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康熙传位给雍正,为何不担心手握重兵的十四阿哥造反?

用户69288316


历史记载,康熙在去世之前,在遗诏中说:“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继皇帝位。”因此,康熙王朝期间,诸皇子争夺储位的大幕落下,雍正(胤禛)正式继位当皇帝。

(胤禵剧照)

那时候,雍正的敌对派、十四皇子胤禵正作为抚远大将军,在新疆、西藏一带和准噶尔部交战。当时胤禵手握重兵,坐镇一方,是一个非常大的威胁。康熙在颁布遗诏的时候,难道没有考虑这一点,没有担心胤禵因为没有获得皇位,心生不满,提兵造反吗?

其实,关于雍正继位的情况,可以称得上是千古之谜。后世的专家学者,也对这个问题有过连篇累牍的分析。有人认为,康熙在临终前,本来不是传位给雍正,但最后遗诏被雍正篡改了。有人认为,康熙没来得及拟写传位遗诏,就突然去世了。所谓的遗诏,是雍正后来伪造的,有人认为,康熙传位的人,就是雍正。他经过各方面的综合考虑后,做出的这个选择。

当然了,康熙究竟有没有传位给雍正,并不是我们这篇文章要讨论的问题。我们在这里想讨论的是,康熙在传位的时候,有没有考虑过“胤禵手握重兵”这个因素?

如果康熙想传位的人,并不是雍正。那么,他肯定就会传位给胤禵。这样的话,实际上他就用不着担心“胤禵手握重兵”的问题了。毕竟胤禵已经是皇帝了,难道他还会造自己的反不成?

如何康熙想传位的人是雍正,这就值得我们讨论了,康熙难道不担心胤禵会提兵造反吗?

(康熙剧照)

我认为,假如当时康熙要传位的人是雍正,他其实也不用担心胤禵会造反。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胤禵不会造反。

胤禵这个人,性格上是重情重义,又很爽直的。正因为如此,他不会为了权力,做那些伤害家人,伤害朋友的事情。毕竟胤禵虽然去出征了,但是他母亲德妃还在京城,他的朋友包括八阿哥等人都在京城,他的妻子儿女们也在京城。如果他要提兵造反,必然会给这些人带来伤害。一想到这一点,他做事必然有所顾及,因此也就不会轻易造反。

所有要造反的人,其实本身必须是非常虚伪,经常伪装,同时也冷酷无情的。比如安禄山,比如吴三桂。他们在造反之前,都是极力表现出对皇帝忠心耿耿的样子。同时,尽管他们的儿子还在京城里当人质,但是为了获得权力,为了实现皇帝梦,因此,他们不会顾及儿子的死活。这是由他们的人性决定的。

但是,胤禵不是那样的人,不是那样的性格。同时,胤禵需要顾忌的东西,显然又比安禄山、吴三桂多得多。因此,他不会走上造反之路。

所谓“知子莫如父”,康熙当然是很清楚胤禵性格的,所以他很放心。

(年羹尧剧照)

二、造反没人支持。

如果想造反,我认为,胤禵不会获得大家的支持。

有人可能会说,不对。当胤禵回京城,被囚禁起来以后,他不是获得了当时朝野的很大支持和同情吗?如果他当时造反,一定也能获得大家的支持。

这话是不对的。他被囚禁,获得大家同情,是一定的。自古人们都同情弱者。但是,如果他想造反,人们对他的看法就变了,他就站到了大家的对立面,不会获得那样的同情和支持了。

再说了,清朝当时的军队,主要是八旗军。八旗军都是由八旗子弟组成的,这些八旗子弟们,他们和家里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和牵绊,他们怎么会加入到造反的队伍中呢?

这和安禄山、吴三桂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安禄山军队的家人并不在京城,吴三桂的兵,也主要是由西南人组成,因此他们没有牵绊。

三、制约机制完善。

胤禵虽然被称为“抚远大将军”,但他在军队中的权力,其实是有限的。当胤禵出征的时候,康熙还给青海蒙古王公及军队首领写过信,让他们重视胤禵。康熙为什么会这样做,就是担心胤禵没威信,没权力,把军队指挥不动。这也反过来说明,胤禵的权力实际上是并不大的。

再说了,康熙当时还安排了年羹尧负责后勤保障及断后。而年羹尧与雍正的关系一向挺好。如果胤禵真的想造反,那么,年羹尧一断粮,同时在青海一夫当关,胤禵就没辙了。

也就是说,制约机制是很完善的,就算胤禵想造反,也没有办法。

当然了,最重要一点,还是康熙认为,胤禵是顾全大局,不会造反的。

(参考资料:《清史稿》《雍正继位之谜》)


张生全精彩历史


1722年康熙死在了畅春园,而康熙死前最信任的人是隆科多。隆科多的两个姐姐都嫁给了康熙,一个是第三任孝懿仁皇后,一个是悫惠皇贵妃,隆科多是康熙的小舅子,康熙是隆科多的姐夫。

图为雍正养母,孝懿仁皇后,也是就是隆科多姐姐。

建立在这种关系的基础上,隆科多担任京师的步兵统领,也称为九门提督,负责警卫京师的安全工作,说白了就是清朝皇室的禁军统领,他控制着整个北京城的内内外外。

图为十四阿哥胤禵。

对于隆科多来讲,谁当皇上对自己最有利,当然是四阿哥胤禛。在康熙后期胤禛已经没有了竞争者,八阿哥因势力最大人缘最好,处处被隆科多打压,十四阿哥胤禵虽然和胤禛是同母亲兄弟,但他当时在西北地区戍卫边疆,而且十四阿哥是被他自己的母亲乌雅氏带大的,而四阿哥胤禛是隆科多姐姐孝懿仁皇后抚养,所以隆科多当然支持四阿哥胤禛。

图为雍正读书像。

所以对于继承康熙皇位的关键人物隆科多,他选择了胤禛,只有胤禛是在他们家长大的,跟他们最亲。康熙去世时,身边只有隆科多一人在场,胤禛代行皇权去祭天去了没回来,胤禛回来时,隆科多已经完全整理好了胤禛登基之事。

雍正皇位稳固后,鸟净弓藏了年羹尧和隆科多,1728年隆科多死在畅春园。

在康熙去世第二天,胤禛便封爱新觉罗·延信为抚远大将军,所以十四阿哥胤禵在回京的路上时,兵权就被胤禛解除了,并且收缴了所有与康熙来往的奏折,雍正根本没有给这位亲弟弟起兵的时间和机会,胤禵回京后即被囚禁。另外说一句,康熙不怕胤禵起兵是有隆科多坐镇,胤禛不怕胤禵坏事,是因为胤禵虽然手握十万重兵,但胤禛的心腹年羹尧是川陕总督,同样手握重兵,敢在新疆起兵也过不了年羹尧这一关。


图文绘历史


在清朝初年,康熙去世的时候传位给四阿哥胤禛,这就是雍正皇帝。当时十四阿哥作为康熙皇帝亲封的大将军王,率领大军在西北作战,拥有很强大的兵力,难道康熙和雍正不怕十四阿哥不服这件事,最终起兵造反吗。答案是雍正和康熙自然是不怕这件事。


首先,十四阿哥起兵造反的难度是相当的高。

虽然十四阿哥手中看似有一股很强大的兵力,但是想起兵造反的难度还是非常之高的。首先十回阿哥作为这支军队的首领,是因为他是皇帝所封的大将军王,所以这支军队的人都服从他。但是一旦他起兵造反,要造皇帝的反,军队会有多少人跟随他去造反呢。因为这个时候他已经不是大将军王了,而是反贼了,所以到时候不但没有多少人敢跟随他造反,反而会有人起来立马把他抓住,送到皇帝那里去。

这支军队的后勤事实上是控制在雍正的心腹年羹尧手里,一旦这次阿哥真的喜欢造反,年羹尧恐怕就会立刻切断对他的过后勤供应。到时候军队恐怕都没有饭吃,即使所有人都跟着十四阿哥造反。恐怕军队也走不了多远,因为他的那个地方离京城实在是太远了,而且沿途也有很多的军队阻拦。想想这些难度,恐怕就没有多少人敢跟着十四阿哥造反了。

其次,雍正登基后很快大局已定,十四阿哥很难造成影响。

因为在清朝的时候和现在不一样,那个时候发生大事,之间信息传递是非常慢的。例如康熙皇帝去世,雍正登基之后,等到消息传到十四阿哥那里,已经很长时间了。这个时候一切都大局已定了,十四阿哥即使回到京城也无能为力。因为雍正作为新的皇帝,得到了所有人的支持,雍正所拥有的军队也比十四阿哥的要多。所以十四阿哥在得到康熙皇帝已经去世了的消息之后,也只能够把军队交给雍正皇帝的人,跟随使者进京。

所以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十四阿哥起兵造反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因为起兵造反的难度实在是太高了,再加上信息传递较慢,一切都大局已定。所以十四阿哥尽管再不情愿,也只能把军队交给皇帝,自己进京。


平安读历史


一向以胆大而著称的十四阿哥,又时逢夺嫡的白炽化阶段,他手握重点,然而最终不敢造反。究其原因,是朝廷对军队的管理体制。

胤禵西征,分析其麾下的部队组成,有三个方面:八旗军、绿营军和蒙古王公的襄助部队。这些军队,在胤禵完成西征大业时可以指挥灵动,然而一旦他造反,却很难指挥得动一兵一卒。下面,我给大家剖析原因。


(十四阿哥戎装剧照)

第一,蒙古王公的襄助部队

这块军队的指挥权在前来襄助的各位蒙古王公手里,而各位蒙古王公只听令于清朝皇帝。

当初胤禵出征,康熙帝为了加重他的权威,特封其为“抚远大将军王”。其实胤禵的实爵仅为固山贝子,离亲王爵还差上二级。

为了强调胤禵的权威,康熙特降旨青海诸王公:大将军王是我皇子,确系良将,带领大军,深知有带兵才能,故令掌生杀重任。尔等或军务,或巨细事项,均应谨遵大将军王指示……

由此可见,胤禵能指挥这块部队,得益于康熙皇权的延伸。

再说,这些亲近清廷的蒙古诸王,也没有造反的理由和血性。

没理由:清朝以满蒙立国,通过联姻,早就亲如一家人。清廷对蒙古王公,那是批发性地赐封高爵位。康熙年间统计:蒙古贵族中亲王10人,郡王23人,贝勒24人,贝子25人。

没实力:清廷对蒙古人实行分区隔离的管理方法,不允许有大台吉,但分封了很多小台吉。小台吉实力不够,也就不敢动造反的念头。

没血性:清朝统治者鼓动蒙古人信奉喇嘛教,后来还有指标规定。“凡有兄弟八人者,七人须当喇嘛;兄弟五人者,四人须当喇嘛;仅有一人可为娶妻生子的平民。”这样一搞,蒙古人的人口数量就下降了。另外,喇嘛教一流行,就冲淡了蒙古人游牧民族的血性,专心于放马养羊了。

第二,八旗军



(八旗军旗帜和铠甲)

胤禵西征,跟随他的八旗军只有几千人,而且是特种部队,例如:骁骑营、善扑营、神机营等。

康熙朝的八旗军总兵力不到9万人,其中京畿驻防的八旗军约4.5万人,省直驻防的八旗军3.8万人,分别是:江宁4000、杭州4000、福州1000、广州3000、荆州4000、开封1000、盛京8000、吉林4000、黑龙江2000、西安7000。那么,胤禵麾下的八旗军就在5-6千之数。

八旗兵的管理权在各旗的统领,统领不仅管辖着他们在军队里的升迁(常规状态下),还管理这些士兵家中分多少地、分多少财物、经济纠纷、官司诉讼、子弟入官学等事情。

所以说,胤禵虽然贵为皇子,但管不到他们,自然对他们没有号召力。更何况是号召他们造反,那就基本没有什么可能性了。

第三,绿营军

这块军队人数最多,大约14-15万人,并且胤禵西征的时间段,正是他们战斗力最强的时候。那时,八旗兵已经开始腐败,就是起装点门面的作用,其实没有什么战斗力。

绿营军分布在各个省,提督管辖一个省的绿营军,是最高武官,他的下一级是总兵。

清廷以文制武,地方绿营的各级统兵官均归地方最高文官节制。就是说总督可以节制提督,巡抚可以节制总兵。

总兵有绿营军的管带权,但没有调遣权;总督、巡抚、提督有调遣权但没有管带权。因为巡抚、提督都可以节制总兵,这样又把总督的兵权分散了。

说了这么多,要表达的就是:绿营军的管理者们互相分权、互相牵制,谁也别想把绿营军整成自己的私兵,它只属于国家。并且,士兵是当地人,将领则从外面调补,兵籍和兵饷的发放统归在兵部。

到了康熙年间,绿营军的管理制度就更加严密。将领无法直接去统兵,兵卒平时都分派到各地作为差役,战时才临时分发给将领。直正做到了将不知兵、兵不知将。

总之,胤禵西征时手下兵马十多万,但没有一兵一卒的私兵。他就像一个公司的经理,公司是朝廷的。当朝廷让他当经理时,他就有管理权;当他下岗了,就啥也不是了。

除此以外,他身边的平逆将军延信就是康熙派来的“暗钉子”;还有川陕总督年羹尧,那是胤禛专门派过来用于“卡脖子”的。

果然,康熙一过世,雍正就把延信由辅国公晋爵为固山贝子,接管了允禵的平西大将军印信,并命年羹尧协助延信处理西北事务。


链天绝



关于这个问题呢,宋安之来说说自己的看法。

首先我们不以电视剧来说,就以真实历史来说哈。

说到这个问题,在这里有必要讲一下史学界一直没有盖棺定论的雍正是否篡位之谜。说到这里可能很多人觉得这个说法不成立什么的,因此在这里建议一下只看电视剧不看史书的网友,不要别人说一个正经历史,与你看的电视剧内容不符合,你就出来质疑,真的挺无聊的。

真实历史上康熙死于十一月十三日,而遗诏在十六日才出来,遗诏的确不能改,但是三天时间可以写出无数份遗诏了。也就是说这个遗诏是雍正搞的,不是康熙帝亲笔所写,也不是康熙帝在世时授意写成的,并非可以证明雍正并没有篡位。

当然宋安之说这些,并不是说雍正就一定是篡位,而是说说这个历史,就是雍正的有一半可能性属于是篡位,所以自然不存在康熙为什么不担心手握重兵的老十四造反的问题。

接下来我们再跳过争议这个来说说。

首先康熙不怕老十四造反,原因很简单,因为川陕总督年羹尧是雍正的人。

年羹尧完全可以牵制住大将军王老十四,首先年羹尧为川陕总督,坐镇西安,占据了这个要害之地,而且可以阻劫河东的粮草运于老十四大军中。而且年羹尧长期在西北任职,熟悉当地的情况,并非毫无根基之人。

光是这一点就不必害怕老十四造反反客为主。

而且雍正也不是白给的主儿,刚一继位就趁着老十四还没有反应过来,迅速派人将其召回北京,拿回来狮子搏兔亦用全力的方式,老十四自然掀不起什么风浪了。


宋安之


从手握军权到守陵圈禁

康熙病逝之时,十四阿哥胤禵正在西北谈判,即将班师回朝。在康熙死讯昭告天下的时候,十四阿哥胤禵被召回京城,在康熙梓宫被安葬后,雍正命令允禵为康熙守陵,变相幽禁。雍正四年,允禵被押送回京,圈禁在景山寿皇殿内,知道乾隆登基才恢复自由身。

十四阿哥没有造反的资本

虽然康熙驾崩之时,十四阿哥正在带兵出征西北,手握军权,但是他被召回京城之时,他的大军留在了西北,没有跟过来。

他虽然手握军权,但是他带领的军队不是自己的士兵,那是清朝的军队,吃的是皇粮。在军中,粮饷供应掌握在年羹尧的手中,若是十四阿哥谋反,身为雍正拥护者的年羹尧,一定会马上切断军中的粮饷供应。当吃都变成问题的时候,十四阿哥必定会不战而败。

十四阿哥有巨大的后顾之忧。当时雍正已经昭告天下,自己是康熙选中的继承人。此时十四阿哥领兵反抗,就会被扣上造反的罪名。造反在清朝是诛九族的大罪,一旦失败,不仅仅是十四阿哥,就连愿意响应他的士兵都难逃诛九族的大罪。出征西北班师回朝本来是有功之臣,谁会愿意冒险去做乱臣贼子呢?


大脚姑娘碎碎念


康熙帝传位给雍正帝为什么不担心手握重兵的十四阿哥造反?这个问题想必也是很多人心中的疑惑。我们就不去说什么雍正帝是否合法即位这个问题了,因为台北故宫收藏了康熙帝的传位诏书,至少在法理层面,雍正帝即位是合法的。那么,康熙帝不担心允禵造反吗?答案是肯定的,不担心!



首先是清王朝军队体制的问题。清王朝没有常备野战军、更没有私人武装,即便晚清时期的乡勇,理论上也只能算作地方武装而不是私人武装。因此,一旦有大的战事,清王朝往往都是临时征调各地驻军组成野战兵团,由抚远大将军或其他职务的将领统一指挥调度。允禵担任抚远大将军时虽然有统兵之权、甚至有便宜行事之权,有一点却是允禵无法决定的,那就是各支部队原本的归属,允禵无法决定征调哪些部队。换言之,这些部队的直接统领并不都是允禵的人,甚至可能都不是允禵的人,说不定还有允禵政敌的人也未可知。在国家层面的军事作战方面,有康熙帝在背后撑腰,允禵自然是可以调动这些部队的。可是,一旦允禵想要利用手里的军队抢班夺权,恐怕这些人未必就会和允禵一条心!到时候,他还能否调得动恐怕很难说。



其次,清朝将领出征是不允许带家眷的,而这些留在京师或各地的家眷实际上就是皇帝控制统兵将领的另一利器——人质,允禵自己的家眷、包括儿子也留在了京师。换言之,康熙帝一死,允禵的儿子们立马就会成为雍正帝手中控制允禵的人质!即便允禵仗着自己年轻、以后可以再生儿子而孤注一掷,可是其他将领也都愿意舍弃全家老小跟着允禵铤而走险吗?恐怕未必!正所谓投鼠忌器,他们不得不掂量掂量。



其三,康熙帝对允禵也是留了后手的。在康熙六十年、也就是康熙帝即将油尽灯枯之时,康熙帝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将雍正帝的铁杆跟班兼大舅哥之一年羹尧升任川陕总督。清朝总督通常以陕甘总督多见,川陕配置并不多见,这很可能是康熙帝刻意为之,为的就是牵制允禵。允禵大军身处青藏高原的不毛之地,后勤补给基本上都要依靠大后方转运,作战地的粮食根本无法养活这么庞大的军队。而后勤补给的转运南线只能经四川入青藏、东线只能经陕甘入青藏,无论哪条线都必须经过年羹尧的辖区。只要年羹尧玩点儿小把戏,允禵大军立马就会弹尽粮绝!别说是造反,能不能活下去都很难说。当然,还有一个途径,那就是纵兵抢掠,可这与土匪无异的举动无疑会让允禵民心尽丧。一支土匪回京夺权,谁能够接受?



其四,允禵带走的只是清王朝国防军中很少的一部分,驻扎在各地的驻防八旗、绿营依然是成建制存在的。这些人只听命于皇帝,允禵无法调动!也就是说,允禵如果想要从青藏高原打回京师争夺皇位,这一路数千里驻扎的驻防八旗、绿营就够他喝一壶的。且不说允禵能否打回京师,就算勉强兵临城下了,经过长期作战消耗的允禵大军还有没有能力再对京畿的精锐驻军对抗,很难说,恐怕胜算并不大。



其五,康熙帝去世本身对雍正帝而言也是一把利器、是一把让允禵不得不乖乖就范的利器!国家层面允禵是臣,亲情层面允禵是子。君父去世,允禵必须回京奔丧,无法推搪!如果允禵推搪,于公是不忠、于私是不孝!就凭不忠不孝这四个字,雍正帝就能让允禵身败名裂、死无葬身之地。因此,康熙帝去世的当日雍正帝便命人传允禵回京奔丧,同时命自己的堂兄、肃武亲王豪格的孙子延信接管了允禵的兵权。动作之快、一气呵成,仿佛早已预演好了一般。延信与允禵这对堂兄弟私人关系不错,用他替代允禵,允禵能够接受,不至于铤而走险。同时,个人人为,延信很可能也是康熙帝安插在允禵身边的一颗棋子。作为远支宗室的延信,祖上的肃亲王、显亲王铁帽子与自己无关,父亲的温郡王爵位与自己也无关,他唯一能依靠的只有康熙帝这位堂叔!不是吗?摆这样一枚棋子在儿子身边,可见康熙帝也的确是费了一番苦心的。虽然用延信替代了允禵,但是雍正帝对这位堂兄也并不放心,随即又急命年羹尧火速赶往青藏高原,与延信共同管事。实际上就是用年羹尧架空了代理抚远大将军(护抚远大将军印)延信。自此,雍正帝正式接管了允禵大军,允禵一无所有,只能任人宰割……



综上所述,无论康熙帝到底属意哪个儿子继承皇位,有一点可以确信,他没有考虑允禵!否则不会作出这样的安排。康熙帝不是傀儡,即便临终时手中依旧掌握着实权,别人无法越过他作出这样的安排,潜邸时期的雍正帝也没有这个能力。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允禵早已被康熙帝排除在了皇位继承人选之外,用他带兵首先是出于国家层面的需要,其次恐怕也是想让他远离是非之地、不要卷入政治漩涡。作为父亲,康熙帝对允禵也算是仁至义尽了。既然不想让允禵继承皇位,防止他在自己去世后倚仗手中的兵权铤而走险就是康熙帝不得不预先考虑的问题了。于是,以上所说的一切出现了,康熙帝实际上临终前已经把允禵造反的路全部堵死了,他只能乖乖就范,承认既成事实,别无选择……


农民工歪说历史


这一看就是八爷党,居心叵测啊!

无非就是想带雍正的篡位节奏。

在九子夺嫡后期,主要就是八爷党和四爷党。十四阿哥虽然是四阿哥的同母弟,但他却是八爷一党,站在自己哥哥的对立面。

康熙五十七年,准噶尔部首领策妄阿拉布坦出兵进攻西藏,十四阿哥胤禵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封大将军王,西征平乱。他这个大将军王权力很大的,节制西北数省之地,当地所有的军政大事,都归他调配,其麾下的八旗、绿营部队,号称三十余万。

众所周知,康熙没几年就死了,继位者是四阿哥。问题就出来了,如果康熙有心传位与四阿哥,他为何还要交军权与十四阿哥?

就不怕他造反吗?

换而言之,这似乎就成为了雍正篡位的一个证据!

但是,这个其实就有点过于脑洞了!

首先,我们说说康熙为何选择十四阿哥领军!

当时乃是准噶尔部卷土重来,西北出现边患,清朝需要出兵。而准噶尔部实力强大,此次出征事关重大,康熙他需要一个有能力的皇子去压阵。要知道当年征葛尔丹,康熙可是亲征啊!

素来得宠,且正值壮年的胤禵是一个比较好的人选,康熙也有意培养他!

看样子其背后有那么一点让其做储君的意思。

但此时的雍正,也就是四阿哥还在扮猪吃老虎,他和老十四关系虽然不好,但没有表现出双方在对立争夺皇位的大迹象。

所以,康熙当时是考虑不到二者的矛盾的,反而是会因为二人同母兄弟的关系,而觉得二人会有合作。

所以,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为康熙是想让这两兄弟一内一外,撑起这片江山!

退一步讲,就算是康熙知道他们二者之间会有矛盾,但其也并不但十四阿哥会造反啊!

首先且不说,这十四阿哥会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反抗父兄!

就算是他敢,多半也起不了事!

因为其背后还有个年羹尧啊,此人乃是四阿哥心腹!

当时他是川陕总督,是当地实际上的一把手,虽然上面有个大将军王。但十四阿哥主管军务,其他的还是年羹尧做主,只不过一切调配乃是以大将军王为优先级别。

这就意味着,一旦十四阿哥造反,年羹尧完全有理由断他的粮草供给,并且就地组织平乱。

这还不算,十四阿哥以及其部属的家眷都在京城啊,他能弃之不顾?

所以,这里面的担心没太大必要!


白话历史君


康熙传位给雍正,十四阿哥有没有可能造反?有。可能性有多大?不大。如果康熙心目中的继承人是雍正,他会因为担心十四阿哥造反而改变人选吗?不会。把题主的问题分解成以下三个小问题,弄清了这三个小问题,大问题很容易就解决了。



为什么说十四阿哥有可能造反?雍正继位后对十四阿哥采取的行动,非常清楚的暴露了这一点。十四阿哥胤禵虽然是雍正的胞弟,但也是雍正的政敌,更是雍正的竞争对手。雍正继位,第一件事就是让胤禵交出兵权,回京奔丧。而切秘旨告诉年羹尧,如果胤禵带兵回京,一定要截住他。这说明雍正对十四阿哥造反是有担心的。

十四阿哥接到旨意后,他并没有马上交出兵权,也没有立即出发回北京奔丧。他觉得康熙属意的接班人应该是他,他不清楚出了什么问题,为什成了雍正?他在考虑是不是要交兵权?是不是带兵打回北京?可见胤禵是有造反想法的。



为什么十四阿哥造反的可能性不大?因为他造反成功率太低,他心里清楚,雍正心里也清楚,康熙更清楚。十四阿哥只是大将军,不是军阀,独立性太低,军队是皇帝的军队,不是大将军的军队,他要造反,追随的人不会很多,而且军队粮草要受人节制,一旦粮草不济,军心不稳,根本没有战斗力。想明白了,十四阿哥造反就是以卵击石,他又不傻,不可能自己送死。

康熙会因为害怕十四阿哥造反就更换接班人吗?接班人关系到王朝的未来,康熙对此非常看重,不然他不会把他最爱的赫舍里氏生的孩子,而且倾注大量心血培养的皇太子胤礽废掉。知子莫若父,一方面他相信十四阿哥不会造反,另一方面他相信十四阿哥既使造反,雍正也能处理得了,他选定的接班人,一定可以处理好这个国家所遇到的一切问题。十四阿哥造反,雍正处理不了,说明康熙选错人了。如果康熙属意雍正,那他一定相信雍正处理这些事没有问题,所以他没有必要担心。


有得观史


有年羹尧这个大将在,雍正根本没把十四阿哥当回事。也许很多人会问,当时的十四阿哥手握重兵完全可以直接带兵杀入,逼迫刚刚继位根基不稳的雍正退位,从而让贤给自己,很可惜这一切都是空想,首先是十四阿哥没有这样强硬的手段,其次就是年羹尧是十四阿哥起兵造反最大的阻碍,所以在十四阿哥在知道自己的父亲驾崩之后,只能只身前去吊唁,那可是一路痛哭,他并不是哭自己的父亲驾崩了,而是哭自己为何不是皇位的继承人。



那么为何雍正根本不怕十四阿哥呢?而十四阿哥最后又只能一个人回到京城呢?事情的开始还需要从西北边境的祸乱说起,那时候康熙年事已高,但是听闻西北再次动乱,只能选择一位皇子挂帅前去,那时候康熙还没有选定继位之人,也没有明确的表示偏向于何人,于是康熙的众多儿子们就一致认为谁可以担任这次的西征大将军,平定叛乱之后归来定会受到父亲的大加赞赏,成为继承人也就多了一分希望。



当时的雍正就采用了一个以退为进的计策。当日康熙一位一位的问皇子谁来担任大将军合适,唯独只有雍正推荐了有多年带兵经验的十四阿哥,其他皇子要么是自荐要么就是推荐和结好的皇兄,那么雍正是真的要推荐十四阿哥吗?其实不是,一方面,雍正推荐了自己的弟弟选择以江山社稷为重,康熙定会对自己刮目相看。另外一方面,就算是如果真的是像众多皇子以为的一样,西征大胜而归,成为继承人也就指日可待了,但是雍正还留了一手。



因为推荐了十四阿哥,十四阿哥自然对雍正亲近了许多,因为十四阿哥原本一直属于八阿哥的阵营之中的,一直是雍正的反对派,同时因为雍正和十四阿哥是一个母亲生的,年轻的十四阿哥就真的以为雍正是真心想推荐自己当皇帝,于是就在十四阿哥防备心最低的时候,雍正就说:让我的手下年羹尧负责帮助你押送粮草吧,他在陕甘地区担任总督,也许可以助你一臂之力。十四阿哥很爽快的答应了。



经过康熙的决断,最后让十四阿哥担任征西大将军,而年羹尧也顺利成为了十四阿哥大战的粮草官,夸张一点的说,十四阿哥的命运其实就是捏在了年羹尧的手中,而年羹尧听命于雍正,其实雍正就是间接的控制了十四阿哥,同时也控制的了西北的局势。在三国时期,诸葛亮六出祁山,而其中很多次无功而返都是因为粮草没有及时跟上,就导致大军多一天都坚持不下去了。



而雍正把握了十四阿哥的粮草,在大军高歌猛进快要剿灭叛乱的时候故意拖延粮草,没有了粮草,大军只能退军或者等待支援,从而就延缓了凯旋的时间,不久之后,康熙驾崩,传位雍正,而十四阿哥还是没有胜利而归,得知消息之后的十四阿哥就算想要起兵回京城也不行了,没有年羹尧的粮草,十四阿哥的军队相当于死人。而在西北的十四阿哥还一直幻想着回去当皇帝,其实他不堪的结局早就已经被人安排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