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76岁老臣李善长回家养老,每天耕田种地,朱元璋为何却下令满门抄斩?

清幽宁静


朱元璋能够坐上皇位,打得天下,开创大明王朝260多年基业,除了自身不懈努力之外,更多的事得益于徐达、汤河等淮西老乡们的帮忙和支持。在众多淮西老乡中,李善长被朱元璋称为“萧何”,并身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之位长达20多年,可悲的是李善长却没能像萧何那杨善始善终。究其原因,既有朱元璋的猜忌,也有自身的问题,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探究明代开国宰相李善长的末路人生……

能说会道的李善长

李善长,字百室,濠州定远(今安徽定远)人,与朱元璋安徽凤阳挨着,是地地道道的纯老乡。李善长所处年代正是元末各路义军突起的丧乱之时,饭都吃不饱,更别提读书了。可是没有读过书的李善长,却能说会道,善谋善断,因此在自己的老家被老百姓推举当了祭酒,这可不是什么官方职务,而是乡里乡亲有个换丧嫁娶,办个大事小情,给张罗事的,类似今天企业里的调度,可别小看这个祭酒,那也是需要极强的逻辑性和指挥能力,才能将事情办得有条不紊、妥妥当当。

初始朱元璋的李善长

在濠州,朱元璋加入了郭子兴的红巾军,当时的义军队伍甚至连账房先生都缺,更别提文人儒士了,那是家庭条件好的谁去干造反掉脑袋的事啊。于是能说会道的李善长就来到朱元璋的义军队伍,不知道李善长是会相面还是为了奉承朱元璋,与朱元璋第一次会面就给出惊人的建议:若仿效汉高祖刘邦必成事。这个建议对于朱元璋来讲是相当受用滴,于是就留下李善长这个老乡干一些类似于今天机要的活,处理处理文书啥的。

坚守如初的李善长

李善长凭借自己的能力,将工作处理的井井有条。这一才华被郭子敬知道,就想让李善长给他当助理。这在当时可是天上掉馅饼了,然而,李善长却不为所动,拒绝了李善长,表示无论未来怎样,无论是贫穷坎坷都要永远跟随朱元璋。这对于“创业”中的朱元璋来说绝对是莫大的支持与肯定。在此后朱元璋20多年的南征北战中,李善长为朱元璋不仅妥善的处理后方事务,而且还为其出谋献策。


得到重用的李善长

随着朱元璋的义军在战争中不断取得胜利,朱元璋见时机成熟就自称了吴王。这是朱元璋没有忘记那个与自己相依相伴的李善长,立即封其为右丞相,位列群臣之首。等到了朱元璋建立在南京登基做了皇帝后,授予李善长为“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封号,晋升中书左丞相,受封韩国公,世袭罔替,同时还给李善长一个“免死铁券”。李善长在明初朱元璋共封六人公爵中位居首位,可谓是荣耀至极。

自缢而死的李善长

蜜月期是美好的,也是短暂的。朱元璋与当时出生入死的伙伴们在度过短暂美好的蜜月期之后,各种矛盾就显现暴露出来了。一方面功臣们骄功自傲,另一方面朱元璋为了强化皇权,于是就开始对功臣的大肆杀戮。于是中书省参知政事的张昶、杨宪,左右丞相胡惟庸、汪广洋等人相继被杀,一批批、一茬茬人都咔咔落地。此时的李善长如果稍稍有点进行来个激流勇退的话,或许会得以善终。然而历史没有也许,在胡惟庸案过去十多年后,朱元璋因“有星变,须诛杀大臣应灾”为由,赐死了李善长。于是李善长就在家中上吊而死,死前的李善长原本以为一死了之,可是哪知道,死后自己的70多个亲属也都随之而去。

李善长难以善终的原因。通过对李善长的人生轨迹的简单回溯,粗略地勾勒出一个与朱元璋出生入死共患难的好战友,到加以重用,委以要职的开国功臣,再到最后自缢而亡也难保全家性命的李善长,其悲哀的人生末路和悲剧性的人生落幕,不排除朱元璋猜忌的心理使然,但更重要的还是李善长在人生晚年自身好多问题成为其悲哀落幕的推动剂。

心胸狭隘,刻薄寡情的李善长

李善长表面上为人谦和,实质上却心胸狭隘。这种特质在他还是小人物、小角色时没有什么危害。一旦给他一个大的平台,拥有大的权利是,这种危害就凸显出来了。如杨希圣和李饮冰两位参议,因为侵犯了李善长就被假以朱元璋的手,割了李饮冰双乳,致其当场死亡,对杨希圣施以劓刑,割掉了鼻子。对付小人物李善长的手法够狠,然后在与功劳显赫的老臣刘伯温发生矛盾时,也是咄咄逼人。李善长的亲信李彬被因贪污,由刘伯温负责调查,李善长多次为李彬开脱罪责,还为调查取证设置障碍。刘伯温无奈之下上奏朱元璋,将李彬处死。为此,在李善长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多次伺机报复加害刘伯温,逼得刘伯温只好称病回家避祸。说不定,胡惟庸带御医给刘伯温看病开方抓药,服药之后刘伯温不知原因的离世也有李善长的影子,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结党营私、自酿祸端的李善长

明朝四大案之一的胡惟庸案,前前后后共砍了近3万人,且不论胡惟庸造反真假,但真实的胡惟庸就是湘西一个小小知县,是李善长一手培植推荐,最终登上了宰相宝座,并且还和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是儿女亲家。因此,要说李善长参与胡惟庸造反的事缺乏言之凿凿的证据,我们也不乏重现当时的历史,但就胡惟庸与李善长这千丝万缕的关系来看,说胡惟庸结党营私,搞团团火火是一点问题没有滴。

不知进退、自食苦果的李善长

胡惟庸案牵涉人员众多,但朱元璋十分够意思的将胡惟庸的儿女亲家,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父子面了死罪,发配崇明。应该说,朱元璋在网开一面的同时,也想给李善长敲敲警钟。此时李善长如果真的聪明点,想开点,就赶紧向朱元璋叩头谢恩,退隐山林,估计朱元璋或许能容下李善长。但李善长没有谢恩,而是依然故我。但接下来有两件事就成了压在李善长身上的最后的稻草。其一,李善长因为私事向汤和借了100多名士兵,其实这百十来人要想造反就是天方夜谭,但汤和密保给朱元璋,朱元璋肯定不会高兴的;其二,李善长的亲戚丁斌等人犯法要被发配,李善长四处求情,要将丁斌留下。原本两件本来不算大的事,但因为有前面事情铺垫,就被无限放大了,朱元璋爆发了,下令对丁斌重新审问,经过一番操作后,丁斌供认李存义和李善长是知道胡惟庸造反的……就下来,就出现了李善长自缢而亡的那一幕。

最后小结

拥有“免死铁券”的李善长,不仅没有被赦免,连同70多位至亲也随之而去。共患难易,共富贵难,历史和现实都给出了很好的佐证。范蠡在帮助越王勾践取得胜利后就在野漂泊;张良在帮助刘邦夺得天下就悄然远行……与李善长同为朱元璋出生入死的伙伴朱升建议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成为开国功臣,但明朝建立不就告老回乡;还有汤和也是审时度势,主动交出并且才得善终的。可是李善长没有,结果不仅是青史留下叛名,断送了自家性命, 还连累了自己家人,呜呼哀哉!


仰望星空的小蜗牛


李善长或许没想到,76岁退休后,还是没能躲过朱元璋的猜忌,最终一家70余口人全部被斩。按说这个年纪的李善长已经过上了在家侍弄花草的生活,为何朱元璋还是不肯饶他一次呢? 事实上,李善长与胡惟庸代表的淮西党,与刘伯温为代表的浙东党相互争斗多年,已经从最初的党争,威胁到皇权。

李善长看似已经退休,但他在朝中的影响还在。靠着扶持胡惟庸,李善长遥控朝政。为了加强这种关系,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儿子李佑,成了胡惟庸的侄女婿。有了姻亲关系,这两个人的关系更加紧密。 胡惟庸因谋反被诛,牵连着甚多,然而与他关系十分紧密的李善长却躲过一劫。这看起来未免有些不可思议。



五年后,有人告发李存义父子也是胡惟庸的党羽,朱元璋却并没有将他二人处死,反而将他们安置在崇明。可没想到,如此宽容的处罚,却没换来李善长的感恩戴德。朱元璋自然十分不满。 事实上,李善长的死并非,没有征兆。在此之前,胡惟庸就曾寻找李善长商议造反的事情。


李善长听后虽然惊讶,却直说了一句自己年纪大了,让他们自己去做吧。如此行径,与支持又什么区别。知而不报,本来就是朱元璋心中一根拔不掉的刺。 功高盖主,却不知道收敛,门生故旧遍布,这在朱元璋看来,就已经是大错。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看上的继承者朱允炆不过是个年幼的少年,他哪里是这些老臣的对手。朱元璋都能想到,在自己闭眼后,他们如何压制朱允炆。如此一来,李善长非死不可,这是朱元璋为皇位下的决定,也是李善长为权利迷了眼的结局


简史讲官


朱元璋的政治大屠杀,在中外历史上都是罕见的,很多年轻人觉得朱元璋够狠够毒。但是,随着历史知识的不断丰富、以及社会阅历的日益增长,大多数人都能够理解朱元璋的所作所为。

每一个被朱元璋屠杀的所谓“功臣”,都有着让朱元璋心生痛恨的言行举止和政治图谋。

李善长,明朝开国文臣之首,得到朱元璋高度认可与大力奖赏。但是,76岁主动回家养老,却没有能够善终,因为他的欲望还没有全部眠灭。

朱元璋为什么奖赏李善长?

劳苦功高、制衡浙东官僚

朱元璋说过“当年萧何有馈晌之功,与善长相比,萧何未必过也”。朱元璋大封功臣的时候,李善长位列“开国六公”之首。

李善长位居左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争相依附他的人数不胜数。随着李善长的势力越来越大,形成了庞大的官僚体系——淮西派。

淮西派是朱元璋手中的一柄利剑,有力制约着浙东官僚。浙东官僚以刘伯温、宋濂为主要代表。

其实,朱元璋利用淮西、浙东两大权力派别相互制衡,实现自己高度集权的目的。

审时度势、回家种地养老

当胡惟庸毒死了刘伯温,当朱元璋诛杀了胡惟庸,明智的李善长不得不掂量自己的地位与价值。

他试探性地向朱元璋提出申请,希望回家种地、养老。

朱元璋毫无挽留之意,果断批准了他的请求。

本以为从此可以平安至老,李善长没想到自己70多岁,却接连不断遭到朱元璋制裁、惩罚、直至76岁的时候,竟然被诛杀、甚至近乎满门抄斩。

李善长跟随朱元璋出生入死,朱元璋为什么对待李善长这么绝情呢?

位高权重、傲慢情绪外露

由于多年以来,一直帮助朱元璋供应军粮,功劳很大,朱元璋册封李善长为韩国公,享受年禄4000担,而且子孙世袭;最特别的是,朱元璋授予李善长铁券,李善长本人可以免死两次,他的儿子可以免死一次。

因为位高权重,李善长的嫉贤妒能心态毫无顾忌地表现出来。参议李饮冰、杨希圣,只是冒犯了他的权威,李善长立即罗列他们的罪行,并且上奏皇上,黜免了他们的职务。

中丞刘基与李善长争论法令,李善长当众辱骂刘基。

刘基内心不安,唯恐受到李善长打击报复,便向朱元璋请求告老还乡。就是这样,最后也没能逃脱被毒死的厄运。

朱元璋信任的一大批官员都获罪、丢官、甚至被处死,只有李善长依然在朝廷做官。

李善长地位和权力已经达到了为臣的顶峰,心中不知不觉滋生了傲慢与狂妄情绪,言谈举止都表现出目中无人的态势。

心机极深的朱元璋一直留意李善长的所作所为,对李善长的看法与感情也在慢慢变化中,由原来的欣赏、信任,到后来变成了怀疑、反感。

恃宠而骄、年禄大幅削减

1376年,明太祖朱元璋把临安公主下嫁给李善长的儿子李祺,将李祺授予驸马都尉。

刚刚确立婚姻关系的时候,临安公主遵从妇道、尊重李家。李善长家庭因为受到皇家恩宠,势力十分显赫,当时全国上下对李家羡慕不已。

李祺迎娶临安公主进门一个月后,发生了轰动朝野的大事。

御史大夫汪广洋、陈宁上疏给朱元璋说:“李善长恃宠自纵,陛下因病10日不能上朝,他都不来问候。驸马都尉李祺也已经6日不来朝见,召他至殿前,又不认罪,这是对陛下极大的不敬。”

朱元璋回想,最近几天确实没看见李善长,而且驸马都尉李祺也是不恭不敬,便十分生气。

朱元璋下旨:将李善长的4000担年禄,削减为2200担。

也许李善长家不缺少这些俸禄,但是,朱元璋对李善长的惩罚,表明朱元璋已经不再袒护李善长,而是能惩罚就决不手软、而是对李善长心生怨恨了。

深受皇恩、竟然不表感谢

李善长与胡惟庸向来关系很好,多年互有来往。

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有一个儿子叫李佑,是胡惟庸的侄女婿。

1380年,胡惟庸因谋反罪被诛杀,受牵连而处死的人非常多;但是,李善长仍然当官并且暂理御史台事务。

朱元璋没有因为胡惟庸而惩罚李善长,可是李善长却没有对皇上表示感谢。朱元璋心存芥蒂。

1385年,有人告发李存义及其儿子李佑,实际上都是胡惟庸的党羽。

明太祖朱元璋对李存义父子下诏免死,将他们安置在崇明。这么大的皇恩,李善长还是没有表示感谢。

朱元璋这次不仅仅是心存芥蒂,而是怀恨在心。

借兵造府、意在张扬人脉

按道理,李善长想造一座府第,应该不是难事,可是,李善长却希望造出气势,彰显自己具有强大的人脉。

他不是从老家邀请工匠为自己造房子,而是向以前的部下汤和借用300名士兵,来为自己建造宅第。

李善长这一做法的目的是,告诉乡亲们,我不是普通人、我是开国元勋、我是有功之人、我有一般人享受不到的待遇。

令李善长没想到,如今的部下不是当年的部下了,汤和把借兵造宅这件事禀报了朱元璋。

朱元璋觉得问题挺严重的,李善长人老心不老,而且倚老卖老,念念不忘当年的功劳,还在试探部下的忠心,还有东山再起的野心啊!

朱元璋对李善长更加不满、更加猜疑、更加怨恨。

滥用人情、引发太祖深挖

有一批罪犯即将发配边疆,其中的丁斌是李善长的亲戚。李善长几次向朱元璋求情,赦免丁斌。

本来朱元璋对李善长就很不高兴,因为他已经退位了,还喜欢过问国事。

这次为丁斌求情,朱元璋更加恼火,不但不赦免丁斌,而且要对丁斌严加审讯,深挖背后的盘根错节。

丁斌招供李存义等人过去与胡惟庸互相交往的情况;

太祖下令将李存义父子逮捕审讯,又牵连到李善长。

原来,胡惟庸多次派人、甚至亲自去劝说李善长一起谋反,并且承诺:一旦大事成功,就让李善长担任淮西之王。

虽然李善长没有同意参与谋反,但是他知情不报!这也是与谋反同罪的。

恰好这时候又有人检举李善长:将军蓝玉率军出塞,到捕鱼儿海时,俘获胡惟庸私通沙漠的使者封绩,李善长也是匿而不报。

很多大臣接连不断向朱元璋上书,弹劾李善长;就连李善长的奴仆也揭发李善长与胡惟庸经常私会密谋的事情。

朱元璋异常愤怒,他觉得李善长身为皇亲国戚,知道有人谋反、却不揭发举报,而是犹豫观望、心怀两端,就是真正的大逆不道!

朱元璋决心狠狠惩处李善长,即使李善长已经76岁了。

星变灾祸、近乎满门抄斩

正当朱元璋对李善长万分恼火的时候,钦天监报告天象发生异变,巨星从天空陨落。

朱元璋召集六部大臣询问吉凶,都说肯定有灾难即将降临。

朱元璋命令占卜官员进行占卜,结果是灾祸必须降临老臣身上,否则皇上就有灾难。

把李善长的事情与天象星变联系起来,朱元璋毫不犹豫,命人将李善长及其一家妻、女、弟、侄,总共70多人,全部处死。

因为李善长儿子李祺是驸马都尉,儿媳是临安公主,免于死罪,但是被迁徙到江浦。时间不长,两人先后死去。

李祺儿子李芳、李茂,因为是公主儿子、皇上外孙,便网开一面,没有治罪。

李芳担任留守中卫指挥;李茂担任旗手卫镇扶。

但是,原来承诺的可以世袭韩国公权利,统统取消了。

在皇帝面前,再大的功劳都不是免死的铁证;平时点点滴滴,都可以成为皇帝处死大臣的理由。


岳飞的飞


李善长就是朱元璋故意要杀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李善长剧照)

其一,李善长当时已经77岁了,而且已经辞职退休回家了。这样一来,他在朝廷中不可能再有发言权。没有发言权,自然不会影响到朱元璋的统治,朱元璋根本没有必要除掉他。

其二,李善长退休以后,就一心一意地栽花养草,不问世事,也不再关心朝廷中的事情。所以,既没有出格的言论,也没有出格的行为。

其三,朱元璋当时其实找不到杀李善长的理由,他是采用胡惟庸党追问的形式,拿下李善长的。要知道,胡惟庸早在十年前就被处决了。十年后,又再一次追问,包括李善长在内,接连诛杀了三万人,由此可见。朱元璋是有意要将这件事扩大化,有意要杀李善长的。

其四,朱元璋是利用“天变”杀掉李善长的。

胡惟庸在十年前就被处死了,却在这时候翻出来追问。追问到的李善长的问题,其实就是两点:一是胡惟庸想造反,联系李善长。李善长不答应,不过也没有向朱元璋汇报。二是蓝玉在征讨蒙古的时候,抓住了一个叫做“封绩”的奸细。据说这个奸细是胡惟庸和蒙古人联系的一个使者。蓝玉把这个奸细交给李善长,但李善长并没有上报朱元璋,也没处置他,而是把他给放了。

(胡惟庸剧照)

这两个问题,是不是真实的,其实是有疑惑的。而且,就算这两个问题,李善长都存在,实际上也不足以成为杀他的理由。为什么这么说呢?

胡惟庸联系李善长造反,不管李善长有没有向朱元璋报告,总之,他自己没有任何造反的举动。没有造反的举动,怎么就一定要杀头呢?朱元璋说李善长不上报,不过在李善长看来,胡惟庸其实并不是想造反,只是心中有抱怨罢了。李善长劝谏胡惟庸,缓解他心中的情绪,而不是急急忙忙就上报给朱元璋。作为一个宰相,他实际上做得是很好的。能够化解矛盾,为何要扩大化呢?扩大化而被朱元璋杀掉,这是处理矛盾的好办法么?所以,实际上李善长做的并没有错。

至于蓝玉抓到的那个奸细封绩,我认为从后面封绩的供词来看,其实是存在很多漏洞的。因为封绩说胡惟庸与蒙古人联系,并对蒙古君主称臣,表示希望蒙古人能援手,让他里应外合搞掉朱元璋。这个说法非常可笑。一者,就算胡惟庸想搞掉朱元璋,也用不着联系蒙古人啊。一场宫廷政变,联系御林军是不是更恰当一点呢?又不是发动战争,联系蒙古人有什么用?二者,就算胡惟庸要联系蒙古人,他也用不着向蒙古人称臣啊。大不了说一句“平分江山”这样的话。称臣,明显就是假话,蒙古人能相信么?三者,这样机密的事情,胡惟庸竟然告诉远在漠北行踪不定的蒙古人,难道他不怕泄密吗?

(朱元璋剧照)

总之,稍微有一点头脑,就知道这个封绩是胡说八道。既然是胡说八道,李善长有必要报告给朱元璋吗?

我们还需要注意一点,李善长没报告朱元璋,其实他也没给胡惟庸说。否则的话,胡惟庸怕事情暴露,肯定就把这个封绩给杀掉了,还能留到十年之后吗?

正因为朱元璋杀李善长的理由站不住脚,因此,朱元璋才找了一个特殊的理由。当时管天相的官员说,天相有变,要降灾难下凡。

古代所谓天降灾难下凡,本来是应该皇帝受惩罚的。但是皇帝怎么可能受惩罚呢,因此,只能是最重要的大臣受惩罚。李善长既然是排在第一位的大臣,当然应该是他受惩罚了。所以,朱元璋便以这个理由,杀掉了李善长,还杀了李善长一家老小七十多口人。

总之,朱元璋是怎么着都要杀李善长的。那么,他为何要把“无公害人物”李善长处死呢?

从朱元璋处死李善长的那两个理由,我们也可以看出,朱元璋杀李善长的时候,其实极力想表达一种观点,就是李善长的错,就是不对自己忠心耿耿,不是任何事情都无保留地向自己汇报。而且,朱元璋把这件事情放大,也想以此表明,凡是不完完全全彻彻底底向自己表达忠心的,他都会受到自己严厉的打击。李善长的其它问题越小,更能够凸显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更能因此引起天下人的注意。

或许,这就是朱元璋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吧。


张生全精彩历史


王国用曾经上书朱元璋,对朱元璋说:李善长和你是一条心,陪着你出生入死打下了江山,可谓是第一功臣!

可是,对于李善长这个所谓的“第一功臣”,朱元璋不可谓不狠,一口气诛了李善长一家七十几个人,除了李善长的儿子李祺、儿媳妇和两个孙子李芳、李茂之外,他的亲族统统被砍了头。

这四个人之所以得以幸免,是因为李祺的妻子是公主,是朱元璋的女儿,所以李祺是朱元璋的女婿,李祺的儿子自然便是朱元璋的外孙。

朱元璋为什么对李善长这么狠呢?

朱元璋对于李善长的怨恨可以说是一步一步积累出来的,当然,这几乎是李善长一手造成的。

李善长在1371年的时候,因病辞官归里,朱元璋将濠州的一片土地赐给了他,怕他撑不过去一命呜呼了,又给他弄了一百五十户守冢户,然后给了他一千五百户佃户,仪仗队也给了二十家,这在当时绝对是殊荣。

过了一年,李善长病好了,朱元璋又迅速起用了他,让他督建临濠宫殿,让他留在濠州经营了数年之久。

对于李善长,朱元璋也算是爱屋及乌,先是提拔他弟弟李存义为太仆丞,后又将临安公主嫁给了李善长的儿子李祺,可谓是恩宠有加。

但是,也正因为李善长太受宠了,所以难免也有点膨胀,最后遭到了御史汪广洋和陈宁的弹劾:皇帝呀,你看看那个李善长,他可真是恃宠骄纵了,你生病了,快10天没有上朝了,可是李善长这个老货也没来问候一声。还有,你的好女婿李祺也有6天没来朝见你了,让他来了,他也不知道赔礼谢罪,太不是东西了!

实际上,朱元璋对李善长的骄纵早已生出了厌恶之心,只是一直没有找到借口办他。

1380年,朱元璋借着胡惟庸案的机会砍了一批脑袋,不过,作为胡惟庸的“亲家”的李善长却没有受到牵连。

不过,这时候没有被清算,可不意味着李善长将来也能高枕无忧,对于李善长这样的功臣,所谓的“第一功臣”,往往不能一招致命,只能循循善诱,让他不断地犯错,然后达到一定的程度之后,便可一刀斩了。

1385年,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被人告发,说他是胡惟庸一党,朱元璋想了想,也没砍了他的头,只是将他发配去了崇明。可是,李善长对于此事,既没有谢罪,也没有谢过朱元璋对李存义的不杀之恩,总之,他没有任何表示。

朱元璋心中也不舒服了,我好心好意饶了你弟弟,你连句感谢也没有?

1390年,这时候的李善长已经76岁了,可是他却人老心不老,突然想着要给自己建一座豪宅,为此专门向汤和借了300个卫卒,然后这事便被汤和给捅到朱元璋那里了。

同年4月,李善长的一个亲戚——丁斌,因罪被发配边疆,李善长知道此事后好几次去找做朱元璋,让朱元璋放过丁斌。

朱元璋看李善长来给丁斌求情,顿时怒了,我怎么处置犯人,还得你李善长批准了是不是?

于是,朱元璋一气之下决定严惩丁斌,这个决定也促使丁斌一事成了李善长一家七十几人被诛的导火索。

这个丁斌虽然只是一个小人物,可是他曾经在胡惟庸家中谋职,知道胡惟庸的不少事。最后,丁斌因为经不住审讯,将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和胡惟庸之间相互勾结的事给供了出来,李存义也因此被捕。

李善长的这个弟弟也很够意思,在被捕之后,将自己的哥哥也给供了出来,李存义在供词上写了一件事——

胡惟庸在企图造反的时候,想要拉拢李善长,此时李存义已经投入了胡的阵营,所以胡便让李存义当自己的说客,去劝说李善长,让李善长投靠自己。

李善长听了李存义的话后,惊诧不已:你知不知道你在说什么?这事一旦败露,可是要诛九族的!

胡惟庸见李存义说服不了李善长,又改派李善长的老朋友杨文裕去:老李呀,你要是投靠了老胡,事成之后,他说了,肯定以淮西之地封你为王!

李善长听了,心里也有一些意动,他已经被封为国公,这个条件虽然没有想象的这么诱人,可是也算是更上一层。

胡惟庸听说李善长有所意动之后,也亲自去了李的府上游说,不过,李善长却仍然保持着头脑清醒,始终没有答应。

又过了不久,胡惟庸又派了李存义来:我的亲哥哥呀,你就答应了老胡吧!我们老李家可全看你的了!

谁知李善长仍然坚定地摇了摇头:我说不行就不行,我已经老了,快77岁了,半截身体都躺进棺材里了,你还让我跟他胡惟庸玩造反?你们好自为之吧!

朱元璋突然决定“重审”胡惟庸案,不是为了给胡惟庸翻案平反,而是他此时对李善长的忍耐已经超过了他的底线,所以想要趁机拿下李善长。

对于李善长而言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御史们看朱元璋想要向李善长开刀,立刻又发动了起来,纷纷落井下石,弹劾李善长:当年蓝玉将军率军出塞打蒙古的时候,打到了捕鱼儿海,抓到了胡惟庸派往沙漠勾结蒙人的使者,可是,李善长这个老东西竟然隐而不报,这分明便是想要配合胡惟庸一块造反!

事情到了这一步,不管你李善长有没有真的投靠胡惟庸,这“知情不报”一条便能置你于死地!

胡惟庸造反,你李善长知情不报,也等同于谋逆造反!

李善长的罪名有了,朱元璋当然也能有理由砍他的头了,他也一口气之下砍了李善长一家七十几口人的脑袋。

朱元璋从一个乞丐当上皇帝之后,最想做的便是想方设法地延长朱家江山的国祚,所以,他最痛恨的便是谋逆,对此他是宁可杀错也不放过,这才导致了胡惟庸案和蓝玉案两案牵连甚广。

所以,别说李善长76岁了,即便他已经86岁了,只要他涉嫌谋反,恐怕也难逃一死。


宁糊涂


李善长回家养老,盖了一栋大院等等。看着似乎有种杯酒释兵权的意思。而他就是放弃了权力的那一种,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很明显不是。李善长真的那么简单吗?朱元璋真的是要把这种手无缚鸡之力的人全都赶尽杀绝吗?很显然也不是,究其原因其实还是他李善长不安分守己。最终还是触怒了他朱元璋的底线了。



有一句话叫做心在朝廷,他李善长就是人在田野,心在朝廷。无论朝中什么大事竟然都逃脱不了他的身影,即使他身居三线甚至还更远的地方,但是几乎什么事情他还都能插一脚,这个朱元璋还能容他吗?


肯定不能容他了。

什么叫做功高震主,在明朝初期算是真正的诠释了这一个词。这一个朝代,开国元勋都很强大。他朱元璋其实才是真正的从底层爬起来的,其中更是有着不少人曾经都在他之上。而且最重要的是,其实他们还很多都不弱于朱元璋的。

于是朱元璋说实话对他们也是十分忌惮的。所以其实安分守己的话,朱元璋还忌惮三分,更何况他们这些人还居功自傲呢?

算一下,朱元璋在建国之后,他们这些淮西勋贵犯了多少事情。朱元璋还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但是这个他就可以原谅吗?更何况他李善长还很不安分,甚至连莫权篡位这种事情他都能掺和一些。

所以,这个就很简单了。你看中了我的天下,我岂能留你。所以就算李善长躲在了乡村田野,朱元璋依旧挂念着他。


一寸三分


李善长被杀,很大的原因是他当过丞相,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的能量,虽已退位,势力还是很大,而明初五个丞相只有徐达得以善终,其余的都死在朱元璋的屠刀之下。

在胡惟庸之前,李善长还是很小心谨慎的,徐达经常带兵在外,汪广洋只知饮酒作诗,这时候皇权和相权的矛盾还不突出,杨宪当丞相后,专决省事,罢去旧吏,更用亲信,刚有了实权就忘乎所以,直接把矛头对准李善长,整日与李善长、胡惟庸明争暗斗,只不过没斗赢,被李善长弹劾“放肆为奸事”,然后在成为中书左丞的当月被朱元璋杀了,至于犯了什么事,史书却没记载。

胡惟庸当了丞相后,擅权乱政,独断专权,当了几年独相,有架空皇权的嫌疑,这使得朱元璋很是不爽,于是安了个谋逆罪给胡惟庸,彻底的端掉了胡惟庸,把中国的宰相制度也废除了,大大加强了皇帝专制集权,勤快的朱元璋干的不亦乐乎,却苦了后世的皇帝。

其实看看胡惟庸的谋反案,其中有很大的漏洞,胡惟庸说家里的水井涌出了醴泉,邀请朱元璋去观看,朱元璋欣然前往,走到西华门时,一名叫云奇的太监突然冲到朱元璋的车马前,拉着缰绳却急的说不出话,在被卫士乱棍打的半死情况下,指着胡惟庸宅第方向不肯退下,朱元璋感觉不对劲,就返回宫中,登上宫城,开启了他的千里眼,扫描一番后,发现胡惟庸宅第墙道藏着好多士兵,心里暗吸一口冷气,然后就把胡惟庸抓了。

没多久胡惟庸就以谋逆罪被诛了九族,为了快速定胡惟庸的罪,连告发胡惟庸谋反的涂节也被杀了,因此死无对证,胡惟庸坐实了谋逆,只不过胡惟庸案却没有就此作罢,在此后十余年,不断有人被牵连进胡惟庸谋逆案中被杀,一大批功臣被牵连进去,家族惨遭灭门,开国元勋李善长最后也被牵连,一家七十余口全成了冤死鬼,胡案前后共被诛杀了3万多人。

为什么李善长已经退休好久还是没逃过朱元璋的屠刀?

李善长和胡惟庸是同乡,两人还有一层姻亲关系,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的儿子李佑,是胡惟庸的侄女婿,而胡惟庸也是因为有李善长的推荐,成了右丞相,最后担任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

李善长这人有个毛病,就是护短,喜欢拉帮结派,对于自己的老乡,很是维护,而对于别的地方的人,极力打压,明朝大名鼎鼎的刘伯温因为是浙江人,不是淮西派,也遭到李善长的打压,因为李善长的缘故,朱元璋也不怎么信任刘伯温了,刘伯温只好告老还乡,而朱元璋的功臣中有很多是淮西人,这些人也都以李善长为首,对于淮西党坐大之势,是朱元璋不愿意看到的,虽然他也是淮西人。


朱元璋以微末之身得江山,实属不易,坐上皇位后对于骄兵悍将本就疑心重重,李善长身为大明王朝开国丞相,位居百官之首,门生故旧自然不少,而且李善长和朱元璋还是亲家,李善长的儿子李祺娶了朱元璋的女儿,李家受宠显赫,权势地位到达顶点的李善长也滋生了傲慢的情绪,朱元璋对其也开始有所反感。

在李祺结婚一个月后,就被汪广洋奏了一本:“李善长恃宠自纵,陛下因病几乎十日不能上朝,他不来问候,驸马李祺也六日不来朝见,这是对陛下的大不敬。”然后心里极不爽的朱元璋将李善长的年禄削去了一千八百石。

1380年胡惟庸案发后,对于胡惟庸的推荐人李善长,朱元璋倒没有将他牵连进来,只不过随着朱元璋的年纪越来越大,想法也就会有所不同。


1385年,有人举报所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父子是胡惟庸的党羽,朱元璋也没将他们杀头,还下诏免死,安置到了崇明,李善长对朱元璋的开恩却一点表示都没有,既没去谢罪也没去谢恩,这让朱元璋心里又多了个疙瘩。

到了1390年,76岁的李善长想在家乡造个豪宅,找汤和借了300个卫士来用,汤和害怕惹祸,跟朱元璋说了这件事,这让朱元璋心里又咯噔一下,这要是李善长找的是别人借兵,别人会告诉他吗?而且李善长能借到兵,就是因为他的威望和曾经的职权,说明他虽然退休在家,影响力还是很大。

同年四月,李善长的亲戚丁斌因为犯了事要被发配到边疆,李善长就找朱元璋求情,结果把朱元璋惹毛了,决定严惩丁斌,丁斌曾经在胡惟庸家做过事,然后丁斌就牵扯出李存义和胡惟庸勾结的事,李存义父子被抓来后,招供说胡惟庸想谋反,曾经派李存义去劝说李善长,李善长没答应,胡惟庸亲自去找李善长,李善长虽然还是没答应,却说了一句:“吾老矣,吾死,汝自为之。”


朝廷里的大臣看到朱元璋在调查李善长,也开始出来爆料,说蓝玉在捕鱼儿海抓到胡惟庸派去和蒙古私通的使者,李善长却隐瞒不上报,御史们也争相弹劾李善长和胡惟庸两人走的很近,这两人肯定有问题,种种迹象表明李善长知道胡惟庸要造反,却不揭发举报,实属大逆不道,于是朱元璋决定收网,将李善长和妻女弟侄七十余口一并处死,李祺因为娶了朱元璋的女儿得以免死。


76岁李善长没有逃过朱元璋的屠杀,明面上是涉嫌谋反所以被杀,其实背后的原因主要是朱元璋想要铲除功臣中有势力、平常又表现的心怀怨望的人,为了巩固大明江山,只要有一丝对朱元璋不满,朱元璋都会毫不犹豫的举起屠刀,更何况李善长是功臣之首,淮西党的领头人,虽然退休在家,势力还是很大,加上和胡惟庸的姻亲故旧关系,这都是朱元璋心中的一根刺,隐忍多年后,还是动手拔掉了!


历史红尘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制作了几十块“丹书铁券”给开国功臣们,绝大部分人都乐呵呵的领走了,李善长第一个领走,只有汤和没有领。“丹书铁券”在民间被称作“免死金牌”,除了逆谋造反的大罪以外,一律可以免除死罪,现在看来这就是朱元璋事先挖好的坑,有“免死金牌”的开国功臣大多没有好下场。朱元璋在心里暗暗为这些“免死金牌”做了备注:

最终解释权归朱元璋所有!(丹书铁券,朱元璋发的基本没用到,全部定的是谋逆大罪)

依我看在某些方面看,李善长死的有点冤,从另一方面看死的又不冤。

为何这样讲呐?就要看一看涉及李善长家族被夷灭三族一些主要人物关系:1.朱元璋。他和李善长是儿女亲家,他的女儿临安公主嫁给了李善长的儿子李祺;2.

胡惟庸。他的侄女嫁给了李善长弟弟李存义的儿子,是偏亲家;3.李存义。是李善长的弟弟,和胡惟庸关系密切;4.丁斌。他是李善长的外甥,曾经在胡惟庸家做事,被发配边疆,李善长请求朱元璋赦免,从而引发李善长被夷灭三族;5.朝中隐秘官员,剑指李善长。

李善长夷灭三族事件经过:李善长为自己的外甥丁斌求情惹怒了朱元璋,心想你李善长早就退隐了还干预朝政干什么,平时不怎么积极,这时反倒积极起来。于是严刑拷问丁斌,丁斌供出了李存义和胡惟庸关系密切。接下来又抓了李存义父子,李存义父子又供出自己和胡惟庸曾经几次劝说李善长谋反。李善长虽然没同意,是听之任之的态度,此为大逆不道。恰在此时,朝中有大臣上书将会发生星变,灾祸要应验到大臣身上,于是乎,李善长被夷灭三族七十多人,只有儿子驸马李祺、临安公主和他们的两个儿子得以幸免。(朱元璋、李善长和太子剧照)

为何说李善长死的有点冤?

李善长被杀是在1390年,而牵扯到的是1380年胡惟庸案,此事有点蹊跷。胡惟庸案朱元璋屠杀3万多人,也没有牵扯到李善长;1385年,有人告发李存义和胡惟庸案有牵连,朱元璋也免了李存义父子的死罪,明显的保护李善长及其家族。10年之后的牵扯胡惟庸案件,又是亲戚,证据明显不足,大多是屈打成招,胡乱咬人的口头证据,证据上明显不足。李善长已经位极人臣,跟随造反不可能超过现在的待遇水平,没有多少动机。

从证据(证据不可靠)和动机(动机不大)上来看,李善长不可能谋反。1391年,虞部郎中王国用曾经上书替李善长申辩,分析了李善长不可能谋反的事实。按照朱元璋的脾气,替谋反者翻案应该立马会处死或者流放,不过王国用一点事也没有,朱元璋没有追究,看来杀李善长另有深层次的原因。

从这一层面上讲,李善长死的有点冤枉了。(汤和剧照,他是真正退隐,得以善终)

为何说李善长死得不冤?

怨恨是慢慢积累的,李善长不懂得尊重朱元璋,虽然立下了功勋,但早晚有一天会耗尽的。

实例1:朱元璋曾经病了十几天没有上朝,李善长居然没有去探望,儿子驸马也六天没有去探望,遭到其他大臣的弹劾。

实例2: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父子牵扯胡惟庸案被朱元璋免死,他也没有到朱元璋那儿谢恩。

实例3:利用权势借汤和300兵丁修建豪宅,这事得上面批准,私自调兵是不可以的。

实例4:不能约束部下,作威作福,尤其是亲族。

实例5:替自己的外甥丁斌求情,典型的护犊子。

他做人的风格是极力保护自己的得力部下和亲族,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小集团。朱元璋最痛恨和最害怕的就是官员结成朋党,动摇国家的根本,左右朱元璋死后的政局,胡惟庸案、蓝玉案皆是如此。李善长虽然已经77岁了,但是朋友亲族已经形成集团,为自己后继者考虑,朱元璋借着胡惟庸案,拔除了李善长及其培养的政治小集团,防微杜渐。同时受牵连的人有:

吉安侯陆仲亨、延安侯唐胜宗、平凉侯费聚、南雄侯赵庸、荥阳侯郑遇春、宜春侯黄彬、河南侯陆聚、营阳侯杨璟(已故)、济宁侯顾时(已故)等诸多官员。

这些大都是李善长小集团的核心人马,从这一方面讲,李善长被灭三族一点都不冤。

李善长并不是真的回乡种田,他的目光始终盯着朝堂,为朱元璋所忌惮,被杀迟早的事情。



穿越再现彼岸


朱元璋登基称帝以后,大封有功之臣,其中有六位爵位最高,史称“开国六公”。李善长为韩国公,虽然他们的爵位子孙后代都可以世袭,但是大部分都没有传过两代。

连李善长也不例外,他有朱元璋亲赐的免死金牌,还跟朱元璋是亲家,在已告老还乡的情况下,也没有得以善终,为何朱元璋这么狠心?

(一)李善长的功绩不如刘伯温,他的官爵远远高于刘伯温

李善长(1314年-1390年),今天安徽定远县人,朱元璋南下攻打滁州时 ,李善长来到朱元璋身边,他提议让朱元璋效仿汉高祖刘邦知人善任,便可以夺取天下,朱元璋采纳了李善长的建议,并任命其为幕府书记。

在朱元璋攻打滁州时,他主要管理粮草的运输,在此期间李善长还帮朱元璋把关投靠他的人,以及安抚降者。后来郭子兴猜忌朱元璋,开始夺走他的兵权,还想顺便把李善长也挖过来,却遭到李善长的拒绝,从此以后朱元璋对李善长更加器重。

朱元璋攻克太平以后,自封元帅,任命李善长为帅府都事。公元1356年,朱元璋攻下集庆以后,将其改为应天府(今南京),朱元璋攻下镇江后不久,升任李善长为参知政事。

1364年,陈友谅战死以后,文武百官推举朱元璋为吴王,此时李善长为右相国。朱元璋出征以后,便命李善长留守根据地,他的工作就是往前线运输物资和粮草,安抚百姓。

1368年,朱元璋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奋斗,在今天的南京登基称帝,定国号“大明”。第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其中有六位授公爵,分别是韩国公李善长、 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其中只有李善长一位是文官,可见朱元璋对他的器重。

古代爵位等级是王、公、侯、伯、子、男,虽然刘伯温的功绩不在李善长之下,却只封了个伯爵,比李善长的公爵低了两级,他们的工资也不能比,刘伯温的年薪只有240石,而李善长的年薪有四千石,相差将近17倍。

除此之外,李善长的爵位和俸禄都是可以世袭的,朱元璋还赐给李善长铁券(免死金牌),李善长可用两次,他的儿子只能用一次。

(二)朱元璋为什么这么器重李善长?

李善长论出谋划策、领兵打仗,远远不如刘伯温,而朱元璋却把李善长定为文官之首,这是为何?笔者认为朱元璋重用李善长的主要原因有两点。

第一、打天下时,领导最需要的是像徐达、汤和这类能征惯战的猛将。而治理天下时,却要依靠才华横溢,能治国安邦的文官。而李善长在朱元璋出征期间,替他坚守根据地,安抚百姓,他有治国安邦的经验。

第二、李善长长期居于幕后,管理后勤,他的功绩没有威胁到朱元璋的地位,他跟刘伯温不一样,刘伯温不仅有治国安邦之才,在军事谋略方面也是个能人,朱元璋忌惮他,所以不能给刘伯温太大的权利,而李善长则反之。

当时明朝的文官分为两大派系,一派是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派,这一派是跟着朱元璋起兵的老乡,另外一派是以刘伯温为代表的浙东派,两派之间相互争斗,而朱元璋却是渔翁得利。

一次李善长与刘伯温争论法令,李善长没有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对刘伯温破口大骂,气得刘伯温向朱元璋辞行,要求告老还乡,却遭到朱元璋的拒绝。朱元璋当然不想让刘伯温辞官,刘伯温走了谁与李善长抗衡,那么李善长在朝中不就一家独大了吗?朱元璋需要权利平衡。

(三)李善长早已退休,为何朱元璋还是不放过他?

公元1371年,57岁的李善长因身体不适辞官回乡养病,李善长经过一年的治疗,身体得以康复。朱元璋让他去负责修建临濠宫殿,并将江南一带的富民迁徙到濠州种地,李善长留在濠州好几年。

朱元璋对李善长很器重,还把自己的长女临安公主许配给李善长之子李伸。李家跟皇家攀亲带故,让众人羡慕不已。

可是李祺与临安公主才结婚一个月就有告诉朱元璋说李善长恃宠骄纵,连朱元璋生病也不探望,驸马李祺也多日不来朝见。李善长因此被降工资,一年的工资降了1800石。

后来李善长推荐知县胡惟庸,胡惟庸一路飙升,最终官至左丞相,胡惟庸被诛杀时,三万多人受到牵连,李善长却没有受到连累。

公元1390年,这一年李善长76岁,是他人生中的最后一年。李善长想修建府宅,找到了他以前的部下信国公汤和,向他借300士兵充当劳动力,去不料汤和把李善长借兵建宅之事全部告诉了朱元璋,朱元璋认为李善长擅自用兵,对他更加猜忌。

同年四月,一些受到牵连的老百姓被发往边疆守边,李善长请求朱元璋赦免自己的外甥丁斌,朱元璋本来就对李善长不满,没有想到李善长早就退休了,还喜欢管国家大事。朱元璋一怒之下不但没有赦免丁斌,还对丁斌严加审讯,他供出李存义以前和胡惟庸私底下有过往来,朱元璋下令逮捕李存义,后来审来审去,牵涉到了李善长。

原来事情经过是这样的,胡惟庸以前派人劝李善长谋反,并许诺事成之后,封他做王,李善长没有同意,后来胡惟庸亲自出马劝说李善长叛明,却仍然遭到拒绝。胡惟庸无奈之下派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去劝说李善长,李善长却说:“我老了,我死后,你们好自为之”。

虽然李善长没有参与谋反,但他知情不报,罪不可赦,但罪不至诛。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监察御史弹劾李善长:当年胡惟庸谋反时,派封绩去见北元皇帝,并向北元俯首称臣。胡惟庸失败以后,封绩就不敢回南京了,直到后来蓝玉征讨北元,俘虏了封绩,并把他带回了南京,李善长知道了以后,把封绩扣留了下来,不想让朱元璋知道。这个笔者认为基本上也是诬告。

后来李善长自家的仆人告发他与胡惟庸私底下有往来,而且还互相贿赠。

此时朱元璋还是半信半疑,不知如何处理。不久负责观测天象的官员来报,有大臣要遭灾。朱元璋听后相信了,他认为杀李善长是老天爷的意思,朱元璋终于找到杀李善长的借口了,将其灭三族,他的妻女弟侄全家一共70多口人,全部被冤斩,只有他的儿子因是驸马都尉的缘故被流放。

其实朱元璋心知肚明,李善长是冤枉的。李善长死后,王国用替他鸣冤,朱元璋并没有处罚王国用,这足以说明朱元璋心里很清楚李善长是冤枉的。那么朱元璋杀李善长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一次太子朱标对朱元璋说:“父皇你杀戮太多,会伤和气”,朱元璋听后扔给他一根带刺的棍,让朱标捡起来,朱标很是为难。朱元璋对他说:“棍子上的刺我已经帮你拔掉了,我杀的都是坏人,没有坏人,你才能更好的治理国家。”一句话暴露了朱元璋滥杀功臣的动机。


小龙谈历史


李善长,字百室,生于公元1314年,和朱元璋同乡,也是安徽濠州府钟离县(今安徽滁州凤阳县)人。与赤贫的朱元璋不同,李善长出身于一户衣食无忧的地主家庭,因此进过私塾,受过教育,虽不能说学富五车,但也笔墨皆精,深谙治乱之道。史载,他为人极富心机,也很聪明能干,在乡下颇有威望。据说他自幼异于群儿,有雄心,有大志,很想做一番事业。

朱元璋投郭子兴淮西红巾军后,凭战功被郭攫升为侍卫九夫长,后来又娶了郭的义女马氏为妻,从此渐渐发迹。朱元璋虽然大字不识一个,但却很重视文人,尤其对于淮西故人(乡亲),他更为注意与重用。1354年,朱元璋率部路经滁州,李善长慕名前来投效,朱元璋早闻其名,热情的收留了这位老乡。

之后,李善长追随朱元璋东征西讨,积极为他出谋划策,严肃军纪,他不仅善文治,而且偶尔也能以奇用兵。朱元璋在和元军、张士诚、陈友谅轮番鏖战之时,李善长一直留守应天府(今南京),替朱把守并经营好这块后方根据地。应天自古是龙盘虎踞之地,地势尤其险要,城垣依石而建,易守难攻,朱让李留守此城,足见他的忠心与才能深受朱肯定。李善长倒也不负厚望,把应天府治理的井井有条,在军队后勤保障方面也做出了巨大贡献,使前方将士能安心征战,就像当年辅佐刘邦建汉的萧何一样,尽最大的努力为朱去除后顾之忧。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正式登基称帝,改应天为南京,国号大明,改年号洪武,登基仪式由李善长主持。

朱元璋大封有功之臣,李善长被封为开国辅运韩国公,赐予护身鉄券一副,可免死罪两次,至此,李善长由一刀笔小吏化茧为权势煊赫的开国功臣。朱元璋对李的评价极高,夸他:“东征西讨,目不暇给;尔犯守国,转运粮储,供给器杖,未尝缺乏;剔繁治剧,和辑军民,各靡怨谣。昔汉有萧何,比之于尔,未必过也《明史》”。朱对李大加褒奖,不吝赞美之词,将他比作建汉首功之臣萧何,而且受之无愧。

纵观李善长之一生,特别是他效力于朱元璋后,立过三件大功:一为刚投军时以刘邦的事迹激励元璋,为他树立了榜样,激发了他夺天下的雄心;二是他竭尽全力,夙兴夜寐的治理后方,保障大军粮草、军资器械的供给;三是他能化解矛盾、维护团结、聚合人心、协调关系。他确实类似萧何,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立此三功,虽然算不上登高望远、足智多谋,但也足以扬名立万了。

但李善长毕竟与萧何、张良甚至陈平不同,他甚至比刘伯温也有不小的差距,这倒不是说他对明王朝的建立毫无贡献,而是说他学识、智略一般,见识有限 ,境界不高,最终不能免俗,对名利也无力超脱,终致塌天之祸。

《明史·李善长传》 对他颇多贬抑之辞,尤其是对其性格弱点说的很是尖刻,比如什么“外宽内忌,性格执拗、顽梗,爱记恨人,睚眦必报”等等。或许是因为他由开国功臣沦为阶下囚最终被明太祖朱元璋赐死的缘故,史料中这些话也不能全信,但从明王朝建立后他的一些所作所为也确实能看出他身上也有着许多的性格缺陷。

史载,大明开国后,李善长曾被任为宰相,权势熏天,党羽众多。

《明史》载,他的心腹中书省都事李彬贪赃纳贿,被人揭发后由御史中丞刘基(伯温)负责调查此事,李善长多次阻挠刘基审案,还找其说情,暗示网开一面,最后,刚直不阿的刘基还是查明真相,奏准朱元璋,将犯贪污罪的李彬处死。李善长怀恨在心,就唆使他人栽赃诬陷清正廉洁的刘基,还亲自上书弹劾刘基擅权独断,结果刘基只有辞官回乡避祸。参议李饮冰、杨希圣曾无意触犯过他,他耿耿于怀,最终罗织罪名展开报复,结果杨希圣被处以“刖鼻(割掉鼻子)”之刑,李饮冰被割掉胸乳,导致一残一死。

李善长很看重同乡之谊,极力培植淮西集团的势力,他一手将出身淮西的乡党胡惟庸从知县攫拔为丞相,也算一步登天,后胡惟庸擅权枉法,贪污纳贿,弄得朝野激愤,也引发了一些正直大臣的反对。

后来,朱元璋见子孙柔弱,开始为朱家江山大肆“削棘”,也就是诛戮功臣之意。由于朱元璋用法严酷,而且株连甚广,胡惟庸担心自己被杀,就秘密策划了一场谋反活动(此事存疑),想把朱元璋诓骗出宫后一举诛杀。朱元璋心细如发,很快就使胡惟庸的企图败露,于是兴起大狱,被胡案牵连而遭杀害者多达三万余人。李善长在此之前早已告老还乡,每天耕田种地,饲养鹅鸭,绝口不谈国事,但他是胡惟庸的故旧,又是胡的“伯乐”,其弟和胡惟庸结为儿女亲家,也算沾亲带故,关系非同一般,按律当连坐,朱元璋念他为建明立下汗马功劳, 位居“勋臣第一” ,于是从宽处理,免其死罪,将其贬谪流放蛮荒之所,后又以星象突变须杀大臣为借口赐死了李善长。

李被赐死时已经77岁高龄,李氏一门70多口男女老幼皆被处死,相当于被灭门。

李善长本为建明首功之臣,最后却身死族灭,这种巨大的人生落差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别说朱元璋这类大杀开国功臣的戾狠帝王,即便换一位“宽仁”的开基之君,像李善长那样居功自傲、擅权揽政、结党营私的功臣,也不会有好结果的。回望历史,能善始者多如牛毛,能善终者却屈指可数,或是由于自身原因,或因为其他原因,总之,建功立业者大有人在,能急流勇退、功德圆满者却如凤毛麟角。先秦名言警句“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就阐述了这个人生道理:人不是没有良好的初心,但很少有人能不忘初心并能善始善终。

李善长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告诉后人,他虽是开国丞相,但却无法和萧何、房玄龄等人比,无论是才能、见识、志向、度量还是在结局方面都差之千里,他有运气却无德才,才德不配位,其实也是取祸之道。



【插图源于网络】

【发文不易 严禁盗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