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皇帝繼位之初,帝國總能有一些起色。說句粗俗的話,就是新修的廁所也能香三天。可自從崇禎皇帝繼位以來,似乎除了幹掉魏忠賢是順利的,其他事情幹得都不順利。
一來二去,崇禎皇帝也看明白了:憑自己的能力,根本不足以打破官僚集團的攻守同盟。
官僚集團別的本事或許不咋樣,但裝傻充愣和裝腔作勢的本事卻是一流的。
想處理貪官,首先要有人證物證。但在官僚集團一致對外的前提下,想取得人證物證談何容易,韓一良和張鳳翔都是活生生的例子。
官場的貪腐不是個人問題,而是普遍現象。如果崇禎皇帝想拿貪腐開刀,就等於主動站在了官僚集團的對立面。
吃一塹未必能長一智,崇禎皇帝經過幾次失敗,逐漸學會了唯結果論:只要結果不好,我就收拾你們!
比如說,某官僚負責某件具體事務,如果沒有鬧出醜聞,崇禎皇帝就當他工作完成得還不錯。一旦出現醜聞,那崇禎皇帝一定會下狠手整人。
客觀地說,能把手握生殺大權的崇禎皇帝逼到這份上,明末那幫官僚足以自傲了。可他們對此還是大呼小叫的:這皇帝太沒有人性了!
立下這條規矩之後,崇禎皇帝就把楊鎬殺了。楊鎬是何許人也?就是當初薩爾滸兵敗的明軍總指揮。
言官交章劾鎬,逮下詔獄,論死。崇禎二年伏法。——《明史》·卷二百五十九·列傳第一百四十七
自萬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因兵敗被革職,到崇禎二年(公元1629年)被殺,其間足有十年,楊鎬一直被關在監獄裡。
按說,搞出薩爾滸這樣一場大慘敗,楊鎬死十次都不夠,可為什麼一直沒有被殺呢?主要是因為大家理解和同情楊鎬,薩爾滸雖然敗得慘,但楊鎬責任不大,對此我之前寫過分析文章,今天不贅述。
既然理解和同情楊鎬,為什麼不把他放出來呢?主要是因為薩爾滸敗得太慘,雖然楊鎬責任不大,但總歸是一個合格的替罪羊,所以就一直關著他。
崇禎皇帝為什麼要在這個節骨眼上殺楊鎬呢?主要是為了替自己那套“唯結果論”的工作方式立威。想找茬殺一個在位的官僚不太容易,殺一個已經失勢的官僚還是不難的。
換言之,崇禎皇帝用這種方法向官僚集團集團示威:我不管楊鎬是否委屈,我也不想知道薩爾滸兵敗的詳情,我只知道薩爾滸敗了,而且敗得很慘,這個傢伙是總指揮,就該付出代價。
從官場潛規則來看,楊鎬的確罪不至死。但崇禎皇帝被官僚集團收拾了好幾次,已經有點不耐煩了,所以找一個軟柿子捏,這隻能算楊鎬的命不好。
楊鎬的死,總會令我聯想起熊廷弼。兩人都是被關了很久,卻突然被殺,都是某種意義上的“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雖然熊廷弼之死有其咎由自取的因素,但被關押三年之後,皇帝的殺意早就衰減了。可當魏忠賢和東林黨鬥起來之後,由於東林黨曾為熊廷弼的罪名奔走,所以魏忠賢打算利用這一點打擊東林黨,順手幹掉了熊廷弼。
崇禎皇帝的這種工作方式的確簡單粗暴,但如果他連這條底線都把握不住,那整個國家都會變成貪官汙吏的樂園。
崇禎二年(公元1629年),後金兵臨北京城,這下可把崇禎皇帝嚇得夠嗆。等後金退兵之後,崇禎皇帝開始追責了。
在說後金兵臨北京城之前,先給大家講一個小故事。
某國打算修建堤壩,成本估算在一百萬兩白銀左右。可工部經過核算,給出的成本是二百二十九萬八千六百七十兩五錢白銀。皇帝一看這個數字有零有整,說明工部的確經過了細緻的工作,不然他們直接報個二百三十萬兩白銀就行了。也說明工部的官員非常廉潔,不該拿的錢絕對不伸手,好樣的!
可結果呢?一場暴雨過後,堤壩直接被沖垮,下游的百姓死傷無數。事後追責的時候,發現就是工部官員的問題。
工部官員考察現場的時候,發現這裡幾十年沒有下過暴雨了,堤壩沒必要按高規格來修,少花點錢就行。可沒想到,堤壩剛修好沒多久,就遇到了百年難遇的暴雨,豆腐渣堤壩自然被衝得七零八落。
話題回到崇禎二年,後金大軍兵臨北京城的事,其背景和上述事件大同小異。
按照規劃來看,政府對於北京相關地區的安全投資一定不會少,可落到實處的投資卻相當少。理由很簡單,北京相關地區近百年沒遇到過兵災,負責防務的相關官員,和上述故事中的工部官員一樣,產生了一種錯覺:這一塊的工作可做可不做,反正不會出事。
可上述故事中的工部官員,遇到了百年難遇的暴雨;負責北京防務的相關官員,遇到了後金兵臨北京城。
很多投資,平時不顯山不露水,可一到關鍵時刻就顯示出重要性了。
比如說,後金大軍深入長城好幾天之後,北京才得到邊防警報。在後金退兵後,崇禎皇帝立刻開始追責,邊防警報是誰負責的?兵部尚書倒黴了。
比如說,北京匆忙進入戰備狀態之後,城防出現各種缺陷。在後金退兵後,崇禎皇帝立刻開始追責,城防工作是誰負責的?工部尚書倒黴了。
比如說,在內外一片混亂的環境中,竟然出現了上百名囚犯越獄逃跑的事件。在後金退兵後,崇禎皇帝立刻開始追責,看守監獄是誰負責的?刑部尚書倒黴了。
上述三項工作都是好追責,但後金入境的責任就不好追了。
崇禎皇帝大發雷霆:你們統率二三十萬大軍,十多萬匹戰馬,一年消耗軍費數百萬兩白銀,竟然讓敵軍一鼓作氣打到北京城下,你們是幹什麼吃的?
薊遼督師袁崇煥率先申明:我主要負責防守寧錦一線,敵軍並不是從寧錦一線進來的,與我無關。
對於袁崇煥的這種表態,北方各鎮的軍事長官並不認可:國家把主要軍費都用於寧錦一線,我們這邊防守自然薄弱。
再者,國家把所有精力投入到寧錦一線,卻依然沒能阻止後金大軍入關,可見固守寧錦一線的戰略是錯誤且無意義的,袁崇煥不負責,誰負責?
如果按照崇禎皇帝過去的施政策略,那必然是被這幫人吵得頭痛,最終不了了之。但這一次,崇禎皇帝是鐵了心的只看事實不問結果。
因為崇禎二年(公元1629年),後金大軍兵臨北京城一事。兵部尚書王洽下獄(死於獄中)、工部尚書張鳳翔下獄(後來被遣戍邊衛)、刑部尚書喬允升下獄(後來被遣戍邊衛),薊遼總督劉策下獄(後來被殺)、薊遼督師袁崇煥下獄(後來被殺)。
帝頷之,遂下洽獄,以左侍郎申用懋代。明年四月,洽竟瘐死。——《明史》·卷二百五十七·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會工部尚書張鳳翔坐軍械不具下吏,四司郎中瘐死者三,遂詔居益代鳳翔。——《明史》·卷二百六十四·列傳第一百五十二
二年冬,我大清兵薄都城,獄囚劉仲金等百七十人破械出,欲逾城,被獲。帝震怒,下允升及左侍郎胡世賞、提牢主事敖繼榮獄,欲置之死。——《明史》·卷二百五十四·列傳第一百四十二
大清兵由大安口入內地,策不能御,被劾。祖大壽東潰,策偕孫承宗招使還。明年正月與總兵張士顯並逮,論死,棄市。——《明史》·卷二百四十八·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其人奔告於帝,帝信之不疑。十二月朔再召對,遂縛下詔獄。——《明史》·卷二百五十九·列傳第一百四十七
除了這些有名有姓的高官之外,其他大大小小被株連的官員也有一大群,死罪可免活罪難逃的官員更是不計其數。
如果大明處於網絡時代,那麼崇禎皇帝的雷厲風行,自然會贏得廣大網民的一致稱讚:這才叫“只打老虎,不拍蒼蠅”。
可由於大明並未處於網絡時代,所以崇禎皇帝的雷厲風行,自然引得官僚集團怨聲四起:這才多大點事?不過就是被後金搶劫了一把,北京安然無恙,你居然抓了一票高官下獄,這都是臨時工的責任呀!
謊話的厲害之處,就在於傳得久了,就會變成真理。後世讀者說起這件事的時候,也不會覺得崇禎皇帝這一招有多高明,他們的論點主要是這樣的:
首先,我們的都城修得不合理,永樂爺(朱棣)當初選北京有他的理由,但現在北京距離後金太近,已經不適合做都城了,這次被後金打到城下就是明證,與官員無關。
其次,崇禎皇帝的領導出了問題,你無法改變貪腐現象,才出現了這麼多紕漏。就因為你當皇帝的無能,所以誰當工部尚書都整不好城防,誰當兵部尚書都弄不好邊防,誰當刑部尚書都管不好囚犯,誰當前敵統帥都只能背鍋。
就算這些人一時失職,可他們都是能力一流的文臣武將,大明正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卻還要殺掉這些優秀人才。千言萬語一句話,都怪你崇禎,活該你亡國!
如果孤立地看待崇禎皇帝這種管理手段,的確令人不敢恭維。可問題是,崇禎在與官僚集團博弈了幾輪之後,實在是沒有辦法,才出此下策。
如果講道理有用,崇禎皇帝自然願意講道理,畢竟從名義上講,大明是朱家的國。可就是因為連續的失敗,崇禎發現:如果光動嘴,自己絕不是那幫官僚的對手。在這種背景下,自然只能用簡單粗暴的方法治國。否則,這個國家真要變成貪官汙吏的樂園了。
許多人在非議崇禎皇帝的殘暴和刻薄時,通常是建立在官僚集團盡心盡力工作的前提下。如果官僚集團真能言行如一,那麼崇禎皇帝的所作所為自然是殘暴而刻薄的。
可問題是,官僚集團有他們自己說的那麼好嗎?顯然是沒有的。不誇張地說,把大明帝國縣級以上官員抓起來全部槍斃,也不會有幾個冤死鬼。
在這種亂七八糟的大環境中,崇禎皇帝自然只能問結果不問過程。這種做法很過分嗎?我不這麼認為。
很多人之所以會對崇禎皇帝表示不滿,主要是因為袁崇煥也被關押,之後更是被殺,認為崇禎皇帝中了後金的反間計。
說這話的人,忘記了一個基本事實:袁崇煥被殺並不是孤立事件,薊遼總督劉策也被殺了,他是不是因為反間計而死呢?還有兵部尚書王洽,他又是因何而死呢?
崇禎皇帝這回是標準的大範圍殺傷,絕不是針對袁崇煥一個人的。但就算崇禎皇帝如此狠辣,整個官場在經歷了最初的驚訝之後,依然我行我素。
他們在做事的時候,依然是消極且麻木的,一旦出了問題,寧願自殺也不願迎合皇帝(比如說梁廷棟和張鳳翼)。
八月十九日,大清兵出塞。至九月朔,鳳翼卒。逾旬日,廷棟亦卒。已,法司定罪,廷棟坐大辟,以既死不究雲。——《明史》·卷二百五十七·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崇禎皇帝折騰了半天,卻發現自己的所作所為還是徒勞的。
閱讀更多 顧道驚城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