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3 有校長成“迎接檢查專業戶”,“留痕管理”不堪重負——讓中小學教師叫苦的負擔為啥那麼多?

新華社北京10月23日電 題:有校長成“迎接檢查專業戶”,“留痕管理”不堪重負——讓中小學教師叫苦的負擔為啥那麼多?

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柯高陽、駱飛、白靖利

近日,湖南湘西鄉村女教師的一篇文章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對於文章中提到的為應對各種檢查影響教學等問題,當地相關部門表示將整頓一切形式主義的檢查。

事實上,早在今年3月中辦就發佈《關於解決形式主義突出問題為基層減負的通知》,強調今年要解決一些困擾基層的形式主義問題,切實為基層減負。“新華視點”記者近日調查發現,在一些地方的中小學,各種檢查以及與教學無關的活動紛紛進校園,令教師們不堪重負甚至影響了教學工作。

有校長稱成了“迎檢專業戶”,各類單位都向學校發指令

記者在多地調查發現,迎接各種名目繁多的檢查遭到一些中小學教師的詬病。開展檢查本是推動提升教學質量的一種良好工作方式,但由於各類形式主義的“迎來送往”,逐漸異化成為學校負擔。

貴陽市一所中學副校長說,由於學校是重點中學,因此被要求很多工作“創示範”“做模範”,隨著不斷獲得榮譽,各種檢查也成倍增長。

在這位副校長的辦公室裡,原本就很狹小的空間堆滿了許多報送材料。“這只是一部分,還有很多挪到了其他辦公室。”她無奈地說:“上面三天兩頭來檢查,要是不做好常態性準備,臨時準備材料簡直就是‘要命’。”

重慶市一所實驗學校校長告訴記者,2017年學校創建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學校,從此,迎檢成了全校上下的中心工作。“我幾乎成了‘迎檢專業戶’,主持召開的學校領導班子會、中層幹部會、全體教師會就有五六次。學校還成立了迎檢組,各塊負責人按照迎檢工作分工,連夜趕材料、加班做整改是家常便飯。”

而一旦驗收達標學校成了先進樣板後,迎檢任務就更重了。“僅僅上學期我們已接待了三四撥視察,從中央、省市到區級都有。上級部門還組織了外地同行參觀學習、區內經驗交流、媒體採訪宣傳,真是疲於應付。”這位校長疲憊地說。

重慶市一所示範學校校長說:“學校教導處、德育處一起統計過,最多的時候,一個學期就接待了各類檢查、指導近40次。”

有一位小學校長說:“本來爭當先進是正常心態,但現在大家都覺得工作不要太突出,因為如果太優秀就會成為樣本,接受各種檢查。”

除了迎接各種檢查,還有眾多與教學關係不大的活動令學校和教師疲於應對。不少老師反映,現在流行兩句話——“進校園”和“從娃娃抓起”,這成為很多非教學性工作紛紛進校園的理由。禁毒、掃黑除惡甚至創建衛生城市的工作學校都要參與。

“向學生宣傳禁毒知識的確有意義,但為了檢驗宣傳效果,各種考核和檢查特別繁瑣。”貴陽市一所中學副校長說,需要老師先專題學習,再組織專題班會、讓學生筆試答題,最後考核的時候既要有分數量化學生考試通過率,還要準備很多總結資料。

記者瞭解到,除了教育主管部門,學校還要經常接受來自文明辦、關工委、共青團、工會、婦聯、科委、街道辦等各級各類單位的行政指令、工作安排、評比檢查。

寫不完的總結填不完的表格,“留痕管理”不堪重負

不少教師反映,需要用大量材料證明“真幹了”的“留痕管理”,令人不堪重負。

“什麼事情都要‘留痕’。”雲南一名中學校長坦言,不少工作流於形式,只注重臺賬管理、留痕記錄,不管實際效果。“應付不完的上級檢查,寫不完的總結,填不完的表格,教師變成了‘表哥’‘表姐’。”一些教師吐槽。

“現在各種檢查常態化開展,而且動不動就要近3年或近5年的實施情況,缺資料就要趕緊補。不少時候組織老師加班不是為了搞教研活動,而是為了補資料。等檢查結束後,這些資料就封存在箱子裡,其實一點用也沒有。”上述貴陽中學的副校長說,有的領導或部門來檢查,也往往就是走馬觀花,資料不一定看,但學校不能馬虎,必須認真做好各種準備。

此外,一些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門佈置工作缺乏計劃和前瞻性,“今天之內完成”“明天必須交”之類的時間限制,常常讓學校疲於奔命。

重慶市一所實驗學校校長說,最辛苦的是學校的中層幹部。“上級上午發通知,下午就要材料,就只能交給中層幹部們去趕。中層幹部就7個人,經常加班迎檢查、突擊趕材料,週末都很少休息。每年都有中層幹部不堪勞累提出辭職,空出來的崗位想找老師接替都難。”

切實為基層減負讓學校聚焦教育主業

一些學校校長坦言,只要學校做好接待工作,檢查一般就能通過。“這種主要靠檢查推進學校工作的做法,本身就是形式主義。”

許多教師抱怨,現在一些部門追求的創新,很多都是追求政績表面好看的花架子,把時間花在了不該花的地方,佔用大量原本應該從事教學、科研的時間。

重慶市人民小學校長楊浪浪表示,對於一些學校有必要參與的工作,應充分考慮實際情況,由教育行政部門統籌協調安排,下達指令,避免婆婆太多,每個部門提一點要求,佈置一點任務,彙集在一起令學校難以招架。

多位受訪教師建議,應嚴格規範各類進校園的活動,讓學校聚焦教育主業。一方面要切實落實相關減負的要求,另一方面也要細化政策,避免各類檢查“搭車”進校園。此外,楊浪浪認為,教育行政部門應進一步加強服務意識,深入學校調研,提升科學管理水平,尊重客觀教育教學規律,更好地服務學校,推動教育工作的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