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如果赵匡胤把都城定在长安,向西收复河西走廊,向北拿下燕云十六州,会怎么样?

视觉地理空间


结果可能还是失败,失败了继续签订合约;如果成功,宋朝300年的历史可能被改写的更短,用北宋繁华和整个大宋寿命换燕云十六州,你换不换。





宋太祖赵匡胤开国以大梁为东京开封府,以洛阳为西京河南府。在平定南方的地方割据势力之后,宋太祖赵匡胤便想迁都长安,因为开封府的地理位置很尴尬,中原腹地,地势平坦,一马平川,防守艰难,而迁都长安,山河形胜,地理条件十分优越,自古帝王之都,但宋太祖的提议遭到了其弟赵光义和群臣的反对,最终作罢。




没有迁都长安,给北宋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后人一度认为北宋虚弱,怂包。放着燕云十六州没能收复,周边更是被辽和西夏霸凌,一副很没出息的样子,最终造成后来的靖康之耻。

北宋真的没有努力过吗?

不是,宋太祖驾崩后,其弟宋太宗两次攻辽,企图收复燕云十六州,但都遭到失败,从此对辽采取守势。

到了宋太宗儿子宋真宗时,在北宋名臣寇准的建议下,御驾亲征,有机会收复故土,辽国请求议和,宋真宗感念“往昔全盛,以和戎为利”,另外一边辽国不断进犯,宋朝实力有限,不想拼掉好不容易得来的江山,采取止损策略,宋真宗最终选择议和,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




如果当初宋太祖赵匡胤执意定都长安,以北宋实力,后代赵氏子孙有可能早日收复燕云十六州,那么对北宋而言,边境的压力始终存在,北宋的地理区域范围是扩大了,但北宋内部能不能扛得住是个问题。要考虑两点。

其一,历经五代十国之后的赵家子孙,特别害怕重蹈武将的前车之鉴,守边疆,必须重武,万一又来一个黄袍披身,大宋能有后来300年的历史吗?

其二,北宋若非和平年代,能有如此繁华的经济,能有宋词的不朽文学吗?

所以北宋的战和不战,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性,站在1000多年后的今天来看,北宋没收复燕云十六州,换来宋朝300年历史,尽管后来一直骚扰不断,还是很划算的买卖。


曾有钱


的确!

贪图富贵,未能定都长安,是北宋灭亡的重要原因。

长安最大的劣势,就是资源有限,无法养活大多数人。唐朝实行“双都制”,东都洛阳、西都长安,原因就在于此。而且位居中原的洛阳,要比长安繁华的多。

长安最大的优势,就是军事安全。

关中平原为“四塞之地”,只要守住四个“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出口,基本就能保证军事安全。

北宋定都中原地区,一望无际的大平原,无险可守,而战略要地“幽云十六州”也不在手中。这导致北宋时时处于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之中。

为了保障京都安全,不得不豢养大量的军队,这带来繁重的负担。

同样,由于需要大量军队防守京城,导致对外用兵的数量就大幅减少。

所以,出现奇特的现象:宋朝有最先进的科技、花了最多的钱、养了数量最庞大的军队,战绩却乏善可陈,最后还亡国了……

如果定都长安,易守难攻的地形不需要驻守这么多的军队。这些军队释放出来,用于对外用兵,也许宋朝会是另一番景象。


雁去无痕ty


赵匡胤为何会将都城定到开封,而不是长安呢?实际上,笔者本人在很久以前读宋史之时,也产生过这个疑问。根据宋史里头的记载,赵匡胤在其执政末期,是有将都城从开封迁到长安的打算的。但当时的晋王,兼开封府尹赵匡义,也就是后来的宋太宗坚决反对这个提议。因为当时的赵光义在朝中的势力已经相当大,所以不少大臣也支持他,因此此事最终不了了之。

按照这个记载,赵光义完全是出于私心。因为他自己担任开封府尹,在开封的根基已经很深,一旦迁都,则他所有的经营,都将付诸东流。为了自己的权力,赵光义硬生生打断了这个计划。长安地处关中,东有潼关天险作为屏障,如果北宋迁都长安,便不用惧怕辽国的入侵。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笔者的想法,便如同上文所列。直到读了《新唐书》之后。

通过读新唐书可以发现,在唐玄宗时期,长安实际上已经达到了饱和状态——即,由于关中平原相对狭小,其农业发展受到限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越来越膨胀,其狭小的区域,和有限的农业资源,已经无法养活迅速增长的人口。所以,新唐书中常常会出现李隆基到洛阳去居住的记载,这边是为了缓解长安的压力。

中国古代,在安史之乱之前,中国经济重心的转移,主要是由西向东转移,而不是由北向南。东方的华北平原,地域广阔,地形平坦,且处于黄河流域的下游,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适宜经济发展。同时,随着南方成为中国粮食的主要产地,漕运成为南粮北调的重要手段,而华北平原,无疑是漕运非常便利的。因此,在诸多方面,北宋时期的汴梁已经远胜于长安。

换言之,北宋时期,长安由于其地理位置的限制,已经不再适合作为一国的都城。尤其是宋朝大开科举,官僚机构膨胀,这更是长安难以招架的。

可以预见,一旦宋朝迁都长安,其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东方之影响力便会减弱,其军事力量也会向西北倾斜。如此一来,北方和东北的防御力量便会减弱,契丹会更容易突破边境防线;另一方面,则会造成资源的极度匮乏,为了从南方调粮食,需要动用庞大的劳动力来修筑工程,进一步造成民变。膨胀的官僚机构和官僚,则会在长按地区大肆兼并土地(宋朝不抑制土地兼并),使得本来土地资源就相对不足的关中平原,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更为尖锐,农民起义也会更加频繁。

一句话,如果宋朝迁都长安,其无疑会灭亡的更加迅速。


庭州行者


很有可能会失败,最终结果就是五代变成六代、七代。

因为宋朝开国时的情况不同。宋朝是建立在后周的基础上,经过五代的动乱,唐长安本身已经破败,如果定都长安,那需要重新修筑长安,要不然连基本的防御、生活都办不到。天下未定,国未稳,就大兴土木,不是一个好现象。要是严重一点,就会有新的武将篡位,到时候宋就变成了后宋了。

而且后周到宋朝前期有个现象,汴京百万人口,禁军及其家属就过半。【赵光义后,汴京140万人口左右,70万就是禁军及其家属】。也就是说,宋朝的汴京其实是一座因为漕运而崛起,因为定都而走到巅峰的城市。换句话说,汴京半数人口是朝廷供养的,也就是全国之力供养围绕禁军而建立的城市,赵匡胤都感叹“天下民力殚矣”。

后周禅让到宋朝后,后周的问题也成为宋朝的问题。宋朝若是定都长安,庞大的汴京禁军怎么处理?都去长安的话,长安本地无法满足供给,长安的交通也不如汴京,根本无法保证军队的供给。供给不足,哪来的实力开拓西域?【而且开拓西域的前提条件是陆地丝绸之路还存在,但是宋朝时,丝绸之路上的国度变了,已经没有汉唐时那么方便了。】

而说道燕云十六州,就得提到辽朝,是由游牧民族建立的第一个突破“游牧民族国度寿命不过百年”说法的国家,吸收了汉文化,吞并了农耕国度渤海国,是一个半耕半牧的国度。在唐朝时,马掌传入长城北后,骑兵的优势也就发挥到极致,这对于宋朝是不利的,在刚从后周和平演变过来的宋朝,根本没能力挑战辽朝骑兵为主的军队。

在没能力时花钱搞事情的话,不灭亡就没天理了。

【相对来说,洛阳比长安、汴京更适合一点。条件相对中庸,不像长安和汴京那么极端。。。。一是有隋唐大运河本来就围绕着洛阳建的,虽然不去汴京位于十字路口那么便利,但是交通条件比长安好多了,只是需要疏通汴京到洛阳段的运河。。。。二是洛阳处于洛阳盆地内,地理防御上比汴京好多了,再不济南边跑南阳、襄阳后,可以通过汉江去江南,也可以入蜀地。】


黑眼历史观


赵匡胤确实想过,也试图过迁都长安。但有四大理由使迁都计划不可能实现。

第一,天下未定,当时无论是南方和北方都存在着比较强大的割据势力,尤其是北汉政权。北汉都城在晋阳(今山西太原)。领土有十二州,领土包括今天的山西省中部和北部。其都城晋阳自古为帝王龙兴之地或割据政权反抗中央政权所在,传为“龙脉”,而晋阳城地形险要,城高池深,易守难攻,当地百姓习于戎马,个性凶悍,北周时代就多次讨伐,虽有胜迹,但无法根除!而且北汉依附于契丹人建立的辽朝,其领地距离关中平原的长安较近。一旦连接辽军入侵攻击长安。宋军的反应集结的时间是不够的。隋唐时,李渊就是在晋阳起兵,夺长安,灭隋称帝的,前车之鉴就在眼前,若以长安为都,军事威胁太大。

第二,长安城经历唐末战乱,早已破败不堪,而且唐巢之乱时,长安附近的水利设施都遭到了破坏。这导致了唐末以来,关中地区的水资源明显减少。而且由于气候变化,长安附近的泾、渭、霸等水流量变小,龙首、清明等人工渠道相继干涸。居民生活主要依靠井水,但由于水质变化,对农业生产几乎没有助益。史书记载“井水焦咸,凡阙膳羞烹饪,皆失其味,求其甘者,略无一二”。随着水资源的缺乏。耕地质量亦大幅度下降,而粮产不足。而粮食缺乏又导致人口锐减,人口锐减又使本已失修的水利设施更加荒废,产生恶性循环。五代时期的关中地区的生态环境已趋于恶化。森林急剧消失,天然植被大量减少,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曾经苍郁富饶的中关平原逐渐向黄土高坡演变。后汉乾祐元年(公元948),赵思绾夺取长安时,“及开城,惟余万人而已。也就是说曾经人口百万的长安城在当时仅有1万多人了。另注:赵匡胤是在显德七年(公元960年)称帝的。关中平原的情况已经无法为长安城作为国都提供物质基础了,这一点与开封有鲜明的对比,得益于漕运,开封成为了当时最繁华城市之一,尤其是能满足大量官僚和驻军的粮食供应。

第三,赵宋建立的时候,天下因为战乱不休,元气大伤,赵宋朝庭财政吃紧,赵匡胤称帝后一切从简,就连宫室里的窗帘都是用很廉价的青布做成,平日里的衣服都和一般的小吏一样,宫女太监也只有仅仅的300余名就这样赵匡胤也觉得浪费便又遣散出宫50余人。七夕节时,赵匡胤的赐礼连太后与皇后也只有几吊钱其余的什么都没有。迁都长安耗费惊人,不是初生的赵宋所能承担的。

第四,赵宋内部最大的问题即手握重兵的节度使们还没有完全解决,很多人误以为赵匡胤一次“杯酒释兵权”的宴会就搞定了这个问题,实际上那有这么容易!!!“杯酒释兵权”解决的是中央军团(禁军)的兵权问题,在中原地区地方上还有很多拥兵自重的节度使存在,赵匡胤是通过采取“收其精兵,削夺其权,制其钱谷”的三大政策,巧妙的从这些人手中逐步收回兵权的,这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赵匡胤必须坐镇中原,才能镇得住这些捍将,一旦迁都西北,中原虚空,好不容易安定的中原就又会不太平!

我们就假设一下赵匡胤强行迁都长安会发生什么吧,为营建长安城,吃紧的北宋财政,不得不加重税负,以致民怨沸腾,而为了满足长安的粮食供应不得不从远方千里调粮,加强了人民的负担,而且粮食不足成为一个定时炸弹,此时,北汉连同辽国起兵来伐,粮食不足,军心不安。而此时留在中原的某节度使利用民心,军心不满,振臂一呼,再来一次,黄袍加身,北宋完蛋,天下继续大乱!


九龙王龙九


经过唐末和五代十国的战乱长安和洛阳已被焚毁,在一片废墟之下建立新的都城对于人力、物力都是巨大的消耗。百废待兴,一个新兴王朝最迫切的是休养生息,而不是大兴土木。

此外赵匡胤是通过“陈桥兵变”登上皇位的,算是窃取而来,名不正言不顺。而且兵不血刃上位,仍旧是前朝旧臣班底,需要稳住整个政治集团的利益,如果让他们从一个富裕的城市搬到废墟之地,有损所有人的利益。

纵观宋朝,重文轻武,国富民富,却无法抵御外敌,很大因素取决于都城,交通便利,适于资源流通,堵住了内乱的可能。弱点也明显,地势平坦,无峻险可守,难以抵挡攻击。

赵匡胤也曾提及迁都,只是被弟弟否决了,如果真迁都长安,怕对宋朝政局不稳,会乱,挺过去了弱外强内,又是一个犯我者疏远必诛的强悍的王朝,没挺过去就得改朝换代,元明清都得改写。


今天记史


唐长安城在唐朝数次被焚毁到了宋朝早已破败不堪,最重要的是当时的关中平原已经负担不起百万人级别国都的粮秣消耗需要从遥远的江南运过来,所以宋朝建立之初在建都的问题就没有把长安考虑在内而是选择了洛阳和开封这两个方案,之所以会选择开封是因为开封有运河的便利离江南也更近一些而且开封有五代时期留下来的现成宫殿不需要再去大费周章的重建,而且因为开封周围无险可守赵匡胤后来好几次都想把都城迁到洛阳最终因为大臣们的反对而不了了之,后来党项的反叛也证明当初没有选择长安是多么明智的选择因为长安离西夏边境太近了整个陕西诸路都是前线


誓言无他


事实是,赵匡胤真这么想过,甚至企图这么干过。

赵宋建立的时候,因为五代战乱,关内已经破败不堪,民生凋敝,道路断绝,长安城残破,户口极少,无法承担一国都城的负担。当时汴京繁华,又有水路运输足以承担都城的负担,所以赵匡胤将都城定在汴京。但是汴京缺点很明显,无险可守。所以赵匡胤希望在长安城恢复生气之后,迁都长安。

但是这个迁都的意愿最后被放弃了,原因是遭到许多大臣反对,其中主力就是赵匡胤的弟弟,后来的太宗赵光义。赵光义的理由是:江山之固,在德不在险。

后人判断。赵光义在这个问题上是有私心的,汴梁不适合做首都他不可能看不出来,但是一旦赵宋迁都长安,必定影响当时朝堂上河南籍大臣的利益,一旦长安成为新都,那么关中贵族会崛起,取代汴梁贵族的地位。所以赵光义力阻迁都,是为了拉拢朝臣贵族,为将来争夺皇位积蓄力量。


长飞8


自安史之乱后,长安就废了,如果要建都,需要用大量国力修缮。赵匡胤从孤儿寡母手里窃取了江山,始终底气不足,于是杯酒释兵权,控制河西和谋取燕云基本上都是空话和口号,老赵就是一个连自己弟弟都搞不定的开国之君而已。


Jasonxia916


长安不是谁想定都就能定的,要有魄力和实力才有资格定都长安,看看秦皇汉武,再看看垃圾宋朝,就不是一个级别的,所以宋朝还没资格定都长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