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5 再读余华的《活着》: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

我一直深感困惑:人为了什么而活着?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而作者余华在《活着》这本书中给出了他的思考:人是为了活着本身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初读这本书的时候,刚升入大学,并不是很理解这句话,如果人只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可还是有那么多的人穷极一生去追求活着之外的事物。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尤其是踏入社会工作几年后,每一次读都有新的体会,正所谓“文章不厌百回读”,好的作品会给人带来人生的启迪,读好书让人更认识自己。

再读余华的《活着》: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

作者余华1960年4月3日出生,浙江海盐人,曾从事过五年牙医,1983年开始写作《活着》。当时年仅23岁,却写出了具有人生的深刻思考,甚至具有时代影响力的作品,让人不得不佩服。

《活着》这部长篇小说,在1998年获荣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后来被入选为“20世纪90年代最有影响的10部作品”。它是一部经典,值得我们反复品味。

这本书是作者在什么样的心态下完成的呢?

余华在自序中提到自己写《活着》时的心态“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在这种心态下,余华听到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的老黑奴历经磨难,家人都逝去独留他一人在世,他却毫不抱怨地乐观生活。他被深深打动,《活着》的主人公福贵的苦难而又乐观的一生由此铺开。老黑奴与福贵虽然在时代和民族各个方面都截然不同,但却显示出了人类的某种相似的命运和品质。

再读余华的《活着》: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

《活着》这本书用十几万字,讲述了主人公福贵一生历经苦难,他身边所有的家人都相继离世,只剩下他与一只老黄牛相依为命的故事。读起来一气呵成,让人欲罢不能。

福贵出生便是地主家的阔少爷,可他不学无术,所有的家产都被他赌博输光了,然后一家人搬到茅草屋去住,父亲摔倒去世。艰苦度日使母亲也患上重病,他拿钱请医生却被抓去做壮丁,两年后九死一生回到家乡,母亲早已去世,而女儿凤霞却因高烧变成了聋哑人。

好不容易一家团聚,儿子有庆因救人被庸医抽血过多活活抽死。凤霞嫁人后因生孩子大出血而死,妻子家珍一直重病,在经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打击下而去世,接着女婿二喜在工作时被砸死。只剩下福贵和外孙苦根相依为命,可是不幸却再一次降临,把他惟一的亲人也夺走,最后剩下他一个人跟一头老黄牛艰难度日。

再读余华的《活着》: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

但这个孤独老人却从未抱怨过,对所有的苦难一一承受,在经历所有的快乐和不幸之后,终于活出了生命的意义: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读完此书,生活中的已发生或尚未到来的所有苦难,似乎都是命运给予我们的考验,都是为了让一个人之所以活得完整的必经之路。与其抱怨,不如坦然面对承受一切,活出一个人的勇气和尊严,这样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幸福。

而《活着》这本书不仅仅是写出了福贵的一生,更是讲述了我们中国人那几十年在经历了革命战争、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的苦难是如何熬过来的。《活着》讲述的远不止这些,需要我们一遍又一遍地去品读,去感受什么叫做活着,什么叫做为活着本身而活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