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2 民國初年“府院之爭”本是鬧劇 這事引發的另一出鬧劇更可笑

在辛亥革命中聲名鵲起的黎元洪,是清末民初一個充滿矛盾和爭議的人物。他一生經歷了北洋海軍、湖北新軍、首義都督和三任民國副總統、兩任民國大總統等歷史亮點。

毋庸置疑,黎元洪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和他反對袁世凱稱帝之舉,已經得到歷史肯定。但這位歷史風雲人物,也給後世留下了“床下都督”軼聞和“府院之爭”及被曹錕賄選將其再逼下臺等典故。

民國初年“府院之爭”本是鬧劇 這事引發的另一出鬧劇更可笑

(黎元洪)

從史料介紹中可知,黎元洪兩次當總統大體都是一年左右時間,總統寶座坐的十分不穩。而令他第一次從總統寶座下臺的“府院之爭”,到底“爭”的是什麼呢?

詞條解釋:“府院之爭”,是指民國五年至民國六年(1916至1917年), 以黎元洪為首的總統府與以段祺瑞為首的國務院之間爭權奪利的爭鬥。

民國五年(1916年)6月7日,袁世凱死後的第二天,時任副總統的黎元洪依法在北京東廠衚衕宅邸宣佈就職中華民國大總統。

他就職後,各方來電請求立即恢復民國元年的約法和民國二年國會制定之大總統選舉法,請他召集國會,速定憲法,組織責任內閣,廢除民國二年十一月袁世凱弄的偽制,懲辦禍首;還要求今後所有措施須依臨時約法辦理等等。

黎元洪繼任大總統離不開段祺瑞的擁護和支持。段祺瑞在1913年5月和7月,曾兩次以陸軍總長代理國務總理一職,是北洋軍閥中的實權人物。段祺瑞擁護黎元洪繼任,也是迫於當時政治形勢的需要。為融洽這種相互依存關係,黎元洪就任後直接任命段祺瑞為國務總理,讓他組織責任內閣。

但以段祺瑞為首的北洋系人物卻堅持不廢袁世凱所定約法,以此維護北洋軍閥的合法地位,讓段祺瑞獨攬大權。

如果恢復民國元年的約法,延伸而來的就是要恢復國會。當時以國民黨議員居於優勢地位的舊國會當然會成為段祺瑞實行軍事獨裁的障礙。革命黨人和護國軍政府方面堅持恢復臨時約法和民國二年國會,實際上也是為了打破北洋系專制獨裁的局面,重新使中央政府迴歸到民主政治的軌道上來。

所以,段祺瑞一再堅持不肯恢復舊約法和舊國會,與黎元洪意見相佐。

段祺瑞由於擁有強大的北洋軍和除西南六省外的各省掌握軍政實權的督軍和省長支持,以北洋正統派首領自居,對於手中無武裝實力、僅依存於國會的大總統黎元洪根本不放在眼裡,堅持我行我素,事事與黎元洪分庭抗禮。

“府院之爭”先是在國務院秘書長人選問題上,黎元洪和段祺瑞發生了爭執,最後由已下野隱居的元老徐世昌出面調解才了結。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要不要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對德國宣戰這個問題上,黎元洪與段祺瑞爭鬥得更加激烈。

民國初年“府院之爭”本是鬧劇 這事引發的另一出鬧劇更可笑

(段祺瑞)

段祺瑞力主加入協約國參戰,為了達到主戰目的,專門將其手下的十幾個督軍調來北京,組成“督軍團”,給黎元洪施壓,但未獲成功。隨後,段祺瑞又叫人寫了對德宣戰書,要黎元洪蓋總統印。黎元洪為了平息風波,勉強在文件上蓋了印。即使這樣,段祺瑞仍不滿足,在國會開會討論時,又得寸進尺,大肆干涉總統職權,終於引起了眾怒。

恰在這時,段祺瑞私自向日本借款一事被人揭露。1917年5月21日,黎元洪瞅準時機,下令撤銷了段祺瑞的總理職務。

段祺瑞聞訊,憤然離開北京去了天津,宣稱根據臨時約法,總統無權撤銷總理職務,自己不承認黎的免職令,並開始策劃武裝倒黎。

“府院之爭”一時陷入僵局。

就在這時,另一個挺有名的人物走上了臺前。他就是被袁世凱授為定武上將軍、江蘇督軍,轉任長江巡閱使移駐徐州的“辮帥”張勳。

黎元洪和段祺瑞在“參戰”問題上爭執不下,段祺瑞主張對德宣戰,黎元洪和國會則堅決反對。張勳因德國支持他復辟清室主張,而反對對德國宣戰,但同時又蔑視大總統黎元洪。

因此,黎、段兩人都爭相拉攏張勳為自己助陣。而張勳卻另有打算。他偽裝成黎、段之間的調解人,企圖坐收漁利。同時,他在徐州成立北洋七省同盟,不久任安徽督軍,擴充至十三省同盟,全力策劃清室復辟。

1917年5月下旬,張勳在徐州邀開督軍團會議,正逢段祺瑞被免職消息傳出。與會各省督軍群情激憤,痛罵黎元洪和國會。張勳乘機決定借黎元洪請他入京調解之機帶兵入京。

民國六年(1917年)6月7日,張勳率五千辮子軍北上,14日到達北京。經過一陣緊張的策劃,張勳於6月30日潛入清宮,當晚發動復辟。

7月1日凌晨,張勳穿上藍紗袍、黃馬褂,戴上紅頂花瓴,率領劉廷琛、康有為、王士珍、江朝宗及幾位辮子軍統領共50餘人,擁戴清廢帝溥儀即位。張勳還通電各省,宣佈已“奏請皇上覆闢”,要求各省應即“遵用正朔,懸掛龍旗”···

黎元洪對張勳之舉始料未及。出於自身安全,他通電住在南京的副總統馮國璋代行總統職務,自己逃到日本公使館躲避。

這邊的段祺瑞見張勳把黎元洪趕下樂臺,便在天津發表討張通電和檄文,組織起討逆軍,自任總司令,7月4日在馬廠誓師出發,劍指張勳。7月12日拂曉,段祺瑞攻進北京城內,張勳的“辮子兵”一觸即潰,歷時十二天的復辟鬧劇隨即落幕。

民國初年“府院之爭”本是鬧劇 這事引發的另一出鬧劇更可笑

(張勳劇照)

張勳等復辟勢力全部遭到段祺瑞的鎮壓。但這出復辟“鬧劇”,卻使段祺瑞搖身以“再造共和”的功臣身份回到北京,並重新擔任國務總理。

這時,以功臣自居的段祺瑞,禮節性地前去迎接黎元洪重新回來擔任大總統,黎元洪則自覺慚愧,回到家裡通電全國引咎辭職。住在南京的馮國璋被請到北京代行大總統職務。

對倉皇逃到荷蘭使館躲藏的辮帥張勳,段祺瑞虛張聲勢發了通緝令,因為張勳手裡捏著段祺瑞和督軍團同意他發動復辟的把柄,所以一直沒有直接緝拿。

衷心感謝各位朋友閱覽《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歡本欄目,可點擊欄目右上角的提示“訂閱”或“關注”。我們共同賞析歷史趣聞,回憶歷史往事…(聲明:本文配圖均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