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1 为了一句承诺,这个家族为曾经的主人守墓八百年,至今风雨无阻

南派三叔的《盗墓笔记》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一部小说,经过电视剧的改编之后,更是引起了非常大的反响,这主要在于其中演绎了很多关于盗墓、考古和文物的故事。

盗墓,从古到今都是层出不穷的,人为的这种盗取行为,让文物的保护变得更具挑战性,这就催生出一些守墓人,他们用自己的坚守换取一座座古墓的安全,并遵守祖训,代代相传,将这样的坚守传承下去。作为一个守墓人,面对盗墓者的威胁,他们从不畏惧,用自己的全部力量,保护着这些文物古迹。

为了一句承诺,这个家族为曾经的主人守墓八百年,至今风雨无阻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关于这些守墓人的故事,去探索一下800年的守护经历,因为,这是他们的守护责任,同时,也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话说,南宋丞相,抗金名将虞允文,曾经以少胜多,在抗金战役中有过巨大的胜利。虞允文病死于1174年,被安葬于四川的丞相村西。在他死后的第四年,宋孝宗颁下圣旨,指派宋家人负责为其守墓。也就是从那时候起,宋家开始时代坚守这一岗位,一直到现在。

算来,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了,一共经历了13代人。他们怀揣着坚守墓园的誓言一直坚守,宋克成是这里的第13代守墓人,他父亲在他6岁的时候去世了,所以由他的母亲代替父亲守墓。后来家中的哥哥们先后到外面的大城市发展,留下他在这里守墓,至今已经守了65年了。

这几十年里,宋克成很少出远门,唯一一次是2000年的时候,去河北看望自己的大女儿。即便是人在外地,他的心也一直牵挂着自己的工作岗位,担心那些贪婪无比的盗墓人

因为,在当地有一个传说。

说:虞允文获得战斗胜利之后,因为小人的谗言被皇帝误杀了。后来,皇帝知道自己错杀了好人,便用纯金做成了一个人头,与虞允文一起下葬,也是因为这个传说,勾起了盗墓者的欲望。

为了一句承诺,这个家族为曾经的主人守墓八百年,至今风雨无阻

八几年的时候,盗墓活动还是非常猖獗的,为了防止文物受到破坏,当地的文物机构给宋克成配发了一支火铳。在1999年的一天夜里,6个盗墓贼趁着夜色准备实施盗墓活动。宋克成听到了响动,连忙起身,带着火铳就冲了出去。

他跑过去,先是喊了一声,随后鸣枪,盗墓者随即逃跑,其中一个盗墓贼还让宋克成的儿子给逮住了。时间过得很快,现在这支火铳已经生锈,虽然,已经不能使用了,但是,宋克成还依然保存着,用来提醒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

平时没事的时候,宋克成就做一做墓园的清扫工作,然后,每天早晚对墓园各处进行一遍巡视。每月初、月半、月末要举办祭祀仪式。每逢清明时期,宋克成便化身为临时导游,为人们讲述那段历史。如今的宋克成已经85岁了,眼睛花了,腿脚也慢了。

因为,他的儿子要外出打工,所以,现在守墓的工作就交给了儿媳妇。从上世纪80年代,宋克成就成为了文物管理部门委托的墓园守护人,2001年,政府对于宋氏家族的义举给予了认可,并颁发了文物管理的相关证件,还享有了国家的津贴。

在了2004年,政府对当地的墓园进行了保护性扩建,让文物的历史价值得以保存并传承下去。

为了一句承诺,这个家族为曾经的主人守墓八百年,至今风雨无阻

除此之外,还有成吉思汗墓,1227年,一代可汗成吉思汗在讨伐的征途上病逝,按照他的遗言,他的衣冠冢将建在鄂尔多斯高原上,并从宫廷内选出500人专门从事守陵工作,这些人就是达尔扈特人,原是成吉思汗的警卫部队。

达尔扈特是蒙古语,翻译过来的意思是“担负神圣使命的人”。在过去的日子里,蒙古草原上的这些人,世代都不耕种、不狩猎、不纳税、不做官,他们只做一个工作,那就是:为成吉思汗的守灵和祭祀。到现在,也有一些人依旧从事着这样的工作,大约有两千人左右。

关于守护成陵的达尔扈特的情况,《里藩院则例》内蒙古部分中是这样记载的,清宣宗道光十九年定,伊克昭盟境内,向有成吉思汗园寝,其鄂尔多斯七旗,向设有看守园寝承办祭祀之达尔扈特五百户。此项人户,不作为旗王爷所属,于该盟内择贤能札萨克一员,专司经理。

达尔扈特守陵人,每天都到成吉思汗的陵园内上班,主要的工作就是守护陵园、点酥油灯、做祭祀等工作。按照规定,他们世代都要为可汗戴孝,而且,终身都不可以穿戴华丽的衣服来墓园。这些守墓人轮流在墓地值班,为成吉思汗点亮长明灯。

这些成吉思汗的守墓人,在“上班”的时候必须穿着蒙古袍,平时可以穿便装,看起来与常人没有什么区别,他们现在都隶属于文物管理部门,享受的是公务员待遇。

为了一句承诺,这个家族为曾经的主人守墓八百年,至今风雨无阻

当然,除了虞允文墓跟成吉思汗墓,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守墓人。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正规编制的“炮兵”,就是由明代著名将领柳生创立的。柳升一生之中跟随明成祖征战多年,立下诸多战功。他死后,被葬于现在的安徽省安庆市。李家子孙被安排为柳升守墓,而且,一守就是580多年的时间。

每年,李氏看护人们都会给墓地做巡查,做大扫除,还要清洗墓碑,去除杂草。

1630年,袁崇焕被处死,作为抗清将领的他,在死后被一名姓佘的部下将头颅带回家中安葬,并命其子孙世代守护此墓,直到第17代传人,才离开墓园。经过佘家夫妇的多方奔走,在1984年,袁崇焕的墓园被列为文物保护起来,在2002年还得到了翻修,并正式对外开放。

按照相关文物单位的规定:文物保护地点不得有烟火,不能用于居住,所以,佘氏夫妇只能含泪离开受了一辈子的墓园。

为了一句承诺,这个家族为曾经的主人守墓八百年,至今风雨无阻

在沈阳法库县有一个小屋子,一个小院子,就在小屋后不远的地方有一座石碑,后面则埋葬着僧格林沁。这里就是僧格林沁墓,他是曾经在天津抵抗英法联军的大清亲王,而白家人为其守墓也历经了七代传人。

根据白家传人介绍,他的祖先们之前是亲王府内的一个管事,因为犯了错事,才被罚过来守墓的,本来期满后是可以回去的,但是,先人们觉得守墓这个差事不错,生活自有,所以,就没有回去。王爷因此非常不满,便命其家人世代在这里守着。

按照白家的组训,就是“陵在人在,陵毁人亡”。但是,到了第七代,白家没有男丁,没有办法继续坚守,所以,白老先生想找到王爷的后人,想跟其请个假,算是有始有终了。

为了一句承诺,这个家族为曾经的主人守墓八百年,至今风雨无阻

看过《甄嬛传》的人,相信对“果郡王”的名字并不陌生,他是康熙的第十七个儿子,死后被葬于河北易县的一个小村庄里。在这里有一堆夫妇负责守护他的陵墓,每人每月仅仅有700元的补助。在1937年以后,当地就有人抛坟盗墓了。

守墓人说道:“之前有人曾经过来打听过石狮子的情况,有的是为了拍照留念,而有的则是打起了歪主意。”在2004年,有一天夜里家中的狗突然叫个不停,守墓人赶紧跑出去一探究竟,一出门便看见了一辆农用的三轮车准备往村口开。

最后,经过村民和民警的共同努力,这个车子被叫停了。原来,车上满是各种盗墓工具,他们这次来是想要搬走石狮子的,还好没有得逞。

在磨盘山遗址,有着众多东周时期的大小墓群,是周代的古文化遗址,距今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陈氏父子从2000年开始看管这片古墓群。这里时常有盗墓人来光顾,之前陈父还亲手抓住过两个盗墓贼。自从当上古墓群的守护者之后,陈氏父子可以说没少受到威逼利诱。

但是,父子俩一直都不为所动,为的就是保障这一片估计的安全。

为了一句承诺,这个家族为曾经的主人守墓八百年,至今风雨无阻

守墓人对坟墓的敬重,体现在中国人的传统伦理思想中,可以说是空前的。并且,但凡墓园,基本上都是建在非常偏僻,鲜有人知的地方,而作为这些守陵人,要在这样的地方坚守,需要的不仅是一份执着,同时,也要有着吃苦耐劳的品格,要耐得住寂寞,也要经得住诱惑。

盗墓贼,贪心大,作案手段多,想要防范他们还是有些难度的。为了让这些盗墓贼没有机会得逞,就需要守墓人不断的进行巡查,与其斗智斗勇。并且,陵墓多坐落在密林深山之处,所以,这些地方最担心的就是出现火灾。

以十三陵为例,其景区森林覆盖率是非常高的,茂林弥补,错落有致的风景虽然宜人,但预防火情,难度颇大。所以说,这里的守墓人来说,时刻提防火情,是保护文物的基本工作。

为了一句承诺,这个家族为曾经的主人守墓八百年,至今风雨无阻

斗转星移,时代更替,墓园已经纳入政府的土地管理范畴,不得随意建造,浪费耕地。守墓人连同那些墓园和几乎凝滞的时光,好像一并消失在历史的尘烟里了。只是在起伏叠嶂的山区墓园里,守墓人的身影像《聊斋》中的人物,悄无声息地穿过黎明的梦境… …

【《中国“守墓人”》、《里藩院则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