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4 大智慧之美,讀了列子哲學,才懂中國文化的魅力

“先秦道家創始於老子,發展於列子,而大成於莊子。”

據史料記載,列子是介於老子與莊子之間的道家學派重要傳承人物,對於道家學說的發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列子繼承老子哲學,推崇“無為”思想,創立“貴虛學派”,在中國戰國中期影響巨大。據歷史記載,列子聚徒講學,弟子甚眾,一次,列子往謁南郭子時竟挑選“弟子四十人同行”,可知列子後學眾多。

不同於老子的古樸莊嚴,以及帶著極大的悲憫氣質,對世人極具耐心的敦敦教誨;也不同於莊子的浪漫,以及帶著恨鐵不成鋼的憤懣,在逍遙之餘對世人冷嘲熱諷。

“列子才穎逸而性衝澹,曲彌高而思寂寞,浩浩乎如馮虛御風,飄飄乎如遺世獨立。”

從這段史料描述,可以看出列子的生命境界非常高,其逍遙於世外,與清風為伍、與藍天白雲為伴,獨醉於大自然之中。

從某種程度上,列子有點類似尼采哲學裡的查拉圖斯特拉,一次次將自己推向孤獨,在孤獨中尋求超脫的高智慧、高境界。

列子先後著書二十篇,十萬多字,但經過“焚書坑儒”的秦禍之後,劉向整理《列子》時存者僅為八篇,西晉時又遭“永嘉之亂”,再度散失,其後經由張湛蒐羅整理加以補全。今存《天瑞》《仲尼》《湯問》《楊朱》《說符》《黃帝》《周穆王》《力命》八篇,共成《列子》一書,其餘篇章均已失傳。

列子被稱為先秦天下十豪之一,兼具道學者、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教育家等多重身份,其思想著作不僅對道家的傳承作出了貢獻,對後世哲學、美學、文學、科技、養生、樂曲、宗教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可以說,在中華文化的許多層面,都可以看到列子的影子。在一定程度上,中華文化的高雅境界、文學想象力、生命哲學的張力等等,正是來源列子對生命境界的極致探索。

總體來說,列子至高的哲學境界對提升中國文化內涵格局,以及中國人格的形成都取了較大的作用。

下面我們從幾個方面來對列子哲學境界加以賞析。

大智慧之美,讀了列子哲學,才懂中國文化的魅力

深邃的宇宙觀思想境界,擴充了生命哲學的邊界

列子的宇宙觀是在老子的《道德經》的基礎上擴展和深化、細化的,他將萬物歸為一體,從而為人類的存在意義擴寬了一個無邊界的想象空間。

可以說,老子的“道”還有一種不可觸摸的神秘性或說高高在上的形象,人被壓縮在有限的空間裡尋求生命的價值。但在列子這裡,卻將人與道放在一個空間裡,或說將道與人連接起來——人只要通過一定的修煉,不僅精神上可以“與道合一”,在肉身生也可以超脫物理的限制,無拘無束地遨遊四海八荒。

莊子在《逍遙遊》中說:“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彼於致福者,未數數然也。”

在這裡,莊子說列子已經是具備超自然能力的高人,能夠“御風而行”。按照列子自己的說法,只要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就可以“御風而行”。

實在的說,其實列子給了我們一種

“無邊界”的思維模式,目的就是教我們超脫出自我的限制,打開人的狹隘的眼界,望向更廣闊無垠的宇宙。從具體指導上來說,列子的哲學境界教我們忘記有無的概念和消融所有差別,也就是打破世俗輕重貴賤等概念的框架。

這樣一來,人類就可以消除自身的成見、偏見、狹隘、自我的束縛等等問題,從而使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達到“同呼吸、共命運”共同體框架下來求生存。

這是一種遼闊的、高山仰止的無認的境界,當人到這樣的境界,其生命也為之高尚、卓絕,無論是做什麼都能夠有非常大的格局為支撐。

當然,在很多層面,我們可能無法看出和衡量這種影響力,但在文學領域,我們可以看到這種生命境界對文學的影響。

比如莊子的《湯問》、《逍遙遊》等多篇名作,通篇具有一種汪洋恣肆、大氣磅礴的氣魄,人在這裡,眼界、格局能夠瞬間被打開。從莊子對列子的追崇來看,我們有理由相信莊子許多大膽的想象都受到列子的啟示。

唐朝著名的豪邁詩人李白曾在《贈張公洲革處士·李白》表達了對列子的追慕之情:“列子居鄭圃,不將眾庶分。革侯遁南浦,常恐楚人聞……斯為真隱者,吾黨慕清芬。”

那麼,我們從李白“疑是銀河落九天”、“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等等這些打破了天地的界限,讓天地萬物成為一體的詩文,可以推斷作為道家學者的李白顯然也是受到列子的影響。

此外,據學者研究,最為著名的隱士陶淵明,對列子更是非常崇拜,其在詩文中引用列子、莊子多達七十多處,其在列子《天瑞》篇中,學到了“高風亮節”的精神,寧願退隱終南山荒野,也不為“五斗米折腰”。

還有,魏晉時期的“竹林七賢”,不與殘暴集團合作,甘願退居山林。從他們對生命境界的追求裡,我們都可以看到列子的影子。據學者研究,《列子》的一些內容可能是“竹林七賢”增補的,可見列子對魏晉時期隱士們的影響之深。

可以說,列子的生命哲學境界,為中國文化打開了更多的維度,為中國文化的輝煌和燦爛增添了生命力。讓很多人在“功名之外、得失之外、自我之外”看到了更廣闊的生命維度,從而創造和留下了極為寶貴的文化精神財富。

大智慧之美,讀了列子哲學,才懂中國文化的魅力

“高山流水”的境界,將人際關係推到美學至高境地

《列子·湯問》裡寫了一個知音的故事:

傳說先秦的琴師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彈琴,樵夫鍾子期竟能領會這是 描繪"峨峨兮若泰山"和"洋洋兮若江河"。伯牙驚道:"善哉,子之心而與吾心同。"鍾子期死後,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絕弦,終生不彈,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之後,"高山流水"這一物象,成為了知己或知音形象表達。

高山流水的友情境界,是一種高雅的、鮮明的、清澈的、青山綠水的、互相映襯的、心心相印的境界。這是一種區別於世俗酒肉朋友的友情,無形中將人際間的關係提升到了極高的境界。

“人生在世,有一知音足也。”這不知是多少人的心聲,這種心聲就是一種文化的涵養,當人心在對這種友情孜孜以求的時候,心靈也隨之淨化、高尚、神聖起來。

可以說,高山流水的友誼境界,為中國人際關係提供了一個至高的典範。同時,也造就了中國文化最為獨特最為深邃的內在之美。

試想,假如我們把“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內涵從中國文化中剔除,無疑中國文化乃至中國人格將會缺失一抹亮麗的色彩。但有了這個內涵的哺育,中國人骨子裡始終有一種高尚的友情審美意識。由此,中國人可以為了知己“兩肋插刀、同生同死、共榮共辱”,可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是一種不以物質、財富為考量的純粹的人間至美情感。

所謂文明,其實就是使人崇高起來,脫離低俗的、動物性的、自私的習性,從這一個層面來說,列子對中華文明乃至對於中國人格的美好塑造可謂善莫大焉。

大智慧之美,讀了列子哲學,才懂中國文化的魅力

推崇人類強力意志境界,併為意志力提出正確的指向

很多人不知道列子,但一定聽說過“愚公移山”、“夸父追日”等寓言故事,其實這些都是列子著作裡的經典故事。

在愚公移山寓言裡,居住在太行山裡的愚公,立志將擋住村莊出路的王屋山移開,此舉遭到一些人的嘲笑,但愚公不為所動,依然認定在“山不會增高,而子孫卻綿延不止”的情況下,總有一天,這個山一定可以移開。

愚公移山的哲學精神,已經內化到中國文化精神內涵裡,影響了中國世世代代的人格精神特質。成為了中國人集體勤奮意識的座右銘。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愚公精神從古至今一直在激勵和影響著中國人進取、拼搏的精神。

在《夸父追日》裡,列子同樣表達了類似的精神意志,英勇頑強的夸父相信世上沒有成不了的事,大膽追逐日影,最終半途渴死,化成了千里桃樹林。

在夸父追日的寓言裡,列子又將人的意志精神提升一個層次,雖然夸父追日失敗了,但他造就千里桃林,寓意人即使追求不自量力的事情,但仍然會獲得非常的功績。從根本上來講,列子依然是鼓舞人類不斷向無止境探索和奮鬥。

簡單說,列子創造的“愚公移山”精神,表達了其對人類意志力的肯定和追崇,以及對生命境界無限追求的體現。從淺層次說,這是一種不畏艱難、敢於與困難作鬥爭的崇高精神;從深層次來說,這是一種對人類生命價值的讚美和奉揚。

當我們將列子的這一哲學精神,放到世界哲學範圍來考量,我們就會發現,列子對人類意志力的推崇是建立在一種較高的哲學架構上。

比如對近代影響深遠的偉大哲學家尼采,其哲學核心強調的正是人的意志力——權利意志。其強調人類通過不斷的超越自己,可以最終達到更強壯、健康、能幹的“超人”境界。

簡單說,尼采推崇的“權利意志”與列子寓言的意志精神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都是宣揚人類生命有無窮的潛力。當然,列子只是一種靈感乍現般的表述,而尼采則是將人類意志力系統化成一門宏大的哲學體系。

在此,我需要多說幾句,有的人可能會認列子一方面強調人要“無為”,另一方面又鼓舞人的奮鬥意志,這不是一種矛盾嗎?如果我們僅是從淺層面來理解,的確有點讓人疑惑。但其實,我們深度理解“無為而無不為”的思想後,就一切明瞭:“無為”是拋棄私我、小我的過程,當我拋棄了私我、小我,就就能夠“無不為”了。

也就是說,當一個人在做事上拋棄“為我”的目的,變成“為大家、為天下”的目的,那麼他才能真正的“無所不為”。也只有這樣,生命價值才能得到最高的體現。而且,這是一種更加高明的、更加正確的、更加合理的進取方式。也就是說,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所以,當我們理解了道家“無為”這個大智慧,也就知道列子的哲學並不矛盾了:愚公精神(意志力)是“無為”之後的“無不為”。可以說,列子推崇的意志力,不僅給了中國人一種積極向上的鼓舞,同時也將這種意志力轉換成“非為個人而為天下”的高級模式。從這個層面來說,列子比專注在個體生命意志力鼓舞的尼采更要超前和正確,他免掉了個人慾望膨脹帶來的危害。

當我們從這些方面來理解,可以看到列子哲學對中國文化的影響,也更加懂得中國文化的魅力所在。

結語:其實,一直以來,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並沒有得到很好的傳承和發展。可以說,從秦朝開始,這些文化就呈斷崖式的淪落,而流傳下來的僅是殘篇餘卷。但僅僅這些殘篇餘卷,就已經將中華文明穩穩高舉起來,越過無數戰火、朝代更替、文化侵襲的危險,不卑不亢地綿延至今。

從這些方面說,中華文明是“四大文明中唯一從未中斷”的不得不說是一種奇蹟。不過,當我們深入去細看這些奇蹟,我們就會發現,其實這些奇蹟都是“情有可原”。這些文化(準確說是諸子百家文化)太美好了,是它們自己的魅力征服了一個個心靈,使之甘願將其放在最高的位置加以呵護。

當然,這其中包括列子哲學。在此,我對於列子的探析僅是一種淺層的、小範圍的探索,目的也是拋磚引玉,希望大家回到諸子百家時代探索、思考、傳承,那真的是一個美好而高貴的時代,其蘊藏的價值依然璀璨無比。

參考書目:

1.列子《列子》

2.老子《道德經》

3.莊子《莊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