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3 宋高宗趙構為什麼要處死岳飛?

如果要問岳飛被殺是不是罪有應得,這個還真不好說。如果要說岳飛是誰殺的,那毫無疑問的,肯定是趙構,不是秦檜。

宋高宗趙構為什麼要處死岳飛呢?從表面上看,岳飛是犯了謀反之罪,實質上是為了震懾武將,穩定政權。

一、宋高宗趙構

宋高宗趙構(1107年6月21日-1187年11月9日),字德基,宋朝第十位皇帝,南宋開國皇帝,宋徽宗趙佶第九子,宋欽宗趙桓異母弟,母顯仁皇后韋氏。

宋高宗趙構為什麼要處死岳飛?

宋高宗趙構

趙構生於大觀元年五月乙巳日(1107年6月12日),同年賜名趙構,封蜀國公,歷任定武軍節度使、檢校太尉等職,不久晉封康王。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都城汴梁,擄徽、欽二帝北去後,被宋欽宗封為天下兵馬大元帥的趙構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改元建炎,重建宋朝,史稱“南宋”。趙構被後人稱為宋高宗。

南宋初建之時,他迫於形勢放棄中原,從南京應天府逃到揚州。建炎三年(1129年)舊曆二月,金兵奔襲揚州,他狼狽渡江,經鎮江府到杭州。九月,金兵渡江南侵,宋高宗即率臣僚南逃。

十月到越州(今浙江紹興),隨後又逃到明州(今浙江寧波),並自明州到定海(今浙江舟山),漂泊海上,逃到溫州(今屬浙江)。

直到建炎四年(1130年),宋高宗趙構向金帝上降表稱臣,南宋成為金朝屬國之後,金兵撤離江南,他才又回到紹興府(今浙江紹興)、臨安府(今浙江杭州)等地,後將臨安府定為南宋的行在。

紹興十一年(公元1141年),殺岳飛,同金朝簽定了紹興和議,向金稱臣納貢,以換取金承認自己在淮河、大散關以南地區的統治權(至此金宋邊界完全確定)。每年除納貢銀二十五萬兩、絹二十五萬匹外,送給金統治者賀正旦、生辰等的禮物也“以鉅萬計”,只要金朝統治者索取玩好,宋高宗立即下令搜訪送去。對其統治區的人民,卻巧立名目加強蒐括,使南宋的賦稅名目比北宋時更多。

宋高宗在當了三十六年皇帝后,於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六月以“倦勤”,想多休養為由,傳位給養子趙昚,是為宋孝宗。他自稱太上皇帝。被尊為光堯壽聖憲天體道性仁誠德經武緯文紹業興統明謨盛烈太上皇帝。

淳熙十四年十月乙亥日(1187年11月9日),趙構病死於臨安行在的德壽宮,時年八十一歲,諡號聖神武文憲孝皇帝,廟號高宗。趙構死後,棺木未下葬,直到淳熙十六年(1189年)三月丙寅日,才下葬于都城紹興府會稽縣之永思陵。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加諡號為受命中興全功至德聖神武文昭仁憲孝皇帝。

宋高宗趙構享年81歲,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長壽帝王之一。

二、岳飛

岳飛(1103—1142),字鵬舉,宋相州湯陰縣(今河南安陽湯陰縣)人,南宋著名抗金將領、官至少保、樞密副使,封武昌郡開國公。位列南宋中興四將(岳飛、韓世忠、劉光世、張俊)之首。

1142年1月,岳飛以“莫須有”的“謀反”罪名,與長子岳雲和部將張憲同被殺害。岳飛被害21年後,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宋孝宗即位,準備北伐,便下詔平反岳飛,追復岳飛和岳雲的原官爵,依禮重新安葬。宋寧宗時,岳飛得以昭雪,慶元三年(1197年)加諡號武穆,嘉泰四年(1204年)岳飛被追封鄂王。宋理宗寶慶元年(1225年),改諡忠武。

宋高宗趙構為什麼要處死岳飛?

南宋岳飛塑像

岳飛善於謀略,治軍嚴明,其軍以“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略”著稱。在其戎馬生涯中,他親自參與指揮了126仗,未嘗一敗,是名副其實的常勝將軍。

岳飛是中國古代治軍的楷模,“岳家軍”成為一時的典範。他雖然沒有軍事論著傳世,但從其散見於史書篇牘中的論述和軍事實踐,可看出岳飛軍事思想的主要內容。前人在總結岳飛的治軍思想時指出有六個方面:貴精不貴多;謹訓習;賞罰公正;號令嚴明;嚴肅紀律;同甘苦。這六方面的核心便是以嚴治軍。

由於岳飛嚴於治軍、善於治軍,故“岳家軍”戰鬥力強,“皆可以一當百”,金人也讚歎:“撼山易,撼岳家軍難!”“岳家軍”為當時一些將帥所歎服,也為後世一些名將所效法。如明代名將戚繼光亦以岳飛為榜樣,練就了抗倭勁旅“戚家軍”。

岳飛在作戰中不僅強調要有勇敢的精神,而且更為重視謀略的作用。他說:“謀者勝負之機也。故為將之道,不患其無勇,而患其無謀。”這就明確指出了謀略是決定作戰勝負的關鍵。

岳飛注意靈活用兵。宋王朝實行“將從中御”,將帥作戰必須依事先準備的陣圖行事,不得擅自改變。岳飛認為,陣圖有一定的侷限,而作戰是千變萬化的,“古今異宜,夷險異地”,不能照搬陣圖。他提出“陣而後戰,兵法之常,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的思想。另外,岳飛還提出“善觀敵者逆知其所始,善制敵者當先去其所恃”的思想。

岳飛的文學才華也是將帥中少有的,他的不朽詞作《滿江紅·怒髮衝冠》,是千古傳誦的愛國名篇。

三、宋高宗趙構為什麼要處死岳飛

風波亭,原是南宋時杭州大理寺(最高審判機關)獄中的亭名,因1142年1月27日岳飛及其兒子岳雲、部將張憲被殺害於此而聞名。其遺址現位於浙江省杭州市。

岳飛是刑部出具判決書,宋高宗趙構親自下旨處死的罪犯。

岳飛是經過大理寺審理兩個半月認定罪行,刑部合議認定罪名,宋高宗趙構親旨賜死的犯罪分子。

岳飛的死罪是抗旨畏敵和大不敬。岳飛抗旨畏敵有高宗皇帝親筆手諭做證據,鐵證如山。大不敬有岳家軍統領王貴,董先,傅選,王俊等親自到大理寺指證,證據確鑿。謀反案有岳家軍統領牛皋,姚政,董先,王貴,王俊,傅選,徐慶,龐榮,李興,李道等十多人舉報揭發。又有同案犯孫革,於鵬,王處仁,蔣世雄等六人招供認罪。是證據確鑿、鐵證如山的危害國家的犯罪分子。

宋高宗趙構為什麼要處死岳飛?

風波亭(岳飛及其子岳雲、張憲遇害處)

如果要問岳飛被殺是不是罪有應得,這個還真不好說。如果要說岳飛是誰殺的,那毫無疑問的,肯定是趙構,不是秦檜。

岳飛雖然是一個成功的軍事家,但不是一個成功的政治家。他幹了兩件不該乾的、越權的事,威脅到了皇權的安全。一是岳飛提出“迎請二聖回朝”,這句話只有趙構可以講,岳飛不可以。二是岳飛提出要求沒有兒子的趙構立太子,這個籲請文官可以講,武將不可以。在國家不穩的時候,武將干政是非常可怕的。不要忘了趙家的天下是怎麼來的,宋高宗趙構難道不擔心別人也來一個“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尤其是十二道金牌才能調動,更會增加趙構的疑心。因此為了防患於未然,即使以後給與平反也要殺死岳飛。

殺死岳飛的是皇帝,後來給岳飛平反的也是皇帝,為什麼皇帝永遠是正確的呢?這就是皇朝社會的特點。實際上岳飛主要是後人捧起來的,這從岳飛死後所謂的岳家軍沒有多大反響,就可以看出來。

四、如何評價宋高宗趙構

宋高宗趙構天性聰明,知識淵博,記憶力很強,他每日能讀誦書籍千餘言,博聞強記。趙構的臂力也很強,史書記載他能拉動一石五斗(約二百斤)力的弓(岳飛能拉動三百斤力的弓)。

趙構是歷史上有名的書畫家,著有《翰墨志》一卷,傳本《顧愷之女史箴圖題字》《褚遂良倪寬贊》 等也有指為趙構所書者。趙構精於書法,善真、行、草書,筆法灑脫婉麗,自然流暢,頗得晉人神韻。傳世墨跡有《草書洛神賦》等。

關於趙構,歷代多認為他政治上昏聵,傾向於定位為昏庸之主。

宋高宗趙構為什麼要處死岳飛?

金國、西夏、南宋形勢圖

不過,靖康二年(1127年)北宋是在倉促之間被金兵攻陷了都城汴梁,擄徽欽二帝北去。當趙構南渡時,身邊親兵僅一千餘人,然而他通過各種方法,迅速調集人員防守住了淮河、長江,同時建立了南宋的根基。

沒有生存,何談發展?當時北宋被滅之後,宋朝的實力受到極大削弱,生存都成了問題,還去談什麼消滅金國,現實嗎?相對來說,當時議和是對的。之後就應該臥薪嚐膽,制定消滅金國的國家戰略。

當然最後金國是被南宋聯合蒙古(1234年)滅掉了,但1235年,蒙軍便首次南侵,被擊退。於次年和第三年兩次南侵,其前部幾乎接近長江北岸。1276年2月4日蒙軍攻佔南宋行在臨安(杭州),俘5歲的南宋皇帝恭宗。此時的南宋全境已納入元朝版圖。南宋殘餘勢力陸秀夫、文天祥和張世傑等人連續擁立了兩個幼小的皇帝(端宗、末帝),成立小朝廷,蒙軍對小皇帝窮追不捨。不斷逃亡至南方,經過香港,端宗因病逝世,而另立幼主,逃至新會至南海一帶。文天祥在海豐兵敗被俘,張世傑戰船沉沒,走投無路的南宋殘餘勢力終於在1279年3月19日隨著崖山海戰失敗,陸秀夫負剛滿八歲的宋末帝趙昺跳海而死。南宋於1279年為蒙古所滅。

北宋聯金滅遼(1125年),為金所滅(1127年);南宋聯蒙滅金(1234年),為蒙古所滅(1279年)。莫非是宿命?或許是國家戰略制定有問題。

南宋最後得以建立,要歸功於趙構的逃跑。當時如果他沒有逃跑,而是在北方戰死,那麼可能會出現一個更糟糕的局面。他堅持與金議和,不惜納貢稱臣。但他有時也曾指揮、組織過宋軍抗擊入侵的金軍。加之他一直沿用宋朝的國號和正朔,在內政建設上,經過不斷努力, 解決了農民暴動、兵變、遊寇等棘手的問題,穩定了政局,從而保證宋朝的統治得以延續。

總之,宋高宗趙構所處的特定環境,決定了他是一位功過參半的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