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被食物包圍卻餓死”:這些科學家們,不惜犧牲自己守護種子糧食

“被食物包圍卻餓死”:這些科學家們,不惜犧牲自己守護種子糧食

戰爭,從來都是一個“潘朵拉的魔盒”,不能打開。只要將其釋放,裡面的東西,定會帶給人類不可預料的禍害。

這一件事,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戰爭”這兩個字的影響下,這件事被覆蓋得那麼的“不值一提”。但如果要用一個詞語形容,那一定會是:“可歌可泣”!

“被食物包圍卻餓死”:這些科學家們,不惜犧牲自己守護種子糧食

不過在談這件事之前,需要先了解一位貫穿其中的人物,尼古拉·瓦維洛夫。尼古拉出生在當時莫斯科的一個貧窮鄉村小商人家庭裡,因為反覆出現的農作物歉收,他目睹人們因為沒有糧食的慘況,從小就痴迷於消除自己的國家,還有世界範圍內的饑荒。

因此他大學的時候專攻農業,窮其一生研究農作物的奧秘。

當他正在研究合發展關於栽培植物的起源理論時,尼古拉組織了一系列的植物學及農藝學探險隊,前往世界各地收集各種植物和糧食作物標本。

“被食物包圍卻餓死”:這些科學家們,不惜犧牲自己守護種子糧食

(尼古拉·瓦維洛夫)

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尼古拉的足跡遍及五大洲,總共訪問了超過60個國家,收集了不同種類的植物和農作物標本。

他甚至自學了十多種語言,以便可以與當地的農民更好的交流。同時作為一名科學家,他致力於研究新作物,幫助農民提高生產力,足以養家餬口的同時,養活整個國家。他的遠大理想,直接體現在他所建立的實驗站。

“被食物包圍卻餓死”:這些科學家們,不惜犧牲自己守護種子糧食

1926年,他在列寧格勒(現在的聖彼得堡)建造了一個龐大的,包含植物種子;水果等農作物收集的實驗站,巴甫洛夫斯克實驗站。

之所以建造這樣的實驗站,是因為他希望建立種子庫,以保護子孫後代還有世界各地的人糧食的多樣性,哪怕哪一天出現不可逆轉的全球危機,這些種子還有果實就是“最後的瑰寶”。

同時這個實驗站培養新一代的農業科學家,讓自己國家更多的學子,通過農業這一塊為自己的人民,國家作出切實的貢獻。

“被食物包圍卻餓死”:這些科學家們,不惜犧牲自己守護種子糧食

(當時的巴甫洛夫斯克實驗站)

沒有令尼古拉想到的是,在種植領域醉心研究的他,遇到了為了證明自己的理論是正確而不惜一切代價的年輕人,裡森科。當時裡森科正在研究小麥和豌豆種植,雖然裡森科在此上面並沒有表現出天賦,但是尼古拉依然鼓勵裡森科。

不過可怕的是,裡森科在研究過程中走上了歪道,他否定了孟德爾遺傳學,並推崇他自己對遺傳的解釋,甚至提出了所謂的“裡森科主義”。

他聲稱自己發明了一種革命性的新農業技術,可以挽救飢餓的人民。實際上,裡森科的技術包括自1850年代起就對農作物進行冷處理,以迫使它們在春季開花,也就是所謂的春化。但春化只能帶來稍高的糧食產量,當時的裡森科將其謊稱能夠達到3-4倍產量的提升。他還聲稱,春化狀態可以由後代遺傳。

“被食物包圍卻餓死”:這些科學家們,不惜犧牲自己守護種子糧食

(裡森科)

裡森科迅速得到了當局的支持,但裡森科知道糧食產量根本就不是自己聲稱那樣,因此他開始捏造實驗數據來支持自己的理論,加之得到當時媒體的不斷鼓吹,他被推崇為農業領域的天才。

權力愈發膨脹的裡森科將所有反對自己理論的人都通過權力進行處理,從1934年到1940年,超過3,000名生物學家和遺傳學家因企圖反對裡森科而被監禁,開除,甚至是處決。

“被食物包圍卻餓死”:這些科學家們,不惜犧牲自己守護種子糧食

(裡森科在發表自己的理論)

這裡面,就包括尼古拉。1940年8月,尼古拉在當時東歐的邊境地區收集種子,突然之間一輛載有特工的汽車停在尼古拉身旁,不消幾秒鐘的時間,尼古拉就被帶走。尼古拉因反對裡森科主義被判處20年的處罰。1941年7月,20年的處罰變成了死刑。

“被食物包圍卻餓死”:這些科學家們,不惜犧牲自己守護種子糧食

(被捕後的尼古拉)

1941年9月,德國士兵開始圍攻列寧格勒,並且實施封鎖戰略,使該城鎮200萬居民的食物供應中斷,史稱列寧格勒圍城戰。可怕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多群眾並非是死於戰火中,而是因為沒有食物,最終因為飢餓而死。

在當時列寧格勒城鎮裡,很多人在街頭上走著走著就突然之間倒下,再也沒能站起來。受不了飢餓帶來的折磨而啃樹皮的也大有人在。車輛上走下穿著士兵服裝的人員,將倒在街道上的人搬上車運走,這樣的畫面每天都在列寧格勒城鎮裡上演著。

“被食物包圍卻餓死”:這些科學家們,不惜犧牲自己守護種子糧食

(當時列寧格勒一角)

另一方面,身處巴甫洛夫斯克實驗站裡的科學家還有尼古拉的學生,明白這個實驗站裡的一切對這座城市的人民都至關重要。

因為此時的實驗站裡,收集有數十萬個植物種子樣本,還有各種草莓;蘋果;醋栗;櫻桃;李子等上萬種果實。

科學家們在德國士兵發現實驗站之前,打算將樣本轉移到城市中的某個位置。不過沒有多久,噩耗就傳出了。

“被食物包圍卻餓死”:這些科學家們,不惜犧牲自己守護種子糧食

(當時列寧格勒城鎮的記錄照片)

1943年,尼古拉在獄中去世了。但他並不是因為死刑的執行而去世,而是因為食物的短缺,最終因為飢餓而死去。

得知這個消息的巴甫洛夫斯克實驗站科學家們還有學生們,誓死要保護尼古拉的遺產和國家的未來,他們不得不做出另一種選擇。

顯然,他們無法從德國士兵和城鎮的飢餓人民那裡拯救實驗站中成千上萬的所有種子。他們仔細選擇了重要的品種,將其移入到地下室的16個冷藏庫。從那時起,地下室一直處於24小時監視之下。

“被食物包圍卻餓死”:這些科學家們,不惜犧牲自己守護種子糧食

(工作中的尼古拉)

不但如此,科學家們和學生們選擇將自己一併鎖在地下室,一是為了繼續儘自己所能保存這些種子,二是他們擔心消息會傳出去,絕望的人們會不計後果的湧進來將這些食物搶掠。

隨著時間過去,每個人的飢餓感開始出現,求生的本能讓他們對眼前的食物難以自制,即使是最敬業的科學家的意志也逐漸崩潰。因為地下室裡不但有種子樣本,還有大米,小麥,玉米,和土豆等等,足以很長一段時間裡,填飽裡面所有人的肚子。

為了扼殺這個念頭,所有人決定:沒有人能夠單獨的出現在保存農作物的房間裡,每一個人都是另外一個人的監視者。

“被食物包圍卻餓死”:這些科學家們,不惜犧牲自己守護種子糧食

(保留在實驗站裡的部分樣本)

最終,科學家們一個個開始倒下了。研究花生的專家亞歷山大·斯圖金被發現在自己的工作臺上餓死,緊隨其後倒下的,是植物學家德米特里·伊萬諾夫,當時他倒下的身體周圍,包圍著數千包大米。

直到1944年1月27日,列寧格勒這座絕望的城鎮才得到解放,共計被圍872天,而在實驗站裡,共計9個人餓死,但裡面沒有損失任何一株植物樣本,甚至一粒米。

“被食物包圍卻餓死”:這些科學家們,不惜犧牲自己守護種子糧食

(現在的巴甫洛夫斯克實驗站外貌)

雖然直到今天,巴甫洛夫斯克實驗站只是全球上千個種子庫的其中一個,即使收集了數十萬個種子樣本,和其他種子庫相比也只能躋身普通範圍的實驗站。

“被食物包圍卻餓死”:這些科學家們,不惜犧牲自己守護種子糧食

(巴甫洛夫斯克實驗站內部一角)

但這裡面發生的事情,是任何一個種子庫都不能與之相比的。因為這裡面曾經誕生過英雄,一批在戰爭的硝煙下被掩蓋了光芒的科學家。

“被食物包圍卻餓死”:這些科學家們,不惜犧牲自己守護種子糧食

這個實驗站裡小至一粒米,都是當時科學家們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換取自己國家人們的未來,更甚是世界各地人們的未來。

“被食物包圍卻餓死”:這些科學家們,不惜犧牲自己守護種子糧食

(巴甫洛夫斯克實驗站裡的農作物樣本)

時至今日,這所實驗站裡面仍然有一幫研究人員在工作,實驗站也已經成為類似博物館一樣的地方,讓世界各地對農作物感興趣的人都能夠看到當時尼古拉窮其一生的心血。

“被食物包圍卻餓死”:這些科學家們,不惜犧牲自己守護種子糧食

但更重要的是,對比於這些農作物帶給人們的好奇和驚歎,當時在裡面的科學家們還有尼古拉的事蹟,更應該被銘記,因為他們,真的可以稱之為,“英雄”。

“被食物包圍卻餓死”:這些科學家們,不惜犧牲自己守護種子糧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