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7 齊國為何在田氏代齊後迅速滅亡了?齊王建:這個鍋不能全讓我背

序言:

齊國是周王室分封的諸侯國之一,位於現今山東省的東北部,面臨大海,是西周開國功臣姜子牙的封國。

田氏代齊之後,齊國又被稱為“田齊”,其區別在於國君的姓氏發生了變化,西周分封的齊國為姜姓呂氏,篡了姜姓呂氏江山的為媯(guī)姓陳氏,後來又改為田氏,雖然名稱上依然沿用齊國的稱呼,其實在本質上已完全不同。

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曾強極一時,它不僅是春秋四強國之一,還是戰國七雄之一,而齊桓公(小白)更是春秋五霸之首。

不過齊國的強大在歷史的長河中猶如曇花一現,尤其是田氏代齊後,齊國迅速走向了滅亡,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當我們帶著這個疑問看向齊國的最後一任國君齊王建的時候,他好似穿越了2000餘年的歲月,向我們在極力辯解:這個鍋不能全讓我背。

其實導致齊國滅亡的原因有很多,而用人政策上的失誤導致齊國最終無人才可用是不容忽視的重要因素,本篇筆者就從齊國的用人政策入手,聊聊齊國的興與衰。

齊國為何在田氏代齊後迅速滅亡了?齊王建:這個鍋不能全讓我背

齊國市井風貌(微縮景觀)

姜姓呂氏下齊國的兩次大“興”。

自齊國封國建邦之後,一直到田氏成功代齊,期間姜姓呂氏齊國共出現了30多位國君,其中最為興盛的時期,當屬姜太公和齊桓公統治時期。

  • 姜太公使齊成為大國。

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師尚父於齊營丘。——《史記·齊太公世家》

在姜子牙的幫助下週武王平定了商紂,成為天下之王,就把齊地的營丘封賞給太公望,於是齊正式封國建邦,姜子牙去營丘之時,正好遇到營丘旁邊的萊國的國君萊侯帶士兵來攻打。

在當時萊人被稱為夷族,他們趁著周武王討伐商紂,周朝剛剛建立之際,認為周朝無力平定遠方,因此想要和姜子牙爭奪國土,不過作為西周頭號功臣的姜子牙,又豈會讓夷族得逞?

姜子牙到了齊地之後,立即就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使齊國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東方大國,正如《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

太公至國,脩政,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齊,齊為大國。

齊國為何在田氏代齊後迅速滅亡了?齊王建:這個鍋不能全讓我背

姜子牙像

此外,姜子牙不止在政治上做了改革,還在提出了“尊賢上功”的用人原則,尊賢即尊重賢能的人,上功即獎勵有功勞的人,《呂氏春秋·仲冬紀》記載:呂太公望封於齊,周公旦封於魯,二君者甚相善也,相謂曰:何以治國?太公望曰:尊賢上功,周公旦曰:親親上恩。

這雖然只是姜子牙和周公旦的對話,但我們卻能從中看出兩人在治國政策上 的天壤之別,說白了就是一個提倡任人唯賢,一個卻主張任人唯親,究竟這齊、魯兩國這兩種選才的標準帶來了什麼樣的後果,我們稍後再說。

此外,《漢書·地理志下》亦記載:初太公治齊,修道術,尊賢智,賞有功,這也進一步說明了齊國在建國之初,就奉行“尊賢上功”,那麼姜子牙在實際治理國家中有沒有堅持這一用人原則呢,當然也堅持了。

《韓非子·外儲說右上》記載:海上有賢者狂矞,太公望聞之,往請焉,三卻馬於門而狂矞不報見也,太公望誅之,

這句話是說太公聽聞一個叫狂矞的是個賢人,就去請他“出山”,可是此人卻對太公避而不見,於是太公就殺了他。

說到這,不少人會說,都把賢者給殺了,這還能說得上“尊賢”,其實這隻能怪狂矞太“作”,太公三番兩次的恭請,他都擺著架子,並且太公在幾次恭請而無所收穫的時候,得出了此人不能為國所用,進而才把其誅殺,這件事也從側面證實了姜子牙在實際治國中確實堅持了“尊賢上功”用人政策。

齊國為何在田氏代齊後迅速滅亡了?齊王建:這個鍋不能全讓我背

姜子牙像

姜太公在當時世卿世祿制仍然佔據著統治國家的時期,提出“尊賢”,其實也只是對這一制度進行的補充,因為當時齊國仍然有大部分“土著”存在。

齊國利用這些土著或者異姓貴族中的賢人,最大限度緩和了姜氏政權與土著或者異姓貴族之間的矛盾,這也是齊國能在姜子牙治理下一躍成為大國的重要原因,此外,姜太公的用人政策,也為後世的君主重用賢人治國做出了榜樣,在齊桓公(小白)時期,尊賢也被演繹地淋漓盡致。

  • 齊桓公使齊成為春秋霸主。

(齊)桓公既得管仲,與鮑叔、隰朋、高傒修齊國政,連五家之兵,伸輕重魚鹽之利,以贍貧窮,祿賢能,齊人皆說。——《史記·齊太公世家》

齊桓公是春秋時期的第一位霸主,而他的稱霸離不開強大的綜合國力作為支撐,而齊國的強大又離不開齊桓公身邊一大幫人才的輔助,其中最能被人稱道的則是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

齊桓公繼位之初,攻打魯國,原本想著殺死管仲,《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桓公之立,發兵攻魯,心欲殺管仲,但是鮑叔牙卻對齊桓公說,“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於是齊桓公就“厚禮以為大夫,任政”。

從這段記載,我們可以看出,齊桓公對於人才的尊敬和重用賢人的程度,那是遠遠超越前人的,管仲得到了齊桓公的賞識,開始在齊國進行改革,使得齊國的國力大增,而齊桓公也成管仲為“仲父”,拜之為齊相,甚至對管仲做到了言聽計從,一個君主能做到如此,國怎能不強。

齊國為何在田氏代齊後迅速滅亡了?齊王建:這個鍋不能全讓我背

齊桓公與管仲像

在齊桓公當政之時,世卿世祿制依然佔有很大的市場,齊桓公的不以血緣關係為選拔人才的做法,無疑在當時引起了軒然大波,要知道齊桓公之後的霸主晉文公,在用人策略上還一直堅持任人唯親,如《國語·晉語》中記載:異姓之能,掌其遠官

而齊桓公不拘一格用人才,這也是對姜太公提出“尊賢”的用人政策的進一步深化,此外,齊國尊賢用能的政策在齊桓公時期也開始制度化,這也表現兩個方面:

第一點: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進而確立了一種新制度——宰相制度。

齊國宰相制度的確立,打破了國家政權一直被貴族壟斷的局面,為布衣士子的掌權開闢了新的途徑,這無疑對齊國的興盛注入了活力,也正是因為這種宰相制度的確立,使得管仲輔助齊桓公成就了春秋霸業,晏嬰才能輔助齊景公,重振齊國雄風。

第二點:選舉制度成為選官的重要組成部分。

齊國基層的人才由鄉長每年定期向上進賢,長官書寫考評,然後桓公親自策問,這也被稱為“三選”,假如地方管理埋沒和壓制人才,那是要以“蔽賢”來治罪的,這點也在《國語·齊語》中有所記錄,這種選官制度的確立,對於打破世卿世祿制有著積極意義,當然也是齊桓公得以稱霸的一大助力。

齊國為何在田氏代齊後迅速滅亡了?齊王建:這個鍋不能全讓我背

齊國的刀幣

如《管子·小匡》記載:桓公能假其群臣之謀以益其智也,其相曰夷吾,大夫曰甯戚、隰朋、賓胥無、鮑叔牙,用此五子者何功?度義光德,繼法紹終,以遺後嗣,貽孝昭穆,大霸天下,名聲廣裕,不可掩也,這也進一步肯定了人才在齊桓公稱霸路上的功不可沒。

齊國“尊賢用能”的國策與田氏代齊。

齊日以大,至於霸,二十四世而田成子有齊國,魯公以削,至於覲存,三十四世而亡。——《呂氏春秋·仲冬紀》

上文我已提到了太公望和周公旦兩人在用人策略上一個主張“尊賢上功”,一個主張“親親上恩”,那麼這兩種用人策略帶來了什麼樣的後果呢,周公旦說姜子牙的用人政策會導致“齊者亦必非呂氏也”,而姜子牙說周公旦的用人策略會導致“魯自此削矣”。

他們二人說的對嗎,當然對,因為歷史完全證明了這兩人的觀點,正如上述引用《呂氏春秋》中的記載,我們暫且拋開魯國衰弱不論,單說田氏代齊。

齊國為何在田氏代齊後迅速滅亡了?齊王建:這個鍋不能全讓我背

齊字的演變

被齊桓公發揚廣大的“尊賢用能”的國策,不僅成就了齊國的霸業,而且為田氏在齊國的興起起到了關鍵作用,說到這,不少人會有個疑問,這種國策對於強大國家是有促進作用的,怎麼最終卻釀造了田氏代齊的後果呢,難道是這種國策不合時宜?

其實並不是,因為用尊賢用能的政策強大國家,有兩個前提,第一君強,第二臣賢,只有這兩者的結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強大國家,而田氏在齊國尊賢用能的國策下,得到了齊君主重用,但是在隨後的歷史發展中,齊國的君漸漸弱了甚至昏了,而能臣也暴露了野心,所以齊國政權的更替已無可避免了。

田氏代齊後齊國的興盛。

宣公卒,子康公貸立,貸立十四年,淫於酒婦人,不聽政,太公乃遷康公於海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史記·田仲敬完世家》

姜姓呂氏齊國的政權傳到齊康公時期,徹底走向了滅亡,田和(田齊太公)就把齊康公放逐到了海島上,姜姓呂氏的齊國名存實亡,公元前386年,齊康公去世,同年,田和抱住了魏文侯的大腿,讓其請於周天子,把自己冊封為諸侯,自此,齊國正式進入了“田齊”時代。

田氏家族掌握了齊國的政權之後,接受了慶封等人專權誤國的教訓,十分注重籠絡賢能之士,並且廣泛施惠於民,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齊國的繼續發展,在齊威王時期,齊國尊賢用能的用人政策再次發展到了頂峰。

既然說到齊威王任用人才,就不得不說說魏惠王與齊威王比寶的故事。

齊國為何在田氏代齊後迅速滅亡了?齊王建:這個鍋不能全讓我背

被齊威王重用的孫臏雕像

魏惠王與齊威王舉行會盟,魏惠王很是得意,就問齊威王,你們齊國有國寶沒,齊威王回答,沒有,接下來魏惠王就把魏國的“徑寸之珠”拿出來說事,嘲笑齊威王,但是齊威王卻淡淡說了句“寡人之所以為寶與王異”,因為齊威王認為齊國的國寶是人才。

從這則小故事我們也能看出,齊威王在用人政策上,依然堅持的是“尊賢用能”,所以可以說田氏代齊其實也是對姜氏政權中尊賢用能這一國策的理論昇華。

此外,齊威王時期還進一步擴辦了稷下學宮,並且從稷下學宮中挑選出有才能之人加以重用,稷下學宮在齊威王和齊宣王時期還充分發揮了參政、議政的作用,為田氏齊國的強大做出了不小的貢獻。

正如《風俗通義·窮通》中記載:齊威、宣之時聚天下賢士於稷下,尊寵之,而《史記·田仲敬完世家》亦記載,齊威王時期“齊最強於諸侯,自稱為王,以令天下”。

齊國的衰亡。

秦兵擊齊,齊王聽相後勝計,不戰,以兵降秦,秦虜王建,遷之共,遂滅齊為郡。——《史記·田敬仲完世家》

齊國最後一任國君是齊王建,齊國的滅亡可以說是山東諸侯中最沒有骨氣的一個國家,因為齊王建面對秦軍進攻,沒有抵抗,直接選擇了投降,齊國把齊王建遷到了共地,而齊國也成為了秦國的一個郡。

看到齊王建的表現,不少人那是相當失望,所以就把齊國滅亡的原因都扣在了齊王建的頭上,其實齊王建昏庸無能固然是一方面,但卻不是全部的因素,而用人政策出現了問題卻是其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

齊國為何在田氏代齊後迅速滅亡了?齊王建:這個鍋不能全讓我背

齊國君主與其他諸侯會盟

而齊國用人政策究竟出現了什麼問題呢?歸根結底是尊賢與用能出現了分離導致了任人唯賢政策的夭折。

齊國尊賢用能的用人政策本是不可分割的兩個部分,田氏代齊之後,成立了聞名天下的稷下學宮,其目的就是為了最大限度的籠絡天下賢能之士,為統治階級服務,但是這個組織再後來的發展中,卻變了味道,變成了類似於智囊形式的“學術機構”。

齊威王時期齊國處於內憂外患,而齊威王本人也能稱得上賢君,所以他任用了一大批有才之士,而且也很注重從稷下學宮中選用人才,但是到了後來危機解除之後,齊國日漸強大,齊國君主開始驕傲自大,而漸漸地也聽不進稷下學宮中人才的治國良策,更不會任用他們為官。

這樣一來,就導致了齊國依然高舉著“尊賢”的旗幟,但實際上朝堂之上卻呈現出人才凋零的另一番景象,尊賢與用能在齊國後來君主的治國策略上走向分離。

齊國為何在田氏代齊後迅速滅亡了?齊王建:這個鍋不能全讓我背

齊國古長城遺址

而在這種人才政策的影響下,漸漸地齊國統治者在治國上也漸漸地只注重“能”,而忽略了“賢”,一個人有能力對於治國固然是好事,但是倘若失去了賢作為基礎,那麼這種“能”對國家的發展,只會有害無益,而後來田齊朝堂中田嬰、田文當權,則是對此的明證。

正如《史記·孟嘗君列傳》記載:

君用事相齊,至今三王矣,齊不加廣而君私家富累萬金,門下不見一賢者

到了齊王建時期,齊國的朝堂之上已經無人才可用,宗室貴族牢牢把持著朝政,此外,他又聽任君王后專權,後來又把政權交給了後勝,徹徹底底疏遠了賢臣,齊國最終不戰而亡,被強秦所滅。

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用人政策是否得當,在齊國數次興衰中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而在齊國最終的滅亡之路上,齊國數位君主在用人政策上的頻頻失誤,也是其滅亡的重要原因。

這也難怪,當我們把導致齊國滅亡的“鍋”全拋給齊王建的時候,他會忍不住大聲吶喊:這個鍋不能全由他背,不過齊國的滅亡卻對我們現今社會的發展也有著重要警示作用,那就是人才才是一個國家真正的“國寶”。

對此,您怎麼看?

參考文獻:《史記》、《漢書》、《呂氏春秋》、《韓非子》、《管子》、《國語》等。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