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2 盛唐任四鎮節度使、掌管大唐半數以上正規軍的第一武將,45歲暴亡

盛唐時期沒有哪位將領可以與初唐李靖這樣的天才級將領相提並論。所謂名將,至少要在外戰中有一次滅大國的戰績,按此標準,唐王朝真正能算上名將的無非是李靖、李績、蘇定方等寥寥幾人,薛仁貴都只能算是半個。

盛唐時期,無論是威震西域、號稱山地之王的高仙芝,還是靠著刷契丹和奚副本十二年、成為胡人第一個郡王的安祿山,都沒有取得過滅大國的戰績,欺負幾個小國不算什麼。

好吧,王忠嗣算是一個,曾任河西、隴右、朔方、河東四鎮節度使,盛唐武將第一人,曾對吐蕃、契丹、奚族都取得過大勝,尤其是在後突厥滅亡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勉強可以稱得上名將。

可惜的是,這位為大唐守邊二十餘年的將領,最後捲進了政治漩渦,碰到了李林甫這個奸相,最後落個了貶官後暴死的下場。

盛唐任四鎮節度使、掌管大唐半數以上正規軍的第一武將,45歲暴亡

【忠臣遺孤、皇帝義子、太子發小】

王忠嗣祖籍太原郡祁縣(現山西祁縣),出生於華州鄭縣(現陝西渭南),他的父親王海濱是戰死沙場的唐將。開元二年,王海濱在一次與吐蕃入侵過程中,率不足千人唐軍一天之內行軍六百里突襲敵軍,取得大勝,又追殺一夜,但其他同僚救援不及,雖然戰役大勝斬首一萬七千級,但王海濱戰死。

李隆基憐惜王海濱忠勇,不但追贈了大將軍的職位,還把當時剛剛9歲的王忠嗣收留在宮中數年撫養長大。王忠嗣算是李隆基的義子,和未來的太子、唐肅宗李亨共同長大,二人稱兄道弟,甚至可以“同臥起”。

這個特殊的身份成了王忠嗣後來掌管河西四鎮威震西北,又被貶官流放的悲劇命運的根源。

青年時期的王忠嗣“雄毅寡言,嚴重有武略”,意思是嚴肅穩重,李隆基曾經與王忠嗣討論兵法,王忠嗣應對得當、出人意料,很得李隆基欣賞,曾說過“

爾後必為良將”。

盛唐任四鎮節度使、掌管大唐半數以上正規軍的第一武將,45歲暴亡

【是金子總要發光的】

王忠嗣第一次被外放是代州(現山西代縣)別駕,相當於副市長。代州是盛唐時期對抗後突厥的邊關重鎮,唐代始建的要隘雁門關就在代州。當時王忠嗣年輕氣盛,把治下的“大滑”也就是大奸大惡之人管得服服帖帖,自己又經常帶著幾人就出塞查看突厥人情況。李亨當時只是忠王,就向李隆基諫言擔心王忠嗣急於立功有生命危險,於是王忠嗣被召回。

開元十四五年前後,王忠嗣20歲左右,重新回到了父親犧牲的戰場,在河西擔任軍職。當時的河西節度使是蕭嵩,文官出身,在任期間任用張守珪、杜賓客等將領大破吐蕃,後來回朝擔任宰相,是盛唐時期出將入相的典型代表之一。

李隆基對王忠嗣很是器重,擔心他急於對吐蕃報父仇,特地下詔不得讓王忠嗣承擔危險任務。等到蕭嵩臨入朝之前,王忠嗣表現了一把,率領七百精銳唐軍突襲吐蕃敵軍,衝鋒在前,斬敵數千人,繳獲羊馬萬餘,因功被提升為將軍,並有了清源縣男的爵位。

當時王忠嗣與另一個將領皇甫惟明不和,被找茬治罪,貶官到地方當了一個小小的果毅。但之後不久就重新被啟用,再次回到了河西戰場。

開元二十一年一次與吐蕃的戰鬥中,當時唐軍人少,王忠嗣又是單馬突進,左右馳突,“獨殺數百人”,衝亂了敵陣,唐軍隨後掩殺,吐蕃軍大敗。因功,王忠嗣又回到了將軍的位置。

這段時間的情況,在王忠嗣的墓誌銘上是簡單的兩句話,“一之歲,拔新城,走莽布,夷烽壘,燒積聚。二之歲,開九曲,奪三橋,梁洪河,泝(溯)西海。”短短兩年,王忠嗣戰功卓著。

盛唐任四鎮節度使、掌管大唐半數以上正規軍的第一武將,45歲暴亡

【鎮守朔方、河東,見證了後突厥汗國的滅亡】

從此,王忠嗣一飛沖天,不但官位升任大將軍,還在職務上先後擔任了河東節度副使、節度使等邊關軍事大員,又在開元二十九年兼任了朔方節度使,當時王忠嗣不過36歲。

除了王忠嗣能幹之外,還是朝中有人好做官。王忠嗣的特殊身份和本人的戰功決定了他官位上升遠比其他人要快。與之比較,比王忠嗣還大九歲的郭子儀、小兩歲的李光弼升官速度彷彿蝸牛爬,郭子儀52歲才當上大將軍,李光弼更只是王忠嗣手下的中級武官。

朔方節度使的轄區基本上在黃河河曲地區,四十年前名臣張仁願在黃河以北修築了三座受降城,把大唐北方防線向北推進了數百里,在朔方地區大唐已經處在一個進可攻、退可守的有利態勢。王忠嗣能在此處任職,是一個能夠充分發揮能力的好地方。

天寶四載,王忠嗣又兼任了河東節度使,防區範圍從黃河河曲地區向東擴展到了現山西省。

盛唐任四鎮節度使、掌管大唐半數以上正規軍的第一武將,45歲暴亡

在朔方和河東的數年,王忠嗣調整了從武將到一方統帥的心態,一改少年時期敢打敢衝,變得穩重嚴謹,不再為了自己的戰功輕易發動邊境戰爭。平時就是訓練士卒,補充物資,沿著朔方至雲中數千裡邊境修築軍事要塞,開創了多處軍鎮。繼四十年前張仁願之後,王忠嗣又把北方邊境向北拓展了數百里。

王忠嗣在朔方,定下了高價向突厥人買馬的策略,名聲傳出去,越來越多的突厥人過來向大唐賣馬,於是“

蕃馬益少,而漢軍益壯”。後來王忠嗣調到西北,還從朔方、河東調撥了戰馬9000匹,加強了西北唐軍的實力。而且王忠嗣非常細緻,每次出戰,發放的兵器都要記錄到人,不得輕易遺失,使唐軍的軍械物資有了良好的保障。

王忠嗣也非常理解手下將領的求戰慾望,派遣大量間諜外出打探敵人虛實。一旦發現敵人的弱點,就出奇兵襲擊,每戰必勝,將士們有勝仗打,王忠嗣在將士們心中威信極高。

盛唐任四鎮節度使、掌管大唐半數以上正規軍的第一武將,45歲暴亡

天寶元年,王忠嗣率軍北伐,與奚族大戰於桑乾河,三戰三勝,“大虜其眾,耀武漠北,高會而旋”。奚族當時雖然歸附唐王朝,但卻一直保持對大唐的戒心,適當的敲打敲打是有必要的。

對後突厥,王忠嗣充分利用了其內部各部落勢力之間的矛盾,上書“平戎十八策”,對後突厥軍事、外交雙管齊下,多次出兵削弱後突厥強大勢力,還挑動各部落內鬥。

當時的後突厥已經離被回紇滅亡沒有幾年了,王忠嗣這段時間給後突厥造成了極大的傷害。數年下來,後突厥內亂不斷,多個部落數千帳歸附大唐,最後一任後突厥首領白眉可汗也在內亂中被殺,首級被送入長安,後突厥滅亡。

雖然給了後突厥汗國最後一刀的是回紇,但大唐卻是多年來壓制和消耗後突厥的主力。因此,李隆基也有了滅大國的無上武功,威震四海,王忠嗣身為執行者和對抗後突厥一線統帥,也有了滅國之功。

後突厥滅亡後,王忠嗣上了《平定諸蕃奏》,總結了後突厥滅亡的過程,把消滅後突厥、白眉可汗傳首長安之事與當年唐太宗李世民生擒頡利可汗相提並論,明顯在拍李隆基馬屁。

王忠嗣鎮守北方邊境多年,“自是塞外晏然,虜不敢入。”

盛唐任四鎮節度使、掌管大唐半數以上正規軍的第一武將,45歲暴亡

【轉任河西、隴右節度使,又回到了父親和自己曾經戰鬥過的地方】

天寶五載,王忠嗣再添職務,兼任河西、隴右節度使,十大節度使王忠嗣一人佔了四個,大唐47萬邊防軍王忠嗣一人手下就有26.77萬,佔總兵力的一半還多。

忠嗣佩四將印,控制萬里,勁兵重鎮,皆歸掌握,自國初已來,未之有也。”大唐289年,沒有一個將軍軍權如王忠嗣之重。但王忠嗣也知道自己權勢太盛,多次請求辭去朔方、河東節度使位置,幾個月後李隆基同意,免去了王忠嗣這兩個職務。

《舊唐書》上有句話令人費解,“及至河、隴,頗不習其物情,又以功名富貴自處,望減於往日矣。”意思是說王忠嗣對河西、隴右情況不熟悉,又開始有了功名富貴之心,聲望與之前相比有所降低。

這句話前半句沒有道理,當年王忠嗣父親王海濱就是在這裡戰死,王忠嗣也在這個地區長期戰鬥,怎麼能對情況不熟悉呢。後半句倒是有可能,當時王忠嗣已經成為盛唐武將第一人,不低調一些還得了?

盛唐任四鎮節度使、掌管大唐半數以上正規軍的第一武將,45歲暴亡

轉移到西北的王忠嗣的主要敵人變成了吐蕃,在青海等地與吐蕃大戰,多次取得大勝。但因為一個問題,李隆基和王忠嗣發生了矛盾,這就是大唐與吐蕃對石堡城的爭奪。

石堡城(現青海湟源縣)又名鐵仞城,當年是吐谷渾故地。李靖滅吐谷渾,此地開始歸屬大唐,後來唐高宗時期被吐蕃佔領。

李隆基之所以對石堡城念念不忘,是為了收復黃河九曲之地。當年金城公主和親吐蕃後,以公主湯沐邑為名錯誤的把這塊肥美的土地割讓給了吐蕃,吐蕃在此建了石堡城,並以此為前出基地,不斷入侵河右(青海東部)地區。

為了爭奪黃河九曲之地,雙方圍繞石堡城連年大戰,開元十七年唐軍突襲奪取了石堡城。但開元二十八年金城公主去世後又被吐蕃大軍攻佔,這讓當時如日中天的李隆基非常惱火,就讓王忠嗣把石堡城拿下。

王忠嗣上奏說正面強攻唐軍至少要死傷數萬,不如放一放,等有機會再行奪取。李隆基因此不高興,心中開始對自己的這個義子有了不滿。

不怕沒好事兒就怕沒好人,當時奸相李林甫正是權勢正盛的時候,天寶五載發動了針對太子李亨的一系列進攻手段,險些把李亨太子位置廢掉。王忠嗣與李亨從小一起長大,是李亨天然的助力,李林甫一來擔心王忠嗣支持李亨,二來擔心王忠嗣的軍功足夠入朝為相影響自己,就在李隆基耳邊不斷的說王忠嗣的壞話。

另外,安祿山可以算是李林甫的外援。王忠嗣曾數次上書說安祿山必反,估計是王忠嗣實地考察了安祿山的轄區和部隊,從蛛絲馬跡中判斷安祿山有其他想法,這就更是讓李林甫心中忌憚。

“李林甫尤忌忠嗣,日求其過”。

盛唐任四鎮節度使、掌管大唐半數以上正規軍的第一武將,45歲暴亡

天寶六載,另一個將領董延光獻策要奪取石堡城,李隆基命王忠嗣率軍接應。但王忠嗣心知董延光此策必不能成,就行動不是很積極。當時李光弼是王忠嗣部將,和王忠嗣討論此事,王忠嗣說石堡城不足以改變雙方戰略態勢,用數萬士兵的性命去換取戰功不值得。王忠嗣也知道自己違抗了李隆基的命令,已經做好了捨棄官位的打算。

董延光此人在史書上只提過這一次,官位不詳,也無其他戰功記錄,就是個普通的將領。董延光果然沒能攻克石堡城,之後就上奏說王忠嗣不配合造成戰役失敗。李林甫又找人誣告王忠嗣準備擁立太子繼位。這下徹底激怒了李隆基,把王忠嗣召回讓有關部門審問,差點兒判了死刑。

當時繼任王忠嗣任隴右節度使的是哥舒翰,用自己官位為王忠嗣擔保,言辭懇切,追著李隆基不斷叩頭辯白,聲淚俱下,李隆基稍稍平息了怒氣,只是把王忠嗣貶為漢陽太守,又轉任漢東郡(現湖北隨州)太守。

天寶八載,王忠嗣暴死在漢東,年僅45歲,死因不詳。

後來哥舒翰攻打石堡城,調集了朔方、河東精兵六萬三千人,石堡城“

四面懸崖數十仞,石路盤曲長三四里”,三面絕險,只有一條通道,吐蕃在城中儲備大量糧食和滾木擂石,哥舒翰強攻數日方才得手,士兵死傷數萬。戰後僅俘虜的吐蕃士兵就達到四百人,戰鬥中殺掉的不知有多少,但總之這場仗傷亡比虧大了。

一切都如王忠嗣所料。

盛唐任四鎮節度使、掌管大唐半數以上正規軍的第一武將,45歲暴亡

【王忠嗣莫名其妙的死】

天寶五載的時候,李隆基雖然已經年過六十,但剛剛封楊玉環為貴妃,自己也是身體康健,是唐王朝自開國以來在位時間最長的一個了。(當時在位34年,與唐高宗李治持平)

王忠嗣鎮守邊關二十餘年,大批將領曾是王忠嗣的部下,其中包括哥舒翰、李光弼、王思禮、僕固懷恩、李晟等人,在他任四鎮節度使、掌管大唐一半以上精銳軍隊的時候,真的是盛唐武將第一人。

所以王忠嗣是有條件支持李亨繼位的,但王忠嗣即使存了想法,也不過是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正常想法。對此李隆基也心知肚明,對王忠嗣沒有下死手,留的太守官位也不算太低,當年李世民去世前也把李績貶官,就是讓自己的兒子提拔李績以獲得臣子的忠誠。

如果王忠嗣把這些事情考慮清楚,只要安靜的等待數年,李隆基死去李亨繼位,自己自然可以重新被啟用。當時王忠嗣剛剛45歲,還有足夠的時間去等待。

所以,有說法說王忠嗣是鬱鬱而終完全沒道理,《舊唐書》上只用了“暴亡”兩個字,應該是非正常死亡。考慮到李林甫當時的權勢,以及對異己的誅殺手段,不排除王忠嗣是被李林甫暗殺的可能性。

總之,這位盛唐唯一名將,就這麼無聲無息死去了。

如果王忠嗣尚在,安祿山敢不敢起兵造反都是問題。即使安祿山造反,以王忠嗣遠超高仙芝、哥舒翰、郭子儀、李光弼等人的聲望,平叛難度也將降低。

盛唐任四鎮節度使、掌管大唐半數以上正規軍的第一武將,45歲暴亡

史評中把王忠嗣貶官歸因於李林甫,“忠嗣因青蠅之點,幾危其身,讒人之言,誠可畏也!

”李林甫確實在盛唐後期起到了相當壞的作用,安史之亂有一部分責任要算在李林甫頭上。

說句題外話,盛世實際上是不需要名將的,只要有能夠把國力轉變為勝利的戰略家和教科書一樣的將領就足夠了。盛唐不缺乏後者,但戰略方面的缺陷浪費了大唐二次騰飛的最佳時機。

參考資料:《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鑑》、《冊府元龜》、《十七史百將傳》、《讀史方輿紀要》、《全唐文》等。

用數學和工程的思維方式去解讀歷史,妄圖以古喻今。理工男讀歷史,歡迎關注和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