍閃擊蘇聯以後,對蘇聯在西部地區的打擊是毀滅性的,殊不知在戰爭開始前,蘇聯和斯大林早就有所準備,德軍在戰爭開始前的突然襲擊,大部分目標都是軍事基地和前沿機場和防禦設施,所以僅半天時間,蘇軍的西線軍事機場遭到毀滅性損壞,1200架作戰飛機和大量坦克裝甲車輛受損。

二戰蘇德戰爭,蘇聯如何避開德軍打擊,將工業轉移並迅速恢復生產

而實際上,自十月革命後新生的蘇聯政權就將發展國民經濟作為重要工作方針,其中一項大的內容就是在烏拉爾地區建立安全穩固的重工業基地和強大後方供給中心。1929年,馬爾尼託格爾斯克就成為當時重工業的耀眼名星,而葉卡捷琳堡、車里雅賓斯克和新西伯利亞等地區都相繼在1930年完成了工業化建設的實際佈局,成為蘇聯軍事工業的基礎。

因此,在1940年的時候,當斯大林意識到可能潛在的軍事威脅時,就已經著手研究新式的武器裝備,T34坦克改進型,新式作戰飛機和衝鋒槍以及喀秋莎火箭炮的系列研究已經初具規模。

當1941年6月22日德國閃擊蘇聯後,蘇聯也迅速啟動了工業東遷的計劃,在原有烏拉爾工業基地基礎上,迅速恢復了工業生產,並將民用產品民轉軍用於戰時急需,雖然在1941年下半年的時候,蘇聯整個國民經濟因戰爭受到重要衝擊,工業產值也迅速下滑,好多軍工產品也受到影響,但到了1942年下半年的時候,在一切為了前線的目標指引下,僅一年多的時間就得到迅速壯大,至1944年達到頂峰。

二戰蘇德戰爭,蘇聯如何避開德軍打擊,將工業轉移並迅速恢復生產

德國閃擊波蘭後,斯大林一方面命令邊境防禦縱深向西延伸,一方面命令工業發展基地向東遷移,以莫斯科為中心的防禦體系初步建立

由於德軍制定的巴巴羅薩計劃並沒有重點對蘇聯的工業基礎進行毀滅性打擊的安排,這與德軍閃電戰術有著密切的關係,原因就是蘇聯的面積太遼闊,後方縱深太長太廣泛,而德軍在計劃中僅對莫斯科政權和高加索油田感興趣,從一定程度上講,德軍這個計劃並沒考慮得非常完全。

另一方面,蘇聯和斯大林在德軍閃擊波蘭以後,由於《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欺騙性,蘇聯得到了波蘭的一半領地,斯大林不僅將邊境向西延伸了幾百公里,還將號稱東方馬其諾的斯大林防線人為毀壞,致使德軍在閃擊蘇聯時,蘇軍缺乏有力的防禦支撐。

二戰蘇德戰爭,蘇聯如何避開德軍打擊,將工業轉移並迅速恢復生產

但我們從影視作品和一些個人回憶錄中,也能找到當時蘇聯已經在1941年戰爭爆發後迅速啟動了工業東遷的計劃,說明這個計劃蘇聯早就有所準備。因此,當德國元首瘋狂叫囂三個月佔領莫斯科時,斯大林卻在召開全國工業座談會,要求全力生產前線所需的軍工裝備,這樣才會出現在莫斯科戰場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罕見的以工廠為工事,工人們邊製造機器邊進行戰鬥的生動場面。

在莫斯科戰役中,德軍面對源源不斷地蘇軍後備力量感嘆,巴巴羅薩計劃的起草者德軍陸軍參謀總長哈爾德將軍不得不公開承認,這個計劃最大缺陷就是沒有將蘇聯的強大後備力量計算在內,所以在戰場上,德軍越打越少,蘇軍卻是越打越多,這也成了德軍閃電戰術失效的重要原因。

由於有戰前一系列的準備工作,在莫斯科戰役發起前,以莫斯科為中心的工業支援體系也基本完成,這為隨後展開的莫斯科保衛戰提供了強大的工業基礎支撐。

二戰蘇德戰爭,蘇聯如何避開德軍打擊,將工業轉移並迅速恢復生產

莫斯科戰役後,蘇聯的工業體系迅速得到恢復,源源不斷的新式裝備運到前線,有的來不及測試,戰場成為軍工產品的最好試驗場

但是,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戰爭是具有毀滅性的,在清楚蘇聯在戰前建立工業體系並已經有所轉移的基礎上,莫斯科以西廣大地區的工業體系在戰爭中也消毀殆盡,而東遷的工廠和技術需要時間來消化,無形中給前線蘇軍帶來的短暫的裝備缺乏和能源不夠,所以,也就出現了蘇軍在戰場上使用人海戰術和幾人共用一條槍的情況。

我們從蘇軍的武器裝備在各戰役的使用情況可以看出,在莫斯科保衛戰時,蘇軍能投入到戰場上的坦克和機械化部隊相對比較少,到斯大林格勒戰役,這種狀況才得到改善,有幾個坦克集團軍和機械化軍參加戰鬥,再到庫爾斯克坦克大決戰時,蘇軍的裝備力量得到迅速壯大,這種從人海戰術向武器裝備技術改良的轉變也促使蘇軍實現了戰場上的力量反轉。

二戰蘇德戰爭,蘇聯如何避開德軍打擊,將工業轉移並迅速恢復生產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蘇軍在莫斯科戰役後得到了英美等同盟國家的軍事援助,其中有大部分是武器裝備和軍事技術的增援,這也為蘇聯實現工業基礎的提高和進步提供了優勢條件。

因此,在蘇德戰場中後期,德軍常常為蘇軍的新式裝備大傷腦筋,T34坦克,喀秋莎火箭炮以及多種新式裝備的使用,戰場不僅成為這些新式裝備的試驗場,也為蘇軍在戰場形勢上的扭轉立下大功。

更多資訊請關注島主說事,喜歡本文的讀者請點贊、收藏和分享一下吧!

參考資料:《二戰全史》《莫斯科保衛戰》

精彩推薦:


\u000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