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康熙帝六扫朱元璋墓,为什么要三跪九叩?

枫梧箫楠


康熙是个聪明的皇帝,他这么做,既有私人原因,更有江山社稷的考虑。

就私人原因来说,康熙肯定是欣赏朱元璋的。

朱元璋以布衣出身,推翻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开创大明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由南到北统一天下的王朝,这份功绩,康熙肯定是神往的。

朱元璋当皇帝的那些年,虽然对于功臣们有点严苛,但对于天下苍生来说,他是个好皇帝。朱元璋出身底层,对于以往官吏们的所作所为特别清楚。所以,他一生都对吏治严格治理,防止明朝的官吏们欺压百姓。

这一点,足够康熙学习。因为晚年的康熙,过于宽容,导致吏治废弛。

此外,朱元璋废掉丞相,改变了两千年的封建体制。而清朝继承了这一点。没了丞相,皇帝独自一人高高在上,感觉肯定爽多了。康熙爽的时候,肯定也念及朱元璋的开山之功。

除了一小部分私人原因之外,康熙之所以对朱元璋如此恭敬,纯粹是出于稳固清朝江山社稷的考虑。

明朝末年,满清趁着李自成攻进北京、逼死崇祯皇帝的机会,趁火打劫,问鼎中原。

但是,当时的满清人口不过百万,兵士不过十余万。这么一点人,面对人数众多的汉人,他们必须积极与汉人融合。

从最初的安葬崇祯皇帝,到后来的康熙拜谒明孝陵,目的其实都是讨好汉人,缓和满清与汉人的矛盾。

他们很聪明的把灭亡明朝的账算到了李自成身上。他们夺的是“逆贼”李自成的江山,而不是明朝的江山。

这是其一。

在讨好汉人的基础上,康熙更是为了讨好汉臣。

大家知道,读书人心里都有一个软肋:不想被人当做不忠不孝的贰臣。

康熙对朱元璋的明孝陵三拜九叩,正好打消了汉臣心中的顾虑:康熙不是征服者,而是继承了明朝几乎一切体制的当代明君。为他做事,不算不忠不孝。

据说,康熙叩拜明孝陵,让有些汉臣感动到落泪。由此可见,康熙的这一招确实好使。


趣谈国史


先给题主纠正几个小错误,题主配图错误,你问康熙帝,配一个他儿子雍正帝的头像作甚?第二康熙帝确实在任期间六下江南“南巡”,但并不是每次都亲自前往,也不是每次都三跪九叩,我列举一下康熙六下南巡的时间和几次中做的事儿,大家可一目了然。

(此为朱元璋)

六次下江南的时间分别为:康熙二十三年十一月(康熙亲自祭陵,并以超常的三跪九叩礼节对前朝太祖特殊礼遇,史载南京百姓有数万人在场,被感动得流泪)、二十八年二月(康熙亲自祭陵,但无三跪九叩)、三十八年四月(康熙亲自祭拜,并且手书‘治隆唐宋’立于陵前,无三跪九叩)、四十二年二月(康熙未去,派遣大学士马齐代为祭明孝陵)、四十四年四月(康熙亲自祭陵,并率领诸位皇子随祭,无三跪九叩)、四十六年三月(康熙亲自率领文武百官祭明孝陵,无三跪九叩)。

此图为康熙亲自手书“治隆唐宋”

之所以康熙如此重视祭祀前朝的明太祖朱元璋的明孝陵,有研究学者认为孝陵在当时已经成为明遗民寄托旧有政治认同和前朝记忆的符号,从而被赋予了与新王朝的统治秩序隐然对抗的意义。康熙此举显示了他政治意义,毕竟在清初的多尔衮执政之时的剃发令几乎伤害了江南所有士族汉人的心,如果还坚持旧政,对清代皇帝的统治只能是有害无益,康熙的这种行为就是一种极强的安抚及笼络人心,用以怀柔满汉矛盾的文化策略,而且在文化礼节之上对正统儒家文化也表现出极强的亲和姿态(例如不推行满文,而是推行汉文)这样的举措更进一步沟通与汉族士人的文化心理距离,以便于消除对抗,更利于统治。


老猪的碎碎念


这与清朝的政策、封建王朝的谱系以及康熙个人的喜好有关。

1、清朝是少数民族统治中原,首先就会产生一个非常大的矛盾:民族矛盾,占广大多数的汉族人被少数满族人统治。这会造成激烈的反抗,以“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为例就产生了嘉定三屠等惨案。清朝最初选择镇压,在暴力下这种反抗才削弱下去,但是这不能根本解决问题。故而在康熙年间的时候提倡满汉一家亲,虽然仍然分着满汉,但是尊崇孔子、拜谒明皇陵都给予了汉族人民极大的心理安慰,对统治极为有利。

2、虽然中国古代不断地改朝换代,但是如同史书一样,中国历朝历代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谱系。明朝承接元朝的天统,清朝承接明朝的天统,即是明朝承认元朝统治合法性,而清朝承认明朝统治合法性。这是一脉相承的关系,他们都是得到的天的认可故而能承接皇位,所以某种意义上说朱元璋也是康熙的前辈祖先。

3、康熙对朱元璋还是比较佩服的,认为这个乞丐、和尚出身的皇帝统治的相当不错,至少在经济上使百姓康乐,在政治上使国家稳固,康熙对朱元璋的较高评价也使得康熙心甘情愿三叩九拜。

个人意见,欢迎大家批评交流指正!


长久缄默如云漂泊


我觉得基于两种原因:

第一、康熙对朱元璋和朱棣的成就本来评价就很高。

第二、当时还有很多“反清复明”的势力“暗潮涌动”,更多的是看似“顺民”实则不忿大清统治之士,对他们来说这都是安抚之良策,必尽吹捧之所能。

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八十一日这些事,百姓都还记得,负面影响深远,为了便于“同化”,减少不利统治的负面因素,作秀是必须的。

康熙对朱元璋的评价“治隆唐宋”这是极高的评价。

康熙帝曾说过:“明太祖虽然出身布衣,但是统一了中原地区,并且文韬武略在唐宋诸皇帝之上。他参照历史并且斟酌当时的现状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这些周详的制度都是后代遵守的典范。后来国家盗贼四起,国内大乱,并不是皇帝昏聩暴虐,而是气数已尽罢了。”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在历史上的记载和论断有时也是极靠不住的,不能相信的地方很多,因为通常我们晓得,某朝的年代长一点,其中必定好人多;某朝的年代短一点,其中差不多没有好人。”但不管如何,诋毁前朝是中国历史的常态。


古今通史


朱元璋称帝位不久,就选择南京独龙阜为墓地。1381年(洪武十四年)开始营建,次年地宫工程竣工。农历八月,马皇后病故,便先行葬入,因马皇后谥号“孝慈”,遂命所葬山陵名叫孝陵。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与马皇后合寝。

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十一月初一,康熙帝抵达江宁(南京),次日一早就前往明孝陵,为了表示对朱元璋的尊敬,他由甬道旁前行,并行三跪九叩礼至二门外,又于宝城前三祭酒,在场的父老百姓一个个感动得热泪盈眶。

康熙帝南巡,他祭禹陵、祭孔、祭明太祖陵,为争取江南士大夫的支持和拉拢明朝遗民,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于是,康熙帝每次南巡经过南京,必祭朱元璋陵墓,也就有了康熙帝“三跪九叩”“6祭朱元璋墓”之说:即康熙二十三年十一月、二十八年二月、三十八年四月、四十二年二月、四十四年四月、四十六年三月。

也就有了朱元璋的墓前那块大石碑,上书“治隆唐宋”四个大字,这是康熙帝题写的,意思是说朱元璋整顿吏治,反贪打虎,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胜过唐宋盛世。

按理说,清军入关夺了大明的江山,应该“贼胆心虚”才对,为什么康熙帝还会对朱元璋大加赞赏呢?“治隆唐宋”真的是康熙帝有感而发?

也许,康熙帝认为治国不易,朱元璋对明朝200多年的江山确实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对历史有重要的贡献;

也许,康熙帝所处时代的满汉矛盾十分突出,尤其他大兴文字狱,主要针对汉人的,怨气冲天,他想通过为汉人皇帝扫墓,表示满汉一家;

也许,康熙帝聪明过人,喜好“面子”文章,也就是今天所说的“作秀”;

所以说,康熙帝6祭朱元璋墓是完全出于政治上考虑,为了增强汉满民族的团结,为了显示自己的不凡胸怀和过人气度,进一步巩固满清的统治。(网络图片)


[资料源于网络,如侵权,请告之,立马删掉相关内容]


天宁阁


“三跪九拜”大礼系封建社会最高礼节,按照《周记》里面的记载,乃系最敬重的行礼方式。

清朝的康熙皇帝之所以对前明开国皇帝朱元璋行此大礼,个人认为有三方面原因:

1、对出身布衣的朱元璋甚是敬重。

康熙皇帝对于出身布衣,龙御天下的朱元璋甚为敬佩,曾经数次在公开场合对朱元璋表示过敬仰之意。康熙皇帝出身皇家,8岁继位,从其父顺治皇帝手中接过来的是已经一统中原地区的大清江山,这和出身布衣,多年征战从元朝手中夺得江山的朱元璋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对于如此敬重的开国皇帝,康熙皇帝行此大礼,容易理解。

2、拉拢和安抚前明遗老遗少,尤其是将江南地区的学子、士绅民心

康熙皇帝初次祭拜朱元璋和其数次南巡的目的基本一致,那就是收拢抗清活动最盛、抗清反清思想最活跃的江南地区民众之心,尤其是学子、士绅还有那些南明遗臣、遗老遗少的归顺之心。当年,清朝挥师入关以后,多尔衮命令多铎和阿济格对将抗清活动频繁的江南地区大肆屠杀、血腥镇压,江南地区的抗清活动和前明遗臣的反清复明思想一直都未曾灭亡。作为大清王朝的“钱袋子、粮袋子”,清廷需要江南地区的稳定和归顺。向朱元璋表示极大的尊崇,就拉拢和安抚江南民众之心的最佳办法。

3、清朝和明朝之间的关系

康熙皇帝曾经在晚年发布过一份类似对自己盖棺定论的上谕,上谕中对于清朝和明朝的关系作出了说明。那就是,清朝并不是从明朝手中夺得的江山,而是从农民军大顺政权手中夺回的江山。当年,李自成带领大顺军攻入北京,逼死崇祯皇帝,为了驱赶李自成的大顺政权,为明朝崇祯皇帝报仇,在京城民众的请求下,多尔衮才带领八旗军队挥师入关。虽然这是一种粉饰本朝的说法,但最起码康熙皇帝对明清之间的关系有连自己的认识和判断。所以,对于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他并不认为是仇敌政权的皇帝。所以,康熙皇帝对其施此大礼,完全能够理解!


正说清代十二朝


明太祖朱元璋,确实是一位非常让人佩服的角色,从一个近乎乞讨的人,一无所有到打下来天下,起点很低,其中的艰辛不是常人所能忍受得了的,纵观历朝历代这些开国帝王,起点比朱元璋还要低的人确实没有,汉高祖刘邦和他差不多,但人家好歹是个亭长,明太祖朱元璋真的是一无所有啊,他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打下天下又能坐稳天下。

康熙此举,其实就是为了拉拢人心而已。对前朝的开国皇帝实行三拜九叩,其实康熙的心里特别讨厌汉人,但是不得不做表面功夫,康熙是一个极其虚伪的家伙,好让人承认他们满清是正统。

这么说并不是空穴来风,因为康熙想方设法的杀了崇祯帝的儿子朱三太子,那时候朱三太子已经是一位七十已近暮年的老人了,朱三太子早已经改名换姓变成了一个普通的农民,而且对他也构成半点的威胁。但是康熙从没有停止对他的搜索和追杀,最后终于被他找着了,满门抄斩的朱三太子全家。



如果康熙帝,真的对明太祖朱元璋,有如此的敬畏之心,那为什么要把他的子孙赶尽杀绝呢?这已经说明一切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表面功夫做的太好,狐狸的尾巴早晚会露出来。



佳宁有话说:康熙是一个政治家,很有政治头脑,他心里很明白,从他爸爸顺治那一辈入关以来还没有坐稳江山。对于众多的汉人来说,明朝比他们根红苗正。他害怕这些汉人那一天会起兵造反,如果真的起兵,会得到很多人的拥护。后果不堪设想,他首先要做的就是笼络人心,表面文章必须做足,做大,做强。哪怕向前朝的皇帝,三拜九叩,也是可以的。所以他就借着下江南视察民情的机会。去给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扫一下墓,磕几个头开证明自己对前朝有一颗敬畏之心。


佳宁说历史


祭拜朱元璋,是康熙南巡的主要工作之一。

祭拜朱元璋是康熙帝南巡主要的工作之一。

康熙帝南巡的基点是整治运河和漕运。从北京出发,沿运河南下,一来巡视黄河和运河 的河工;二来巡查江南吏治,稳定江南社会。

祭拜朱元璋便是稳定江南社会的重要途径。

因为清朝统治时间不长,需要安抚江南的官员和百姓,获得江南士族的认可。

康熙帝一共六次南巡,因此有六次祭拜朱元璋。

康熙帝通过祭拜朱元璋稳定江南士族的做法,和清朝初年为崇祯帝以帝体改葬,收拢民心类似。


五味社


有去过南京明孝陵的人,都知道朱元璋墓前立着一块大石碑,上面刻着“治隆唐宋”。这四个字的意思是,朱元璋治理的明朝,井井有条,风调雨顺,更胜于唐宋。而这四个大字正是出于康熙之手。

康熙向朱元璋行三跪九叩之礼

康熙七年,康熙南巡时和鸿胪寺正卿周之桂前往南京明孝陵祭明太祖,并亲赐祭文:“我康熙受先帝之传位,兢兢业业,为民亲政......今天前来向你洪武帝前祭祀,向你献上粮食和牲帛,行最崇高的礼仪,愿天下繁荣。”

康熙二十三年,康熙南巡,为争取江南士大夫支持,他祭禹陵、祭孔、祭明太祖陵。为拉拢江南明朝遗民人心,为表示对朱元璋的尊敬,他从甬道前行,并行三跪九叩礼直到二门外,又在宝城前三奠酒,当时南京数万在场百姓,全都感动流泪。

康熙二十八年,他再次南巡,又一次亲自祭明孝陵,并赏赐了守陵人。

康熙三十八年,淮阳水灾,康熙下诏南巡,到达境内后吩咐官员开仓放粮,康熙所到之处,军民夹道欢迎。次日祭明孝陵,见明孝陵残垣断壁、墙壁倾倒,回来后下旨阿兰泰、张立书负责修缮,并赐御书“治隆唐宋”四个大字。康熙这一举动受到省文武官员以及南京百姓的拥护,立碑时,前去观看的百姓人海如潮。

康熙四十二年,第四次南巡,康熙派遣大学士马齐祭明孝陵。

康熙四十四年,第五次南巡,率文武百官同行祭陵,这也是康熙最后一次祭明孝陵。

如今明孝陵殿内陈列五块石碑,正中间一块写着康熙三十八年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所立。

康熙在位六十一年,六次南巡,六次祭明孝陵,被世人传为佳话。六扫明孝陵,一方面康熙敬佩朱元璋为大明江山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康熙博大的胸襟、不凡的气度与谋略。虽然康熙时,满汉依旧矛盾不断,但他扫墓的举动拉拢了汉民人心、获得江南士子的支持,以表示满汉一家亲。


大国布衣


南京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有一个气势恢宏的帝王陵,那就是元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明孝陵。墓前的一块石碑上刻着“治隆唐宋”四个大字。这四个字是清朝皇帝康熙所书。一个大清皇帝为何要为前朝皇帝的墓碑刻上这样四个字呢?
据史书记载,大清皇帝康熙在位期间,曾六次南巡,每次南巡都会到南京的朱元璋墓前行三跪九叩大礼。一般情况下,后来建立的政权,都是大书特书前朝政府的腐败、昏庸、无能及残酷统治百姓的各种罪状,而康熙却对一个被推翻的前朝皇帝,反其道而行之,令人不解。笔者认为,主要是有以下几个原因。
1. 康熙在朱元璋的墓碑上题“治隆唐宋”四个字,是对朱元璋执政期间治理国家能力的赞誉。朱元璋是元朝的开国皇帝,在整治官吏贪腐方面,曾制定了严厉且耸人听闻的惩治手段,为元朝统治二百余年立下了汗马功劳。他认为朱元璋治理国家的手段和能力高于唐、宋两朝。当然了,明朝是否高于唐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2. 康熙对朱元璋墓行三跪九叩大礼,这也说明康熙有着帝王的胸怀、过人的气度。是对朱元璋能力和功绩的认可。不管前朝多么的不好,但是,好的一面后人就要学习和借鉴。
3. 康熙执政年间,满汉两族仍有不少的矛盾。康熙到明孝陵扫墓,也是向世人表明,满汉是一家,这对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可谓是一种策略和手段,也的确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康熙中国历史上是一位能力出众、智慧超群的帝王,大清王朝在他的治理下,才有了康熙、雍正、乾隆的盛世王朝。
作者:“小方说历史”团队
欢迎关注公众号“小方说历史”
雲绯历史号:故纸堆间
欢迎点赞和评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